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sWTVkq  

 

中國儒家起於春秋魯地,當時門徒僅於魯、衛,而後戰國紛擾,道、法、墨、縱橫盛行,只會講仁、講義,卻不能富國、強兵的儒家更加式微,各國政壇無一席之地。秦以法治天下,漢初以黃老治國,沒真本事的儒者在此時仍然沒能掙得一口飯吃。直到漢武帝看到儒家的精髓安分,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統治者的工具,也成為中國思想的主流。

 

然者打從漢武帝開始,歷代盛世帝王行的其實都是外儒內法,名王實霸,後代儒者為了服務政權,得到當權者的眷養,於是養成了虛偽的兩面性。明裡講仁講義、教忠教孝,私底下拉幫結黨,上焉者互相吹捧,下焉者造謠、潑糞、抹黑打擊對手。

 

中唐開始,士大夫盛行匿名或冒名虛構故事攻擊詆毀政敵,如歐陽詢的政敵匿名作《補江總白猿傳》,污衊歐陽詢之母被白猿精所姦而生下歐陽詢。牛李黨爭,李黨冒牛僧孺之名作《周秦紀行》意圖陷害牛僧孺。最猛的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他不避諱的用本名寫了很多攻訐政敵的傳奇小說,其中以河間傳」最為後世所不解。一開始老頭真敢不相信這是被後世吹捧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的作品,然而在柳河東全集中赫然可見這篇大作。

 

老頭插嘴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包括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明初朱右選前述八人之作品輯為《八先生文集》,遂有此說。

 

 

河間婦的故事

/tmp/phpIahw8f  

 

這是一個女人蛻變的故事,作者不好說出這女人的名字,因為她是河間郡人,就以河間來稱呼她。

 

老頭插嘴:唐代河間郡約為如今中共治下河北省東部偏南的滄州市。滄州市下轄二個市轄區 (運河區、新華區) 、九個縣 (滄縣、青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 、一個自治縣 (孟村回族自治縣) 、四個縣級市 (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 。唐河間郡郡治包括今獻縣與河間市。

 

河間從小就以賢慧貞淑揚名於鄉里。沒出嫁時,就很厭惡鄰里親戚的淫亂,不願跟她們來往,總是閉門不出,在家從事女紅。

 

嫁到夫家,公公已過世,河間侍候婆婆十分恭謹。平日裡從不談論鄰里閒話。禮敬丈夫,兩人相處就像知心好友。

 

行為不檢的親戚看不慣河間的道學,想要算計她。「該怎麼對付河間呢?」一人說:「一定要玷污她,拉她下水。」於是駕車上門拜訪,邀請她一起出去玩,還把話說得很好聽:「自從我們宗族裡有了河間啊,親戚里每個人都日夜警惕,一旦有了小過失就害怕被你知道。為了可以效法你的貞節,希望可以跟你常相處,好效法學習。」

 

河間堅持拒絕不去。婆婆生氣的說:「今天這些親戚這麼有禮貌的來跟一位剛嫁到此地的婦人學習。你為何還要堅持拒絕!」

 

河間解釋道:「我聽過婦人之道是以貞潔、順從、安靜、專一。如果競逐於車子、服飾,炫耀以珠寶首飾。那全宗族的人一定會嘲笑我。這不是一個好婦人該做的。」

 

婆婆強迫她去,於是她才跟他們去逛市集。有人說:「市郊稍南的一座佛寺,最近有一個國家級的畫工吳老頭,正在廟的東南邊牆上作畫,畫得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先派僕人去清場,然後去才那玩。」參觀完,廟尼招待眾女用齋。

 

用餐時,帷幕外突然有男人的咳嗽聲,河間大驚,知道有男人正在偷看,不及穿鞋、光著腳就跑出來,召喚僕人駕著馬車回家。

 

第一次外出,就遇到了這種傷風敗俗之事,因此回家後哭了好幾天,從此不敢外出,也不再與眾女來往。

 

