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安和阿嬤.jpg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5月10日 上午5:50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台中市安和遺址挖掘出48具史前人類骨骸,九日首度公開安和遺址的文物,包括4000多件陶片、陶器、動物骨頭等文物,其中一對母子骨骸,疑似媽媽抱著並低頭俯視嬰兒。在母親節前夕,台中市長林佳龍特地向這對先民母子獻花致意。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表示,經碳14檢測,這批人骨與文物的年代距今約40004800年間,為目前台中發現最早的史前人類,也是中部首次有新石器早中期的人骨出土,研判台中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這項重大發現讓國內考古學界相當振奮。

 

安和遺址是建商去年欲開發土地時發現,經科博館挖掘,在400平方公尺面積中,共掘出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及4000多件陶片、三連杯、雙連杯、石斧、板岩箭簇、閃玉錛等生活器物,還有石虎、狗、大型魚鰓蓋骨、魚脊椎骨、山羌、鬼鼠、蛇、鯊魚牙齒、貝殼與稻米等,相當豐富。

 

研究人員還發現,其中一具成人遺骨的左側有一名嬰兒遺骨,成人用左手托住並低頭俯視嬰兒。成人遺骨為年輕女性,約20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50公分,約6個月大。

 

至於為何母子同葬?屈慧麗表示目前還不知道原因,母子應是同時過世,確定非陪葬。48具人骨中有5具為幼童,人骨葬姿幾乎皆採仰身直肢葬式,雙手交疊在下腹處,兩腿平伸向內併攏。

 

昨天公開的另一具人骨為男性,身高約155公分,牙齒狀況不佳,推斷是中年人,引人注意的是,出土時頸部放有一個鯊魚齒形玉飾,但材質則為中央山脈彼端的花蓮豐田玉。

 

屈慧麗說,中部有少數牛罵頭文化遺址曾出土具大坌坑文化要素的陶片,但數量很少,年代也較晚,安和遺址出土相當多大坌坑風格的陶片,年代更提早到5000年前,是國內考古重大發現。

 

林佳龍指出,發現「安和阿嬤」把台中的歷史上溯到5000多年前,令人震撼與驚喜,將爭取把安和遺址列為國定遺址,未來將再委託專業團隊在安和遺址範圍內試掘,並將規畫城市博物館,展列台中重要的文化遺址。(記者陳界良台中報導)

 

1:安和遺址坐落台中市西屯區安和路與朝馬路交叉處,佔地約400平方公尺

2:大坌坑遺址,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型文化(台灣原住民包括平埔族與高山族均係南島語族),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大坌坑遺址目前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國定遺址。

3:牛罵頭遺址是位於台中市清水區鰲峰山的一個考古遺址,也是台灣中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牛駡頭文化的遺址。牛罵頭遺址的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除了下層屬較早的牛罵頭文化外,也包括上層番子園文化,中層的營埔文化等不同時期的遺留。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亦有少量黑色陶器,手製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評:

 

上文所說的年代(距今40004800年間)相當於中國傳說三皇五帝的五帝時期(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到公元前二十三世紀)。當時的人類骨骸似乎不可能還存在,而且還是幾乎完整的,除非形成化石。

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南島語族普遍身高不高,那是為適應炎熱環境的演化,目前台灣女性身高在一百五左右者占大多數,印尼、菲律賓就更矮了。出土的骨骸竟有一百六,實在很點奇怪。

下面一則年初的新聞也算台灣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妳可以比較兩者的差異。

 

 

45萬年前的澎湖原人

 

自由時報 2015-01-28〔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考古史有重大發現!最早在四十五萬年前,台灣就有史前人類活動了,他的名字叫做「澎湖原人」!

 

過去,台灣最早出現的是「左鎮人」,活動時間約在兩萬年前,國立科學博物館組成台日澳跨國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努力,終於確認「澎湖原人」為舊石器時代「直立人」,活動時間更大幅往前推到十九萬至四十五萬年前。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澎湖原人擴大了直立人的分佈範圍,寫下了直立人出現在亞洲最東緣的紀錄。

 

台灣澎湖海域發現「澎湖原人」的下顎骨化石,確認為舊石器時代直立人,台灣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大幅推到四十五萬年前。

 

科博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表示,澎湖原人左下顎骨化石是四年前漁民從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打撈出來,長度只有十二.五公分,該海域距離台灣西南約廿五公里,屬於亞洲大陸棚的一部份。這塊化石若隨海流漂來必會粉碎,但從其完整程度來看,研判應原本就存在澎湖海溝。

 

張鈞翔表示,團隊先確認這塊化石為人類化石後,澳洲學者再取化石的一小塊,作放射性元素測量,從化石骨質膠原中的碳和鈾元素半衰變的濃度變化做定年測量。他舉酒測為例,酒精濃度會隨著時間遞減,酒後三小時測得濃度會比酒後一小時淡,碳和鈾的濃度變化亦同,以此來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個,標本量太少,導致定年範圍出現廿六萬年的落差。

 

張鈞翔說明,人類下顎骨和牙齒會隨時間演化而逐漸變小,北京人的下顎骨頭厚度是二公分、第二顆臼齒寬度一公分左右,但澎湖原人的下顎骨頭厚度二.五公分,牙齒寬度是一.二公分,澎湖原人可能更原始,很有可能就是亞洲直立人,但屬於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從顎骨及臼齒磨蝕情況研判,澎湖原人應是成年人,身高約一六公分,體重約六十公斤,但無從判斷是男或女;由於附近還有大象和水牛化石相繼出土,推測澎湖原人應是與其他生物共同過日子。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說明,人的祖先有直立人和現代人兩個人種。各國近期發現的直立人包括印尼佛羅勒斯人、德國尼安德塔人、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人、爪哇人、北京人、藍田人和元謀人。不過,直立人在物競天擇下,現已滅絕。目前的人類都是現代人的後代,左鎮人就是現代人。

 

此研究昨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博館將於二月展出此珍貴的澎湖原人人骨化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