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4GqJew  

 

老頭從小受的教育告訴我,客家人和閩南人一樣,都是中原南遷的漢人。

 

年過半百後,看資治通鑑才知道閩南人是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八八五年),淮南道 (今河南省淮河南岸) 剌史王緒因受不了黃巢部將秦宗權的一再需索與欺凌,率領轄下光州與壽州五千戶州民南下的武裝移民集團。光壽軍民一路輾轉經安徽、江西,但都站不住腳,最後進入福建。進入福建後雖曾打下漳州、汀州,但都守不住,後來流竄進廣東潮州(這是如今潮州人也講閩南話的原因),然而還是站不住腳。走投無路的一伙原本已打算北上再回故鄉,誰知走到泉州,當地百姓受不了剌史的壓迫,竟要求移民軍團幫他們除害,於是光壽移民轉向進攻泉州,攻下泉州後經過幾年的打殺拼鬥,光壽移民團的首領王氏兄弟統一全閩,爾後光壽移民和當地的土著閩越人融合。融合的後代就是今日的福建人,包括講福州話的閩北人和講閩南話的閩南人。

 

延伸閱讀:閩南人必須知道的閩國史 

 

接著,老頭就納悶了,為什麼整部資治通鑑,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晉(西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西元959年),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共1362年的編年史竟都沒提到客家人的來歷與事跡?更奇怪的是自命「耕讀傳家」的客家人怎也說不清自己祖先的來歷?

 

維基百科「客家民系」也無法確定客家人的來歷,只說目前對客家淵源主要有:

 

中原族群純血說:客家籍歷史學家羅香林於1933年出版《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主張客家民系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歷經多次戰亂才從黃河流域逐漸移居到漢地南部。

 

中原族群主體說: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族群血緣、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李輝等人在2003年發表針對福建長汀客家人所進行的遺傳分析,顯示當地人父系結構中漢族約80.2%、畬族約13%、侗族約6.8%。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在2012年對廣東和江西共1354例客家人男女的體質報告,結論表明客家人更接近中國北亞類型族群。

 

土著族群主體說:以廣東梅州嘉應學院教授房學嘉的《客家源流探奧》一書為主要論點。作者通過對客家地區(主要是作者所熟悉的廣東省梅州地區)歷史時期人文事象的探討,以及對客家文化與歷史上百越文化的比較研究,認為長期生活在贛閩粵邊的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人遺民混化以後産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以上這些客籍大學者扯了半天,只是籠統的說是客家人源自古漢人。第一說是純種漢人,第二說是以漢人為主體的漢土雜交種,第三說是以土著為主體的漢土雜交種。這三種說法其實只在血源上做文章,還是沒能說出客家人的來歷。而前二說的「數次南遷」說更是站不住腳,理由是如果是數次南遷 (閩南人是一次集體南遷) ,則沿途必有少數人留下,即使後來與當地土著混同,也會有史料或傳說留下,然而沒有。況且如果是不同時期的南遷,前後期的南遷者即使血源沒有因雜交而變異,彼此的語言、生活習慣都會有所不同。例如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住在如今法國,日耳曼系的克爾特人曾三次入侵英格蘭,每次入侵後都定居並與當地土著混同,然而幾百年後面對下一次入侵的堂親們彼此卻已是不同的異族。另外,幾千年來中國北方民族一再入侵華北,也是因與中原漢人混同雜交而變異。

 

延伸閱讀:英國史之一 外來政權 

 

近年來關於客家人的來歷出現一種可以合理解釋的說法:客家人是秦朝南征百越駐防軍隊的後代 (和閩南人一樣,是一次性的武裝移民)

 

以下是那個說法與那段歷史:

 

秦始皇南征百越 

 

秦征百越之戰,或稱秦越戰爭。秦王政26年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隨後即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以滅楚後屯駐楚地的秦軍佐以部分楚降軍,號稱五十萬南征百越。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命蒙恬為帥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

 

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戰     

 

經過兩年的準備,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年),屠睢率領的50萬秦軍開始南征 (50萬係據《淮南子》一書所述,應係誇稱,實際兵力不可考) ,根據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是以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再搭配一部分原楚國部隊。這批秦軍大多由「逋亡者、贅婿、賈人」組成。

 

/tmp/phpzkeBQ8  

 

秦軍兵分五路,越五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越城嶺而下。第一路在餘干(今屬江西省)集結,進攻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攻陷後設立了閩中郡。第二路在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市南)扼守,對閩越和南越形成壓迫之勢。第三路占領了南越的番禺。第四路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縣南)駐守,第五路在鐔城(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西南)附近的越城嶺駐守,準備一起進攻西甌。其最西兩路擊潰了西甌的抵抗,殺死西甌君譯吁宋。第二年,秦軍已全面深入南越腹地,在珠江口南武城之處、廣西北部、越南與廣西交界處分別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作為建制基礎。