幾天後,那群女眷又跑來找河間,說:「那天妳匆忙離開,難道是怪罪我們?那天咳嗽的是廟裡的廚工啊!」河間說:「我明明聽到幾個男人嘻笑的聲音,怎是廚工?」眾女見騙不過,只好訕訕的回去。

 

事情過去一年,那些女人又找上門,透過婆婆施壓,河間不得不再次跟著眾女外出。這次去隑州西郊的佛寺玩,寺內有個水池,以檻橋連接前後,人走在檻道上,魚聽到腳步聲就游出來索餌,河間看了笑起來,於是放下芥蒂和眾女同遊。

 

到了用餐時間,眾女來到食堂,河間看到裡面沒有布簾、帷幕,空闊可見(無人躲藏),於是放心進入。其實眾女事先已安排惡少躲在北邊門外。餐會開始,放下簾幕,召來的歌女唱著淫靡之樂,大伙跪坐著,一邊進食,一邊欣賞表演。一陣子後,躲在門外的惡少們進來,事先安排一個英俊帥氣、懶叫碩大的小伙子對付河間。

 

小伙子抱住河間,幾個女僕也幫著男子按住她,河間掙不開,於是又哭又叫。一旁的婦人們有的勸她,有的嘲笑她。無力再掙扎的河間偷偷看抱自己的男人,是個長得英俊帥氣的小伙,其他婦人的男人沒一個比得上他,心中有些好感。這時旁邊的男女已開始做壞壞的事,河間看得呼吸急促,不禁也有點心動,於是不再掙扎,任由男人擺佈。春風一度後,男人還覺得不過癮,於是抱起赤條條的河間進入禪房,再次開幹,此時河間已不再哭泣,反而覺得從沒有的快活。

 

傍晚,同伴叫她吃飯,她捨不得離開男人的懶叫,說不餓;天黑,大伙要回去,河間還是捨不得離開男人,說她不回去了,要永遠和男人在一起。眾女訝異河間的變化,不得不和她一起留宿廟裡。隔天,河間的丈夫騎馬來接她,她死活也不肯出來。弄了好一陣子才被眾女強拉出來。臨走時還捨不得離開姦夫,抱住姦夫大哭,相約再見才肯上車回家。

 

回家後,河間再也不願看丈夫一眼,閉著眼睛對丈夫說:「我人不舒服,病了。」給她東西也不吃,餵她吃藥,被她一把揮去,那神情、那模樣就像中邪似的,也像病的要死一般。丈夫一來,她就開口大罵,始終不肯正眼看他。情況越來越嚴重,丈夫很是憂心。

 

幾天後,河間對丈夫說:「我就快要病死了,我的病是沒藥醫的,幫我召鬼驅病吧,這種事要在夜晚進行。」

 

當時皇上有病,非常忌諱人們在夜晚祭拜鬼神,然而她丈夫自從河間「病」後,就無所不用其極地討河間歡心,此時既然河間開口要求,丈夫只好冒大不韙照辦。哪知丈夫擺上供桌,張羅好一切,法事一開始,河間就叫人向地方官告密,說她丈夫在夜晚招鬼咒人。官府派員審訊,核實後就將河間的丈夫活活打死。丈夫臨死時,還一直念著:「我對不起我老婆!我對不起我老婆!」

 

丈夫死後,河間也不為他服喪,立刻叫人去召喚姦夫上門。姦夫一來,河間立刻寬衣解帶、投懷送抱;幾番宣淫後,河間意猶未盡,為了方便與姦夫隨時姦淫,後來乾脆整天都不穿衣服。

 

一年後,姦夫終究還是經不起河間無盡的需索,被掏空了身子。姦夫無力應戰後,河間立刻變臉,趕他出去。從此大張豔幟,勾引京城的無賴男子上門,日夜姦淫。這樣還嫌不夠,又在家宅的西南角開了一家酒館,自己躲在樓上偷看來往酒客,凡是鼻子大的、年輕力壯的、英俊瀟灑的、酒量好的,就以婢女為餌,勾引男人從暗門上樓與她姦淫。河間一邊被男人幹,還一邊看著樓下的酒客,唯恐錯過「好」男人。即使如此,仍然整天抱怨男人沒用,沒能讓她「吃」飽。

