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118040楊梅雅聞-美人樹.JPG     

 

台灣先民和他們的宅第 之三

 

台北市延平北路四段底,有一幢相當隱蔽的荒敗古厝,相較東邊哈密街的保安宮和孔廟是台北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古厝卻少為人知。即使是西邊去年剛完工、臨著淡水河的迪化運動休閒公園,如今也是鄰里休閒的好去處。古厝顯得毫不起眼,十分落寞。然而當年它是北台有名的宅第,比起陳家芳蘭大厝的單進四護龍、林家安泰厝的兩進四護龍,它可是雙併三進三護龍。畢竟內埔陳家與坡心林家祇是因商致富的土財主,這裡的主人可是商而優則仕、出了兩個舉人,有功名的人家。(台北內埔陳家請參閱拙作「芳蘭三塊厝」,坡心林家請參閱拙作「安泰厝與台灣林姓的由來」)

 

十八世紀末,泉州同安人陳文瀾(1745-1823)渡海來台,做個遊走的郎中,行醫於淡水河一帶。到了他的長子陳遜言(1769-?)這代,陳家才開始發家。發家的經過史未及,然而鄉野傳說:走荒郎中之子陳遜言原本佃於地主林家,後因長子陳維藻長的一表人才,又中了秀才,被田主賞識招為女婿,並將陳家原本佃耕之田全當做嫁妝送給陳家,陳維藻因妻得財,陳遜言是藉媳婦陪嫁的田產發家(台民鮮修口德又擅於亂編故事,不可盡信;然而家無恒產的走荒郎中後人如果起家,自己卻講不清楚,畢竟啟人疑竇。)。而後陳遜言在同安人匯集的大龍峒開設「悅記」船頭行,勤儉、精明又遇上好時機,幾年下來,通商貿易讓陳遜言累積雄厚的資本,也為他的後代由商轉仕提供了基礎,陳家後人尊稱其為「賺錢祖」。

 

1805年,經商致富的陳遜言結合王、鄭、高四家興建了保安宮,做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再於宮後蓋了兩排四十四間店舖,當時人稱「四十四坎店」,這年陳遜言三十七歲,已是大龍峒一帶的頭人。陳氏此舉帶動當時大龍峒商圈的蓬勃發展。如今保安宮前的哈密街六十三巷,市府在對面廟埕路旁立有「四十四坎店遺址」的小石柱以為紀念。

 

當時因為山區番害嚴重,所以台灣不產木材,豪門宅第和廟宇所需的建材都得遠從福建進口,陳遜言在此開設料館。現代人可能會把「料館」和「料亭」這兩個如今罕用的名詞相混,台灣日領後吸收了不少日本文化和辭彙,料館和料亭都是日式名詞,有女侍陪酒但不賣身的高級餐廳叫料亭,料館是木材行,兩者天差地遠。木材生意更讓陳家賺了不少錢,事業如日中天。

 

兩年後(1807)身為長子的陳遜言在店舖之西,淡水河邊興建兩進宅第,稱為「公媽廳」,做為家宅,也做為家族祭祖凝聚向心的家祠。而後陳家人丁滋生、事業興盛,陳家開始由商而仕。1825年陳遜言長子陳維藻中舉,此時陳家第三代已出了一個舉人三個秀才。這一年陳家在公媽廳後增建第三進,取名為「悅記堂」。八年後的1832年,陳家在緊鄰原來宅第的右側再興建格局相彷的「公館廳」,因兩者緊鄰,故公館廳雖一樣是三進雙護龍的格局,但實際祇有右護龍(以公媽廳原本的右護龍為左護龍)。公館廳和公媽廳在設計上大致相同,前面為祭祀祖先和接待賓客的地方,後進為私宅,利用兩者之間的院埕作為區隔。

 

陳家的興旺在四子陳維英中舉後達到高峰,時人將兩座相鄰的宅第稱為「老師府」。

 

陳遜言因兒子陳維藻中舉之故,得到清廷八品銜「通奉大夫」的榮銜。史載他曾捐建許多義倉與義學,亦曾與子共同籌資興建艋舺學海書院,此應係其子陳維藻、陳維英進入仕途後以父親的名義所為。然而令人訥悶的是生了兩個舉人兒子的陳遜言,他的妻妾子女,甚至媳婦、女婿均有記載,他的殁年卻甚少被人提起,令人懷疑其所諱者何事?另外更令人奇怪的是陳家第一個中舉,讓陳家由土財土踏上官場枱面的陳維藻,他的生年竟然也諱不可言(陳氏參加童子試、鄉試必需填報生年,陳氏自己也該知道自己的生年,然而如今網上資料都是以?代替)。到底陳家又是要隱諱何事?

 

陳遜言家族明細

 

父:陳埰海(17451823),又名文瀾。

母:李瓊娘(17441788),又名淑慎。

 

兄弟子侄:

 

二弟:陳遜朗(1775 - 1839

侄:陳源古

侄:陳源道

 

三弟:陳遜陶(1781 - 1840),又名在鎔。

侄:陳源池

侄:陳源漢

侄:陳源溪

侄:陳源港

侄:陳源湖

侄:陳源淮

 

妻妾子女:

 

正室:楊腰娘(1778 - 1832),又名淵豫。

側室:劉貴娘(1805 - 1857),又名慈徽。

 

長子:陳維藻(???? - 1837

次子:陳維藜

三子:陳維菁

四子:陳維英(1811 - 1869

女兒:陳氏

女兒:陳氏

以上楊氏所出

 

五子:陳維藩

六子:陳維藝

七子:陳維苞

女兒:陳氏

女兒:陳氏

以上劉氏所出

 

評:出生於1769年的陳遜言,生下四子陳維英時為四十三歲,推估其納妾劉氏時已近五旬,尚能讓劉氏生出三子兩女,真是神勇!

