1041219034和美山步道.jpg 

 

高雄原係平埔族馬卡道族人的棲地,漢人稱該地之馬卡道族聚落為打狗社,因以為地名。日治時期以地名不雅,改以日語同音的雅稱為高雄。

 

台灣西部海岸平直向無天然良港,港口多為河口,日久易為河砂淤塞。早年打狗山矗立海中,其後海水沖刷堆積致與陸地間形成一開口的鹽水湖,內湖成了避風港,打狗山是自然之屏障。此地馬卡道族極為排外,明嘉靖四十二年中國東南沿海之海盜為官兵所剿,盜首林道乾率眾避居來台,以南台港口為其巢穴,然在此處受馬卡道族之襲殺,林氏為報復下令屠村,馬卡道族被殺頗眾,殘餘南逃到阿猴林(今屏東舊稱),後被改稱為阿猴社。

 

清初漢人開始入墾此地,惟當時政經中心仍在台南府城,台江之安平港仍是台灣主要的對外港口,此地因番害嚴重,移民入墾不多,仍不足形成氣候。其後台江淤塞日漸嚴重,相形之下打狗港的地位逐漸受到重視。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因三年前的天津條約,打狗港開放為安平港的附港,歐美日商船停泊漸多,港市日漸繁榮。當時市街分為南北二區,隔內港相望。北為哨船頭街,南為旗后街。其後哨船頭街東北形成村落,稱鹽埕埔庄。旗后街西方隔著內海的陸地為通往鳳山的要道,形成苓仔寮庄。

 

打狗山因有海盜林道乾埋金的傳說亦稱埋金山,後又亦被稱以台語同音的打鼓山,再後簡稱鼓山,是今日高雄鼓山區得名之由來。此山矗立港口北角,為航船極易辨識的地標。山上猴子甚多,荷人稱為猴子山。日領時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曾宿於山上,故改名為壽山至今。

 

鹽埕埔原為海濱鹽地,清初稱瀨南,本係無法耕作的荒地,因近港口而形成市街,其後成為高雄市最早繁榮的地區。

 

哨船頭街,又稱打狗港,亦稱硫磺港,在港口北岸,屬興隆內里。康熙末年移民開始填拓海埔,建築房舍形成市街。雍正十一年設置打鼓汛,由安平水師右營把總率兵駐防,故稱哨船頭。同治二年開港後,由外商參與設計,開鑿山地填海拓地。後來海關和外國領事館均設於此。

 

旗后,在打狗港南岸,原屬大竹里,公元1673年(明鄭永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閩南漁民徐某漂流而來搭建草寮於此,接著洪、王、蔡、李、白、潘六姓家族亦遷移而來,自此形成村落。康熙三十年建媽祖宫。旗后半島初為小嶼,後與陸地相連,今名旗津。

 

前鎮港即前鎮庄,明鄭設軍屯於此故得名。台灣府誌:「打狗港,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成南北二支,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北入為硫磺港(高雄港)。」前鎮庄起初為小村落,因地當出入鳳山之門戶,故日漸繁榮。草衙,康熙初泉州移民來此伐木,以草建屋,康熙末年成聚落,稱草衙。現稱苓雅區的苓仔寮原為前鎮庄的一部分,為許姓移民所墾,後人口衍茂自成市集。

 

小港,舊稱港仔墘,此地港口古稱鳳山港或塩水港,因在港邊故稱港仔墘,日時改今名屬鳳山郡。因係打狗港東南之水陸要衝,故經常大小船舶幅輳,而為鳳山之前港。後因港口淤塞,而為前鎮港所取代,然附近的大港埔則轉而繁榮。

 

左營,係明鄭宣毅左營屯駐地,故得名。日時屬岡山郡。其舊城原稱興隆庄埤仔頭,明鄭時設萬年縣,清初為鳳山縣治所在地,康熙四十三年設縣署,六十年築城。當時城內稱興隆庄,城北門外稱埤仔頭街。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縣城一再為南路林黨莊大田所蹂躪,亂平後以地不得利,將縣署遷至竹橋庄坡頭街(今鳳山),此地被稱舊城。城外蓮池潭初係縣文廟泮池,道光二十二年知縣曹瑾以潭水拓引渠道,以利灌溉。

 

楠梓,舊稱楠仔坑,閩南語指下陷的凹地。日時改稱楠梓,屬岡山郡。後勁、右昌,均係明鄭屯駐之稱號後為地名,右昌原為右沖。

 

日本領台後,為配合其南進政策,亟需於南台有一合適的港口。而除高雄以外均不理想,乃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開始於高雄港浚渫和填拓工程,歷四年而初步完成,隔年再開始六年的築港工程,窮十年之力而奠定今日的高雄港。

 

晚近不時有人抱怨政府重北輕南,其實風水、地利、人事在在影響城市的興衰,府城的衰落與高雄的興起絕非人力左右。艋舺衰敗與大稻埕堀起則更非官府刻意安排。103.03.30初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雄 打狗 高雄舊地名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