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 2021/01/18 04:10
近年來,大陸江浙一帶興起一種新興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用當地人的說法就是「不來不去」、「不嫁不娶」,意思是,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連結,沒有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區別,孩子都稱祖父母為爺爺奶奶,男女雙方在婚姻裡的地位完全平等。
地位平等 娘家婆家輪流住
大陸這一代要準備成婚的人大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長大成人、結婚、組成家庭,就會有一方的父母變得孤單。「兩頭婚」既不屬於男婚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這樣兩個家庭不會為了聘禮的多少而鬥智鬥勇,也不會為回禮的多少而爭吵,小夫妻兩人可以各自過生活,既可以在婆家也可以在娘家生活,而其中「一家一房」是兩頭婚最為重要和必要的門檻,「一孩一姓」是兩頭婚最為核心和重要的目的。
處在因為科技而形成的「孤獨時代」,這一代人越來越依賴家庭的情感慰藉,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空前親密,是長輩也是朋友,而當獨生子女遇上了孤獨時代,兩頭婚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夫妻雙方都背負了整個家庭的愛與期盼。
生兩個娃 姓氏撫養無紛爭
兩頭婚的核心內容,是夫妻雙方家庭在婚姻中地位平等,夫妻雙方的父母都能夠平等的獲得子女的照顧、平等的參與子女的生活以及平等的擁有撫養、教育孫子的權利,在結婚前,雙方父母也會平等的給予夫妻雙方經濟支持,而這些平等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子女幸福,維繫這種婚姻關係的重要情感紐帶是父母與子女間深厚的親情。
而兩頭婚怎麼運作?首先,兩頭婚家庭會先討論好生育二個小孩,積極響應了大陸的國家生育政策,有利於緩解社會的老齡化,在生育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兩頭婚的家庭依然能義無反顧地生育二個孩子,一個隨父姓,另一個隨母姓,避免了姓氏和撫養方面的紛爭。
其次,兩頭婚其實在情感上利於女方家庭,對女方家庭而言,女兒出嫁不再是「潑出去的水」,女兒不會完全從自己家裡剝離出去,能減輕父母的孤獨感,加上有一個孩子由女方家庭撫養,也有延續香火之意,小夫妻兩個人是完全平等的,親情愛情兩全其美。
另外,沒有聘禮和陪嫁的門檻,男方和女方的經濟壓力都會減輕,相對而言,可以提高年輕人的結婚意願,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生育二個孩子,要兼顧工作與照顧家庭很難,那麼由兩個原生家庭幫助撫養孩子,也可以幫襯小家庭度過結婚最初幾年的風雨。
顛覆傳統 權利義務先談好
兩頭婚是結合獨生子女時代獨有的產物,顛覆了傳承數千年的傳統婚姻關係,是現代婚姻模式的一種雛形和預演,對規範接下來的現代婚姻模式,某方面來說上是有借鑒意義的,也很符合年輕一代的性格特點,夫妻雙方在爭取「婚後家庭地位」的權衡上,能比較公平公正的來處理。
未來大陸社會可能會出現更多突破原有世俗標準的婚姻形式,探其根本,某程度上與女性地位崛起後,追求婚姻中男女平等有關,當兩方主體越來越平等時,最終形成的就是契約化後的不同表現形式,只要工業化不停發展,女性的經濟地位越來越提升,這種趨勢不太容易被阻擋。
不過,兩頭婚也確實存在的一些擔憂,比如對兩個孩子而言,各有姓氏,兄弟姊妹的認同感就會減弱,而對小夫妻來說,結婚後獨立性減弱,小家庭的完整性會受到一些影響,最後是兩個家庭的父母,對於冠以自己姓氏的孩子,會不會出現偏愛,都是在婚前需要考慮好的問題。
香港01 2021-01-02 09:00
【兩頭婚】「AA制」婚姻解決年輕人恐婚症 男女平等or生育綁架?
