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1TSB2y  

金子常光画・『基隆市大觀』

 

走近日本 2021.04.28

臺灣細道~基隆與過往的海濱沙灘:從中正路、正義路到中正公園

 

作者 / 栖來 光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晃蕩於古道上,懷想著曾行於其上的無數人生。時間這個永遠的旅人將各種歷史經驗體現在街道上,至今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樣的記憶痕跡呢?臺灣細道連載篇這次帶領我們循著150年前的海岸線走訪臺灣北部著名的港口.基隆。

 

與日本息息相關的港口「KeeLung」

 

最初造訪基隆時,就曾感受到某種熟悉感,也許是起因於小學每當放長假時我就會前往福岡縣北九州市門司的爺爺奶奶家住的原因吧。門司港口有著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承受長年的風雨而稍微暗黑凋落。商店街有些角落還留有過往的榮華面貌。靠山的那一邊是整排沿著山崖興建的住家。雖然作為通往海洋的玄關,近年來將主導權讓給了空中的航線,但是迎接著插著各國國旗的船隻入港的港口還是令人深深懷念。

 

我回想起小時候從阿公阿嬤家的窗戶向外眺望,可看見夾著海洋的港口右手邊是下關港,左手邊則有小倉製鐵所,在夕陽下清晰印入眼底。我當時還不知道原來在日本時代門司與基隆間有著稱為內臺航線(臺灣航線)的渡輪相連繫著。

 

在日本時代此地被稱為「きいるん/KeeLung」,眾人們搭船來來往往。對於熟知二戰前臺灣面貌的日本人來說這裡是他們所掛念的港口,只要提起二戰結束後日本人從臺灣撤離時的話題,這個港口必定會登場。畫家立石鐵臣畫下了當時眾多臺灣人一邊唱著『螢之光』一邊向離港的輪船揮手道別的記憶,並於畫作寫上如同吶喊般的話語「吾愛臺灣!」。

 

老頭插嘴:《螢之光》(蛍の光/ほたるのひかり )是改編自蘇格蘭民謠《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的日本歌曲,作詞者是稻垣千穎。明治14年(1881)成為尋常小學校的唱歌教材,明治28年(1895)日本領台後也成為台灣初等教育的唱歌教材。戰後日本只唱第1、2段,因第3、4段歌詞的軍國主義內容而不再教唱。戰後台灣將《螢之光》改為中文歌詞的「驪歌」。

 

修建為港灣後,如今往來商船依舊不斷

/tmp/phpJhUq2e  

 

從「真砂町226號」出發

 

1895年馬關條約簽約後,臺灣成為日本的領土,將基隆發展成近代港口,原名「雞籠」(KeLang)是原本於此生活的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所用的名稱,至今臺語也以此稱呼。17世紀法國人和荷蘭人的到來,讓基隆在世界史上登場了,然而從英國倫敦專門印刷地圖的公司「MALBY & SONS」於1858年所製作的「Keelung Harbor」地圖來看,當時基隆所擁有的海岸線與現今相差很多。我拿著中研院版的那幅舊地圖與現代的Google地圖重疊後所製作出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試著循著基隆以前的海岸線走訪看看。

 

雞籠港地圖(1858)

/tmp/phphhfBPt  

 

老頭插嘴:不止基隆,由於潮水的沖積,台灣北端海岸一直逐年緩慢變化,數百年來基隆到福隆的海岸明顯向外凸出。當年日軍接收台灣時,艦隊為避開基隆炮臺的砲火,在澳底登陸後,卻未沿海岸直攻基隆,而是自澳底翻過山崖占頂雙溪三貂嶺瑞芳九份獅球嶺,而後再攻基隆。原因是當年澳底至基隆的海岸根本無路可通,如今的濱海公路所在當年仍是海水。另外,老頭於民國100年去過頭城海水浴場,105年再去時,一整片沙灘竟然不見了。

 

出發地點為2006年登錄成基隆市定古蹟並於2013年修復後的「基隆市長官邸(基隆關稅務司官舍)」(中正路261號)。日本時代時作為建築公司「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基隆店長的宿舍,於1932年(昭和7年)興建。當時的店長名叫松浦新平,因此這裡也稱作「松浦社宅」。使用了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所設計的舊帝國飯店本館也使用的人氣建材.簾磁磚(SCRATCH TILE)另外還有中國樣式的窗戶和屋簷屋瓦。在這棟將日式、西洋、中式等風格結合折衷後的瀟灑建築,使居住者最津津樂道的應為眼前那寬闊的白色沙灘吧。

