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721_347517625350611_295150935_n  

 

糖尿病年輕化 每小時奪走一命

 

不良的生活形態,已讓台灣成為「糖尿病之島」,伴隨可怕的併發症,對健康和醫療費用造成沉重負擔。而從全球到台灣,還有兩大待解的難題。

 

醫院的一角,血液透析機隆隆作響,六十二歲的洗腎患者林銘輝(化名)躺在病床,整整四小時望著天花板,等著鮮紅血液從管線流出再回到體內。這個場景,佔據了他每週二、四、六的下午;這段日子也已持續了五年又八個月。

 

一切都是因為糖尿病。不只讓他的腎臟病變、須洗腎,也引發其他併發症,改變既有生活。

 

四十歲那年,他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卻忽視疾病的危險。「知道後,感覺沒怎樣,藥就沒有按時吃,飲食也沒有控制,隔兩、三年發生病變,」林銘輝說,「先是神經病變,左眼則失明。」十六年後,因腎臟病變必須洗腎。

 

「很苦,洗腎完身體和精神都不太舒服,」他說。因體力不佳,原先可自行開車回診,到現在往返都得搭乘計程車;當老闆的他也無法負荷工作量,處於半退休狀態。

 

這並非個案。據2015年台灣腎病年報,新發洗腎患者有糖尿病的比率,從二○○○年的三三%增加至一三年的四五%;相當於每兩名新發洗腎患者,即有一人受糖尿病影響。這讓素有「洗腎王國」稱號的台灣更須重視糖尿病帶來的影響。

 

「糖尿病最可怕的就是併發症,」台中榮總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說,「很多病友誤認為血糖稍微高一點還好,不痛又不癢,但等到併發症出現才控制,身體已難回到原點。」

 

因高濃度血糖流竄於血管中會破壞血管壁,引發大、小血管病變,一般常見「三大三小」併發症,還有牙周病等問題;傷口也不易癒合,造成反覆感染或截肢。(見表一)

 

八十五歲的二型糖尿病患者陳玉娟(化名)只因腳泡熱水破皮,卻引起傷口潰爛,一腳因而截肢。「沒想到小傷口竟然帶來那麼大的影響,」陳玉娟的孫女說。

 

台灣已成「糖尿病之島」

 

糖尿病不只打擊個人健康和生活,也因漸增的患病人數和醫療花費,讓糖尿病在全球颳起風暴。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首度發布的全球糖尿病報告指出,罹病人數從1980年至2014年已成長三倍,達4.22億人。另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去年全球糖尿病的醫療花費約為22兆台幣,佔全球12%的醫療支出,並預估2040年將達27兆元。

 

台灣也深陷糖尿病風暴中。糖尿病在二○一四年為國人第五大死因,平均每小時就奪走一人性命。

 

WHO合作密切的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協作組織(NCD-RisC),年初公布全球數據,近三十五年來,台灣男、女性糖尿病盛行率的成長速度比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快;並預估台灣男、女性盛行率在二○二五年將成為東亞第三高,僅次於中國與韓國。

 

成長的原因之一是國人不良的生活型態,讓糖尿病大張旗鼓地橫行。台灣成人肥胖率已高達四三%、且近八成的十五歲以上國人身體活動不足,罹病危機四伏。

 

且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第一、二型糖尿病確診人數近138萬人,較95年增加54%。罹病數成長,正是來自第二型糖尿病人數激增。

 

第二型糖尿病主要受到遺傳基因不良生活型態(攝取高熱量或高糖分飲食、肥胖、缺乏運動等)的雙重影響,讓維持血糖穩定的胰島素無法有效作用,高濃度血糖便易在全身血管流竄,形成糖尿病。

 

全球到台灣,還有兩大待解難題:糖尿病年輕化,及隱形糖尿病患。

 

難題一:糖尿病年輕化

 

往往第二型糖尿病多好發於中年之後,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前理事長游能俊表示,這幾年診間卻多了不少年輕面孔,甚至還有十四歲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到診間報到。健保署統計也顯示,台灣20歲以下的二型糖尿病患人數較十年前增加11%,2040歲者則增加32%。

 

「糖尿病年輕化衝擊很大,需要重視,」許惠恒說。當十五歲罹病,小小年紀就得和疾病長期抗戰,「對心靈的衝擊也大。」若沒控制好血糖,併發症還可能提早在二、三十歲的人生黃金階段入場,年輕病友無法好好在職場衝刺,甚至需要家人照護。

 

促成糖尿病年輕化的原因之一,正是兒童肥胖。在台灣,每三名國小學童就有一名過重或肥胖,罹病風險增加。「兒童肥胖已不是美觀問題,是健康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體重管理及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執行長謝明家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懷孕期間飆高的血糖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國際糖尿病聯盟報告指出,每七名孕婦約有一名會得到妊娠型糖尿病,雖產後血糖多恢復正常,但婦女中年後,或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都可能提高。

 

