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國 (1).png

台灣國國旗

 

公元1894年清日因朝鮮的宗主權引發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戰事自725日本海軍攻擊清軍運兵船的豐島海戰開始,81清日雙方正式宣戰。818大清國的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被日本聯合艦隊幾乎全殲。915清國陸軍又敗於平壤。日軍不久越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25日陷旅順,遼東淪陷。

 

隔年120日軍海陸聯合進攻威海衛。此時清廷以承認朝鮮獨立、賠償軍費兩項條件透過美國公使田貝向日本求和,當月底派出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兵部右侍郎邵友濂為全權代表至日本談判,日方以兩人權限不足拒絕談判。

 

189523日軍攻陷威海衛,17日占領劉公島。北洋艦隊各艦長(管帶)幾乎都自殺,由當時最年輕的管帶率領殘存的十艘北洋艦隊向日軍投降,此人名為薩鎮冰。諷剌的是,十多年後民國成立,薩氏出任民國首任海軍總長,中國海軍在此人領導下有何作為可想而知。

 

其後清廷改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320日談判在日本馬關春帆樓展開。

戰前清廷和戰兩派爭論不休,戰敗後主戰派轉而主張不可割地,尤以帝師翁同酥態度最為強硬。李鴻章不堪其一再阻撓,上書請加派翁氏一起出任談判代表,翁氏乃閉口不敢再強硬主張。

古往今來有著如此醜陋內心的人很多,此輩高舉民粹大旗,表面上大義凜然,明知謬誤或力有不逮,卻蓄意罔顧大局鼓惑愚民鬧事。時至今日亦然。

 

談判一開始,日方氣燄囂張獅子大開口,提出之停戰條件苛刻,背後的真象是日方並不想停戰,打鐵趁熱,他要出兵占領台灣,造成事實。李氏請示朝廷後,放棄停戰要求,改以和約條件談判。然而日方姿態仍高。三日後,第三次談判會後李氏步出會場,為日本極端主義者開鎗剌傷。日方態度轉趨軟化。

 

在談判的同時,收編清國北洋艦隊的日本聯合艦隊於315出海向台灣進發,26日攻下澎湖,前後花了三天。

清日開戰之初英國已覺察日本對台之野心,倫敦時報於189410月揭露報導此事。對台最有野心的法國自然極力反對日本佔領台灣,表示不惜使用武力加以阻止。

談判展開前,18953月兩江總督張之洞透過駐倫敦的清朝公使,欲以台灣作抵押向英國借貸,希望拉下英國一起對抗日本,但被英國拒絕。同一時期,法國向清國提議將台灣暫且讓給法國,戰後再歸還。此提議表面看似與前議相彷,其實大不同。前議台灣仍在清國手中,僅是擔保品。後議台灣落入法國手中,將來是否歸還仍在未定,然日方割台不遂,自將要求割讓他地,清廷又將如何?

 

417清日簽下馬關條約(58雙方政府批准換約後正式生效),除了承認朝鮮獨立、開港通商、還有割地與賠款。清國割遼東半島和台澎予日本。然而讓日人無奈的是,條約曝光後六天,俄、德、法三國出面強力干涉還遼。因為遼東如為日人所有,有礙俄國在東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法國出面則是因當時其與俄國有盟約,另外他對台灣也有極大的野心。然而台灣沒有遼東的條件優越,沒人肯為台灣出頭。

 

清日開戰後,戰局一面倒,日本併台的心漸廣為人知,台灣仕紳挾持著在台官吏,在談判期間多次上書清廷反對割台,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不管是台灣,還是清廷,都沒有能力反對割台。割不割台決定於實力,不是民粹。

 

510日方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首任台灣總督,18日樺山總督指揮常備艦隊及當時駐在遼東半島的近衛師團,準備武力接收台灣。

 

515,巡撫唐景崧與台灣士紳密談,會後發表「臺民布告」。

519,一艘法國巡洋艦抵達基隆,21日法艦軍官拜訪唐景崧。

525日,台灣巡撫唐景崧在仕紳挾持和法人鼓舞下,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宣告「台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被推為臺灣民主國的大總統、丘逢甲任副總統兼團練使,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在台官吏與仕紳紛紛袍掛上場。當時台灣有清朝正規軍約三、五萬,民軍十餘萬人。

台灣第一富豪林維源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獨立慶典隔天潛逃廈門。

 