 

這樣荒淫了十幾年,河間終於色癆而死。從此鄰里間即使是再淫蕩的女人,聽到河間的名字,也都覺得齷齪,皺著眉頭,不想談論她的荒唐事跡。

 

柳先生感嘆曰:「天下之士為脩潔者,有如河間之始為妻婦者乎?天下之言朋友相慕望,有如河間與其夫之切密者乎?河間一自敗於強暴,誠服其利,歸敵其夫,猶盜賊仇讎,不忍一視其面,卒計以殺之,無須臾之戚,則凡以情愛相戀結者,得不有邪利之猾其中耶?亦足知恩之難恃矣。朋友固如此,況君臣之際,尤可畏哉!」

 

《河間傳》原文

 

 

世俗鄉愿的感嘆:

 

河間婦起初並不淫蕩,怎知在一群無恥親友的影響下,她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拉河間婦下水的是那些親友,但始作俑者卻是她的婆婆。如果不是婆婆虛榮心太強,給河間施壓,或許河間依舊待在房間裡繡花,無聊時頂多看看窗外的風景。關於這位婆婆,柳宗元最後沒有交代,但我個人覺得應該下場好不到哪兒去。

 

婆婆為了維護家族關係,硬將兒媳推向了門外,殊不知兒媳擋不住門外的邪惡,最後被邪惡感染得更加邪惡。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少,雖然她們的出發點並不壞,但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量、支配別人,這就有點不道德了。

 

至於河間的丈夫,不得不說太痴情了。痴情的本身是沒有毛病的,但是過於痴情未免就傻了,有時候害人,有時候害自己。河間的丈夫死得冤枉,但死得並不悲哀。人生一世,你可以不必看透這個世界,但不能不看清楚人心、不能稀里糊塗。如此看來,上下五千年並非只有一個褒姒,也並非一個周幽王。然而一笑傾人國,難道錯都在女子嗎?

 

河間從貞潔走向淫賤,非一朝一日功夫,那些親友們的軟磨硬泡功不可沒。熙熙攘攘的人間,一個人想要獨善其身還真是艱難。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生活在這個染缸里,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千奇百怪的誘惑。而要想不被染黑,該需要多麼強大的自律力呀?

 

河間婦面對肉慾的自律力的確低下,然而她最初的守身如玉又不得不讓人佩服,如此大的逆轉不得不讓人唏噓。善始者眾,善終者寡。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靠「閉關鎖國」保持自身清潔似乎不現實,要想品格不被破壞,只有學會出淤泥而不染的功夫了。正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773- 819,得年47),唐代中期士大夫、文學家與思想家,河東人,人稱柳河東、柳柳州。

 

柳宗元出自河東柳氏西眷。晉末五胡紛擾,曾任後趙河東太守的柳恭率領族人南遷,往後家族世代在南朝做官。柳恭之玄孫柳僧習在南齊任兗州安東將軍府司馬(南朝習以年幼的皇子擔任鎮帥,以長史掌文治,司馬掌軍事,相互牽制),公元500年柳僧習與南齊豫州刺史裴叔業一起舉豫州投降北魏。柳僧習在北魏官至太中大夫,加號前將軍,外任潁川郡太守,揚州大中正,逝於任內。柳僧習的兒子們也在其後的西魏任官。隋、唐初,柳家在政治上顯赫一時,接近關隴集團權力中心,多次和皇室聯姻。柳宗元堂伯高祖柳奭的外甥女為唐高宗的王皇后。然而在武則天竄起後,王皇后被廢並處死,柳奭也被迫辭去宰相之職。658年更以謀逆之名處死,家人被發配為奴或流放,為官的柳氏族人多被貶抑。自此河東柳氏再也沒有昔日政治上的顯赫地位,成為普通的「舊族」,社會聲望遠低於其他山東士族如博陵崔氏、趙郡李氏。