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兩頭婚」婚姻形式近日在內地引起熱議。這種「AA制」婚姻是如何興起的?相較於傳統兩頭婚,現在年輕人選擇兩頭婚有哪些新變化?
有評論認為,兩頭婚是男女雙方家庭基於平等達成的一種長期契約,也是一種進步。但也有人質疑,兩頭婚更加固化了「男尊女卑」、「繼承香火」的傳統宗族觀念,甚至提出這是「父母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子女的生育」。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爭議?
獨生子女家庭的「妥協」
「兩頭婚」話題最近引起公眾討論,主要是由《中國婦女報》12月20日的一篇報道引發。報道稱,「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報道介紹了兩頭婚的婚姻形式,還提到其興起的原因與獨生子女家庭有關,以及兩頭婚的利弊和未來發展趨勢。這篇報道隨後引起網民激烈爭論,主要圍繞在四方面。
第一,兩頭婚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婚姻形式嗎?有親歷者表示,兩頭婚不是現在才有的,十幾年前就有了,「可以說80後開始結婚的那個年代就興起了兩頭婚。」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田豐也指出,兩頭婚基本是80後獨生子女家庭自發形成的一種訴求妥協行為。
至於有關兩頭婚的記載,有媒體稱在明清時期的江南就已經出現,當時稱為「兩頭親」。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在1939年出版的「Peasant Life in China」(中文版譯作《江村經濟》)中,也曾描述過「兩頭婚」這種婚姻模式。在1936年的江蘇開弦弓村,即費孝通考察時期,該村只有12宗兩頭婚;八十年後,有報道指開弦弓村至少已有150宗兩頭婚。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2018年6月於《經濟日報》刊文談及中國鄉村時,也提到兩頭婚。在《從江村看中國鄉村的變遷與振興》一文中,韓長賦稱,今天的江村(即開弦弓村),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婚姻、財產等家庭觀念與傳統仍沒有斷代。
韓指出,「兩頭掛花幡、招女婿等傳統婚姻習俗延續至今。由於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類婚姻模式愈來愈普遍。全村現有139個家庭採取兩頭掛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所謂「兩頭掛花幡」即兩頭婚。
網民質疑的第二點,是江浙地區「被代表」了嗎?看到微博熱搜的「如何看待江浙興起的兩頭婚」、「江浙一帶興起的兩頭婚」、「浙江兩頭婚」等話題後,不少來自江蘇和浙江的網民卻留言表示「從未聽說」,也有人說兩頭婚並非江浙獨有。
實際上《中國婦女報》的報道亦有詳細介紹,選擇兩頭婚的多是江浙農村的獨生子女,主要出現在杭嘉湖地區,集中在杭州市周邊的九堡、臨平、餘杭一帶,多為村轉社區的地方,還有湖州地區。只不過在社交平台廣傳的內容僅截取了報道的開頭——「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難免令人產生誤會。
至於兩頭婚為什麼會在江浙一帶興起並流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趙春蘭曾以杭州西郊的水村為研究案例,探討浙北水村「兩頭婚」和「兩頭姓」的婚育模式。她發現,江浙一帶農村社會的結構是「超實心」狀態,與西北或者中部農村的空心化有很大不同。
