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根-花01.jpg   

硃砂根的花

 

小時候在歷史課本讀到明末清初有兩個反清復明的大學者,一個叫黃宗羲,一個叫顧炎武。金庸小說鹿鼎記裡也提到這兩號人物。最近看到一段野史提到顧炎武先生是如何從事反清復明的大業,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自古至今,人類社會總有一大堆偽君子,靠著拉幫結黨、吹吹捧捧,竟然也儼然成為一介人物。

 

話說李自成陷北京、吳三桂迎清兵於山海關,自此滿清鐵騎南下、襲捲中原大地。沒幾年間,南明幾個小政權一一垮台。當時江南這位顧先生,很有愛國情操,一心匡復明室。但他自知從事的是殺頭的行當,所以他的匡復大業總是東躲西藏,然而雖然他到處鼓吹同胞們起來抗清,無奈顧先生一不出錢,二不出頭,沒錢也沒膽,終其一生也沒幹出什麼大事。後來卻藉著一大堆吃著滿清俸祿的門生弟子一路吹捧,竟把他捧上天。

 

「做大事」的顧炎武特別注重留嗣的問題。謀反是條大罪,他怕自己被滿清政府捉了砍頭,整個家族也抄家滅族,顧家因此斷嗣絕後,所以他雖然隱姓埋名、東躲西藏,但他每到一個地方,弄個假名,一定娶個老婆,日夜辛勞,努力把閨女的肚子弄大,然後開溜。接著又換個地方繼續鼓吹反清復明,又換個假名、又娶個老婆,又是肚子弄大後開溜。

 

終他一生,努力的拉幫結黨,嘴裡嚷著反清復明,實際上祇看到他努力地把女人的肚子弄大。(如果把「反清復明」換成「愛台灣」,大伙可以拿來檢驗如今的很多人!

 

他的革命大業從來就沒成什麼氣候。史料裡很難找到他反清復明的事跡,有趣的是後人卻一再推崇他一心匡復,其實就祇是那張嘴巴。

 

他弄大女人肚子的本事,倒比反清復明還有成績。後人寫史對他再三推崇,卻從來沒人肯老實地說說顧老兄的家庭狀況,他的妻子是何人?兒女又有多少?

 

幾十年下來,不知道是他躲的好,還是滿清政府根本沒把他當成一回事,或者他背地裡其實早向滿清主子輸誠,做個抱著貞潔牌坊的婊子。

 

當時降清的洪承疇提倡十從十不從,偽君子則是暗從明不從。顧老兄在七十高齡時壽終正寢,滿清朝廷裡的漢臣大半是他的門生故舊,所以官私史書都對他十二萬分的推崇。老頭當年讀初中、高中,歷史課本都有他的名字,總說他「鼓吹」反清復明的大業,就像孫文鼓吹革命一樣,仗的就祇是一張嘴。

 

註:所謂「十從十不從」其實是從三降三不降延申而來。「十從十不從」是: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官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設稅從而言語文字不從。

 

大清國後來在中原大地延續了兩百六十八年,在這兩百多年間,顧老兄那些不姓顧的子孫枝葉繁茂,繁衍了上萬人,人人都留著辨子,個個都是大清國的子民。

 

顧老兄的事跡讓我想起國父孫中山先生。

 

小時候讀到他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非常感動。

後來看到他發動二次革命,做了「非常大」的總統,就更加感動。

 

他明明說: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偏偏他一輩子總是通吃,大事也做、大官也做。

 

孫先生最常講的除了革命,還有博愛。他一生女人無數,還真的很博愛,不過弄大肚子的本事就比顧炎武就差很多(詳見拙作「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國父的四個女人」

 

孫文也常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後來被列入青年守則,老頭小時候國民學校和初級中學每天朝會都要朗誦一番。長大後讀了經濟學才知道:服務是「提供勞務收取報酬」的行業。

 

不收報酬的不叫服務業,那是慈善事業。我這才知道原來政客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為民服務。因為從事這個行業報酬可不錯呢!

 

台灣一直有很多人搶著要為民服務,還真讓人感動呢。

 

101.12.23初寫

 

老頭訥悶:世上偽君子為什麼那麼多?世人為什麼總是傻傻地分不清?

 

 

顧炎武生平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人,原名絳,字忠清(名降,字忠清,名是父親所為,字是自己取的。他出生時他爹幫他取名可真有遠見呢!,一個被推崇為反清復明的"志士",卻以忠清為字,實在很奇怪)。明亡後,他自己說因為欽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其實他的化名很多,絕不輸孫中山。

 

後世學者尊他為亭林先生,將他與黃宗羲、王夫之推崇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為什麼顧老兄欽慕王炎午,卻不景仰不屈而死的文天祥?一時找不到王炎武的事跡,未能深入研究。)

 

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顧家為江東世族。他原為顧同應之子,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為嗣。寡母王氏十六歲未婚守節(即所謂望門寡,還沒嫁過來老公就死掉),「晝則紡織,夜觀書至二更乃息」,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十四歲取秀才,與歸莊志同道合結為好友,同入復社。二人個性特立耿介,時人號為「歸奇顧怪」,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無奈屢試不中。

 