 

能夠觀看基隆港全景的「松浦社宅」,戰後成為市長官舍

/tmp/phpVbxSJn  

 

以大沙灣海水浴場為名的沙灘於1903年開業,屬臺灣第一家海水浴場。二戰後此沙灘為基隆人的夏天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於1960年代為了經濟發展將之填補成港灣的一部分。松浦社宅於在興建當初的住址為「真砂町226號」,我邊走邊想像這裡以前有著寬廣的沙灘,心想以此為這次的散步起點再適切不過了。

 

看板記錄了這裡為臺灣第一個海水浴場

/tmp/phpFf7zsJ  



多次成為戰爭的舞台

 

在山上可看到清朝末期的砲台,顯現基隆在早期就以軍事港口之姿擁有重要的地位。1896年,日軍於此設立「基隆要塞指揮所」,並於1903年正式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從現在的正濱國中跟三軍總醫院基隆院區眺望的景色,在日本時代被稱為「基隆旭丘」,是有名的「臺灣八景」之一。

 

從中正路往南走,隨處可見修復良好的日式建築。右側的建築,戰後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左側山腰上則有「基隆要塞司令官邸」,此處最初為流水伊助興建的自家宅邸,其因經營交通事業而成功。此外,祥豐街上則有「基隆要塞司令部」;1947年,中華民國陸軍以此地為據點,發號施令,釀成二二八事件,將基隆街道染成血紅。

 

「基隆要塞指揮所」。1931年為流水伊助的住宅建設。戰後被國民黨政府接收。修建後現為基隆市指定古蹟

/tmp/php5D0pjw  

 

再稍微往前走幾步,可看到鬱鬱蒼蒼的樹木,其樹蔭之下有座西洋式的墓地。此為1884年因越南屬地而引起的中法戰爭中,法軍為那些因進軍基隆犧牲的士兵所設置的墓地。當時的總司令名為庫爾貝,所以這附近的海濱在日本時代被命名為庫爾貝海濱,並且設置了慰靈碑。中法戰爭進行了8個多月之久,據說多數的法國人於此地身亡的原因為瘧疾等傳染病,庫爾貝也在其中。在金子常光所繪製的基隆鳥瞰圖『基隆市大觀』也出現了「庫爾貝墓地」的標記。(可參考照片)

 

悼念庫爾貝等法國人的墓地。中心的墓碑建於日本時代

/tmp/phpzlMCwi  

 

走著走著頭上出現縱橫交錯的高架道路,車子川流不息。被埋葬於此的法國人在墓中長年聽到的海濱浪濤聲,現在只能用想像才能喚起了。再往前走,可看見前方有座很大的墓碑,碑上刻著「民族英雄墓」。墓誌文寫著「法國艦隊侵略基隆,清朝巡撫劉銘傳力退法軍。當地人士撿拾聚集戰役中犧牲的清朝士兵屍骨並為之建造墳塚,日後被日本毀壞,日方竟為了慰靈敵軍庫爾貝而踐踏了同胞的心情。在此秉持著民族正義,設立此民族英雄碑。」

 

在紀念碑的附近,開著一間很大的中國風餐廳,賣著四川料理和牛肉麵。想必是著眼於到此參觀紀念碑的中國觀光團,讓他們參觀完後進去餐廳享用午餐吧。也許是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這餐廳關著門,附近稀疏無人。



流轉變遷的「KeeLung」歷史

 

從基金公路進到中船路的入口處豎立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碑。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後馬上率領近衛師團來接收臺灣,但卻因瘧疾於臺南病逝。1933年 (昭和8年) 所興建的這個紀念碑,據說是親王曾經於此落腳的宿舍。在紀念碑身後的山崖有著被海浪沖打消磨的痕跡,可以猜測宿舍以前也許建立在山崖上。

 

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來臺時的紀念碑。碑文已被削去無法閱讀

/tmp/phpWchUQE  

 