因為年輕人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就業機會很多,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村子,同時外來人口也不斷聚集。因此在水村這種小範圍的社區,本地人與本地人的結合變得很重要。兩邊的經濟實力又相當,兩邊都有傳宗接代的需求,就會自然而然產生「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
而第三個爭論點在於「各住各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也算結婚嗎?各住各家,這和分居有什麼區別?夫妻和親子關係怎麼維繫?這也是不少網民提出的質疑。
據悉,《中國婦女報》報道時確實用了「各住各家」一詞,但內文又提到,兩頭婚家庭的顯著特點是「未完全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即和一方的父母長期共同生活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趙春蘭也指出,之前媒體報道兩頭婚中提到「兩頭」是「各住各家」並不準確,應是兩邊都有婚房,都有生活的空間。
趙春蘭總結「兩頭婚」的四大特點:
1. 「男不叫娶、女不叫嫁」,兩邊都沒有聘禮上的往來。
2. 生兩個孩子基本上是一個硬性的標準,因為兩邊都需要延續子嗣。
3. 孩子的姓氏需要相互商量,分別跟父母姓。
4. 兩邊住,不是單指住男方家或者是住女方家,而是兩邊都兼顧。
兩頭婚的利與弊
不過在年輕一代看來,相較於傳統兩頭婚為了留住一方姓氏的傳宗接代觀,現在選擇「兩頭婚」更多基於一種現實選擇,獨生子女家庭或多或少都要面臨家庭繼替、財產繼承、養老方面的困境。因此最後一個爭論點,自然是回到「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利與弊的討論。
首先,很多認同兩頭婚的分析評論都提到了「平等」。田豐認為,「兩頭婚」這種兼顧雙方家庭利益訴求的婚姻形式,更多體現了雙方原生家庭的平等觀念。其中兩個孩子分別跟父母姓,形成了一種冠姓權的平衡。
除了孩子的姓氏,網絡輿論認為,兩頭婚還能治好年輕人的「恐婚症」,一次過解決好多婚姻矛盾,包括彩禮問題、買房問題、過年回誰家的問題、養老問題。有人甚至拋出結論稱:「由於雙方完全實現了經濟上的平等對立,所以人格上也完全平等了。」
我婚後沒有失去原生家庭的愛,可以按照習慣和喜好隨意選擇去哪一方家庭居住,長輩也可以陪伴孩子,孩子同時享有父母和長輩的愛,這是最融洽的家庭。....... 來自杭州的80後媽媽趙姍談「兩頭婚」
有婦聯幹部表示,兩頭婚家庭多為門當戶對,後續出現婚姻矛盾的情況也相對較少。但並非所有兩頭婚都能夠一帆風順,據悉有夫妻因為沒有協調好在哪一方家庭長住,或因為在孩子的「冠姓權」上反悔,最終要離婚收場。
另有分析認為,家庭中擁有「異性」兄弟,也容易造成孩子之間的認同感減弱。取消外公外婆的稱呼,家中的老人也很有可能下意識偏愛己方姓氏的孩子,產生更大的親疏差別。如來自杭州的劉晴也組建了兩頭婚家庭,她發現父母更愛跟自己姓的孫子,對於她的二胎女兒卻不太關心,喜歡和憎惡的表情都溢於言表。
至於輿論中另一大批評聲音,是兩頭婚的核心還是離不開「繼後香燈」的傳統思想。由於生兩個孩子是兩頭婚的「標配」,有人認為這對女性來說反而成為一種生育綁架,因此批評兩頭婚只是父母為了傳宗接代,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子女的生育。
趙春蘭也認同,傳宗接代觀念是兩頭婚的重要起因之一,但她不認同,兩頭婚讓女性淪為生育工具的看法。她強調兩頭婚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對代際關係的改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想在當地既能照顧父母,又能享受生活,這是大多數選擇『兩頭婚』家庭的實際情況。」
不難看出,圍繞兩頭婚的爭論,批評一方更側重在生育層面,支持一方則側重在生活方式層面,不同的人對婚姻的理解自然也不盡相同,也許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老頭的話:
兩頭婚的出現其實是現實的無奈,這是男權社會崩解的前兆。當初女人會屈從男人,主要是經濟因素,只要女人經濟能自立,不需再仰仗男人,一男一女 (或一男數女) 共組家庭就失去構建的基礎,男權社會的家庭制度將逐步崩解。
兩頭婚的最大好處是結婚沒有聘禮和婚房的問題與壓力,生育後的子女撫養問題也不會再讓雙薪夫妻焦頭爛額,雙方父母成了撫養義務人,讓年輕男女可以放心的結婚生子。
兩頭婚因為少了聘禮、婚房的壓力,有鼓勵結婚的作用;因為有雙方父母作撫養後盾,也有鼓勵生育的作用。然這只對量力而為、勇於追求性福的男女有幫助,好高騖遠的魯男魯女、拙於社交的內向男女或條件太差的男女依然會孤老終生。
反對兩頭婚或挑剔兩頭婚缺點的人大多言不由衷,「父母、祖父母偏愛」、「同胞兄弟姐妹感情生疏」這是人之常情,即使不是兩頭婚的傳統婚姻家庭也比比皆是。真相是構建傳統婚姻的基礎,女方在經濟的仰賴,男方在於占有欲。兩頭婚讓男人徹底失去對女人的支配與占有,這是弱勢男最不能接受,也難以啟齒的。
更讓男權社會不能接受,也難以啟齒的是兩頭婚與女權社會的「走婚」相差不多,具有婚姻關係的男女私底下都擁有相當大的性自主權,男女雙方都無法要求對方履行性義務,甚至也都擁有很大的空間與機會從事婚外性交流。雖然雙方權利義務相同,公平是很公平,但弱勢男女難以接受。大陸有中共民、刑法做合法婚姻的後盾,台灣的平埔政權將通姦除罪,接著人權女法官面對個案又不承認配偶間有專屬交媾權 (綠帽夫連遮羞費都要不到) 。很多台女既要傳統的好處 (聘金一定要,也不可少;體力活、髒活、累活得由男人幹) ,又要講女權,事事與男人爭權 (不是爭平等) ……兩頭婚只適合心胸寬大的男女,在台灣沒有市場。
漢族等父系社會的婚姻習俗傳統上為固定且同居的夫妻關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為一夫一妻制的有固定婚姻。但是隨著摩梭人走婚文化的曝光,近年一些老漢族情侶學習了走婚的習俗,為的是避免雙方的財產爭端。
香港文匯報2007年8月27日神州新聞版A22轉載《城市快報》新聞報導說,中國某地一漢族老婦欲再婚,但因為年紀問題和財產分割問題而選擇與男方走婚。他們拿出固定的生活費,輪流到對方家中生活,免除財產分割的煩惱。
紅娘協會指出中國真正走婚的老年人人數比例為10%左右,老年人走婚主要有兩大原因:
1.避免財產分割問題。
2.迎合老年人搭夥過日子。
走婚沒有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保護,而且非摩梭人走婚多在老年人中出現,尚未成為一種風俗。
延伸閱讀:
摩梭族的走婚 (維基)
日本的訪妻婚 (維基)
每日頭條2018-01-04
日文學術論文 作者/盧捷 2013
老頭插嘴:
日本大和時期的訪妻婚是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過渡,採一夫多妻制,男方有在經濟上支持妻兒的責任,與 (名義上) 採系列式一夫一妻、婚約隨時可取消、男方無須負擔女方及子女生活費的摩梭人走婚不同,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兩者與男權社會的軋姘頭略似,前者類似包養,後者類似炮友。日本部分地區還有一夜情之「夜這」風俗,一直存在到明治維新後才逐漸消失。
老頭推測也懷疑,大多數摩梭女性經常且固定的性伴侶其實是與其同住的兄弟。
每日頭條2016-09-08
看雜誌 2019年5月5日
(摘錄) 走婚的男女雙方不會正式結婚,情投意合的男女透過男方到女方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生下的小孩歸女方家撫養,生父不會與子女同住,也不需要負責撫養小孩,只在重要節日時會參加女方的活動,以承認親屬關係。
這種男方完全不用負責的走婚,似乎對現代男性有高度的吸引力。當一篇關於走婚的論文在台大經濟系報告時,參加的男學生們異常專注,而且發問異常踴躍。
摩梭族之所以盛行「走婚」,應該跟他們是母系社會有關。摩梭族由女性當家,家族中最年長的女性為家族之首,主持家族事務,並且是耕種、勞力、消費等重大家族決定的決策者。家族的男性不用撫養自己的子女,而是負責撫養自己姐妹與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子女,因此「舅權」非常重要。