 

 

世傳陳遜言遺囑

 

我父文瀾,配吾母王太夫人,生我及錕弟、锬弟三人。迫於生計,使來淡業醫度活。母終堂,我兄弟遂先後渡淡,依於父。比積有微資,付我兄弟做怡和生理,頗獲微利。而我父命兄弟始置家室。

 

至嘉慶拾年,我父年老,立書命分,統計家貲店底共銀壹仟六百員,做四分均分,我兄弟每股分銀肆百員,存一股與滬尾陳有福合作布店生理,為自己膳資。不意嘉慶拾壹年為朱匪焚搶淨盡,故後來甘旨由我自奉。

 

時二弟祇是自顧而已,而我所分之額即招夥合作恒豐生理,後又招夥合作長興生理,兼掌料館生理,漸次獲利。

 

迨我父棄養,一切喪葬費用均我自理。即二弟後來齒繁家窘,我思手足之誼,亦必時加周濟也。數十年間,經營拮據,艱苦備嚐,幸襲先德遺庥,兼有內佐勤儉持家,使得粒積微貲,創置薄業,仰事俯育,庶有所資與!

 

註:生理是閩南語的生意。

評:不像遺囑,倒像老人的回憶自述與澄清,不知出自何人手筆?

 

有趣的是,創業的陳遜言不祇殁年不詳,其葬地亦不詳。目前上網可以輕易地找到來台祖陳文瀾之墓,墓園位於內湖金龍隧道附近的山腰上,墓園兩旁立有二對石柱旗桿、一對石筆,代表子孫有人中舉。此墓應是其長孫陳維藻中舉後所修,後來陳維藻也葬在這附近,其後中舉的陳維英原本也葬於此,後來為其後人遷葬於他處。但他的長子陳遜言,兩個舉人的父親、陳家的賺錢祖卻未葬在此處。陳維藻早逝,後來陳家由四房陳維英掌事,這位人稱陳老師的陳舉人到底把他爹葬在哪兒呢?

 

 

台灣的古墓 陳仕賢著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9610月一版一刷

 

陳文瀾墓P51~53

 

年代:清道光四年(1894

位置: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179633號後方山坡

 

台北老師府陳悅記始祖陳文瀾名埰海,原藉泉州同安縣。陳文瀾生於乾隆十年(1745),卒於道光三年(1823),享年七十九歲。陳文瀾生有三子,長子遜言,次子遜朗,三子遜陶。

 

陳文瀾自同安縣灌口渡海來台,先居淡水,後至大龍峒定居。其長子陳遜言創辦「陳悅記」商號,經運船運致富。陳遜言四子陳維英咸豐九年(1859)高中舉人,授內閣中書,曾掌教明志仰山學海等書院,人稱「陳老師」。其位於台北市延平北路的陳悅記祖厝,遂有「老師府」之稱。

 

台北市內湖路二段179633號旁,有一座「陳悅記墓園」牌樓,為近年新建牌坊,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可抵達墓園。陳文瀾墓園坐東北朝西南,曾於大正十二年(1823)重修.墓碑為圓形,上書「道光甲申年花月 顯考文瀾陳公墓 孝男三大房仝立」。墓碑底座為雙龍石雕,兩旁有鰲魚石刻。陳文瀾墓塚以三塊花岡石雕成龜背造型,墓龜後方中心點並刻有太極圖案,相當特別。

 

墓埕有兩對旗杆座,一為道光五年(1825)陳文瀾長孫陳維藻中舉時所立,由於年代已久,旗杆均己不復存,僅存旗杆座。旗杆座後方尚有一對道光27年(1847)所置六角型花崗石華表石柱,華表石柱上方有一對石獅石柱上聯句是淡水同知曹士桂所書堂歸四水,屏障八風,有眼者天自古,吉人宜吉壤」,「誥錫九重,志書六行,藏身此地至今,埋骨不埋名」墨跡。

 

另一對旗杆座是咸豐九年(1859)陳維英中舉時所立,石雕旗杆上方有方型旗斗造型,與老師府前的石雕旗杆相仿,石柱上方並有龍虎石雕。

 

陳文瀾墓於大正十二年(1923)重修時立「重修述序」碑於墓前碑文如下:

 

竊聞我高祖諱埰海,字文瀾,生長灌口。修德行善業巨,濟世利人方便,不受謝金,其抱負有非常之才也。生三子,長遜言,次遜朗,三遜陶,皆傑出名流。三子先渡台至淡北擇龍峒仁里而居之。家業殿富,念其父在灌口離台甚遠奉養為難,請來台,厥後宏門大族,子孫繁衍,科甲○聯,皆高祖積德累仁所垂蔭也。卒時壽七十有九歲,今者代遠年湮,墓穴損壞,孫等同堂會議,僉曰善哉,乃擇吉日而修之,並立石碑以為紀念云爾。

 

近年陳文瀾墓亦曾重修,曲手與墓埕皆貼磁磚,但墓埕前旗杆座保存完整。

 

老頭註:依「重修述序」碑碑文所言,是三子先來台,而後迎養老父。與一般通稱陳文瀾先來台,而後三子分別來台依親有所不同,孰是孰非?

 

 

料亭補註

 

光復前台灣的餐廳分為:料亭,貸座敷,飲食店三種,都是有粉味的。
料亭陪酒不陪宿,女侍叫藝妲。
貸座敷陪酒又陪宿,女人稱娼妓。
飲食店是最低一等,女侍稱酌婦,店裡祇供喝酒,姦宿得另覓場地。
當時庶民大多在家裡吃飯,餐廳是富商權貴應酬的場所。純供庶民吃飯的叫食堂。

 

104.03.22初稿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