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gwXtWZ  

 

風傳媒 2021-06-23 05:30

觀點投書:從航運股的基本面,談現在值得長期投資嗎?

 

作者/林清發

 

本人於5月14日風傳媒發表:「航運股的今生,口罩股的前世」一文,前幾天看到財經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臉書、及6月20日先探周刊謝董:「長線與短線,...投資與投機大不同,搭乘台股下個新里程」一文。分別回應本人文章,提出內容大意:「質疑航運業與口罩業產業面不能對比」、「本人用短線思維去批判顏益財」、「航運三雄市值大增,及新造船數量多,代表競爭力提升,持續看多」、「暗諷本人需要多閱讀,把基本面放在心中」等四項批評。

 

謝董是目前台灣財經界指標性領導人之一,本人也是他長期的粉絲,對其指教當然誠惶誠恐,所以即在其「臉書」,及轉載其文章的「經濟日報」、「聯合報」讀者留言,分別提出解釋,惟均遭刪除,沒有回應,另外風傳媒亦告知,收到揚言對本人提告匿名信一封,所以本人不得已,才再公開投書說明。

 

一、航運業是標準景氣循環股

 

首先我還是要再次強調,航運業是標準景氣循環股,例如:過去陽明十年從來沒有配息,據估計目前負債仍有大約1,464億,得到證明。此次若是真如法人最樂觀預測,今明二年稅後EPS都是30元,但是此後8年又進入另一景氣衰退,EPS都回歸為0,那未來十年也只剛好還清債務,完全發不出股利,請問現在股價約140元,比中華電114元更高,基本面依據是什麼?

 

依照陽明董座鄭貞茂的說法,是EPS比中華電高。但是,中華電沒有景氣循環問題,過去10年每年EPS都4元上下,未來也有同樣實力,每年都可以穩定配息4、5元以上,而陽明現在及短期內的未來,都完全沒有能力分紅給股東,我的文章只是理性分析,台股以EPS至上,主張是否合理?我想讀者心中自有一把尺。

 

謝董自貨櫃三雄登上150元,萬海甚至突破200元,卻於此時看好,而且說「如果貨櫃航運的景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十幾年大景氣,這次千萬別短線操作,手上有低持股成本的航運股會立於不敗之地」,上船就不要當盲劍客,本文除回應其質疑外,並分析其喊進是否有道理?

 

二、質疑航運業與口罩業,產業面不能對比

 

引述謝董文章原文:「有人把貨櫃航運當成口罩股…去年恆大(1325)漲到二一六元,市值跑到一八四億,我說我要是恆大老闆,可能會把公司股票全賣掉,因為要設一條口罩生產線不必花幾億,…但是貨櫃船不是想買就能唾手可得,這是重資本投資,…跟口罩產業不太一樣」。

 

謝董質疑與許多散戶投資人一樣,只看我的文章標題就批評;事實上本人「航運股的今生,口罩股的前世」一文,完全沒有提到口罩業的經營,更沒有做航運與口罩二種產業經營的比較,只分析兩者在COVID-19疫情的突發事件中,帶來短期高獲利的EPS,炒作股價的手法,及預測未來可能同樣會崩跌的結果做比較,完全沒有謝董在臉書表示,本人看衰台灣航運業,或是看輕台灣,在此先聲明。

 

但是,去年2、3月疫情全世界爆發時,謝董亦同樣公開喊話,「買口罩,不要忘記買股票」,當時也造成口罩股飆漲,但是事隔不到幾個月,股價全部暴跌,股民血流成河,受傷極為嚴重。當時謝董吹捧口罩股,誇讚:「口罩國家隊」、「拉動巨大產能,成為傳奇!」、「台灣走向世界最好機會!」、「台灣人終於找回光榮感!」...等等,可是把囗罩股捧上天,而且從來沒有聽過謝董警告投資人,恆大 (1325) 漲到二一六元太高,要賣了,現在說:「我要是恆大老闆,可能會把公司股票全賣掉」,是否馬後炮呢?

 

三、用短線思維去批判台驊董事長

 

引述謝董文章原文:「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上帝,去審判別人...我說台驊董事長不是到了高檔才在喊航運景氣有多好,....這個時候用短線思維去批判他,只透露執筆人用短線思維來批判他」。事實上,我是從長線思維,我是用月線而非日線圖型去做比較,然後去質疑顏董的喊話,會造成短期股價的炒作。

 

