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石散嗑藥風  

 

五石散(寒食散)其實不是壯陽藥,而是催情劑。理論上,所謂的「壯陽藥」應該可以讓男人強身補腎,增強性力,延長持久力(有擋頭)、增加續航力(一戰再戰、多次郎)。而催情劑就如同興奮劑,可以迅速激發男女的淫情,讓男人興致勃勃,亟欲交媾;讓女人春心蕩漾,渴望被幹。對男人而言,催情劑只能激發男人的性力(續航力),對性力的增強並無實質裨益(早洩男早洩如故)。陽痿不舉、性力不振其實是老天爺(身體)對男人煞車,表示男人身體已不堪負荷,此時男人如妄圖借助外力提振性力,則如同飲鴆止渴,必將徹底搞垮身體。

 

延伸閱讀:壯陽害命的五寶粉

 

 

每日頭條 2017-12-29 

魏晉時期的「潮品」——五石散

 

作為藥方的五石散是和歷史上兩位響噹噹的人物聯繫在一起的:一位是醫學界的「牛人」,《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東漢醫聖張仲景﹙150-219﹚。一位是文學界的「牛人」,被譽為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177-217﹚。包括張仲景的傳記和《針灸甲乙經·序》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記載過這二位「牛人」和五石散的故事。

 

老頭插嘴:建安七子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人,與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三國時期中國文壇的代表人物。

 

一次邂逅,五石散走上歷史舞台

 

傳說,東漢時期,張仲景見到王粲時,這位王才子二十多歲,正當意氣風發之時。張醫聖卻一見面就給王才子潑冷水,說「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並開出了含服「五石湯」的藥方。二十多歲年富力強的王才子實在不愛聽這種話,礙於面子,只好接過藥方,卻沒有服用。三天後,張醫聖再見到王才子,通過「望」,發現王才子並沒有服藥,發出「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的感嘆。這時王才子還是對張醫聖半信半疑,而二十年後,王才子果然眉落,其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雖然死後曹丕親自用驢啼憑弔,曹植親手作誄,在文學史上留下佳話,但在醫學史上,王粲卻只能作為一位不聽話的「壞」病人而成為醫學界的反例。

 

老頭插嘴:這是後人牽強附會的胡扯,再高明的醫者也不可能看到二十年後人體的變化。

 

這味能保住才子性命的藥,即歷史上曾經大紅大紫,而後又銷聲匿跡的「五石散」。

 

一位達人,令五石散引領「潮流」

 

五石散的養生潮流起源於三國魏末期,到魏正始年間已形成一定規模。大名鼎鼎《針灸甲乙經》的作者皇甫謐﹙215-282﹚是五石散的「癮君子」。

 

皇甫謐大概在公元256年開始服食五石散,在其《寒食散論》中寫道:「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五石散能在魏晉時期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與當時皇甫謐書中提到的何晏﹙196-249﹚密不可分。

 

老頭插嘴:皇甫謐到了四十二歲,房事上開始力不從心,於是學何晏吃五石散;而此物顯然會上癮。

 

何晏何人?何以能引領養生潮流?

 

何晏是曹操的養子,同時是魏金鄉公主的老公,特別愛美,是一位時尚達人。何晏的美,包括《世說新語.語林》在內的很多魏晉書籍都可以作證。《世說新語·容止》載:「何平叔(即何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於是何駙馬又有了「傅粉郎」的美稱,並成為美貌男子的代稱。

 

老頭插嘴:何晏(196- 249),三國時期玄學家,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孫,董卓之亂後何家敗亡,何晏母尹氏為曹操所納,何晏以拖油瓶的身份為曹操收養。何晏從小俊美、聰慧,曹操對其頗加寵愛,後將女兒金鄉公主(201- ?)嫁給他,成為曹操的婿養子,在高平陵之變與曹爽等曹氏宗親同被司馬氏誅殺。帥哥最大的困擾就是常有女人自動上門獻屄,一根懶叫根本不夠用,於是「聰明」的何晏求助於「壯陽」方,發現「五石散」的妙用。《魏末傳》說何晏和金鄉公主是同母異父兄妹,但是同時說金鄉公主之母是沛王太后(即沛王曹林的母親杜氏)。註三國的裴松之曾對此進行了辯誤,何晏與金鄉公主是否同母兄妹亂倫成了歷史懸案。

