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精選書摘 2019/01/05
文:曹銘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鮑魚殼上的孔有吸呼、生殖、排泄作用,依種類有四至五孔或六至八孔,但九孔的孔數較多。根據《臺灣貝類資料庫》,九孔殼的上緣有一排小孔,孔數會因成長而增加,通常為七到十個。
九孔等於鮑魚?
九孔是不是鮑魚?
是的!九孔是台灣土產鮑魚的俗名,因長得比進口鮑魚小,所以有人以為九孔不是鮑魚。
根據中研院《臺灣貝類資料庫》,台灣記錄的鮑螺科鮑螺屬共有五種,最常見並養殖的是「九孔螺」,又分成平紋、粗紋兩種。
鮑螺科即指鮑魚,所以九孔也被稱作小鮑魚、雜色鮑、珍珠鮑、台灣鮑魚(Taiwan abalone)。一般來說,鮑魚大都生長在冷水海域,九孔則生長在暖水海域。
台灣清代方志記載:「土鮑魚,一名九孔。」「九孔,鮑魚之小者。」「仙人耳,一名鰒魚。」「旁有九孔,俗呼曰九孔。」「俗呼為將軍帽。」「殼有孔,煆灰入藥,為石決明。」
這樣已清楚說明:鮑魚古稱「鰒魚」,台灣的鮑魚較小,因殼有九孔而稱九孔,因長相又稱「仙人耳」、「將軍帽」。殼灰可做中藥「石決明」,有清熱、明目之效。
台灣日本時代詩人、板橋林家的林景仁(1893至1940),在他所著《東寧草》中稱讚台灣九孔:「九孔介屬。其殼九孔,作橢圓狀,可燒煉為灰瓦。肉美味雋,較鰒魚尤勝。三、四月間,雞籠出產最多。」
他還寫了一首詩:「遑問蛤蜊事,且觀綺貝光。萬間身後庇,九略腹邊藏。堅守牢危石,飄流寄巨洋。延平應似汝,合拜介中王。」
林景仁生於清末,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並遊歷全球,他說九孔滋味更勝一般鮑魚,讚美九孔的外觀,隱喻九孔的內涵,並以之比擬鄭成功,稱之「介中王」,這應該是對九孔最高的禮敬了。
老頭插嘴:這人把鄭成功比做九孔,抬舉了九孔,就不知林家和對國姓有何過節!唉~
九孔(台語音káu-kháng)是台灣才有的俗名,所以《廈英大辭典》(1873)、《廈門音新字典》(1913)都無此詞條。
九孔曾是台灣海水養殖的要角,後來因抗病力變弱等因素造成產量大降,經水產專家找出原因,可能是近親繁殖所致,於是就以野生九孔與養殖九孔配對繁殖,近年來已重新養殖成功,並改名「九孔鮑」行銷。新北市貢寮區所產的九孔,叫「貢寮鮑」。
九孔一定有九個孔?
不一定!「九」是數字,但也用來形容多數。
鮑魚殼上的孔有吸呼、生殖、排泄作用,依種類有四至五孔或六至八孔,但九孔的孔數較多。根據《臺灣貝類資料庫》,九孔殼的上緣有一排小孔,孔數會因成長而增加,通常為七到十個。因此,當九孔長到可以看見九個孔時,表示已成熟味美。
鮑魚在中國古代稱「鰒魚」,從「鰒」的造字來看,大概因鮑魚是以寬大的腹足爬行及吸附岩石之故。屬腹足綱、腹足目。
為什麼會從「鰒魚」變成「鮑魚」呢?鮑魚在中文本指溼的鹹魚,有腥臭味。古文:「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鮑魚之肆」就是賣鹹魚的店鋪。
中國在宋朝時,已從日本輸入鮑魚,到了明朝,「鰒魚」用詞逐漸改為「鮑魚」。因此,我從日文對鮑魚的稱呼找線索。
日文稱鮑魚為アワビ(awabi),漢字使用「鮑」、「鰒」、「蚫」。「鰒」字用法與中文相同,「鮑」、「蚫」從何而來?有一種說法:「鮑」、「蚫」以「包」命名,因為鮑魚長得很像「卷貝」,就是包起來的貝。
