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oHekdK  

利比亞國旗

 

2011年1月14日在民眾自焚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個月,突尼西亞執政長達二十三年的班阿里政權一夕垮台。幾天後,1月25日埃及也爆發示威遊行,接著罷工、暴動,穆巴拉克政府面對難以收拾的局面束手無策,2月11日執政三十年的總統穆巴拉克下台,前後也是不到一個月。

 

受鄰國的影響,2011年2月15日利比亞發生反政府示威遊行,活動遭到政府軍武力鎮壓後引發武裝衝突。聯合國安理會於同日就爆發反對格達費政權的騷亂舉行閉門會議,會後十五個成員國發表聲明,一致譴責利比亞武力鎮壓反政府示威,對有示威者死亡表示遺憾,呼籲的黎波里政府立即結束暴力行為,回應人民的合理訴求,並向襲擊者追究責任。

 

由於利比亞總統格達費在外交上素以敵視歐美為宗旨,美國及歐洲列強在幕後大力支持反政府的各派系,並提供武器與財務支援,反政府的武裝勢力迅速膨脹,於是爆發政府軍與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力量激烈的軍事衝突。

 

一開始反政府勢力攻占利比亞第二大城,利比亞東北的班加西。3月初政府軍大舉進攻試圖消滅叛軍收復班西加,戰局對反政府勢力不利。

 

此時西方強權不再暗地底運作,開始明目張膽的介入,早在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即通過決議凍結格達費在世界各地的資產。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航區,此舉公然侵犯利比亞主權。此時歐美列強的軍艦早已密佈利比亞東邊的地中海,為協助無空軍的反政府勢力,列強將利比亞東部空域劃為禁航區,利比亞政府的軍機進入該空域攻擊叛軍即遭受停在外海美法軍艦的導彈攻擊。美英部署在地中海的軍艦與潛艇19日向利比亞政府的軍事目標發射了112枚戰斧巡弋飛彈,打擊目標包括地對空飛彈陣地、預警系統和重點通訊節點等在內的逾二十處軍事基地,為隔天的空襲舖路。3月20日英國戰機大舉空襲利比亞,同行尚包括加拿大、西班牙及挪威戰機,各國藉著聯合國和北約的招牌對利比亞不宣而戰。戰局在列強大力支持與協助下開始逆轉。利比亞政府的威信與控制力大幅減弱,各地大小叛亂團體紛紛成立,有歐美所扶持,也有受極端阿拉伯主義的支持。

 

8月,利亞西部也發生叛亂,首都的黎波里不久被叛軍攻占,費格達意圖逃亡出境未果,10月20日在蘇爾特被殺。三天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然而各地叛軍因利益衝突不時發生戰鬥。



利比亞簡介

 

利比亞位於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國土約在北非中間,東鄰埃及、西鄰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南鄰由東至西是蘇丹、查德、尼日。國土總面積175.95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49倍大,人口約六百萬,祇有台灣的四分之一。

 

二次戰前利比亞原為義大利殖民地,戰後受盟軍統治至1951年獨立為聯邦國,1963年成立王國。1969年27歲的格達費中尉發動革命推翻親西方的國王,改王國為共和國,從此展開格達費將近四十年的長期獨裁統治。

 

2009年利比亞的石油收益佔其GDP的58%,國民所得約14,500美元,國民識字率是87%,2010年利比亞的人類發展指數是0.755,這些數據都比鄰國突尼西亞和埃及好,而且公民教育和生活水平也相對要高一些。另外,利比亞女性的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也比其他阿拉伯國家好。

 

但是利比亞2010年的腐敗率為2.2(10為最清廉),比兩個鄰國要嚴重。失業率更達21%,這個數字在北非各國是最高的。更糟的是利比亞是由好幾個不同族群的部落所組成,格達費偏袒首都和周圍地區的部落,不僅所實施的經濟政策導致利比亞東部地區顯得相對和更加貧窮,格達費還在各方面對東部居民進行歧視和打壓。於是在鄰國相繼發生政變後,利比亞各部落族群在外界勢力的支持下紛紛起來反政府。

 

利比亞地圖

/tmp/phpPs06xD

/tmp/phpPtM096

 

利比亞革命內戰地圖(第一次內戰)