妊娠型糖尿病除了和孕期的荷爾蒙改變有關,也和體重增加相關。台灣在「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下,往往將各種佳餚送進孕婦口中。但許惠恒建議,「預防不是從小孩出生才開始,懷孕時媽媽就要開始。」因此,孕期得做好體重控制,避免增重逾十到十二公斤,並須和婦產科醫師配合做檢查、控制血糖。

 

難題二:隱形糖尿病的漏洞

 

另一危機則是糖尿病悄悄找上門,但你我卻渾然不覺。國際糖尿病聯盟指出,全球仍有約一半糖尿病患未被診斷出。

 

許惠恒解釋,糖尿病發病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不易察覺。雖然台灣人醫療資源較易取得,且健檢制度較完善,比例沒全球狀況高,但未被診斷出的台灣糖尿病人,仍約佔既有病患的二成五至三成。

 

若依健保署資料保守推估,台灣約有三、四十萬名隱形糖尿病人。眾多的隱形病人已成糖尿病照護的漏洞,因疾病對身體的危害仍持續,但民眾往往在嚴重併發症出現才驚覺罹病。

 

新光醫院內科部主任徐國基說,許多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送進醫院,才知道患有糖尿病,「若早點察覺、控制血糖,得心血管疾病機會將相對減少。」

 

如何察覺糖尿病?民眾常用「三多一少」來判斷:吃多、尿多、喝多、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但許惠恒說,當身體出現這些症狀,罹患糖尿病早已有一段時日,且血糖也逐漸升高。因此最佳良方是「高危險群要每年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控制。」

 

定期檢查外,糖尿病病友和一般民眾,都得改變生活習慣、控制血糖。

許惠恒說,「糖尿病人的生活控制,可把它定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任何人都需要。」

改變生活習慣,任何人都需要

 

例如,愛吃甜、喝甜的你得注意。WHO建議,一天糖分攝取不超過建議攝取熱量的10%,若能降至5%更佳。但生活中吃進肚裡的「糖」極易超標。國民健康署以60公斤的上班族為例,一天總熱量攝取為1800卡,建議糖量則約23。但七百CC的珍珠奶茶含糖量約60、五百CC的熱巧克力約50,任一皆超標。

 

「但糖尿病不只是糖攝取過多,」游能俊提醒,各種不良飲食習慣也須注意。少油少鹽、避免熱量攝取超標或暴飲暴食,且用未經加工的五穀、糙米等取代白米、麵包等精緻澱粉。

 

一週則至少實行有氧運動一五○分鐘,且間隔不超過兩天。糖尿病友還可醫師徵詢飲食和運動建議。例如,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較不適合做重量訓練。

 

病友還要定期追蹤血糖變化,實行眼底、足部與腎功能檢查等,及早揪出併發症。但國民健康署二○一三年調查,後三項檢查的達成比率僅有41%、38%和60%。

 

民眾若能積極改變生活形態,控制好血糖,就能減少或延緩併發症,台大醫院糖尿病病友聯誼會會長張坤來就是一例。近七十歲的他,自四十歲發病後就積極配合醫師用藥、飲食調整並運動,至今無嚴重併發症。

 

拜訪當天,遠遠即可聽見他以中氣十足的嗓音,向衛教室內的病友寒暄問好。他強調,「糖尿病控制還是要靠自己,有醫師、營養師指點但不做也沒用。」

 

環境也得一併改變。許惠恒說,「個人、家庭、學校到國家都要營造健康環境,從食物選擇、正確營養知識,到提倡理想體重、規則運動、定期篩檢等。」

 

台灣已立法規範垃圾食物廣告與促銷、規定糖分標示等,並宣布將於一八年停用反式脂肪。WHO並建議,透過政策增加不健康或含糖食物的價格,打造提升身體活動的環境等。從全民到政府,需要一起齊心對抗糖尿病。(以上摘自天下雜誌 105.06.08

 

 

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高血糖會造成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下降。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引發許多併發症。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高滲透壓高血糖卝酮性昏迷;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足、以及視網膜病奱等。

 

糖尿病有兩個成因:胰臟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者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在臨床方面糖尿病則被分為三類:

 

第一型糖尿病是由於身體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過去也被叫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是青少年糖尿病,病因目前不明。

第二型糖尿病始於胰島素抵抗作用異常(細胞對於胰島素的反應不正常),隨著病情進展胰島素的分泌亦可能漸漸變得不足。這個類型過去被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人型糖尿病,病因是體重過重或缺乏運動,另據最新研究顯示其與身體長期發炎反應有關。由於大量精緻飲食等原因,糖尿病是已開發國家的文明病之一,潛在病人數量不斷攀升,並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妊娠型糖尿病也是常見的糖尿病種類,它指過去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期間血糖高於正常值的孕婦。

 

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成因包括遺傳及高熱量或高糖分飲食、肥胖、缺乏運動。所謂「高熱量或高糖分飲食、肥胖、缺乏運動」其實就是好吃懶做。

 

另外,虛偽的醫學界明知卻諱言,糖尿病的男性患者通常有勃起困難和性功能障礙(其實男人不必有糖尿病,祇要體重超過一百公斤以上,通常也會有性功能的問題)。105.06.11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