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外型難怪被外媒稱為「異形」  

 

卡氏尖頷烏鯊

 

蘋果即時新聞 2018/01/10 17:36

台東漁民捕獲「外星怪魚」 全球僅3處有

 

水試所東部海洋研究中心去年12月,在東河鄉外海捕獲5尾外型貌似電影「異形」的怪魚,英國《太陽報》、《每日郵報》以及日本等各國媒體還引述報導,而根據資料顯示,這種魚其實真正名稱為「卡氏尖頷烏鯊」,全世界僅有三處地方出現過,但載著專家出海的老漁民一派輕鬆的說:「其實我每星期都會捕到這種怪魚,因為沒經濟價值,就都放回海中」。

 

5尾罕見烏鯊被捕獲後,其中1尾倖存,但放入缸中卻疑因肝臟受損底部朝天,最後仍難逃一死,只是這個研究計劃最後卻未有人接手繼續研究。根據紀錄,1986年卡氏尖頷烏鯊在日本愛知縣330公尺深海處首次被人捕獲,第2尾是在1987年於德島縣捕獲,目前僅有日本、夏威夷和台灣有捕獲紀錄。

 

水試所表示,卡氏尖頷烏鯊的牙齒與一般鯊魚的利齒完全不同,仔細觀察本種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牙齒均為針狀牙,活似蛇類毒牙這也是英名viper shark的由來。更特別的是上下顎部分可往前方延伸,搭配尖牙可有效突襲獵物,這種獨特進食方式與尖吻鯊科的歐氏尖吻鯊(Mitsukurina owstoni)相當類似

 

水試所助理研究員吳允暉前年底本來以延繩釣抓「紅喉」,卻意外抓到5尾卡氏尖頷烏鯊,經多時的比對之後,日前終於才確定品種,由於以往都是以底拖網捕獲造成魚體上岸時已受損,這次以刺網抓到的5尾鯊魚不僅體型完整且尚有活體,讓研究人員感到振奮。

 

只是這次捕到罕見鯊魚對漁民來說卻一點也不罕見,原來是漁民就算捕獲,也因「這不是我要賣的魚」默默將牠丟回海中。帶著吳允暉出海的船長望著「怪魚」一眼後說:「這種魚我每星期都有抓到」。吳允暉聽了雖然傻眼,一方面也興奮認為「牠們應該都在深海中活得好好的」,但換個角度來說,「以船長捕魚約半世紀,可能這種魚早就一堆人抓過,但學界卻無人知道」。

 

從這種怪魚的發現地來推測,吳允暉表示,應該是隨著黑潮在深海生存,但相較日本漁民幾乎都經漁市交易,且經過十分嚴謹的統計、分類,因此學界易透過漁民漁獲有所發現,相較台灣,成功新港漁港已算是全台灣漁民與學界配合最好的漁港,但迄今才有較好的研究成果,相信政府、學界與漁民間未來溝通若能更佳,可望會有更好的發現。

 

另一項奇特的發現,吳允暉說,現在所謂的「新品種」可能對漁民一點也不新,「臉書大神」反而是協助學者的利器。吳允暉解釋,現在許多釣友、漁民利用臉書PO圖,常常許多怪魚或大魚都能吸引臉友按讚或分享,「學界有許多也因此有所發現,社群網路想不到能成為研究的好工具之一」。(突發中心劉人瑋/台東報導)

 

奇特外型難怪被外媒稱為「異形」卡氏尖頷烏鯊

奇特外型難怪被外媒稱為「異形」-  

奇特外型難怪被外媒稱為「異形」  

 

張嘴捕食連續圖,依序從左上、右上、左下到右下

張嘴捕食連續圖,依序從左上、右上、左下到右下  

 

 

雲紋蛇鱔

 

雲紋蛇鱔,又名星帶蝮鯙、雲紋海鱔,俗名薯鰻錢鰻,為鯙科蛇鱔屬下的一種海洋魚類。

 

本魚體細長,體色有變異,底色通常為白或黃色。體側有兩列,約2530粒棕黑色斑點,每一斑點中心有23個黃色花形小點。吻部短且呈白色,前、後鼻管及眼虹彩均為鮮黃色。齒成錐形,隨年紀越大,有越鈍之傾向。僅具臼狀齒,無犬齒,隨著年紀增加,牙齒漸變鈍,齒的列數亦隨年紀而有變異:幼鯙僅一二排;成鯙則可達七列。表皮厚且光滑無鱗片,能分泌黏液,無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呈皮膜狀,尾部側扁。體長可達70公分

 

廣泛分佈於印度-泛太平洋的熱帶珊湖礁海域,珊湖礁潮間帶最常見到的鯙類。幼魚喜歡棲息於珊瑚岩礁的潮池中;成魚則遷徙到亞潮帶的水層。性情兇猛,領域性犟。白天的活動性較,偶而會離開棲居的礁穴,外出遊動。以捕捉甲殼類及魚類等為食。嗅覺靈敏但視覺不佳。

 

本魚可養在水族箱作觀賞魚,另亦可食用。

 

82  

Echidna_nebulosa_by_NPS   

 

107.01.10彙整初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卡氏尖頷烏鯊 雲紋蛇鱔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