/tmp/phpzAIg3A

利比亞 (2).jpg  

 

利比亞前總統格達費簡歷

利比亞 (3).jpg  



格達費倒台後的慘況

 

國際獨立調查團2012年1月27報告中透露,北約飛機在利比亞各地針對性轟炸民用場所甚至學校,造成許多人傷亡。在Tawergha,新政府民兵強行驅趕當地黑人,甚至迫害。對抓獲的前政府軍戰俘,更是無任何法律途徑殺害,包括使用割喉這些殘忍刑法。一個新政府的官員私下透露,利比亞人至少50萬人傷亡和失蹤或被秘密關押,死亡已達到5萬左右。而這場戰爭是由美國中情局資助的伊斯蘭恐怖分子挑起,現在已經演變成部落軍閥混戰。而國際刑事法庭對此裝聾作啞。

 

2012年1月28日英國著名媒體每日電訊報導,班尼瓦里居民最近幾月已有成千上萬人被政府民兵拖走,搶奪他們的財產,強暴他們的妻子,當地民眾對現政府恨之入骨。

 

2012年2月9日紐約時報記者shadid透露,利比亞已有200多個民兵組織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米蘇拉塔幫是最讓利比亞人討厭的民兵組織,他們攻擊黑人難民,經常毆打殺害民眾以及其他民兵人員。新政府雖然承認這些事實,但是也表態管不了他們。很多人在監獄中死去。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聲明向平民使用炸彈的行為會構成國際人權法上的嚴重犯罪,並且會受到秘書處長期的譴責,且他本人對此表示嚴重的憤慨。2月18日聯合國人權高級委員會的皮萊(Navi Pillay)譴責利比亞政府軍對平民的暴力行為。3月7日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阿莫斯(Valerie Amos)表示,利比亞當前的政治危機和暴力衝突將導致10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約40萬人需要離開利比亞,利比亞境內還有約60萬人需要援助)。為此,阿莫斯呼籲國際社會為利比亞的人道主義需求提供總額1億6000萬美元的緊急募捐呼籲。4月5日聯合國人道協調廳調整需要捐款的金額為3億1080萬美元。5月18日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表示,近210萬人受到了利比亞危機的影響,需要得到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因此,聯合國決定將利比亞人道募捐呼籲金額從原來的3億1千萬上調至4億780萬美元。協調廳表示,目前需要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的人包括利比亞境內160萬人和越過邊境逃往埃及和突尼西亞的50萬人。協調員莫姆齊斯(Panos Moumtzis)表示,衝突導致包括食品、醫療用品、現金和燃料等必備生活用品的普遍短缺。迅速變化的局勢和在利比亞日益加強的軍事行動決定需要對原來的募捐進行修改。莫姆齊斯指出,人道協調廳對利比亞西部地區的情況尤為關注,因為80%的人口居住在那裡,但目前為止援助物資無法抵達那裡。

 

2012年10月27日俄羅斯英文國際媒體「今日俄羅斯」報導:根據城內線人所說,利比亞政府軍以清剿格達費勢力殘餘為名繼續圍攻班尼瓦里,並禁止任何人包括西方國家記者進班尼瓦里城區。還有來自沙特、埃及、卡達、土耳其的僱傭軍幫助其攻打當地。他們還使用格達費都不敢使用的化學武器。很多居民房屋被摧毀,平民死傷很多,無法統計。當地一些居民說,這些政府軍很多都是外國人,不少是僱傭軍,這算是政府嗎?聯合國在哪裡,歐盟在哪裡,美國政府在哪裡?

 

利比亞革命後內戰地圖(第二次內戰)

/tmp/phppVTZQ5

 

 

中央社 2014/05/20 00:42

利比亞急遽失序 恐瀕臨內戰

 

利比亞兩大城市的黎波里(Tripoli)和班加西(Benghazi)的急遽失序,將這個國家進一步推向內戰。

 

重武裝民兵間的對立,引發國際和石油市場的關切。沙烏地阿拉伯基於安全理由,今天關閉駐的黎波里大使館,並撤離所有外交人員。

 

效忠利比亞變節將領的武裝團體昨天對國會發動攻擊後,要求國會中止運作,並將權力交給起草新憲法的機關。

 

