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212036南庄.JPG  

104.02.12老頭與小賤同遊南庄,攝於巷弄內

 

台灣在清領時期各地經常有械鬥,也經常有民亂,史稱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然而到底是官逼民反,還是愚民好亂?歷史課本語焉不詳,簡略帶過。並且,武斷地判斷官逼民反。

 

朱一貴事件是清領初期最早的一件叛亂事件。事件發生的背景是:

 

康熙五十九年(1720),台灣鳳山縣縣令出缺,省方(福建)因台灣瘴疫嚴重無人肯來,致遲遲未能派補,知縣職務暫由人在台南府城的台灣知府王珍攝理。王氏委其次子至鳳山處理政務。其子未具官吏身分卻強於執法,縣民不服,屬下衙吏又搧風點火,終於引起民變。

 

在此之前,粵籍豪民杜君英(廣東潮州海陽縣人,1707年來台)因濫砍林木被官府通緝,逃入下淡水檳榔林(今萬丹鄉頂林子)。康熙六十年三月,閩人柯妹因不滿官府向民間折現徵糧,乃慫恿杜氏既已遭官府通緝,不如聚眾為亂、豎旗起事,並拍胸脯承諾替杜君英招攬聚眾。杜君英遂邀集陳伯等粵籍四名、閩籍三名、平埔族約五十餘人,於三月十日舉「清天奪國」旗號起事於山內。其後楊來、顏子京、戴穆、劉國基、陳福壽、洪正、王義生、郭國正等地方上客籍流民羅漢腳千餘人往附杜君英。

 

在此同時,閩人李勇、鄭定瑞也邀朱一貴到內門墾首黃殿家商議結盟對抗官府。眾人認為朱一貴姓朱,如果擁他為王,以明朝皇室後裔之名來號召群眾,則歸服者必眾。

 

朱一貴(16901722),福建漳州長泰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渡海來台,時年二十四歲。來台初期在台廈兵備道衙門擔任差役。後因故被解職,往後陸續做過傭工,也曾種過田,事件發生時在鴨母寮(今高雄內門光興里)以養鴨為業。史稱其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嘗」之稱。

 

四月十九日,李勇、吳外、鄭定瑞等五十二人在阿公店(岡山)召集千餘壯丁齊聚黃殿處,推朱一貴為主,以王珍之子五大惡政於揭杆而起。眾人宣傳朱一貴為明太祖後裔,高舉「大元帥朱」旗號召「反清復明」(後亦有人稱朱為鄭成功之部將,此純係欺騙愚民之說,鄭氏降清至此已四十餘年,如朱為鄭將則應係年逾六旬之老翁)。當日夜襲岡山塘。

 

眾人所謂的五大惡政為:

 

一、藉徵糧為名斂財,折現徵糧每石收折色銀七錢二分。

 

二、地震引發海水漲潮,民眾為了謝神而合請戲班唱戲,衙門以「無故結拜」為罪名逮捕四十多人。

 

三、以違反禁令為由逮捕二百多名入山砍竹子的鄉民,官府判處罰錢,否則責打四十大板並遣回原籍。

 

四、向農民要求每條耕牛均需繳納稅錢三錢,耕牛打印,否則以私牛視之。

 

五、向糖鋪店家和砍藤為業的民人勒索金錢。每座糖鋪收銀七兩二錢,採藤者不詳。

 

四月二十一日,杜君英聞朱一貴起事,派楊來、顏子京往阿公店洽談合作事宜。彼此商議後,杜君英於四月二十四日出兵攻下淡水汛。

 

台灣鎮標右營游擊周應龍奉令前往進剿朱一貴,四月二十三日二軍相遇於於岡山。朱一貴和原杜君英派遣到朱一貴處的楊來、顏子京為周應龍所敗。朱一貴退入山中,藏躲於袁交友家。楊來、顏子京敗後則逃歸杜君英處。周應龍敗朱一貴後,聞杜君英攻下淡水汛,遂帶兵南下馳援。四月二十七日,杜君英渡過下淡水溪,會合原先退入山中的朱一貴部後,大敗周應龍於赤山(今屏東萬巒有赤山的小地名,高雄鳥松古稱赤山里,台南六甲古稱赤山堡,此處應係鳥松),周敗後逃歸府城。

 

赤山之戰後,朱一貴部北上轉攻台南府城,杜君英部則連夜再陷鳳山縣城(今高雄左營),隨後亦北上臺南。

 

四月三十日,杜君英部的林曹先至台南,在和清軍交戰後,敗退竿津林。朱一貴當日未和清軍交戰,等待杜君英的主力部隊到達。

 

五月一日,杜君英與朱一貴會合後,合攻台灣府城。杜君英率部率先攻入府城,朱一貴隨後繼入。清朝官員包括知府王珍紛紛坐船逃往澎湖。攻下台灣府城後,眾將擁立朱一貴為「中興王」,於今臺南大天后宮登基。朱一貴尊明為正朔,承襲明朝制度,國號大明,年號永和,廢薙髮令,封諸將為官,佈告天下。

 

朱、杜攻入府城後,台灣中部亦有諸羅縣人賴池等人於五月一日舉事響應,並於五月四日攻破諸羅縣城(今嘉義市)。至此,北至諸羅、南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均已為朱、杜集團所控制。

 