崇禎十六年夏(1643,三十一歲)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監生。(顧老兄和蒲松齡一樣一輩子考不取舉人,蒲松齡秀才終老,顧老兄用錢更上一層樓,實在不怎高尚。)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撰有《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可惜就是一張嘴,沒人理他。

 

清軍攻陷南京,顧老兄又轉投王永祚義軍,與歸莊聯合吳志葵、魯之嶼的義軍,欲解崑山之圍,事不成。

 

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嗣母王氏絕食十五天而亡(十五天已超過人體極限,事有可疑。何氏、王氏兩人是否像鄭成功的娘一樣被清兵騎了又騎,史未明言。是否因失身於清兵,被顧老兄逼死?),據說王氏遺命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

 

兵敗後顧炎武逃的飛快,棄家棄母而逃,開始他的反清復明大業。爾後他自言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職,但卻又講不出是何官何職。他領導義軍,屢屢失敗,因為他總是躲在幕後出張嘴,叫別人去送死,偏偏大伙也都是和他差不多的貨色。

 

明永曆九年(1655,清順治十二年,四十三歲)史書說因「怨家欲陷之」,於是薙髮變衣冠(這是如今平埔台灣人最擅長的小動作,當假和尚是為了逃避留辨子和穿長袍馬掛),更名蔣山傭。實情是他家中的一個世僕(家中的奴才與僕婦婚配後所生的後代)看他不務正業、家道中落,轉投鄉里中的其他豪門。顧老兄一怒之下把人抓回來浸到河裡活活淹死,死者女婿訟於官,以致顧老兄被縣老爺抓到牢裡關,後經友人營救,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顧老兄一生曾因殺奴被關,也曾因文字獄牽連被關,但從未因反清復明被關,很奇怪呢!)

 

顧老兄在家鄉又待不下了,乃以聯絡反清人士,北上考察山川形勢為由,遍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開始他弄大閨女肚子的大業。

 

晚年定居陝西華陰。康熙七年(1668)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1671)游京師,住在外甥徐乾學家中,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為官。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又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隔年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表面拒絕,但他的門生弟子幾乎全都參與了明史的編修。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顧炎武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五天後死亡,享壽七十。(顧老兄和他之前的多爾袞,他之後的鄭經都是墜馬而亡!七旬老翁還騎馬?不知騎的是什麼馬?)

 

 

順便介紹一下顧炎武的外甥徐乾學

 

徐乾學(16311694),江南崑山人。清初政治人物。八歲能文,得舅父顧炎武的傳授。康熙九年(1670)舉進士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內宏文院編修。康熙十一年(1672)典考順天府鄉試,因副榜遺漏漢軍卷未取,遭給事中彈劾去官。康熙十四年(1675復原官,升為左春坊左贊善,充任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刑部尚書等職。康熙二十一年(1682),被任命為《明史》總裁官。奉命編纂《大清一統志》、《清會典》及《明史》。康熙二十五年,任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

 

徐乾學人品欠佳,覬覦祿位,阿諛康熙朝權相明珠,史載其「登高而呼,衡文者類無不從而附之」,「游其門者無不得科第」。明珠長子納蘭性德是乾學門生。清人周壽昌在《思益堂日札》卷五《竊襲前人書》中說:「徐既愛其才華,復逢迎權貴……其心術行事為儒林輕蔑久矣。」又說:「竊他人書以為他人之作,斯又添一書林掌故,可哂也。」後來乾隆皇帝在《通志堂經解》補刻本的序中毫不客氣的說:「徐乾學阿附權門,成德濫竊文譽,二人品行,本無足取。但不以人廢言,故補刊齊全,訂正訛謬,以臻完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徐任左都御史,與明珠親信佛倫、余國柱結怨。於是徐乾學轉投另一權相索額圖,與索門下熊賜履勾結反擊明珠。徐乾學利用其門生郭琇彈劾明珠,明珠、余國柱遂罷相。李光地說徐乾學「譎詭奸詐」。當時的民謠說:「九天供賦歸東海(徐乾學),萬國金珠獻澹人(高士奇)。」

 

康熙二十七年(1688),湖廣巡撫張汧爆發貪污案,張汧被逮捕問罪時,供出曾向徐乾學行賄,並涉及高士奇和陳廷敬(均為康熙寵臣),後為康熙所庇,事遂不了了之。後又被許三禮劾「既無好事業,焉有好文章,應逐出史館,以示遠奸」,徐乾學上疏請「放歸田裡」。五月,康熙准徐乾學罷官,攜書局即家編輯。

 

康熙三十年(1691),徐乾學因曾寫信給前任山東巡撫錢鈺,關說包庇朱敦厚。事發,徐乾學、錢鈺均遭到革職。其子徐樹敏亦被舉發私收饋金。康熙三十年(1691)江南江西總督傅拉塔(明珠的外甥)彈劾徐乾學及其弟徐元文「招搖納賄,爭利害民」共十五款,閏七月二七日徐元文「驚悸嘔血而死」。

 

自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間,徐乾學一家被控不法事有二十多起。

 

康熙三十三年(1694),因大學士王熙、張玉書等舉薦,康熙召徐乾學還京修書,不久病逝。死後,康熙詔復原官。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