美聯社報導:將領法納納(Mokhtar Farnana)在電視上表示,哈夫塔(Khalifa Hafter)領導的團體已指派60人立憲會議,接掌國會權限。法納納在聲明中說,「我們宣布凍結國民議會(GNC)」。法納納也說,攻擊利比亞國會並非政變,而是「在人民的選擇下戰鬥」。

 

路透社報導,這支自稱利比亞國民軍(Libyan National Army)的武裝團體也拒絕承認米提格(Ahmed Maiteeq)為新總理。

 

美聯社報導,一群武裝男子襲擊國會,綁架約20名國會議員和官員,路透社則說約10名國會成員遭綁架。法納納宣稱自己策動這場攻擊。

 

 

TVBS 2014年7月29日上午7:31

利比亞內戰160死 火箭炸油庫陷火海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機場附近,一座裝有600萬公升的大型油庫前天遭到火箭擊中,引發熊熊大火。濃濃黑煙瀰漫了整個天空,徹夜延燒到昨天都還沒完全撲滅,利比亞政府只好請求國際支援。油庫方圓5公里的居民也被迫緊急撤離家園避難。最近兩個星期各派武裝團體持續在「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班加西」激烈交火,已經造成160人喪命。英美等國家為了安全起見,上週六開始撤出外交人員,美國和歐洲前天也呼籲聯合國,介入調解停火。

 

 

 ※※   ※※   ※※ 

 

利比亞國內局勢隨著內戰的蔓延而更趨嚴峻。近日利比亞米蘇拉塔民兵組織與革命後的政府軍在首都的黎波裡國際機場展開激烈爭奪戰。民兵組織炸毀了機場上停放的大量飛機。此次衝突主要是在利比亞的民兵組織之間展開,其戰況之激烈,傷亡之大,顯示利比亞政治和軍事的紛爭短期內不可能平息。

 

利比亞自兩年前推翻格達費的統治後,內戰即一直持續著。原本在格達費強力統治之下,利比亞國內相對稳定,並號稱阿拉伯世界的強國。自格達費倒台被殺後,國內諸多的矛盾開始顯現,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部落派系、不同的地區背景,相互交織,在各有幕後強權的支持下,各派系互不相讓,內戰成為利比亞不可避免的命運,和平已成了奢望。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16.20.10

卡扎菲被推翻5年後的利比亞

 

五年前的今天,利比亞的獨裁者卡扎菲被殺。如今,這個曾經富足的北非國家局勢不穩、滿目瘡痍。

 

本周初,美國戰鬥機對被「伊斯蘭國」佔據的利比亞城市蘇爾特進行了30多次空襲。五年前,一些西方國家以挽救利比亞抵抗運動、幫助後者推翻獨裁為由,對利比亞進行了軍事干預;但是五年後的今天,還在發生空襲這樣的事情,這絕不是好跡象。

 

蘇爾特有大約13萬人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該城市是利比亞當代史的代表:大約從一年半前開始,蘇爾特成為恐怖組織發「伊斯蘭國」在利比亞的總部,不過現在大部分「伊斯蘭國」成員已經被驅逐。此外,蘇爾特也是曾經統治利比亞卡多年的卡扎菲( Muammar Al-Gaddafi)的出生地。2011年10月20日,卡達菲在逃亡途中在其家鄉附近被虐殺。

 

利比亞陷入混亂

 

在卡扎菲的統治結束五年之後,美國戰鬥機對恐怖組織武裝的空襲顯示:北約對這個北非國家的干預有了完全另樣的發展,這與巴黎、華盛頓和倫敦政府所設想的完全不同。隨著卡扎菲的被推翻,人們希望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和開放的利比亞社會。然而這項願望不僅沒有實現,而且恰恰相反:國家陷入混亂,沒有有效的政府。

 

同時,多個政府爭奪統治權,全國有數百個武裝組織。毒品、武器、特別是人口走私成為為數不多的興旺產業。國家的垮台使利比亞成為難民逃亡歐洲途中的主要中轉地。歐洲外交委員會(ECFR)的托阿爾多(Mattia Toaldo)也同意這項說法。他說,卡扎菲被推翻之後,利比亞人的生活處境更加糟糕:停電是家常便飯。

 

