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_and_his_daughters (2).jpg  

 

中國歷史上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也有四大賢母。但沒有四大賢妻,男性主導的社會,連賢內助的角色也吝予給予女人。有趣的是四大美女人人皆知,四大賢母就少人知了。

 

日前介紹東晉名將陶侃(259-334,享垝七十六),也提到陶侃的母親陶湛氏(243-318,享壽七十六)。陶湛氏因為陶侃的成就,被後世推崇為中國四大賢母,和孟母(孟軻之母)、歐母(歐陽修之母)、岳母(岳飛之母)並列。這四個女人最大的特徵都是寡居未再嫁,獨力扶養兒子,因為兒子長大後相當成材,所以也讓他的寡母享譽萬世。其實她們稱得上「賢」的事跡並不多,甚至也算不了什麼,甚糟的是有些根本是後人瞎編的。

 

歷史,不管正史、還是野史,總是喜歡瞎扯。

 

孟母被進崇的偉大事跡是三遷(三遷可以解釋做她為兒子選擇良好的成長環境,然而也可能是她想找男人或擺脫男人的騷擾),歐母是畫荻(在地上舖砂,折荻當筆,教歐陽修寫字。現代很多媽媽其實都有類似經歷),岳飛的母親在岳飛的後背上剌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虛偽的中國人瞎編故事廣大宣傳,卻忘了剌在背後自己絕對看不到,純粹是做廣告給人看,這和後世很多文宣的把戲一樣。民國三十八年國府撤退來台,很多老兵身上也多剌了字,但多的是剌在手臂、胸膛,不會有人剌在背上。

 

陶湛氏是小妾出身,和范仲淹的娘一樣,但范仲淹的娘因為貌美被丈夫的同僚看上,帶著拖油瓶改嫁(官宦之家的伎妾不可能自行改嫁,應該是老爺死後,被夫人倒店大拍賣給賣出的),用身子換米飯養活范仲淹,雖然偉大但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不夠格稱為賢母。陶湛氏的賢其實是孝順的陶侃功成名就後編出來的,再加上無聊的後人又錦上添花、胡扯瞎扯,至今流傳著人們幫她編的四個小故事。相較起來歐陽修就很不孝,沒用心幫娘編故事,祇扯著當年娘教他認字這檔幼稚的事。

 

陶湛氏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新幹縣金川鎮),湛是個罕姓,陶湛氏可能是當時南方的蠻族。湛氏家境貧寒,十六歲那年嫁給了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但也可能是自幼被賣予陶家為婢,成長後陪主人上床,懷孕生子而得到妾的名份。陶湛氏十七歲生陶侃,陶侃出生後,吳國的國祚已如風中殘燭,隨後三國歸晉,陶家的家道也因此沒落。

 

流傳下來的故事說:陶丹死後,母子被趕出家門,生活重擔全落在陶湛氏肩上。她帶著兒子回到江西老家,日織麻、夜紡紗,換取錢糧供兒子讀書。陶湛氏相當重視陶侃的教育,她自己節衣縮食,也讓陶侃讀書。陶湛氏常常一邊勞作,一邊伴讀,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見到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燈的光亮。她讓陶侃讀書識字,讀書識字是陶侃進入仕途的敲門磚;陶湛氏也把陶侃餵養的體格健壯,這是後日陶侃由文轉武的本錢。

 

無聊的後人將陶湛氏推崇為四大賢母,除了守寡養子,還編出後面的四個小故事。

以下介紹這四個小故事,後兩個故事出自晉書,諸位藉此可以知道歷史的虛假和編史者的幼稚,即使正史亦然。

 

一、教子惜陰

 

陶湛氏自小在東吳官宦之家為婢為妾,接受些許的啟蒙教育,深明大義(也可以說精明勢利)的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因而省吃儉用,以自己紡紗織布的微薄收入供兒子讀書。可是陶侃小時生性貪玩,讀書不用心。有次下雨天,由於家無斗笠、雨傘,陶侃沒法上學,便蹲在母親的織布機旁玩。陶侃眼睛盯著穿來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陶湛氏見狀,靈機一動,停下織布機,把小陶侃拉到身邊,輕聲細語問陶侃,老師教了什麼課文,陶侃說老師教讀《賢文》,陶湛氏就讓兒子背出來。陶侃便天真地嘰嘰喳喳地背誦,當背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陶湛氏叫陶侃停下,讓他解釋。陶侃想了半天,結結巴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陶湛氏因勢利導地指著手裏的織布梭子啟發,使陶侃懂了借光陰用功讀書的道理。從此他發奮苦讀,後來不負母望。

 

老頭的話:

 

這個瞎編的故事祇能騙騙現代人,故事中的《賢文》又稱昔時賢文或古今賢文,內中確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句,但昔時賢文成於明代,書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寫成于明萬曆前後。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如今這個模樣,全稱為《增廣昔時賢文》,通稱《昔時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明萬曆和東晉相差一千多年,兩晉之交的陶侃不可能會讀到《賢文》。

 

