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9rSTVx  

 

rfi 2020/06/15 11:20

去中國製造 印度取而代之或困難重重

 

印度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遭受嚴重打擊,印度政府為拯救經濟,正試圖以更多優惠獎勵,吸納想從中國遷離的外資企業到印度落腳,但似乎仍有許多難題待解。

 

據中央社今天發自印度當地報道稱,取代中國成製造基地,印度還有許多難題待解。

 

印度擁有龐大年輕勞動力,且勞工成本較低,成為印度發展為世界工廠的利基,但政策不穩定法令對外資不友善是問題,似乎仍有許多難題待解。

 

印度為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從3月25日採取全國封鎖措施後,經濟停擺2個多月,加上經濟改革不力,最近連向來對印度最為友善的穆迪信評(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1日把印度主權評級由原本的Baa2調降一個等級到Baa3,也就是俗稱的“垃圾級”,前景展望維持“負面”,成為22年來首次。高盛(Goldman Sachs)也鑒於印度今年4到5月的經濟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45%,遠超過原先預期衰退20%,把印度這個財政年度的經濟展望從原先的-0.4%,下修為-0.5%。

 

為拯救經濟,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內閣除不顧印度的確診病例連日來持續飆升,按照解封三階段執行解封,更推出規模20兆盧比的“印度自力更生”特別經濟計畫。這項計畫除聚焦航太與飛機維修、國防工業、電力及煤礦等產業外,更大舉向包括台商在內的電子業者招手,希望廠商如果考慮撤出中國,可到印度落腳,希望成為下一個全球電子製造中心,甚至成為下個世界工廠。

 

根據報導,印度準備畫出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盧森堡的區域,提供給那些希望遷離中國的製造業落腳,更與1000家美國跨國公司積極接洽。一名印度資深官員5月中甚至向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透露,經過幾次與蘋果公司開會後,蘋果考慮把近20%的產能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來。此外,印度電子及資訊科技部2日啟動一項價值66.5億美元的計畫,向全球5家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招手,鼓勵他們興建或擴大在印度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基地,希望打造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基地。

 

據該報道,大概從5月以來,印度政府機構、工商團體,就不斷邀請駐印度代表田中光、駐印度代表處經濟組官員,或是台灣大企業的高階主管參加視訊會議,介紹印度提供的優惠獎勵投資政策和環境,不斷鼓吹台商到印度落腳。

 

印度商工部旗下招商機構“投資印度”(Invest India)更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協助,委託外貿協會舉辦台印電子產業線上座談會,由印度相關主管機關司長及各省政府主管官員向與會的120名台商說明投資優惠,“投資印度”執行長班格拉(Deepak Bangla)更打包票說,只要台商有需求,“投資印度”將致力滿足。

 

確實,如同印度官員所宣傳,印度擁有13億人口,35歲以下勞動力占人口的65%,且成本較低,加上有強大的軟件人才,及鄰近歐洲、中東的地理位置,和擅長硬件製造的台灣,確實可形成互補,台商也不應放棄這個中產階級正在快速崛起的龐大市場。

 

但印度政策的不穩定性,及許多對外國投資人不友善的法規,和官員效率及索賄等問題,都是外資對印度望而卻步之處。

 

雖然莫迪政府嘗試鬆綁外國直接投資政策,推動經濟改革,但穆迪最新報告批評,印度從2017年以來,經濟改革執行力道薄弱,緩慢的改革趨勢和政策的有限性,導致長期的經濟成長緩慢。

 

最讓外資關切的問題之一就是印度政策的不穩定性。此外,印度各種繁複的稅務法規,搭配外資聘請的印度財會顧問和律師,不時傳出勾結印度稅務官員,看準外資不懂本地稅務法規而“製造”稅務罰款向外資索賄,更讓外資企業出現重大損失及營運困擾。



每日頭條 2019-06-19

印度製造業,真的有實力取代中國嗎?