光是9月份,的黎波里就發生109起人質劫持事件。銀行現金匱乏,人們長時間排隊,只能拿到很少的錢。托阿爾多說:「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糟。安全局勢惡化,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武器出口與暴力

 

國家崩潰帶來的後果不僅體現在國內。卡扎菲被推翻之後,起義者搶奪了軍隊武器庫的剩餘槍枝彈藥。歐洲外交委員會的專家托阿爾多說:「利比亞武器外流是導致馬利發生衝突的原因之一。」查德總統伊德里斯·德比( Idriss Déby)也持同樣看法。他在訪問柏林期間向德國之聲表示,「卡扎菲死了,利比亞落入了武裝團夥手中。如今則要由非洲來承受這一混亂的後果。」這位查德總統指出,曾經和平的國家如今卻遭到尼日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肆虐,對此歐洲必須為此承擔責任,因為武器都來自利比亞。

 

如何在文官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一支有效的利比亞國家軍隊,這也是聯合國利比亞問題特別報告員科伯勒(Martin Kobler )始終在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除了呼籲各方進行對話之外,科伯勒也想不出更多的辦法。這位德國外交官向德國之聲表示:「這是一個必須由利比亞人自己完成的進程。但是其間非洲聯盟、聯合國和歐盟以及阿拉伯聯盟願意為利比亞人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初,利比亞也被捲入鄰國埃及和突尼西亞的革命浪潮。當年二月,抗議活動升級到近乎內戰狀態。利比亞東部城市班加西很快就成為抗議活動的中心。3月份,卡扎菲政權恢復了鎮定,重新奪回失控的地區,並為此出動了空軍部隊。

利比亞起義者要求建立禁飛區。法國抓住這項要求,成為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的主要推手。法國先支持突尼斯獨裁統治者本阿里,也曾一度支持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權,但這一次,法國決定及早的站在勝利者這邊。

 

或許法國這樣做是為了讓剛剛與利比亞簽署的一項幫助利比亞建造核電廠的協議免受威脅。此外,法國十分之一的原油依賴從利比亞進口或許也是原因之一。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有關建立禁飛區以及使用軍事手段保護居民安全的1973號決議。決議也要求衝突各方立即停火。

 

德國的特殊路徑

 

在對安理會決議進行表決時,德國和俄羅斯以及中國一樣,投了棄權票。德國的這一立場,令當時的聯邦外長韋斯特韋勒( Guido Westerwelle)成為舉國上下以及政界和媒體的眾矢之的。

3月19日,10架法國戰鬥機參與了對利比亞的國際軍事干預行動。其矛頭針主要針對利比亞政府軍對班加西的攻擊。一支軍方車隊遭到攻擊,砲兵陣地被摧毀。北約軍隊配合反抗軍聯合作戰長達七個月,持續提供他們空中掩護。期間卡扎菲的家鄉遭到北約轟炸機的狂轟亂炸,英國《衛報》評論員赫爾內(Seumas Hilne)對此做瞭如下描述:「到處是一片廢墟,就如同俄羅斯對車臣格羅茲尼空襲後的情形。」

 

雖然拯救生命是軍事干預的目標,但最後連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都估計,這場革命大約造成3萬人死亡。德國社民黨政治家米策尼西(Rolf Mützenich)認為,這項軍事干預行動明顯超越了1973號決議的權限範圍。他自責地表示,雖然德國在安理會投了棄權票,但最後還是參與了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行動--儘管僅僅是透過提供預警偵察機和派遣海軍部隊阻止武器運輸的形式。



風傳媒 2020-01-28 06:10

全世界最悲情的國家,一個無法癒合的巨大傷口──利比亞

 

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曾說,他的八年任期在外交政策犯下的最大錯誤、留下的最大遺憾,就是2011年軍事介入利比亞內戰,雖然推翻血腥鎮壓「阿拉伯之春」示威的獨裁者格達費,但卻留下內戰兵連禍結的爛攤子。揆諸今日利比亞形勢,歐巴馬(與美國的北約盟邦)的錯誤與遺憾,仍然有如一個無法癒合的巨大傷口。

 

今日利比亞不但是一國兩制,而且是西部與東部兩個政府打對台,兩個政府背後各有強權支持,不同的強權各懷鬼胎,最優先考量的利益絕不是利比亞人民的利益。

 