另外史書對陶侃的生父陶丹並無記載,他的名字和官銜祇出現在晉書陶侃傳,也就是說這些片段其實祇是陶侃自己說的。我們不知道陶丹的生卒年,所以無法推算陶湛氏何時開始守寡。不過,公元280年孫吳為晉所滅,假設陶丹死在那前後。那年陶侃已二十二歲,三十八歲的陶湛氏並不必紡紗織布來養陶侃。

 

 

二、送子三土

 

陶侃經人引薦初入仕途,在尋陽縣擔任「魚梁吏」。赴任前陶湛氏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教導陶侃,希望陶侃做一個清廉正宜之人。湛氏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袱遞給陶侃讓他帶上。陶侃到了任所,打開包袱一看,只見裡面包著一坯土塊、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的土布。陶侃先是一怔,過了一會才領悟到母親的用意。土塊表示無論身在何地,看到它就要想到家鄉故土,要為故土爭光。土碗和土布表示不要忘了貧寒的日子,母親親手所織的土布也表示不忘母親。

 

老頭的話:

 

這是後來編出來的瞎話。

 

 

三、退鮓責兒

 

陶侃在潯陽縣做個監管漁業的小吏,不時念著母親在鄉下過著清貧的生活。有次,部下出差,會經過陶家,陶侃便要他帶一罎鹹魚乾給母親,讓她嘗嘗潯陽的特產。部下到了陶家見到陶湛氏,說明來意,陶母很高興。可是當她讀完兒子的信,又問清這罈鹹魚乾是公家的東西時,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她封起罈子,對來人說公家的東西她不能收,要陶侃的部下帶回去交還陶侃。她在給陶侃的信中教訓陶侃說:「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故事結尾說陶母退還魚乾的舉動,教育、影響了陶侃的一生。

 

老頭的話:

 

尋陽或稱潯陽,中國西漢時始設縣,在今湖北黃岡。唐時設潯陽郡於今江西,潯陽縣於今江西九江,往後相沿至民國。如今江西九江市北有潯陽江。晉在漢後唐前,所以陶侃的時代潯陽還在湖北,並不在江西。

魚梁吏大多被照字面被解釋為監管捕魚的小吏。然而當時湖北襄樊有魚梁洲,漢代時是依山的沙洲半島,唐時已成漢江中的一個大島。如今中共開發為生態旅遊島,面積約目前台北市的一半大。所以兩晉之交,陶侃應是由江西去湖北尋陽縣的魚梁洲當個小官,類似當年劉邦起家時當的亭長,是縣令下轄不入流的小吏。

 

鮓在辭海有兩個解釋:音如眨,魚乾。音如乍,海哲皮。

 

《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後來「媵妾數十,家僮千餘,奇巧寶貨,富於天府。」對這個故事打了鎗,陶侃絕不是個清官。(註:中國文官之財取之於民,稱為貪瀆;武官之財得自扣剋兵餉和征戰擄掠,陶侃中年以後四處征戰,擄掠頗豐。)

 

 

四、截髮易肴

 

晉書記載陶湛氏教陶侃「交結勝己」者,這話有兩個層面的解解,一個是結交道德學問比自己好的人,一個是攀附權貴。陶湛氏的教育很成功,陶侃也確實做到。陶侃有個孝廉朋友叫范逵,有次登門造訪,適巧大雪祇好留宿。陶家貧無酒餚奉客,甚至無草料可以餵范逵騎來的馬。陶湛氏不但剪掉自己的長髮賣錢置辦酒菜,還把自己的睡床(塌塌米)拆了餵馬。後來范逵知道,歎息說:「非此母不生此子!」范逵見陶侃母子的厚情,於是四處為陶侃宣揚。後來陶侃升官,還被盧江太守張夔舉薦為孝廉,都和此事有關。

 

野史記載,隔天范逵告辭,陶侃想請范逵幫忙謀個官職,但一直開不了口,所以一送就送了百餘里。最後范逵也看出陶侃的意思,臨別時就問陶侃想不想做官?陶侃連忙說道:「很想,可是沒門路!」范逵聽了就答應幫忙,後來在廬江太守張夔面前大力稱讚陶侃,經由范逵推薦,陶侃才得以由吏被提升為官,初任督郵,後升主簿。

 

陶侃在張夔手下任官,盡心盡力、凡事巴結。一次,張夔的小老婆有病,須往數百里外請大夫來診治,當時天大寒,風雪交加,張家下人都藉辭不願冒著風雪出門請大夫。陶侃見此,說道:「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於是自願前往請大夫。這是陶侃的升官之道。

 

老頭的話:

 

由這幾個小故事可知,陶侃的發跡不僅是靠自身的文才武略,更是母子倆努力巴結的結果。相較他的曾孫陶潛(陶淵明)靠著祖上的餘蔭當了縣官,還不滿意,四十出頭就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從此隱居,往後子孫零替,豈不令人感慨。

陶湛氏沒於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享壽七十六,算是福壽雙全。有趣的是生了十七個兒子,女兒不詳的陶侃,歷史竟對他的妻子毫無記載。按理以陶侃的官銜,他的正室必受朝廷封誥,然竟無隻字記錄,這也是怪事,一定有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