 

柳氏北返後自稱河東柳氏,其實幾代都定居長安。柳宗元祖父柳察躬官至湖州德清令 (唐制,上縣令從六品上、中縣令正七品上、中下縣令從七品上、下縣令從七品下) 。父親柳鎮(739- 793)明經及第,安史之亂時 (755- 763) 跟隨家族再度南逃,先到河東的王屋山,再到南方的吳地 (此時柳宗元尚未出生) 。戰亂結束後,柳鎮重返長安為官。

 

代宗大曆四年 (769) ,31歲的柳鎮遠赴朔方投靠郭子儀,任節度推官 (節度使屬下不入流的雜官,位在判官、掌書記之下)。往後歷經多年沉浮,直到德宗朝才弄得一個小官,興元元年 (784,46歲) 任殿中侍御史 (從七品上) ,後外放鄂岳沔都團練判官。貞元六年 (790,52歲) ,因得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竇參,貶為夔州司馬 (夔州位於川東,轄境相當今重慶市的奉節、雲陽、巫山、巫溪等縣) 。柳宗元時年18歲,留京未隨父赴任。貞元九年,竇參貶死,柳鎮得以歸京,復任侍御史,同年去世,享年55。

 

老頭插嘴:中國自唐武后起,盛行以小官箝制大官。唐制職司監察的監察御史為正八品上,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上,侍御史從六品下。

 

從以上可知柳宗元的先代一直是官宦世家,但並非有節操之輩。先祖原本是太守級的中級官僚,至父祖已沒落為六、七品的下級官僚。

 

柳鎮育二女一子,35歲始生獨子柳宗元,二女事蹟不詳。

 

老頭插嘴:柳宗元與父親柳鎮相差34歲,柳母盧氏是柳鎮的元配?還是續弦的繼室?不詳。

 

柳宗元生於經濟富足之家,家族在長安西郊有數頃土地。家庭教育優良,藏書豐富,愛好書法與音樂。

 

柳宗元童年生活平靜舒適,據說四歲就跟母親學讀詩,以神童聞名。

 

貞元元年(785),時任殿中侍御史 (從七品上) 的柳鎮與時任禮部、兵部郎中 (從五品上) 的楊憑攀親,為13歲的柳宗元聘下楊憑的女兒。

 

沒落世族無法高攀關隴鉅族,只能與新興的山東士族庶支通婚。柳宗元母親來自范陽盧氏,叔公的妻子來自趙郡李氏。柳宗元妻子來自弘農楊氏。

 

楊憑虢州弘農人,生年不祥。少孤,其母訓道有方。長善文辭,與弟凝、凌皆有名。代宗大曆中(766-779),兄弟三人均擢進士第,時號三楊。楊憑歷任起居舍人 (從六品上) 、左司員外郎(從六品上)、禮部兵部郎中 (從五品上) 、太常少卿 (正四品上) 、湖南江西觀察使,入為左散騎常侍 (從三品) 、刑部侍郎、京兆尹(從二品)。

 

楊憑性豪奢,於湖南、江西觀察使任內生活汰侈,待人簡傲,人多怨之。回京後又築豪宅,蓄妓妾。憲宗元和四年 (809),與他有舊怨的李夷簡,時任御史中丞,劾奏其江西觀察任內贓罪及他不法事。被貶為臨賀(今廣西賀縣南)尉 (上中縣尉從九品上、中下縣尉從九品下) ,籍沒家產。不久改任杭州長史(上州長史從五品上、中州長史正六品上、下州長史正六品下)。元和七年,朝廷大赦天下,楊憑得以返京,終官太子詹事 (正三品) ,元和十二年 (817) 卒於任上。柳宗元在柳州曾寫《祭楊憑詹事文》,兩年後柳宗元死於柳州。

 

柳宗元十二歲時跟隨時任鄂岳沔都團練判官的父親柳鎮往長江中游地區赴任,居住五年後回到長安。

 