 

當何晏自己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時,就為五石散的風行造開了勢,以至於「京師翕然」,富貴階層、士大夫階層往往趨之若鶩,並且言談往往捎上五石散,寫信談、寫詩談,使「五石散」成為當時年度關鍵詞之一。

 

而沒錢買藥又想追求時尚的也大有人在,據說當時有很多人沒錢買五石散,就在大街上裝作服食五石散後發熱的樣子,引人圍觀。

 

不僅如此,服食五石散還造就了「綠色環保低碳」的社會風尚。諸如魏晉名士服食五石散後,喜歡散步,並給這種運動起了專業名稱,叫「行散」;還喜歡穿沒有漿洗的寬大舊衣、喜歡穿木屐、喜歡邊聊天邊伸手捉舊衣服里的虱子,即「捫虱而談」;魏晉名士在生活中穿薄衣,吃冷食,洗涼水澡,即「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於是五石散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寒食散」。

 

五石散,是猛藥更是毒藥

 

其實,魏晉名士喜歡這樣吃穿住行,並非由於他們環保覺悟高,也並非是順應舒適的原則,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服食五石散之後會出現一系列連鎖反應:以石入藥,藥性較熱,吃煎炒烹炸熱氣騰騰的大餐無疑火上澆油,所以只能吃點涼菜喝點冷飲。同時一熱,精神就亢奮,不但頭腦發熱,皮膚也熱到要爆裂,因而他們不得不捨棄顯示體型的緊身衣和顯示富貴的新衣皮膚要爆裂雖然看起來又白又嫩,可是洗起澡來卻很痛苦,所以魏晉白嫩的小白臉們往往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因為太臭,很久不洗澡,虱子們也就「擇木而棲」了,於是邊聊天邊捉虱子,「捫虱而談」也就成為了最時尚的聊天方式

 

倘若服食五石散後還斗膽挑戰上述種種禁忌,結果會非常慘烈。稍有不慎,在哪個環節出現一點小漏洞,身體會異常痛苦。前面提到的那位皇甫謐就曾深受其害,據《晉書·皇甫謐列傳》言,這位先生是因為吃五石散發散不當,隆冬季節也無法穿衣,發熱食冰,皮膚腫脹,甚至潰爛,以至於忍不住要拿刀自殺,幸虧被叔母苦勸。皇甫先生還舉出了族弟、東海人王良夫、隴西人辛昌緒、蜀郡人趙公烈的慘痛經歷。不知道皇甫先生此時對那位五石散代言人何晏駙馬是何想法?

 

如此看來,五石散非惟一劑猛藥,更是一劑毒藥。可是魏晉名流們為什麼還是趨之若鶩呢?

 

這是因為魏晉名士們堅信五石散具有「奇異」功效,「美容美體、增強性能力、延年益壽」。拿第一個功效來舉例,魏晉是一個美容美體很興盛的時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愛美人士大多是男性。

 

看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會發現五石散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五種礦石。從中藥學角度來看,五石散的五種主要成分中,除了紫石英外,均有壯陽的功效。同時服用五石散,會「渴利」,不會變胖,可玉樹臨風。

 

老頭插嘴:五石散的作用其實不是「壯陽」,而是催淫「起陽」,功用類似如今的吸毒,服用後會讓人性緻勃勃,想要交媾。其作用也不止於男性,女性亦然。服用五石散,頻於行淫,當然不會胖,也必然搞垮身子。

 

另一方面,玉本為石,且是石之精華。名士們堅信服食五石散可以達到令皮膚粉白細膩,而且呈現透明狀態的效果,其實是這一劑熱藥造成皮膚爆裂的外在表現。

 

五石散帶給魏晉名士們的是姿容的改變、審美的愉悅、精神的滿足,同時也有軀體的痛苦,因為「是藥三分毒」,而且五石散本身就是一劑「險藥」。

 

代言人傅粉何郎最後搞得「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服食五石散的另一「先進」人物晉朝玄學家衛玠最終也「勞疾遂甚」,沒有走完自己的27歲