/tmp/phpgVReeR  

 

內容來源:中國經營報

 

導讀

 

近期,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印度總理莫迪的再次當選,一種似曾相識的論調——即「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王國」的說法,再度被談論得熱火朝天。

 

事實上這絕非一個新鮮的論調: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甚至更早,就有「印度將成為未來的製造業大國」之說,然而時至今日,印度似乎還只是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的、「未來的」製造業大國。

 

莫迪並不是神仙

/tmp/phpkOgvVi  

 

首先必須承認,被許多中國網民戲稱為「莫迪老仙」的莫迪,是印度近年來對製造業最為看重、也最「下本」的一位領導人。

 

莫迪上台後,便開始著手改變印度經濟現現狀,大刀闊斧提出了十多項改革目標,立言要把21世紀變成「印度世紀」。

 

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高調啟動「印度製造」計劃,提出將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製造中心」。

 

「印度製造」計劃定下目標:將製造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從目前的16% 提升到25%,到2020年底將印度發展成為世界第五大製造業中心,到2022年增加一億個製造業工作崗位。

 

不得不說,至2019年初,印度近 90% 的行業已對外國投資者開放,外商投資機制也趨於簡化,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包括製造業在內印度經濟的發展。

 

藍圖雖然宏偉,道路卻難免曲折

/tmp/phpmPtPpt  

 

莫迪並不是神仙,儘管他使盡渾身解數,印度的營商環境仍然是公認較差的。

 

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將印度的營商環境排在 190 個經濟體中第 100 位,而在印度開辦企業的難易度排名則更低,只有第 156 位,排名甚至遠遠低於許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

 

很顯然,如此營商環境對製造業、尤其大規模高水平製造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tmp/phppKhbi7  

 

莫迪上任以來,極力扭轉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的混亂局面,但效果則和付出並不成正比:

 

以「特區」為例,印度見中國搞特區經濟卓有成效,自辛格時代開始效仿,一下搞出上百個特區來,莫迪2014年上任後指出「特區太多」「特區不特」,希望進行整合、優選,突出特區優勢,但效果如何呢?

 

印度《經濟時報》報導指出,至2018年1月,印度經濟特區總數竟達到驚人的 423 個。

 

這種「撒豆子」的建設、布局方式,與製造業、尤其大規模高水平製造業的發展需求格格不入。

 

同時,他在2017年推動的GST稅改,也讓印度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很受傷」。



所謂的「人口紅利」含金量低

 

被認為是印度最大利好因素的「人口紅利」,也遭遇了部分學者的質疑。

 

曾有人將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形容為「兩個國家」:1億城市精英和12億城市及農村赤貧。

 

這「兩個國家」在很多層面上並不交集:印度經濟已持續多年高速發展,但城鄉就業率卻停滯不前,都市貧民窟和廣大農村貧困依舊,且受教育率也停滯不前。

 

據數據統計,印度赤貧人口數為 7300 萬人,是僅次於奈及利亞、世界赤貧人口最多的國家。

 

事實上,大部分年輕勞動力的增長來自印度最貧窮的地區,印度幾乎近一半的勞動力仍從事和農業相關的活動。

 

儘管印度多年來一直維持著 7.2% 的較高經濟增長率(官方宣稱2015~2018年平均增速高達7.2%,這個數據在國際間也有爭議),但失業率卻一直居高不下。

 

《印度標準財經》2019年初援引一份泄露的政府就業報告稱,2017年印度失業率高達 6.1%,且更令人擔心的是,青年失業率比平均失業率高得多(15- 29歲城市失業率為男性18.7%、女性27.2%)。

 

這意味著「印度製造業神話」的最重要論據之一——豐富而便宜的年輕勞動力人口,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幫助。

 

儘管誠如一些人士所言,印度人口65%在35歲以下,每年有 1000-1200 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可以源源不斷供給製造業」,國內市場會不斷擴大,經濟增長和製造業發展就會被帶動激活,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但所有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青年充分就業」的前提下,現實卻是印度年輕人中每5人就有1人找不到工作!