所以我推測,日文借用漢字「鮑」來指稱アワビ,然後日文漢字「鮑」再回傳中國。日文借用漢字,有的沿用本意,有的另創新意,例如:「鮎」字在中文本來指鯰魚,日文卻借來指香魚;「鮭」字在中文本來指河豚,日文卻借來指鮭魚(Salmon),後來再傳回中國。
中國著名的「四大海味」:鮑、參、翅、肚,指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鮸魚鰾,魚膠,花膠)。四大海味都是乾貨,這裡的鮑不是鮮鮑,而是乾鮑。鮑魚從鹽漬、曬乾到煨煮,都是精心細作,難怪排名第一。
本文摘錄自《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貓頭鷹出版
台灣好食材 2014/02/12
「九孔真的有9個孔嗎?」,這是一般人對九孔最大的疑惑。其實九孔不見得有9個孔,九孔的殼呈耳朵狀的長橢圓形,殼緣有一排約6~10個孔,而且會隨著九孔的成長而「長大」,前端的孔會逐漸封閉只剩孔痕,留下4~6個孔做為排泄、呼吸及生殖的孔道,有人認為可能因為「九」代表「多」,因此取名為「九孔」。
九孔(右)和鮑魚(左)的外觀有明顯不同
九孔和鮑魚在分類學上都屬軟體動物門,鮑魚通常飼養較久,體型也較碩大
腹足部與外套膜之間有消化腺與生殖腺,成熟雄貝的生殖線會呈淺黃或乳白色
腹足部與外套膜之間有消化腺與生殖腺,成熟雌貝的生殖線呈墨綠或暗紅色
九孔的觸角基部外側有眼點、中間有口,口內有唇及齒舌
九孔靠著腹足蠕動吸附或移動身體
也稱珍珠鮑或台灣鮑
九孔是草食性軟體動物,台灣東北角及澎湖都有養殖,在分類學上,與昂貴的鮑魚是近親,由於殼的內面有平滑的珍珠光澤,因此也稱為珍珠鮑、台灣鮑或小鮑魚。
九孔殼會隨著九孔一起「長大」,當前端新生1個孔,末端的孔同時封閉,殼內呈現珍珠光澤。
普林含量高,痛風少吃
九孔不僅是高蛋白質食材,也富含鈣、磷、鐵、鈉、鉀等礦物質,具有清肝明目的功用,也有助於骨骼發育,不過普林含量高,痛風、尿酸過高、感冒發燒或喉嚨痛時,最好少吃或避免食用。
老頭插嘴:凡是補身補腎的食材,感冒發燒時都不能吃。109年4月九孔網購價1kg (40-50顆) 約在臺幣700元上下。
台灣好食材 2014/02/21
九孔又稱「台灣鮑」或「小鮑魚」,肉質滑嫩,是宴客餐桌上的高檔食材。挑選時只要看伸縮反應就能判斷鮮度;料理時則得費點心思,要避免不熟或過老喔!
【輕觸裙邊看反應】
挑選九孔時,可用手輕觸它的肉足及裙邊,有伸縮反應、活動力佳就代表新鮮。買回家後,若未即時料理食用,可依所需份量分裝放入冷凍庫中;也可浸泡鹽水約2小時,再以濕報紙包裹置入塑膠袋中,存放於蔬果保鮮室,約可保存2天。
現烤九孔短短12分鐘即呈現誘人色澤,並飄散濃郁香氣。
【先汆燙再拌炒,口感剛剛好】
九孔料理有乾煎、生烤、五味、清蒸、三杯及藥膳等。煎烤可品嚐鮮甜原味、三杯氣味濃郁;熱炒時,油鍋先以蔥蒜爆香,再以蠔油調味下鍋快炒,幾分鐘就能端上桌,一點也不難,「撇步」是先以小火汆燙、水滾關火片刻,再瀝乾備用,否則直接拌炒可能會肉質不熟或過老。
「滷味鮑魚」吸滿鹹香的滷汁,非常入味。
將九孔洗淨汆燙至熟撈出,舖在燙熟切段的韭菜上,撒上柴魚片,淋上五味醬,就完成美味的五味九孔鮑。
書籍介紹: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哦哎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109.04.17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