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印度裔新加坡人眼中的台灣  

 

「他」眼睛裏的台灣:樟宜機場那一夜,印度裔司機告訴我的事

 

下了飛機,準備離開樟宜機場的那個夜晚,已是當地時間的凌晨兩點鐘。新加坡與台灣沒有時差。我在德士招呼站搭 Taxi。坐上了一個印度裔新加坡籍男人開的車。

 

新加坡的計程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跟台灣不一樣,新加坡的計程車,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起跳價格。而且,在樟宜機場還可以看見高檔的德國「賓士」車種計程車,司機會穿戴整齊站在車門旁邊迎接你的到來。

用高級豪華車當計程車,這種景象在其他國家不算多見。

 

突然間,我深深想起,曾經有個朋友第一次來到新加坡旅遊時,在德士招呼站看見停了整排的白色賓士計程車,她非常驚訝,大聲驚呼說:「天啊!這個國家到底是多有錢啊,怎麼連計程車都是賓士!會不會太豪華?太浮誇了!」當時,我在一旁忍不住噗哧笑出來。因為,很多年前我初次來到新加坡的印象也是如此。

 

也就因為這樣,有些人評論新加坡是一個過度重視國家門面的城市,以至於在深入社會底層文化後,有一種巨大的落差。當然,這背後也說明了貧富的差距懸殊。

 

但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外資、外商公司的聚集地,是老外們最愛的亞洲地點之一。這裏不乏身價破千萬、破億的富豪或者高級主管,出入機場。好比說,一個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櫃的董事長、歐洲財經顧問團隊公司的老總,或者是中東杜拜來的阿拉伯蒙面大叔––––那種平常已經習慣坐超跑、坐好車的人,如果你要他擠在破破舊舊的中古計程車裏,好像也怪怪的,似乎變成了一種怠慢。

 

所以,有人告訴我,要用「小國家大器度」的角度來理解新加坡。作為一個商務型的國際城市,想要有周到的待客之道,當然要這種高規格的款待,更何況這些人是來創造當地經濟與就業環境的。

 

我走到計程車旁邊,一位蓄著灰白鬍渣的印度裔司機為我開車,他開口第一句話便問我說:「從中國哪裡來?」我不想責怪他「問錯」問題,還是很有耐心且語帶堅定的回答他:「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他說:「奇怪,今天在機場接到的客人,怎麼幾乎都是台灣人!」我非常開心亢奮的告訴他:「昨天是台灣的總統投票日,大家投完票了,今天當然全部飛回新加坡,準備明天好好上班。」這位司機很能聊,就像台灣的運將先生一樣,話好多,又非常精通國際新聞,略懂中國歷史,從「台海兩岸」聊到「中國人在印度」的種種事蹟,聽得我大開眼界。同時,因為很少有印度人願意敞開心胸地談論「台灣」,所以算是滿特別的機會。

 

我的英文不是特別厲害。他的印度腔又帶點「星嘎坡英文」的語調,讓我聽得有點燒腦,要很專注才行。後來,我也順勢邀請他一定要來台灣旅遊,告訴他,台灣是非常棒的國家。

 

他馬上熱情的回應我:「很多年前,我就非常想去台灣玩了。但是,我是穆斯林,我的朋友告訴我,台灣很少穆斯林可以吃的食物,而且太多豬肉了,我的朋友不建議我去台灣。或許台北可能還好一點,可是台北以外的城市,似乎更少穆斯林餐廳。所以,我的朋友推薦我乾脆去中國深圳,聽說深圳有非常多的穆斯林餐廳。」

 

聽他說完,我心裏默默反思在腦海中摸索:「不會吧!台灣有幾十萬的穆斯林勞工,難道那些席地而坐在台北火車站,被謾罵得滿天飛的『穆斯林』都是假的?可是,我們居然無法提供一個可以讓穆斯林安心的空間和食物。難道我們真如此不友善嗎?」

 

他的描述,他的眼光,讓我重新審視台灣。

 

以新加坡為例,它雖是華人為主的社會,但是穆斯林人口在這裏的比例相當高。新加坡人為了更友善的對待穆斯林的文化習慣,有許多餐廳、熟食中心是貼有 Halal(清真)的食品認證標誌。這種食品認證的標誌,對於虔誠的穆斯林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代表整個屠宰的過程符合宗教上的意義,沒有受到其他污染。而且,在新加坡的每一個超市也會有穆斯林的雞肉生鮮專區。蛋糕店,也會專賣穆斯林可食用的蛋糕,甚至普遍到在許多工作職場上,都特別提供了穆斯林的專用冰箱、專用微波爐,這些地方是嚴禁放 Haram(非清真)的食物。