1月19日,「關心」利比亞情勢的「列強」在德國首都柏林(Berlin)集會,東道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之外,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義大利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都大駕光臨,漪歟盛哉。

 

特別的是,利比亞兩個政府的領導人──的黎波里(Tripoli)政府總理薩拉傑(Fayez al-Sarraj)與頭號軍閥哈夫塔(Khalifa Haftar)──也應邀前往柏林,卻不上會議桌。這樣的安排看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其實是聯合國利比亞事務特使沙拉梅(Ghassan Salame)的一番苦心:不先搞定這些強權,利比亞內戰平息無望。

 

利比亞總理薩拉傑(Fayez al-Sarraj)

/tmp/php5XVSfz  

 

利比亞軍事強人哈夫塔

/tmp/php1mhxZn 

柏林會議陣容如此豪華,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說不過去。與會各方同意遵守行之有年卻形同具文的利比亞武器禁運協定,停止對交戰雙方給予軍事援助;列強同時也做出一項更困難的承諾:各自使力,促使交戰雙方暫時停火,並且坐上談判桌。

 

柏林會議結束才一個禮拜,列強的「努力」就化為泡影,利比亞交戰雙方再度火力全開,哈夫塔的部隊步步進逼薩拉傑政府控制的第二大城米蘇拉塔(Misrata)。至於列強信誓旦旦的武器禁運,根本就是空口白話,讓聯合國只有跺腳譴責的份。換言之,列強在世人眾目睽睽之前,恬不知恥地搬演一齣荒謬劇。

 

今日的利比亞,薩拉傑政府據有首都利比亞,看似正統,但真正給力的支持者限於聯合國、土耳其、義大利與卡達(Qatar)。哈夫塔雖然是「軍閥」,但靠山有俄羅斯、法國、埃及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美國則是自川普上台以來,一度有意押寶曾經長住美國的哈夫塔,但基本上保持模糊立場。

 

華府的模糊立場,或許正是利比亞這道巨大傷口難以癒合的主因。

 

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為主已探明儲量位居非洲第一,曾經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2011年之後,利比亞淪入無政府狀態,成為人口販運集團的樂園(難民/非法移民潮的源頭)、恐怖組織的新戰場、鄰國與列強的掠食地、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的競技場。然而在川普政府看來,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歐洲的問題」。

 

美國從歐巴馬時期開始推動「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對於歐洲與中東兩個美國外交事務傳統重點,基本上保持「抽離」的態勢。川普上任後更是如此,他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與孤立主義之間原本就只有一道模糊的界線,美國又即將成為能源淨出口國,對中東更是越來越無可依戀。

 

在美國缺席、歐盟難以獨力支應的情況下,俄羅斯與土耳其都看到可趁之機,近來大舉介入。各方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吃下整個大餅,都捨不得放下已經與可望拿到的利益,也都不願(或無法)對交戰雙方過度施壓。薩拉傑的「正統」地位無法換來更多的援助,哈夫塔在軍事上明顯佔有優勢,沒有理由在即將兵臨城下、「整碗端去」之際妥協。

 

 

香港01 2020-01-24 07:00:00

【後阿拉伯之春】十年內戰人間地獄 盤算利比亞和敘利亞的戰場經濟賬

 

2020年1月下旬,在土耳其宣布派兵,並在利比亞前線部署先進地對空導彈等裝備後,利比亞東部「國民軍」(LNA)的攻勢似乎有所減弱。但這較之利比亞自2011年以後內戰不斷的現狀,終究只算是其中一個波折。

 

目前,LNA軍與西部「民族團結政府」(GNA)的「大戰」已大為縮水,交戰雙方總共只有一萬兩千名利比亞人,即七千名GNA軍和五千名LNA軍。剩下的是近兩萬名俄羅斯、蘇丹、阿聯酋、蘇丹、土耳其的「僱傭兵」,至此,外界總算可以發現,被這場大戰摧殘了十年的利比亞可能已經再也拿不出更多的力量了。而這差不多也算是「阿拉伯之春」後中東戰場的一大縮影,也門、敘利亞等國的局面亦然。

 

包括德國、俄羅斯、中國在內的多國首腦舉行了在柏林的利比亞峰會,但這場大會的結局僅以外界約定不干涉利比亞內政告終,這對於利比亞戰場的直接影響是極為有限的。

/tmp/phpxC8iJm  

 