與父系社會男尊女卑的現象相反,在母系社會中的女性享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各社會成員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與父系社會不一樣。同時,女性對於性別角色的「自我認知」也不同,例如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女性也相對比較敢冒險、願意競爭等。
多數的現代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的風險態度往往有顯著的差異,通常是女性比男性傾向趨避風險(risk averse)。兩位教授在這篇論文中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風險態度差異是天生的呢?還是後天環境養成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多數國家都長期存在著男女平均薪資差異。以美國為例,男女薪資差異雖然在1980年代以前不斷地縮減,卻在1990年代以後不再縮小,女性的平均薪資長期保持著男性薪資70〜75%左右的水準。
如果男女天生就有風險態度上的差別,這就為長期男女薪資差異提供了一種解釋。而且既然這樣的態度是天生的,也就無法用公共政策來改變。反之,如果風險態度是後天養成的,那麼教育內容、社會環境的改變,就可以透過改變風險態度來進一步縮小男女薪資差異。
……
這份論文 (以漢人和摩梭族人比較) 的研究成果充分顯示了個人的風險態度,會受到社會的性別環境很大的影響。顯然性別意識是文化的產物,天性所造成的差異可能有限。
歐洲中世紀貴族的兩頭婚/走婚
歐洲很早就實行一夫一妻制,一方面是歐洲女人獨立性強,主要的還是宗教信仰,基督教教規規定一夫一妻。然而這不能說歐洲人不淫亂,由貞操帶的發明就可以知道,女人越能自立,性生活就越自主。為了彌補一夫一妻的缺憾,當時的人們以頻繁的婚外情來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於是貞操帶應時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普遍一夫一妻制,然而還是有類似兩頭婚或走婚的特例。當時的王公貴族普遍聯姻,正常情況下女方嫁到男方,然而如果女方是領地繼承人 (女伯爵、女公爵、女王) 就會發生兩種情況,男方的領土大很多、男方長得帥或幹得好,女方會帶著領地當嫁妝嫁到男方,這是正常的一夫一妻,當然彼此還是會偷吃。然而如果男方幹不好或太風流以致侍候不周,女方也不會吃素,她會「憤而」回到自己的領地,維持表面婚姻,卻廣招面首,日子一樣過的美滋滋。
男女雙方的領地如果差不多,婚姻的形式就要看男方的本事與吸引力,男方有本事,女方就會嫁到男方,與其「共治」。男方如果沒本事,婚姻只是政治聯盟,兩人的婚姻就會以走婚的形式維持。男女雙方只有特殊場合才會在一起,維持表面婚姻。平時各有各的一眾情人 (姘頭) ,各玩各的。最顯著的例子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當時還是王儲) 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婚姻,論輩份瑪麗一世是腓力二世的表姨媽 (瑪麗一世的母親與腓力二世的祖母是姐妹)。據說瑪麗一世看了腓力二世的畫像就決定嫁了,然而腓力二世來英國就任王夫後,瑪麗一世就沒給他好臉色了。一是畫像美化了腓力二世,長下巴又暴牙的腓力二世實在長的不怎高明。二是腓力二世在床上的表現很差,沒能讓瑪麗一世爽。三是瑪麗一世不想讓腓力二世插手英國內政。於是沒多久,腓力二世就灰溜溜的離開英國回去西班牙。後來繼承西班牙王位,成了西班牙與英格蘭國王,瑪麗一世也因此成了英格蘭女王兼西班牙王后。然而直到瑪麗一世死去,兩人也沒再見面。當然,兩個人都沒吃素,性器官不會因配偶缺席而閒著。
111.01.12彙整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