 

老頭插嘴:衛玠(286- 312),晉太尉衛瓘之孫,因容貌俊美,年幼時乘坐羊車上街,眾人圍堵,被稱為「璧人」,史有「看殺衛玠」之說(被女人「看」死,其實是淫死)。

 

後來皇甫謐以「過來人」的身份記載了五石散的毒副作用,經巢元方整理,最後列出了:痰癖、渴利、氣逆、心腹痛等二十多條「罪狀」

 

服食五石散的風氣在魏晉之後漸漸消歇,只是在後世的金石煉丹養生中還可以窺見其一點遺蹤。五石散,造就了一個時代的異類「風尚」,把一個「魏晉風流」的背影勾畫在歷史畫卷上。

 

老頭插嘴:「風流」其實是淫亂的美稱。

 

 

每日頭條 2015-11-24 

魏晉仙藥「五石散」之謎

 

是「良藥」還是「毒藥」?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相傳系漢末名醫張仲景為治療傷寒而研製,經由何晏的「改進」而成為魏晉時期的流行藥方。隋代名醫巢元方認為,五石散主要由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原料構成。

 

五石散藥材主要原料

 

對於五石散,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毒藥說」。以隋唐名醫孫思邈為代表,他指五石散是「大大猛毒」,並提出「寧食野葛(一種劇毒草藥),不服五石」;二是「良藥論」。據何晏介紹,「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事實上,後人在西漢名醫淳于意的《診籍》中發現,構成「五石散」的石藥,早在扁鵲(戰國)時起便用於治病了。而在《神農本草經》中,這些藥石屬於「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另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中也有類似記載。

 

古代五石散煉製圖

古代五石散煉製圖  

 

不過,無論是「毒藥說」還是「良藥論」都不否認一點:五石散藥性發作後(通稱「石發」),一般會異常興奮,須不停地走路、狂奔,還必須飲溫酒,以發散藥性,直到渾身大汗淋漓汗為止,否則就會危及性命。據史學家余錫嘉先生考證,從魏晉至唐代500多年裡,因「石發」而喪命者達數十萬。

 

「吸毒第一人」何晏

 

何晏原是曹操的養子,其妻是金鄉公主,但在魏宗室里卻不受待見。曹丕就看他很不順眼,稱他為「假子」。在曹爽當政前,何晏一直像擱淺沙灘的魚兒,被朝廷晾在一邊。何晏便長期醉心於周易和老莊,逐漸與王弼齊名,成為一代玄學宗師。但他最初「走紅」卻是因為人長得特帥。當時中原有三大「帥哥」:夏侯玄、司馬師、何晏。到魏明帝時,何晏仍是「萬人迷」。一個男人竟「帥」到天下皆知乃至盛行不衰的程度,確實難以想像。有人懷疑他擦粉,就稱他「敷粉何郎」。據名醫皇甫謐披露,何晏在服用五石散之後,自稱「心加開朗,體力轉強」。

 

魏晉時期風靡一時

 

何晏「第一個吃螃蟹」之後,據說「京師翕然,傳以相授」,五石散的「神奇功效」一下子就傳開了。何晏之後,「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也嗑藥。這二位超級明星便成了五石散的「形象代言人」,這可能是史上最具魔力的炒作。不過,何晏最終死於政變,這位一生充滿荒誕、悲劇色彩的人物,最終留下了「魏晉玄學」,還從此成為嗑藥的「祖師爺」。

 

五石散是丹藥的一種,魏晉時流行玄學與神仙思想,加上一些道家人物如葛洪對五石散的推崇,更是推波助瀾。據說服用此散之後有使人「心加開朗,體力轉強」的感覺,故人皆趨之若鶩。此外,當時的五石散究竟是「仙藥」還是作為發情藥使用?歷來眾說紛紜。但魏晉時社會風氣極度淫靡卻是事實,因而不排除當時有「服食」人士借「修仙」掩蓋私慾的可能。

 