貞元五年 (789) ,17 歲,以舉人身分向太常博士 (從七品上) 權德輿獻詩(向當權官員獻詩、獻文是唐代文人入仕慣用的伎倆)。同年參加科舉進士科考試,落第。而後連考四年,貞元九年 (793) ,21歲,中進士(與劉禹錫同榜,韓愈於前一年登第)。同年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居喪不能任官,卻也沒安分守喪,而是帶著寡母跟隨任官的叔父前往邠州 (陝西省西部) 、寧州 (甘肅東北) ,後亦曾遊歷青州 (山東) 等地。

 

貞元十二年 (796) ,24歲,叔父過世。柳宗元父喪期滿,回京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未第。當年與楊氏成婚。

 

貞元十四年 (798) ,26歲,考取博學宏詞科,任集賢殿書院正字(即校書郎,正九品上)。隔年妻楊氏卒,作亡妻弘農楊氏誌稱楊氏因足疾,孕而不育去世。

 

貞元十七年 (801) ,29歲,聲援太學生挽留陽城,被貶為陜西藍田縣尉 (從九品下) ,任此職二年。

 

貞元十九年 (803) ,29歲,獲擢為監察御史里行 (監察御史為正八品上,里行是見習官) 。時韓愈、劉禹錫皆同為監察御史,與36歲的韓愈相交,並結識名重當時的王叔文和韋執誼。《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皆此期作品。

 

柳宗元在長安時,與當時文壇領袖權德輿、崔之翰、士人領袖韋執誼交遊,結交同輩好友韓愈、蕭俛、李建、崔群、崔郾等;尤其與韓泰、李景儉、劉禹錫、呂溫、陳諫、韓曄、凌准等過從甚密,他們關心政治改革,熱衷討論治國之術,王叔文、韋執誼、陸淳是這個小圈子的領導人。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803) 九月,德宗李适(742- 805)有病,太子李誦 (761- 806) 近臣翰林院待詔 (從五品下)王伾、蘇州司功(從七品下)王叔文開始拉攏小圈圈,組建班底準備接班。二十年九月,太子李誦突然中風癱瘓,不能言語。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德宗李适歿。二十六日,風癱的李誦繼位,是為順宗。東宮舊人王伾超升左散騎常侍(從三品)仍兼翰林院待詔,王叔文升任起居舍人 (從六品下) 兼翰林學士,迅速掌權。

 

在宰相韋執誼的支持下,圍繞兩王的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准、程异等下級官僚們紛紛升官,柳宗元亦躍升禮部員外郎 (從六品上) 。從事改革德宗朝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專賣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

 

唐順宗即位後,王叔文迅即掌握大權,領導柳宗元等約12個中下層官員推行永貞革新,改革人事與制度,為權貴與高官認為是僭越奪權,引起反感。同年8月,順宗為宦官所迫而退位,柳宗元與王叔文、劉禹錫、韓泰等十人都獲罪而貶抑,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9月離開長安。

 

老頭插嘴:

 

當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順宗退位,傳位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禪」(順宗朝僅歷七月,舊制逾年改元,內禪暨革新失敗之後,方以太上皇詔,改元永貞)。又貶斥韓泰等八人,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次年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日,順宗崩於興慶宮之咸寧殿。官方說法為病死,野史認為是被宦官謀殺,其事透過唐人傳奇《辛公平上仙》的影射流傳後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領導永貞革新的十位士大夫。「二王」為王叔文與王伾;「八司馬」為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等八人。

 

永貞革新罷除宮市、五坊小兒等弊政,又試圖收回宦官的兵權;損及神策軍系統的俱文珍、劉光琦等宦官利益。當時順宗中風,只有王叔文一黨的牛昭容、太監李忠言、王伾等可以傳遞旨意,文武百官都非常疑懼。王叔文為人武斷任性,王伾則貪腐,使得改革團隊更受到朝廷百官的敵視。

 

俱文珍、劉光琦聯合劍南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外藩迫使順宗立皇長子李純為太子,而後俱文珍又迫使順宗禪讓帝位,是為永貞內禪。