顏董是低我二屆的海洋大學航管學弟,我知道他學有專精事業有成,對他個人只有尊敬沒有偏見,所以當然同意謝董稱:「顏董去年就看旺航運」,但是,事實上不只他,去年底還有很多專家,都已經看好航運要景氣上揚了。顏董是在今年5月24日航運股價達百元以後才喊:「一張不賣、奇蹟自來,反向加碼、綿延不絕」,而且其後股價繼續上揚後,他還特別強調:「反向加碼、綿延不絕」,所謂「綿延不絕」應該就是暗示:「現在很便宜,快買可以長期持有」,這樣的喊話,不只與航運專業應該完全無關,而且會誤導無知的投資人,以為百元航運股很便宜,而搶進可以「長期持有」,進而無理性飆漲,這是我認知的炒股,我只是提醒投資人,航運股是景氣循環股,高EPS只是短期現象,將來股價可能與口罩股炒作一樣血本無歸。

 

四、航運三雄市值大增,及新造船數量多,代表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引述謝董文章原文:「還有一個是台灣三大貨櫃船運公司獨具慧眼,最早意識景氣會好,長榮預訂71艘新船,……這次台灣貨櫃三雄市值大增,競爭力又更上一層樓,到十五日為止,長榮市值已躍升至第九、市值258.8億美元,對比船舶噸位數接近的赫伯羅特市值330.96億歐元,已有直追態勢。……」。

 

事實上,在航運業大洗牌時代,2015年擁有70多艘貨船的韓進海運連續虧損4年,因債務高達59億美元,2016年公司宣告破產。當時除了韓進海運,南韓另一家現代商船差點被淘汰,日本三大海運商(編按:川崎汽船、商船三井及日本郵船)也差點出局,陽明也因為政府紓困600億才沒有「翻船」,它們都是因為在2010年景氣大好時造船太多,當產業後來進入殺戮時代、運能過剩,才陷入困局。

 

經查,當前各大貨櫃船公司自有船比率也都偏低,依據Statista網站2021年5月20日專業調查世界領先的貨櫃船運營商自有船和租船比例,顯示:丹麥馬士基航運(Maresk, 412萬TEU,佔世界16.96%)自有與租船之比例為200:413,地中海航運(MSC, 386萬TEU)比例為169:425,中國中遠海運集團(COSCO, 303萬TEU),比例為123:433,法國達飛(CMA, 300萬TEU)比例為 123:423,德國赫伯羅特(Hapag Lloyds, 175萬TEU)比例為177:318。只有台灣船隊長榮 (131萬TEU) ,比例為113:88,萬海 (33萬TEU) ,比例為79:60,台灣兩家業者自有船比例都高於競爭者。所以說台灣船隊現在新造船多,即代表洞察先機,將來競爭力將較強,確實有些牽強。

 

德國赫伯羅特(Hapag Lloyds)於德國法蘭克福證交所上市,資本額86億美元,是長榮的4倍,今年第一季EPS 8.4元,比長榮7元多,但是赫伯羅特這波股價從去年最低點反彈至今漲了4倍,甚至上星期已回檔;長榮股價漲了15倍,而且還在飆,現在謝董以長榮比德國赫伯羅特股價飆漲多4倍、膨脹出來的「市值」,說長榮競爭力已快要超過赫伯羅特,聽起來實在怪怪的?

 

德國赫伯羅特截至2021年3月31日,其股權分佈中流通在股市只有3.6%,如果要炒作,應該比長榮容易得多,但是赫伯羅特在當地股市看來相對沒有炒作情形,所以謝董應該需要進一步說明,企業為什麼只靠股價上漲,就可以提升競爭力?否則所有老闆炒股就好,何必認真經營產業呢?

 

五、航運業基本面:全球沒有航運基金,也無貨櫃航運基金

 

2000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這也描述了人類為什麼一直在追逐海洋霸權。但是航海業商業化,尤其近五十年進入貨櫃定期航運服務後,因作業與服務同質性高,各航商競爭極為激烈,就變成是低獲利高風險產業。

 

我想大家一定不能否認,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人,堪稱全世界對金錢財務最敏感的一群人,但是到今天為止,全球基金業者沒有發行過「航運基金」,也沒有「貨櫃航運基金」,只有在紐約證交所發行的唯一一檔、由全世界50大散裝貨船組成的Breakwave Dry Bulk Shipping ETF (代號:BDRY);這個ETF在上星期也大幅回檔15%。所以我願意列出下面三個航運業的基本面,以佐證我認為貨櫃航運業高運價只是偶發情形、不是常態,應該會隨疫情控制,慢慢恢復正常:

 

1,航運管理面:國際分工降低成本

 