比起尚能維持基本社會秩序的埃及、突尼斯等國來說,利比亞可算是「阿拉伯之春」的一大悲劇,自2011年利比亞爆發武裝衝突以來,近20萬人在該國國內流離失所。其經濟狀況更為不堪。

 

在2010年沖突爆發前,利比亞仍可因其石油取得每年320億美元收入。但「革命」之後,2011年的內戰就使其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降為負61%。這固然讓該國在2012年迅速因為石油恢復生產取得「超過100%」的經濟增長。可油氣收入占利比亞國民生產總值超過80%,占出口收入多至97%的現狀使得該國的發展還是被進一步爆發的內戰打亂了節奏。

 

在2014年到2016年間,以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將軍為首的軍事強人取得了利比亞東部油氣田產區。隨後,俄羅斯石油公司又在2017年2月和利比亞石油公司簽訂投資和原油採購協議,法國也在利比亞東部確保了自身利益。這使得利比亞實際上已經因油氣資源的爭奪而陷入分裂。而這種戰亂頻仍的局面也使得其經濟指標難以被統計。

 

同理,另一個進入戰爭狀態的「革命」國家也門也幾乎走到盡頭。因武裝衝突持續,也門財政資源流失嚴重,其經濟一直依賴沙特阿拉伯等國家支援「輸血」,處在崩潰邊緣,其貨幣里亞爾也持續貶值。

 

延續到2019年的也門內戰雖然讓外界感受到了包括無人機在內的各種新型戰法的運用,但它也同樣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也門國家。  

 

就目前也門的現狀來說,自從胡塞武裝組建「救國政府」,並在2014年9月奪取其首都薩那之後,流亡的也門哈迪(Abdu Rabbih Mansour Hady)當局就一直難以扭轉頹勢:目前,也門國家85%財政資源流失,石油和天然氣出口近乎停頓,其他外匯供應也因喪失領土而減少。

 

雖然自2015年3月後,以沙特為首的多國聯軍展開了針對胡塞武裝的「反恐行動」,但雙方直到2019年仍維持拉鋸戰狀態,這讓處於流亡狀態的哈迪政府頗為苦惱。雖然沙特當局已向流亡中的也門中央銀行注資30億美元,但這並不能阻礙也門里亞爾一路暴跌的頹勢:2014年時,1美元可兌215也門里亞爾,到2018年,1美元就可兌800也門里亞爾。

 

類似的局面也發生在了敘利亞,據「敘利亞政策研究中心」2015年時估計,戰爭給敘利亞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約為2,550億美元。聯合國也在2015年時指出,如果敘利亞危機延續到2020年,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高達約1.3萬億美元,接近西班牙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而敘利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恢復至動亂前水平,將需要10到15年時間,其經濟水平也已至少倒退30年。

 

2019年跟隨土耳其衝進敘利亞北部拉斯艾因等地的「自由軍」已經有至少數百人被運往利比亞作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殘酷的玩笑。

 

中東地區內戰頻仍的現狀與歷史基礎有關。103年來的歷史充分顯示,英法等歐洲強權劃定的這一領土和勢力範圍完全無視中東地區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和歷史傳統,它導致了阿拉伯地區長期處於碎片化狀態。

 

隨著美、俄在二戰後取代英、法在阿拉伯地區取得主導權,當地的政治派系又在冷戰對峙和美俄對峙的大環境下連續遭遇近乎於拉鋸的爭奪。這種爭奪的結局無疑讓阿拉伯世界在20世紀到21世紀的百年間隨時因外力走上彎路,其發展與改革的路線也容易被政變或武裝衝突輕易打斷。

 

當旁觀者們回顧這種歷程時,或許就可以對「阿拉伯之春」及其結局表現出悲憫與釋然:因為這還不是阿拉伯世界最危險的時候,更不用說西方世界為其勾畫的藍圖可能早就包括了這些內容。

 

 

CUP媒體 2021年10月25日

狂人卡達菲暴斃 10 年,其子謀求重奪利比亞政權

/tmp/phpHsL80t  

 