「癮帝」發狂,險些亡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晚年,幾乎是在半瘋癲的狀態中度過的。這位本來頗有作為的開國之君,一世英名最後被五石散毀了,還差一點斷送了辛苦打拚下來的江山。拓跋珪一直服五石散,但自從太醫令陰羌死後,毒性就不受控制,一再發作。拓跋珪長期處於幻覺中,時常從早到晚一個人自言自語,仿佛在跟幽冥對話,而且喜怒無常,經常無緣無故濫殺大臣。還有一回,雷電擊中了宮殿一側,他居然派軍隊動用攻城武器去攻打兩側,似乎是跟雷電作戰,險些毀滅了皇宮。拓跋珪「石發」後,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有逃亡的,有試圖殺掉皇帝的,一時間危機四伏。不久清河王拓跋紹發動政變殺死拓跋珪,一些將領起兵反叛。這時,北方的柔然見北魏大亂,也想乘機撈一把,便發兵南下。最後,逃亡在外的拓跋嗣(北魏明元帝)聯合大臣平定了叛亂,終於控制了局勢。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東晉名士殷顗服五石散的動機居然是為了「保命」。原來,殷顗的堂弟、大將殷仲堪決定跟桓玄(桓溫之子)、王恭一起圖謀舉事。而殷顗卻一再拒絕堂弟的「加盟」邀請,讓殷仲堪火冒三丈。殷顗進退兩難,就找出了一條強悍的理由——「行散」(服五石散後須不停走路或狂奔)。當殷仲堪去看望他並表示擔心時,殷顗答道:「我的病不過身死,但你的病在於滅門。」可見殷顗是故意的,他的行為更像是自殺。

 

疑案重重,誰有嫌疑?

 

第一位,十六國時期「捫虱而談」的王猛。疑點在於,「捫虱而談」在當時幾乎就是服五石散的招牌。因為服散後,皮膚易磨破,衣服不能穿新的,也不能常洗,於是虱子就多了。所以,王猛有「嗑藥」的高度嫌疑。但是王猛也可能是裝出來的,因為據說符堅是個雙性戀者。不過,王猛在「捫虱而談」中卻助符堅成就了前秦帝國的事業,險些改寫了歷史。

 

第二位,是北齊的「裸奔帝」高洋。話說這高洋還是個開國皇帝,早期也勉強算是個明君,但後來卻突然間變得荒淫無道、殘暴嗜殺,只能用變態來形容。至於高洋的裸奔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不分盛夏還是隆冬,甚至創造過晝夜不息裸奔千餘里的世界級記錄,把隨從搞得狼狽不堪。巧合的是,脫衣、狂奔,這兩大特徵都高度吻合「石發」症狀。如果不是人格分裂,便不能排除嗑藥的嫌疑。而高洋的性情大變,也把國家弄得一塌糊塗。後繼者更是一個不如一個,世稱「禽獸王朝」。在北齊地區,自魏孝文帝改革以來的歷史成果險些都被高氏敗個精光。

 

王猛與高洋,一個安邦定國、名垂青史,另一個卻開了歷史倒車。這兩個人都有服食五石散的嫌疑,卻有著天壤之別!

 

王羲之的「自助餐」

 

魏晉時代,有不少「跟著潮流走」的人經常躺在大街上,袒胸露肚,似乎是「服散」者。其實很多人都是裝的。當時的五石散都是天價,而「服食」則是一種非常高端的消費行為,普通人往往是傷不起的。

 

不過,要弄到五石散還有第二種模式——「自助」,就是親自去採藥石。其中,便有一位「超級會員」:書法家王羲之。有人說,王羲之的一些書法如同一份特殊的「病歷」。而造成其健康每況愈下的五石散,卻是他自己親自去採集的。王羲之出身名門,自幼在清談空氣中長大,倒也具備「高級驢友」的資格。可是以王羲之的身份,按理不需要為了吃藥而去爬山涉水,他走「自助路線」是有點奇怪的。

 

王羲之

512012357  

 

事實上,王羲之不太喜歡呆在京師,並且其在仕途也不如意,這些也許是他選擇「自助」的難言之隱。不過,王羲之採藥的過程有可能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一來他把服食五石散當成「修仙」之途,二來是因為鐘乳石(五石散主料之一)產自西南、兩湖與兩廣地區,遠離江左。據說,王羲之找了位「專業人士」:道士許邁擔任旅行顧問,再加上一些少量的隨從,便組成了「王公子採石隊」兼「東晉自由行」旅遊團。史載,王羲之遍訪了許多名山勝地,還曾泛舟海上,說了一句看似很瀟洒的話:「我卒當以樂死」!