海運服務業屬低獲利高風險,為降低成本,其產業之分工細緻,是所有產業之最。例如:長賜輪即是個國際分工合作的典型。長賜輪事件發生後,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臺灣以一己之力堵住了蘇伊士運河」。然而,這是很不準確的,因為長賜輪的身世是比較複雜的:船東並不是長榮海運,而是日本正榮汽船株式會社,船籍國是巴拿馬,船籍國就是懸掛該國的國旗,向該國繳納相關稅收,負責資產管理是德國的貝仕船舶管理(Schulte Group),25名船員全部為印度籍,臺灣長榮海運只是以租船人實際投入航舶運營而已,目前全世界應沒有一種產業像海運服務業如此錙銖必較,要向世界每種服務提供者盡可能尋求廉價資源。

 

事實上長賜輪這案子,真正有跨國經營能耐、實力「深不可測」者,應是德國貝仕集團,但這家百年老店卻連海運業內人士都很少聽聞;貝仕集團是全球領先的船東和船舶管理人,目前集團自有船舶100艘左右,總管理船舶數更達到600多艘,又一次顯示航運業界的「大哥大」,並不一定要親自站在台前。

 

2,航運營運面:航運破產、併購、重整是常態

 

美國早在1916年的海上運送法(Shipping Act),即開始對於海運業者彼此結為同盟,給予豁免反托拉斯法 (Anti-trust) 的特權;一直到貨櫃運輸興起,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1984年修訂之海運法,及1998年海運改革法(Ocean Shipping Reform Act of 1998),除取消不得協議壟斷運價外,都維持這種特權,後來的歐盟及世界各國,大概也都維持這樣的基調。

 

儘管如此,在2008年以前,知名的美國的海陸輪船 (Sealand) ,英國的鐵行 (P&O) 及荷蘭渣華 (Nedlloy) 皆老早就被併購。十年後的另一個景氣循環,2017年先有韓進海運倒閉,又有美國總統輪船公司 (APL) 被法國達飛海運 (CMA) 併購等事件;接著,四大海運聯盟分別重組,成為 THE Alliance , Ocean Network Express 以及 2M 等三個新聯盟。

 

連美國、英國、荷蘭這樣高度重視海權的國家,歷年來都有不少民營航運業者被完全逐出市場,你不得不承認,航運業實在是艱困產業。

 

我們一般的觀念,開車撞到橋樑或是路樹,就是按照損害額全部賠償;託運貨物損壞,貨運公司就是需要依照損壞程度全額賠償,也就是以民事責任而言,債務人對自己之債務負無限責任。但是,從長賜輪事件,我們知道船舶撞壞運河,可以依據「1976 年船舶所有人責任限制公約」,主張不以總財產為「責任財產」,僅以一定之財產,負有限責任。

 

我們長榮海運租借使用的長賜輪,承運中國貨主的貨物,可以依據「1924年海牙規則」及「1968年海牙威士比規則」主張免責,一毛錢都不賠。當然,這些公約都已經納入各國海商法,我國海商法69條及21條,亦分別納入前述二公約之規定。

 

類似這樣的海事公約就有十多個,另外,例如船舶是動產,但是公約交付予其不動產之地位,可以行使抵押權、留置權、優先權等;甚且興建中的船舶,也可以行使抵押權,先向銀行融資運用。

 

六、結論

 

從以上航運產業基本面的分析得知,航運業的經營確實是高風險低利潤的產業,所以需要給各方面的優惠與獎勵。另外,貨櫃運輸因為服務標準化、同質性高,所以經營規模越大,成本越容易壓低,造成大者恆大,進而使破產、併購、重整變成常態。馬士基總裁甚至預言,至2027年時,世界遠洋貨櫃公司將只剩三家。

 

所以我預測,面對目前航運業的高獲利,若是在1、2年內各國航政監管單位沒有檢討,特別給予航業的反免反托拉斯法 (Anti-trust) 免責權,若沒有國家向聯合國提出,應給予航業財產賠償有限責任、對貨物運送損害可以免責等公約,則代表各國監管單位還是將目前高運價,視為偶發事件而已。

 

另一個重要指標是,重視海權的美、英、荷蘭等國家,貨櫃船隊是否再現?若是沒有,那意味著目前的高運價,當地業者應該也僅視為短期現象。所以,謝董認為我國航運股,除了股價上漲膨脹的「市值」,及「比較多的造船計畫」以外,我建議若能提出更多支持貨櫃三雄繼續向上漲的具體事證與作為,而且有可持續的利多,我就稱呼他為:「台灣股神」。



林清發

 

學歷中華民國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士 (1971.10 ~ 1975.06) 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1977.08 ~ 1979.08) 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1979.08 ~ 1982.12) 。

經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講座教授 (2016年退休) 



謝金河

 

謝金河,股市媒體人,《今周刊》發行人。1958年1月生於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福佬客家人。雲林縣私立正心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曾任財訊文化總編輯,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府市政顧問,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曾於2016年、2017年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臺灣特使團領袖代表顧問。

 

110.06.25轉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林清發 謝金河 航運景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