 

秦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是現在陝西、山西及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在河流與群山之間善於水戰的越人令秦軍一籌莫展。

 

西甌軍在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譯吁宋戰死後,推選新的主帥桀駿,並且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偷襲又切斷秦軍的糧道,迫使秦將屠睢上報秦始皇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為了補給日漸吃緊的南越前線,秦始皇派遣史祿負責運送糧餉。

 

大致在前218年左右,百越軍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越軍「夜攻秦,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秦軍主將屠睢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而後秦始皇命史祿率領士兵在湘水和灕水之間開鑿人工運河「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流域,保障秦軍的後勤供給,卻仍不能挽回敗局。

 

屠睢死後,他的副手趙佗率領殘軍退到嶺南北部邊界;西甌軍的傷亡同樣慘重,沒有力量反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爾後秦軍「與越雜處」,如此對峙持續了三、四年。

 

由於許多來到嶺南的北方人沒有娶妻,趙佗向秦始皇請求派遣三萬女子南下,秦始皇卻僅派遣了一萬五千人。因此他們中的許多人娶越人女子為妻。在趙佗的主持下,秦軍停止了屠殺政策,並開始緩和越人與統治者間的關係。隨著通婚規模的擴大,北來戍邊者亦變得日益越化。

 

第二次秦攻百越之戰    

 

《史記·秦皇本紀》相關記載如下:「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建於前219年至前214年)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以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秦軍再次集中了號稱30萬的大軍向百越發動了第二次的總攻。

 

此次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佔領嶺南全境,將其地分設南海、桂林及象郡三郡 (其中象郡實際上可能仍然由地方土酋控制) 。以任囂為南海尉,趙佗為龍川令,率遠征軍留駐。

 

根據關於雒越的傳說,古蜀的王族後裔蜀泮滅文郎國並且擊敗其它駱越的部落首領,以螺城(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內)為都城建立了甌駱國(前258年)。

 

秦將趙佗率軍從公元前210年開始,進攻兼併了甌駱國,約在前204年,以番禺為都城,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

 

/tmp/phpxHcUHv  

 

而後漢代秦政,趙佗自立為王,南越脫幅而去。

 

「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王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史記·南越列傳》相關記載如下:「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戰後秦軍大多以衛戍部隊的形式留駐嶺南,繁衍成了客家人的祖先。除早先部分娶當地女子為妻外,而後卻大都不與土著通婚,以致語言風俗習慣仍能見先秦古風。

 

南越國是在秦朝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後,趙佗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在郡的設置上,趙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並把象郡拆分為交趾郡和九真郡。

 

南越國地理位

/tmp/phpnMHR87

 

/tmp/phpHRvFDK  

 

鼎盛時期的南越國,其疆域北至中國嶺南,南至越南中北部,「東西萬餘里」,實力雄厚。北部邊界一直到南嶺一帶,包括今天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梅州,蕉嶺一線,大部分地區與長沙國交界;東部邊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交界;南部邊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的地區;西部邊界到達今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毋斂、句町等國為鄰。與今日客家人在中國華南的分布大致相符。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五傳後為漢所滅,享國約93年。

 

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桂陽(今廣東省連州市)沿湟水(今廣東省境內的連江)直下。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從豫章郡過橫浦關沿湞水直下。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鄭嚴和田甲分別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從零陵(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北)出發,然後鄭嚴的軍隊沿灕水直下,田甲的軍隊則直抵蒼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第五路以馳義侯何遺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軍隊,直下牂柯江。漢軍以楊僕的水軍和路博德的罪犯軍為主力,經短暫的戰鬥後,南越舉國聞風而降。

 

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後,在原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郡。前111年,楊僕率軍從合浦郡徐聞縣(今屬廣東省)渡海,占領了海南島,設為儋耳、珠崖兩郡,與前述七郡同隷於交州刺史部。

 

/tmp/phpXHRHcR  

 

 

以下摘自:旺報 2020/02/18 04:10千古一帝 獲得罵聲最多的皇帝 

 

秦始皇在世之時,時任龍川縣令(今廣東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的尉佗(即趙佗)上書秦始皇,要求增派三萬中原女子到嶺南,秦始皇批1准了一萬五千名中原女子移居嶺南的計畫。她們和南征的五十萬秦軍的部分士兵結合,繁衍後代,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文化帶到嶺南,大大加速了當地生產的發展。如今,這一萬五千名中原女子被客家人尊稱為「客娘」。

 

/tmp/php8WyMSP  

 

109.02.22彙整初稿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