 

像我自己就曾經在新加坡發生一件有點丟臉的事情,起因是因為我對穆斯林文化認識太少。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西餐廳吃飯,它是一間賣義大利麵、牛排、漢堡的餐廳。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它的特別,只是覺得好像滿多包頭巾的東南亞女性坐在裏頭。當時,我手上外帶著一份隔壁家的泰國打拋豬肉飯,本來想回家再吃,但因為真的太餓了,又看著同桌的人吃東西吃得津津有味,所以決定拿餐廳裏的湯匙偷吃一口我手上的打拋豬肉飯。結果,服務員看到了,當然是嚴厲地制止,我原本以為他要責備我帶外食進來,後來仔細一聽,原來是不能帶豬肉進餐廳,而且我又拿穆斯林的湯匙碰了豬肉。這無疑像是拿素食菜色去炒豬油的道理一樣,簡直是犯了大忌。

 

後來,我誠心的向店家致上歉意,他們也很寬容的接受。

 

來到新加坡後,我開始對穆斯林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同是異鄉人的處境,也開始深深的覺得那些台北車站的穆斯林,似乎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

 

假如,從全世界宗教人口分布圖來看,廣義的基督徒約莫占全世界人口的 33%,而穆斯林佔全世界人口的 19%,佛教徒才占全世界人口的 6%。可是,在台灣的我們不小心就會很習慣以「6% 的眼光」去思考全世界?

 

我們自詡為最有「人情味」的台灣,但這「人情味」其實是人種、膚色限定的,我們對歐美英的白人敞開懷抱,可是又對某些宗教種族忽略、視而不見;我們所謂自詡的「美食天堂」,其實說穿了就是大中華料理的一千種、一百種,可是對於那些為我們勞動工作的穆斯林移工,為了想多了解台灣的穆斯林旅客,又能夠提供多少選擇?我們可以為他們保留多少的社會空間呢!

 

我想,這就是那一夜在樟宜機場,那位印度裔新加坡籍司機讓我明白的事。

 

 

【關於作者】夏唯盛/Hey, Singaporelah !

夏唯盛(1981-),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居赤道之虎新加坡Lakeside。學生時代是縱情閱讀、熱愛文學的少女文青,有數篇文學創作散見各大報,為《反思身體:跨領域教學實踐與研究誌要》共同作者。現在喜愛烘焙療癒心理學,更專注於生活細節、社會文化議題,立志當個海外觀察家分享日誌,如訊息交流站般,為世界、為人們傳遞溫度,希望台灣的未來更美好。

 

以上圖文轉載自msn新聞 105.02.02夏唯盛/Hey, Singaporelah ! 

 

 

評:

 

本文作者以一個旅外台人的立場介紹另類的觀點給台灣社會,本文有值得一閱之處。

然而,作者將台灣與新加坡比較有幾個很大的迷思與謬誤,需要加以澄清

 

1. 新加坡曾被英國統治相當一段時間,接受了英國式的思維。台灣在光復後美國勢力立刻進入,尤其在大陸淪陷後,台灣深受美國政治與媒體的影響。英美文化對穆斯林的態度有相當大的不同。

 

2. 台灣和新加坡雖然都是講閩南話的華人社會然而新加坡的母國馬來西亞是個穆斯林國家,新加坡本身穆斯林人口占了相當的比重,台灣穆斯林的百分比卻是小數點以下,少之又少平埔族和高山族都不會是穆斯林,早期來台的閩客漢人幾乎也都不是穆斯林,祇有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外省人"中有極少數會是穆斯林,老蔣也特別為他們在台北金華女中隔壁蓋了一座清真寺)。台灣沒有不尊重穆斯林的問題。

 

3. 作者錯誤地認為政治與人文應該干涉商業性活動,這是個錯誤的心態過去二三十年台灣開始引入外勞,而後外配,主要的來源國包括: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還有中國大陸,以及少數的緬甸籍華僑。不久標榜著泰雲南菜的餐廳就出現在台灣各地,甚至也有少數的印度菜餐廳,有趣的就是沒有穆斯林餐廳。個中純粹是供需的商業性因素使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