被神格化後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成為臺灣神社與臺南神社的主祭神明,其實他身世並不全然順遂,首先他是親王家側室之子,年幼時都在寺廟中渡過,之後經歷與新政府軍相抗等各種流轉而渡過一生。因為他是皇族中第一位於海外身亡的人,因此也有人形容他為「悲劇的宮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逝世後經過30年後設置了此紀念碑,碑文於其後七十幾年的國民黨執政期間被故意銷毀,碑文已分辨不清。令人腦海浮現出「逝者無言」這句話。從庫爾貝將軍到清朝的士兵,再到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雖然逝世的人們已無法言語,但總是有人藉利於當下的詮釋,傳述死者的事蹟。

 

遺留在沿岸邊的水路記憶

 

故事流轉,歷史被重新上妝。但是不管歷經多少時間,這裡的道路還是會遺留著舊沙灘的記憶。

 

我繼續沿著1858年的地圖上的海岸線,行走在中船路上。進入中船路後,馬上注意到路面凹凹凸凸不甚平坦,與地圖對照以後,發現這裡剛好與150年的山崖重疊。也許是因為以前山崖下方匯集了從山上流下來的各地支流並形成溪谷,使得現在的路凹凸不平。而左手邊的山邊則是有時突然出現斜坡、有時是蜿蜒的小路或擁有悠久歷史的寺廟,讓人深深感受到了像是走在海岸線上的氛圍。

 

也許以往曾經祭祀漂流至此的亡者的祠壇被擴建,廟宇也相繼增加。進入隨著山線彎曲的正義路,其後方小路可以看到一座「哨船頭覺修宮」,於1875年 (清光緒元年) 所創建,是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廟宇。主要祭拜的神明為「池府王爺」。雖然在臺灣擁有眾多信眾的「王爺」有著複雜的根源與體系,基本上都是為了因疾病或不幸而逝去的人所祈福,進而祈願平安順遂為主。日據時代曾經被撤離並由日蓮宗的布教師父改建為「蓮池寺」,二戰過後又改回「覺修宮」。現在於二樓還安置著蓮光寺時期的釋迦摩尼像。小路的路口處立著看板,上面寫著,廟的左邊原有座湧泉水井,但水質很差,未免事故發生,故填平而無法使用了,但從風水角度來看,這座「龍泉水井」若被填平,將害這地區沒落。我很好奇有關這段水井的描述,因此詢問了廟裡的伯伯,但他說根本沒聽過此事。也沒有水井的遺跡。

 

左為「哨船頭覺修宮」,右側道路(正義路)的彎道呵地圖上曾經的海岸線吻合

/tmp/phpe6MuiA  



基隆市區以前的「銀座」

 

從正義路出來後是「義二路」,整條街道如同棋盤似,整齊地舖著石塊。據說此處於日本時代乃基隆最繁華的街道 —「義重町」。

 

「說起基隆,這條路就是銀座啊」掛著「百年老店」招牌的珠寶店「林媽媽」說著。

 

她女兒也就是現在的老闆林秋瑾說,曾祖父是曾做過基隆區長的士紳,他創設了「林商店」,傳到林秋瑾時為第四代,已延續130年之久。過世的父親名為林忠之,據說曾經參與演出『灣生物語』(導演林雅行/2018),此作品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出生於臺灣的日本人,以日語教育世代為題材的長篇紀錄片。另外,林忠之先生曾於「神戶櫻口町三丁目」開了一間中國風家具店。

 

中央為現任老闆林秋瑾女士,左為林媽媽,右為外甥

/tmp/phpt96vRV  

 

從義二路左手邊的小路彎進去後,展示著基隆周邊歷史的詳細介紹。小路的路口兩側重現了日治時期商店「松元蒲鉾店」和「德利信洋服」的門簾。

 

現在的基隆以要塞司令部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整頓計畫,推廣結合了文化、歷史與觀光的「新式旅行」。將這項計畫推波助瀾的貢獻者即是當地的人民,他們將基隆的歷史文化重新探討整理,珍惜並繼續孕育新的歷史與文化。

 

路口重現了「松元蒲鉾店」的門簾。走進街裡左側擺飾著講述當地歷史的壁畫

/tmp/phpbnQu0M  

 

中正公園是這次散步的終點。日本時代所建的基隆神社即在附近,現在則改建為忠烈祠。其階梯上還豎立著狛犬,留有神社的氣息。想必在150年前,可以從這片山丘眺望到延伸至海洋的寬廣淺灘吧?