然朱一貴和杜君英二部本為合作關係,而非從屬關係。杜君英豎旗起事較朱一貴更早,而在事變初期,杜君英的聲勢亦大於朱一貴。杜君英起事之後,赤山之戰、鳳山城陷和府城之役,每戰皆捷。而朱一貴則先在岡山麓為周應龍所敗,而在赤山之戰和府城之役,朱一貴也要待和杜君英會攏後,方使出戰清軍。最後也是杜君英所部率先攻入台灣府城。杜君英遂以其功勞最大,而欲立其子杜會三為王,其他起事夥伴則以朱一貴為朱姓,可以冒充明朝皇室後裔來號召群眾,遂擁戴朱一貴為王,杜君英僅受朱一貴封為二十七名國公之一。杜君英心中不服,因而與朱一貴發生爭執。

 

朱一貴和杜君英二人的權力鬥爭爆發在強奪婦女事件。杜君英和朱一貴爭權失利後,行事頗多驕縱。朱一貴入府城後,想要整飭軍紀,榜示禁止淫掠。杜君英則故意擄掠了七名女子,其中一女尚是朱一貴集團核心成員吳外的親戚。吳外、朱一貴請杜君英放人,杜君英拒絕。朱一貴於是密謀圍攻杜君英,兩方爆發激鬥。

 

朱一貴的部眾以閩籍漳、泉二府為主,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了閩籍漳、泉墾民和粵籍使用潮州話的潮州潮陽、揭陽、海陽等地墾民與客籍傭工。待至杜君英和其所屬的粵籍將領以權力分配不公而和朱一貴集團起爭執,且朱一貴集團又以整飭紀律為由密謀剿滅杜君英時,雙方遂發生對立。內鬨中,杜君英集團發生閩、粵分裂,杜君英集團的閩籍將領選擇了地緣認同,倒戈投向同為閩籍的朱一貴。至此,整個起事集團遂分裂為二股勢力,而形成閩、粵對立。杜君英為朱部所敗,乃率眾北走,所到之處,搶殺劫掠,屠殺閩南人,北到半線(彰化)多被蹂躪。

 

在朱一貴、杜君英相爭之際,下淡水溪即有十三大庄、六十四小莊,包含了閩籍汀州府和粵籍鎮平、平遠、程鄉三縣未附眾起事的客籍墾民,因懼遭戰火波及,遂聯庄自保。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並聯合鳳山八社的平埔族,聚眾萬餘人,分七營(六堆),並在清除了下淡水溪東岸朱一貴的勢力後,沿下淡水溪東岸佈防。而朱一貴在擊敗杜君英部後,欲一舉清剿屏東平原未歸附朱一貴之勢力,乃派兵南下。

 

六月十二日,朱一貴部之陳福壽、王忠、劉育、劉國基、薛菊生、郭國楨率二萬餘人,陸續出現在下淡水溪西岸。二軍在經一個禮拜的沿河對峙之後,朱一貴部於六月十八日早上發動攻擊,從西港口搶渡下淡水溪,先敗先鋒營和右營,焚劫新園,下午再敗五營聯軍於小赤山,欲取道萬丹直取濫濫莊。六月十九日,朱一貴部再度發動攻擊,惟客莊七營已於萬丹完成集結,朱一貴部遭夾攻後大敗潰逃。從渡河至兵敗,前後歷時僅二日。

 

清吏於台灣府城破後盡數退至澎湖。閩浙總督覺羅滿保聞事變,於五月十二日進抵泉州府,隨後調集兵糧而於六月一日偕同南澳總兵藍廷珍率水陸軍由廈門出海,於澎湖會同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後,向台灣進發,全軍共一萬八千餘人。

 

清軍於六月十六日抵鹿耳門,六月十七日逢漲潮而直入安平港。朱一貴集團原為各山頭勢力的聯合,缺乏嚴密的組織,先前內鬨導致杜君英率其部眾數萬人北走。對清軍大軍壓境毫無警覺,而分二萬餘眾南下,一心吞併下淡水溪,結果大敗於六堆。再加上清軍抵鹿耳門後,安平一地有郭步青率千餘人、顏平率八百餘人反朱一貴,導致朱一貴作戰連連失利。朱一貴初戰敗於安平,再戰敗於府城。

 

六月二十三日清軍攻下府城,朱一貴向北退走,先退大目降(今台南新化),再走灣里溪(今台南善化)、下茄苳(今台南後壁),最後於閏六月五日僅餘千餘人進入溝仔尾庄(今台南佳里附近)。漳州人王仁和密謀楊旭、楊雄,聯合六庄鄉丁設計擒朱一貴等解赴清軍。

 

清軍自抵鹿耳門至擊潰朱一貴,約僅半個月。而朱一貴自稱帝至溝仔尾庄被擒,為時亦尚不到二個月,因此民間遂有歌謠傳唱:「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三日打到府、一瞑溜到厝」。

 

朱一貴被捕後,其他如阿里山、水沙連(今南投魚池)等地的抗清勢力仍在與清軍抗衡,但不久皆告失敗。

杜君英率眾退出府城後),沿路搶掠福佬庄,過虎尾溪至貓兒干(雲林,再沿山過羅漢門,聽到朱一貴被擒後躲入蠻蠻社,九月出降清軍。

 

朱一貴和投降的杜君英俱於當年十月被解送北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二十二日,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遭凌遲處死,杜氏父子斬首示眾,親屬一同罹難。而事變起時,原任台廈道梁文煊、同知王禮、知縣吳觀域、朱夔因棄台而逃,均遭清廷押回台灣,處斬於市。知府王珍已死,亦遭開棺戮屍示眾。

 

事變後,清軍藉此事展開掃蕩,徹底拔除南明殘餘勢力,兩年後(雍正元年,1723)才恢復平靜。103.05.14初稿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