 

這還僅僅是紙面上的狀況,實際情況更糟。

 

勞工短缺問題最嚴重的部分國家,其中印度排第二

/tmp/phprXMIqw  

 

一些曾在印度設廠的朋友也抱怨,印度當地管理人員管理不規範,工人紀律性不足、基本素質和工作習慣「不適應工業化需要」

 

具體到製造業產品上,就表現為「非標件多、成品率低、品質不穩定」,這顯然與當代製造業日新月異的要求背道而馳。

 

能否讓慢節奏的印度工人適應高強度的工作節奏,管理成本及效率能否提高,也將是值得商榷的問題。也就是說,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是「紅利」也是「負擔」。

 

印度含金量如此低的「人口紅利」,又如何能構成迅速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基石?

 

沙灘上的大廈

/tmp/phpay3YSP  

 

目前,印度製造尚缺基因,尤其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在印度的城市與農村皆十分突出。

 

交通擁堵、能源匱乏、公共衛生設施落後,缺少港口、公路和鐵路運輸貨物,缺少可靠的能源供應維持工廠運轉。

 

我們都知道,製造業的崛起要有基礎設施的保證,

 

包括交通、電力、供水、三通一平;

 

要有充足而素質足夠的廉價勞動力;

 

要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和有序的行政管制;

 

要有穩健而有吸引力的外資政策,要有完善的上、下游市場和配套。

 

而僅僅具備這些,還只能從最基礎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做起。

 

而要完成這一切的配套,對於印度這樣一個中等國家在沒有外力強力輸血的前提下,需要至少20年時間,在此期間還需要政策的延續性和沒有大的社會波瀾及經濟衝擊。

 

就拿交通最基本的「三通一平」(水通、電通、道路通和場地平整)來說吧,印度的公路等級不高,鐵路運力有限且速度不快,機場建設難以滿足需求,港口又阻塞嚴重。

 

/tmp/phpQLzucW  

 

這樣的交通運輸狀況如何配合印度政府要建設「全球製造業中心」的美麗願景呢?

 

於是,2014年莫迪上台之初,雄心勃勃推出七條高鐵、三條准高鐵的建設計劃,重中之重則是建設時速 300 公里的鐵路,將工商業發達地區聯繫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大的「黃金走廊」。

 

「要想富,先修路」可以說是中國摸索出來的一大絕招,但印度土地私有的問題極大限制了基礎設施的發展。

 

但時至今日,「重中之重」的孟買- 艾哈邁達巴德高鐵(全長僅508公里)還在「龜行」中,卻已付出了巨大代價。

 

而目前全印度最快的鐵路,仍然是時速僅 120公里的老孟買- 艾哈邁達巴德鐵路。而且,艾哈邁達巴德還是莫迪的大本營,基礎設施推動得到他處難以比擬的政策、資金傾斜,結果進展速度不過如此,別處可想而知。

 

目前,從印度的北方向南方運送貨物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有些時候不論是時間成本還是運輸成本都比從中國深圳發貨到印度的加爾各答港還慢還貴。

 

電力方面,2012年7~8月間印度大停電是全球迄今最嚴重的停電事故。

 

/tmp/php06Y8LJ  

 

全印度逾 6.2 億人口、22個邦受到波及,生產、行政、商業,甚至普通居民日常生活都飽受影響,全國上百個城市街頭紅綠燈失靈,400多對列車因失去信號而不得不「趴窩」。

 

儘管莫迪上台後加大了對電力部門的投入,但仍然有 480 萬個生活在城市、被統計到的印度人不得不忍受每天超過 6 小時的停電,低於 6 小時的停電更是司空見慣。

 

製造業特別是大規模和高端製造業所需的電能尤其巨大,目前印度三大電網保障現有印度生產、生活供電尚且吃力,又如何為「印度製造」的騰飛保駕護航?

