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淡水站轉搭紅26於滬尾砲台下車,由右前方山路上山,步行約十分鐘,路的右邊可以看到「和平公園」的水泥牆,「一滴水紀念館」在公園深處。
山路續行快到山頂時有一叉路,路口是「媽媽嘴咖啡館-淡水樂活店」,叉路左轉不到一分鐘可達「新北市忠烈祠」,叉路續行也是不必一分鐘,眼前是俗稱淡水高爾夫球場的「台灣高爾夫球場」的大門,大門左側是「滬尾砲台」的入口;進入球場大門左邊為高爾夫球場,右邊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是清法戰爭(1884-1885)後,劉銘傳為固北台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於滬尾砲台舊址以西洋砲台為範本,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重新建造。砲台形狀為矩形,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由外而內有土堤、豪溝、子牆、砲座、被覆、甬道及廣場。砲台擁有四座砲座,包括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惟現均已滅失。光緒十五年大砲安裝完竣,劉銘傳於砲台外門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民國七十四年台北縣政府將滬尾砲台列為二級古蹟,八十年動工整修,八十六年完工開放參觀。
開放時間:
週一~週五09:30至17:00;週六至週日09:30至18:00
休館時間:
1.每月第一個週一(週一遇國定假日照常開放,順延至週二)。
2.農曆除夕、初一。
3.選舉日。
新北市忠烈祠
此處原為日本神社,光復後神社建築被拆毀。民國七十九年原址改建為台北縣忠烈祠,係黃瓦白柱的中國宮殿式建築,祠前有高大牌樓,牌樓門匾仍保留當時縣長尤清題字。祠前石階旁左右一對公母石獅則古樸可愛,尤其公獅還有碩大勃起的生殖器,造型十分突兀而明顯。原本台灣廟宇成對之石獅,公獅之性器大多不明顯或緊貼腹下,近年來台灣各處新造石獅都有刻意塑出性具之趨勢。
砲台公園
滬尾砲台公園位於台灣淡水高爾夫球場旁,原本是淡水球場的第六、七號球道,後來台北縣政府向球場收回縣有地,闢建為滬尾砲台公園,占地計八公頃。由於前身為高爾夫球場,因此公園內擁有大片草坪,視野開闊,綠意盎然,公園裡有二條枕木步道環繞周圍,清晨及傍晚時分常有民眾在此休閒散步。
滬尾砲台與滬尾砲台公園之間並沒有直接相連。進入公園得由球場左側小路,小路沿著球場圍牆,大約一公里左右,就可抵達滬尾砲台公園。
淡水高爾夫球場
淡水球場是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創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八年(1919)。這裡是台灣的高爾夫球運動的發源地,從日據時代起,這個球場就一直不斷培育出不少優秀的本土高爾夫球人才,不少台灣的高爾夫球名將因此而名揚國際。目前球場占地五十一公頃。
清法戰爭的歷史回顧:
光緒十年(1884)清國與法國因安南(越南)問題而爆發衝突。除安南主戰場外,法國政府意圖占領清國領地以為戰勝後勒索之用。結果看中台灣,派遣海軍中將孤拔率領遠東艦隊東來。七月法艦於福建馬尾一舉擊潰清國南洋艦隊,隨即進犯台灣。清廷急徵直隸提督劉銘傳赴台主持防務。八月五日法艦砲轟雞籠港,並於大沙灣登陸,清軍在劉銘傳指揮下,英勇抵抗,迫使法軍退回艦上。八月下旬,清法正式宣戰。十月一日,法軍攻佔基隆。次日,砲轟滬尾。六天後,法軍自沙崙海灘登陸滬尾,清軍浴血抵抗,雙方傷亡慘重,最後法軍不敵,敗退回艦。
由於法軍無法如願攻佔滬尾,十月二十日孤拔宣佈封鎖台灣,以十五艦分別封鎖蘇澳、雞籠、滬尾、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台灣陷於孤立。十一月法軍由雞籠南下準備進攻台北,在獅球嶺受阻於台灣各地應募而來的土勇,雙方對峙,戰局陷於膠著。其間,法軍水土不服,罹患疫病亡故日多。次年三月孤拔見攻台不易,於是轉而攻佔澎湖,欲以澎湖為補給基地持久作戰。然而法軍在安南戰場戰事不利,清提督馮子才於諒山大敗法軍。法國政府備感壓力。四月四日雙方議和。六月九日簽定「清法條約」。二日後,攻台法軍指揮官孤拔病死於澎湖。六月二十一日法軍撤旗退出佔領長達八個月的雞籠港。
淡水高爾夫球場
躲在裡面又沒什麼東西可看的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新北市忠烈祠
下山的道路
下山後在公車站牌候車,達眺淡水河出海口,遠方是台北港
向淡水大稻埕方向望去的景觀,天氣好時真的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