10 年前阿拉伯之春,利比亞狂人卡達菲(Muammar Gaddafi)暴斃身亡,但利比亞革命未有開花結果,經歷 10 年內戰動盪,部分民眾反而緬懷昔日獨裁時代,卡達菲之子甚至趁勢而起,試圖在今年選舉問鼎總統寶座。

 

今年 2 月,利比亞數座大城市舉辦遊行,慶祝推翻卡達菲革命 10 週年,但綠洲城市拾哈(Sabha)卻在遊行期間遭受炮火攻擊,超過 10 人受傷、一名兒童死亡,正好說明革命後局勢的脆弱不穩 —— 利比亞在 10 年間經歷連年內戰,軍閥勢力割據,管治失效而導致經濟混亂,難民危機持續。

 

直到今年,在聯合國主導的和平進程下,利比亞將在 12 月 24 日舉行總統選舉,為和平帶來曙光之餘,連潛伏 10 年的卡達菲次子賽義夫(Saif al-Islam)也高調重返政壇。

 

現年 49 歲的賽義夫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舊生,被公認為卡達菲繼任人,曾經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常客,明言有意改革利比亞,但阿拉伯之春期間,卻支持卡達菲血腥鎮壓民主起義。最終卡達菲在 2011 年 10 月 20 日被叛軍擒獲後身亡,三名兒子 Mutassim、Khamis 和 Saif al-Arab 都先後暴斃,唯獨賽義夫遭叛軍擒獲仍倖存下來。

 

賽義夫被國際刑事法院(ICC)以反人類罪名通緝,2015 年被的黎波里法院判處死刑,2017 年卻被武裝分子釋放,此後行事保持低調,直到今年 7 月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打破沉默。當時他留有灰白鬍鬚、頭戴黑色頭巾、穿著黑色傳統民族服 Qamis、頸部穿戴金色刺繡飾物,雖則未有明言參選總統,但就表明自己有能力恢復國家統一秩序。

 

卡達菲家族回朝非天方夜譚

 

賽義夫打算重返政壇,其實早有端倪。France 24 報道指出,2016 年新成立政黨「利比亞人民陣線」(Libyan Popular Front)毫不掩飾親卡達菲立場,曾經在 2018 年 3 月試水溫,在鄰國突尼西亞稱呼卡達菲為「非洲萬王之王」(Africa’s King of Kings),又預告其兒子將會角逐總統席位。

 

除了前朝官員、親卡達菲部落和既得利益者外,部分民眾確實開始眷戀獨裁時代的穩定秩序,特別在經歷了 10 年的政治混亂和暴力橫行之後。賽義夫善用這股民情,並在訪問中形容當前利比亞「沒有錢、沒有安全、也沒有生活可言」,又批評現政府只管出口石油和汽油,卻不管國內能源短缺,「我們點亮了半個意大利,但自己卻要捱停電」。 美國智庫組織 Atlantic Council 旗下利比亞專家 Emadeddin Badi 分析指,即使賽義夫暫時未有太大勝算,但卡達菲家族在可見的將來重掌政權,也絕不是天方夜譚。

 

經濟、政治與安全因素,使賽義夫得到部分群眾堅定支持,這是 10 年前阿拉伯之春期間難以想像。更諷刺的是,部分未真正經歷過卡達菲統治的年輕世代,都嚮往革命前的時光。 當然卡達菲家族多年來樹敵太多,其陣營內部仍然遠比想像中分裂,譬如有部分派系指責,賽義夫過去政治立場太溫和,應當為父親倒台負部分責任。即使賽義夫能夠登上總統寶座,也很難單憑「父蔭」統合支離破碎的利比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賽義夫在「紐約時報」發表回歸政壇宣言,目標群眾顯然是外國讀者,皆因該報的利比亞讀者少之又少,此選擇反映選舉背後的地緣政治因素。Badi 指出,俄羅斯仍然視賽義夫為可觀的領袖人選,一旦莫斯科扶植的軍閥 Khalifa Haftar 再無利用價值,賽義夫將會是普京支持的不二選擇。「俄羅斯始終與卡達菲家族保持政治、軍事甚至經濟連繫,可能會嘗試透過扶植賽義夫,以推動或重建氏族統治模式。」



臉書影片:阿拉伯之春

https://www.facebook.com/Juhuaxianet/videos/4237219946337884/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