 

比「三通一平」更大的隱患,是管理規劃的「任性」,這令許多項目難以如期推進。

 

印度的法律法規也在給製造業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在印度不論是新開工廠還是改善原有廠房,即便按合法的流程去走都要花費不少時間和金錢去填寫大量的表格和疏通「關係」。

 

不僅如此,印度各邦之間還存在著其他的行政障礙,會進一步導致產品的運輸被拖延。

 

而且,由於印度政策的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和管理混亂、效率低下,肯德基、可口可樂等「久經考驗」的國際品牌也曾在印度被整得「出出進進」,至今發展也不算順暢。

 

最典型案例就是沃爾瑪,由於印度政府對海外投資的管理過於嚴格,這個零售業巨頭遊說多年卻不得進入,最終於2014年10月宣布放棄印度零售市場。

 

落後的基礎設施、複雜的監管環境、低下的管理效率以及製造文化的缺乏,都成為阻礙印度製造發展的致命因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種種問題,在印度社會早已成了「文化現象」,很難在短期內得以卒除。

 

如若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弊端,「印度製造」即便勉強「上馬」,充其量也就是一座被建造在沙灘上的大廈,看似巍峨雄偉,實則一觸即潰。



鏡週刊 2020.08.05 05:58

科技大咖遷印度 2- 印度製造取代MIC 台商點出4大困難點

 

為了蘋果訂單,鴻海與和碩等代工廠紛紛搶著要去印度擴廠,雖然印度被視為繼中國之後的下一個世界工廠,但台商加入印度製造行列,是否真的能如當年西進大陸推動中國製造一樣順利呢?

 

蘋果全力推動台商「印度製造」基地,但真的容易嗎?一位大型科技業者主管直言,難度相當高。首先,「電子業供應鏈幾乎都在中國和台灣,若要到印度設廠,包括印刷電路板以及機殼等零組件,全都要重起爐灶,談何容易?」

 

其次,蘋果的iPhone組裝往往是要在短期內聚集數十萬人快速學會組裝,然後在3、4個月內做出幾千萬支,而且組完後這些人就解散了。「不只廠商的管理能力要夠,更要政府支持,中國可以這樣做,印度行得通嗎?」

 

再者,印度年輕的勞動力人口雖豐沛,但民族性跟中國不一樣,中國是極權國家,人民的服從性高,印度則是民主國家,不見得會依照上級的交代做事。「印度人很難管啦,台幹過去習慣用紀律、速度和效率的方式管理中國工廠,但在印度繼續用這套很容易出問題。」不願具名的電子業主管說。

 

天下雜誌 2011-04-14 印度台商的貧窮歷練

 

說話真假難辨 (詐騙多) 貧窮衍生的貪婪 (官員貪腐員工竊盜) 、種性制度妨礙企業正常運作

 

 

第三,很多人以為印度是英語系國家,溝通不會太困難。但實際上,印度沒有統一的語言,卻有22種官方語言,「印度腔的英文很可怕,參加他們的會議,大概只聽得懂3成,其他只能用猜的或找其他方式補救,溝通很不容易。」曾派往印度的工程師苦笑說:「更麻煩的是,只有1成印度人用英文溝通。」

 

此外,「印度鐵路每一省的軌道寬度不同,如果設廠就只能在港口附近,像鴻海在中國河南鄭州廠這種遷移內陸降低成本的做法,在印度光是運輸就會遇到困難;且印度的法律和關稅稅率經常變動、索賄問題嚴重,還有強勢的工會發動罷工等等,都不易解決。」曾前往考察的業者說。

 

據《路透社》的報導,鴻海計畫在印度南部設立的新廠,將要投入組裝平價版iPhone,預計三年後興建完成。「光是建廠就要花三年了!」法人說。「印度的效率要怎麼跟中國比?立訊只用花二年,就可以在中國蓋三座廠,招五萬名員工。」

 

109.08.08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印度 印度製造 投資印度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