 

VIP顧客」與「營銷牛人」

 

五石散最初只是治病之藥。隨著服食者日益增多,便物以稀為貴,其身價自然就水漲船高,那光景更勝「洛陽紙貴」了。高昂的價格,也決定了五石散的「VIP顧客」都非同凡響:不是帝王將相、高門大族,便是社會名流,這些人都是長期且相對穩定的客源。

 

五石散也是六朝丹藥中最具市場的「名牌產品」。道家熱衷於煉丹,也是魏晉神仙思想的主要傳播者,他們更容易接近那些篤信玄學的士族。只有他們,才能夠花畢生精力、滿懷熱情地去推動丹藥市場,他們很可能是歷史上最出色、最富於創意的營銷團體。只要不碰上秦始皇那種刨根究底且「惹不起的顧客」,也就不至於像前輩(徐福)那樣弄到被迫「玩失蹤」的地步。由此在「成仙夢」與現實利益的雙重驅動下,一條看不見的「服食鏈」便形成了。

 

魏晉以後,嗑藥風有所收斂,畢竟人都怕死。同時,隨著士族的衰落與隋唐科舉制的出現,大批寒門子弟躋身政壇,社會風氣也開始轉變,逐漸從清談轉為務實。然而,嗑藥風並未就此剎車。五石散的「鐵桿粉絲」中就有不少名人,如唐代布衣宰相李泌。宋代流行一種「食鍾乳」之風,蘇軾認為也是始於何晏,而鐘乳石正是五石散主料之一。

 

唐宋的服散風「餘毒未清」,並非偶然。當時流傳著「解散方」(五石散的解藥),比如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記載著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這就讓許多「服食」者以為沒了後顧之憂。同時在唐朝建立後,道教成為國教,原本不景氣的煉丹派便又有了市場。至於法律方面,唐宋政府對服食五石散現象仍然缺乏關注。《宋刑統》中沒有一處涉及五石散,像鐘乳石在宋代居然還成了地方進獻朝廷的貢品。

 

不過,「反對派」漸漸占了上風。隋唐名醫孫思邈呼籲,「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建議一碰到五石散的藥方就立馬燒掉,絕不讓它流傳於世。至於宋人與晉代風氣也有天壤之別,有識之士像蘇轍、蘇軾等也都表達過類似的反對意見。唐宋以後,五石散逐漸銷聲匿跡。

 

五石散,在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上,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一般有兩種觀點:一各觀點認為五石散是「魏晉風度」的催化劑,也是魏晉人士寄託情感或者實現自我的手段,並最終使魏晉演變成一個富於個性色彩的時代,在客觀上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假如沒病也經常吃,自然就會吃出問題。五石散的危害其實都是人為的,這並不是五石散本身的問題,只能證明人性的缺陷。

 

另一種觀點認為五石散對精神空虛的世風則起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並加速了魏晉統治集團的敗亡。魏晉之世,大批社會精英沉迷於縱酒、嗑藥,腐朽墮落到了極點,卻都成了明星人物。所謂的個性解放,多數人只是學了嵇康們的表面,實際上是借「清談」玩無厘頭,骨子裡非常膚淺、庸俗。「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就曾預言,王衍之流或將「誤天下蒼生」,結果一語成讖。北宋蘇轍也說晉人「借通達以濟淫慾」,南渡後仍然「此風不改」。因此,五石散荼毒社會、遺禍後世是無法抹殺的歷史事實,其弊病、流毒遠遠超過那一絲微弱的「風度」!

 

老頭插嘴: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合稱明末三大案:在位29天的明光宗朱常洛死於紅丸,史稱紅丸案,紅丸即是五石散的改良版。雍正暴斃,雖未列入「清宮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與「雍正奪嫡」),老頭推測雍正也是服用金石性的壯陽藥而暴斃。

 

108.02.16彙整初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五石散 寒食散 壯陽藥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