 

中正公園裡階梯兩側靜靜豎立的狛犬

/tmp/phpPRStY3  

 

從珠寶店出來時,秋瑾女士急忙追上,她說「肚子餓了,就拿出來吃吧」,送我一盒點心。我吃了一口,天色漸漸暗下,霧雨將空氣浸濕。基隆以多雨出名,又名「雨都」。昔日的沙灘美景已不再,拍岸的浪聲亦難聞,但飄盪於雨都中的人情味,依然溫柔。



作者簡介

/tmp/php4pIwWS  

 

旅居臺灣的作家,出生於日本山口市,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過去從事音樂、電影製作的栖來光,與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先生結婚,2006年開始旅居於臺灣。為日本各類媒體撰寫有關臺灣的報道。著有《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2018年)。

 

110.04.29轉載



自由時報    2021/09/30 12:28

岸田文雄將任日本新總理 曾祖父在基隆開過的店保存良好

 

係金A!日本即將上任的第100任內閣總理大臣岸田文雄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曾經在基隆做生意開店,地點就位在今天的義二路與信二路的洋城餐廳與自立書店。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在臉書上貼文指出,「第27任自民黨總裁選舉在兩輪投票後結果揭曉,由岸田文雄勝出,他要祝賀自民黨順利完成此次選舉,並恭喜即將上任的岸田總裁。

 

蔡適應分享一個岸田家族和基隆的小故事,蔡適應表示,岸田文雄曾祖父-岸田幾太郎曾在1895-1899年間於基隆發展,並在今天信二路、義二路口經營「岸田呉服店」(現在的洋城餐廳)與「岸田喫茶部」(現已歇業的自立書店);日治時期典雅的維多利亞式房舍外觀,大體上獲得保存,成為城市發展裡的一段篇章。

 

蔡適應指出,由於自民黨在眾議院為席次過半,岸田將成為日本第100任內閣總理大臣,希望未來台日兩國能在友好與既有基礎上,繼續邁向更緊密的關係。

 

日治時期,基隆港是台灣與世界各國接軌的國門,基隆市義二路(日治時期稱義重町),因為鄰近基隆港,而且這裡日本人居住較多,義重町成為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街道,當時紳士淑女們最時尚高級的舶來品,無論是西服、和服、眼鏡、鐘錶、西點麵包、日本料理,或者是理髮、看醫生、採買日用品,這條街可說是一應俱全。這裡也被稱「基隆的銀座」。

 

據說,岸田的後人到台灣訪問,看到當年岸田家族做生意的房舍還保存,感動到不能自己。

 

義二路與信二路的洋城餐廳(圖右維多利式紅磚白飾帶建築)與自立書店

/tmp/phpeL2GbR

/tmp/php3mfO06  

 

位於義二路巷道內牆壁上,懸掛著基隆市街圖,內有日治時期的商店與各機構

/tmp/phpwV0umD

/tmp/phpH5ycRb  

 

 

聚珍台灣 2021-09-30

日本時代基隆岸田吳服店

/tmp/php0YQN0h  

 

報載日本準首相岸田文雄先生曾祖父曾在臺開設岸田吳服店,現址在基隆信二路、義二路口。

 

小編和幾位同好討論了一下這段歷史,覺得比較精準的講法應該是日治初期岸田家三兄弟由廣島來到臺灣發展 (哥哥是準首相曾祖父幾太郎1895先來、另有二弟多一郎、三弟光太郎 1897一起來臺) ,1899年大哥幾太郎就回日本本土去了 (後來去大連發展) ,事業由弟弟們接手,由於之後基隆經過填海造陸、市區改正,店鋪必然搬過位置,目前現存的岸田吳服店建築應該是弟弟多一郎 (也就是準首相的曾叔公) 蓋的。所以岸田家和臺灣的淵源應該比媒體所披露的來得深,除了率先創業的岸田幾太郎以外,岸田多一郎長期在臺經營吳服店、岸田光太郎則是基隆重要的材木商。

 

究竟這個街口在日本時代長什麼樣子呢?一起來看看老照片上色後的樣子吧!圖中右側有「キ」字樣的建築即為「岸田吳服店」,招牌也可以看出店名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基隆 台灣史 栖來光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