相對仕紳們的激情,大多數的台灣民眾並無多大反應。不管是跨海來台的漢人,或是在地的平埔,素以民風愚昧悍於私鬥著稱,國家認同的意識並不高,百年來已歷經荷西、明鄭、清朝的統治,對統治者之更替並無多大介意。

 

當時極力反對割台的是在台的地方仕紳,他們因為清國的功名得以橫行鄉里,如果改朝換代他們將失去所有特權。另外客家族群亦相當反對割台,此因他們在台居於少數,多次受閩人侵凌,其後祇要有閩人反清,他們一定藉著官府和清兵共同打擊閩人,清廷是他們的一大靠山,他們對清廷有著特殊的感情,改朝換代也將讓他們失去保障。

 

527日本近衛師團主力與樺山總督在沖繩會合後即往台灣前進。529日軍在澳底(新北市貢寮區境內)登陸。當時尚無今日之濱海公路,澳底無路可通基隆,日軍乃翻越山嶺仰攻瑞芳,攻下瑞芳後,海陸協同攻基隆。

 

62清廷交割代表李經芳在基隆外海日軍艦上與樺山完成台灣交接儀式。

 

63獅球嶺砲台與基隆相繼陷落,民主國守軍戰死約二百人,餘悉數潰逃。

64晚,唐景崧化妝老婦逃出台北,台北城陷入無政府狀態,亂兵、暴民四處搶劫破壞。其後基隆敗兵退入台北,更是姦淫擄掠無所不作,台北大亂。

 

66唐景崧自淡水搭德國商輪鴨打號(Arthur)逃回廈門。部分史者以此日為台灣民主國亡國日。

副總統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自己成了日軍「頭號」通緝要犯後,兩天後據說將募來作為軍需的十萬兩白銀,席捲逃往廣東嘉應。相對於日軍未來之前,丘氏又是電報、又是血書,極力反對割台,倡言誓死保台,然而結果卻是未發一彈捲款而逃。丘氏離台前發表詩作:「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成為歷史名句,唯私下對相勸友人說:「此地非我喪身之地也,須變計早去。父母在世,應求自己平安。」無恥之狀溢於言表。

 

67艋舺小商人辜顯榮在士紳授意下,至基隆迎日軍進入台北城維持治安,辜家從此在台堀起。

617,日人在台北舉行始政典禮,往後五十年,日籍台人每年慶祝「台灣始政紀念日」。

 

619,日軍南下進攻桃園、新竹。22日前鋒部隊佔領竹塹城。唯在三角湧的隆恩埔、分水崙等地,日軍分別遭到當地義勇軍的伏擊,死傷數百人。

註:隆恩埔在今之三峽,係清廷賜給退除役官兵之墾地,故名之。居民對清廷較有情感。

 

626,在台南的眾人擁立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為籌措軍費,劉氏曾經發行鈔票與郵票。

 

8月下旬,雙方各自集結於彰化八卦山一帶。27日日軍開始零星砲擊八卦山的守軍陣地。29日半夜發動進攻,歷經八小時的激戰,於當日上午八時取得勝利。此役為乙未割台最大的一次正面會戰,史稱「八卦山之役」。

 

由於戰情不如預期,日軍增派混成第四旅團及第二師團,分別於嘉義布袋與屏東枋寮登陸。103日起三路進攻台灣南部各城。

1019日,劉永福兵敗逃離,府城如同台北亦陷入亂兵劫掠的亂局,士紳托請巴克禮牧師及宋忠堅牧師向日軍第二師團乃木希典將軍交涉,引導日軍入城。1021日軍由小南門順利進入台南城,台灣民主國至此滅亡。國祚首尾150天。

 

電影「悲情城市」中,導演吳念真藉著陳松勇的口中控述台灣人的命運是: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一付慷慨激昂的架勢,儼然當年的丘逢甲上身。搧情有之,然者,吳氏以及大多數的台人從不想過:因何如此?

日人攻台的近衛師團僅萬餘人,即使後來再增兵合計也不超過三萬人,如果台人真能奮勇拼死抵抗,台灣不會淪陷。然而據日人文獻統計顯示,攻台半年日軍死於戰場僅一百六十四人,因霍亂、傷寒、赤痢、瘧疾、腳氣病等風土病而死者四千六百四十二人。

 

部分無聊又無知的學者自誇「臺灣民主國」是「亞洲最早的共和國」或「亞洲最早的民主共和國」。其實1777年華人曾在婆羅洲成立蘭芳共和國,1868年北海道土著也曾成立民主制的蝦夷共和國,國祚150天的台灣民主國形同一場鬧劇。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