 

太子即位,是為憲宗,此十人均遠貶外州,是為二王八司馬事件,貶王叔文為渝州(今重慶巴南)司戶,隨即賜死。王伾被貶為開州(今重慶開州)司馬,不久離奇病死。韋執誼等八人則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韋執誼不久即病死,程異以善於理財,復召為鹽鐵使,其他六人俱南貶多年。

 

永貞革新的失敗是柳宗元人生轉捩點,從此長期流放。805年柳宗元前往邵州途中,被追加懲罰,改調到更偏遠的永州,降職為司馬。在母親和外甥盧遵陪同下,他於年底到達永州,第二年母親去世,柳宗元當時內疚得想過自盡。他在永州待了十年,長期獨身,只有女兒沒有子嗣,長期患病,身體衰弱,生活孤獨痛苦,枯燥乏味,感時傷懷,沮喪憤懣,身處於國家最落後的地方。他感到舉世與他為敵,流放生活似乎永無盡頭。許多朋友疏遠他,甚至毀滅舊信。

 

老頭插嘴:

 

邵州,唐貞觀十年(636),改南梁州為邵州。治所在邵陽縣(今湖南省邵陽市),下轄邵陽縣、武岡縣,約當今天湖南省新化縣以南的資水流域。

 

永州,唐朝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西北巴峨設立之羈縻州。唐永州與今永州市不同,今永州市,是中共湖南省下轄的地級市,古稱零陵,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市境西北接邵陽市,東北臨衡陽市,東鄰郴州市,東南界廣東省清遠市,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西毗廣西桂林市。

 

柳宗元一輩子無聊,除了酬作為文、寫寓言故事,還喜歡寫死人銘文,老婆死了,寫亡妻弘農楊氏誌》;岳父死了,寫《祭楊憑詹事文》;女兒死了,寫《下殤女子墓磚記》;姘頭外甥女死了,寫《馬室女雷五葬志》。奇怪的是,父親長期為宦在遠地、大半輩子相依為命的母親死了,卻沒什麼表示,讓老頭納悶。

 

比較以上四篇大作,亡妻弘農楊氏誌》雖有「亡」字,卻也可解為休了「亡」去,祭岳父稱官銜名諱也很奇怪。

 

他在永州只有吳武陵一個志趣相投的好友,沒有任何行政職責,因司馬一職主要是安置流放朝官的閑職,他所能做的,就是為上級寫應酬信件。在近乎無望的環境下,柳宗元把自己改造成文學家和學者。正如韓愈後來所說,假如沒有流放,柳宗元就不能創作出傳之後世的作品。他努力讀書和寫作,探索永州的荒山,流連忘返於山川小溪之間,從遊山玩水以找到慰藉,寫下後世著名的山水遊記散文。

 

柳宗元寫了不少信件給權貴,懇求他們幫助自己獲赦。815年初,柳宗元由朝廷召回,然而回到長安不到兩個月,再度外任柳州刺史。跟永州一樣,柳州在當時士人眼中是蠻夷之地,還常受到臨近土著的侵擾。柳宗元在柳州喜獲一子柳周六(柳告),專心政事,減少寫作。他為百姓鑿井,教化當地土著,解放奴婢讓其贖身。819年,柳宗元卒於柳州,終年46歲,歸葬長安,他死後次子柳周七才出生。柳州人在羅池建廟紀念柳宗元。作品後世編為《柳河東集》45卷。

 

柳宗元一直是著名作家,在長安時所寫的贈序等應酬與紀念文章,已很受歡迎。他許多作品都描繪人民遭受苛政之苦,最著名、最具張力是《捕蛇者說》,講述永州的荒野中,有人寧願冒著被毒蛇咬死的危險,也要捕蛇以代替完稅。柳宗元現存約有12篇作品,都有「傳奇」體裁的風格。與其他傳奇相比,柳宗元總是直截了當寫出故事含義,使文章更像議論文,而故事只是文中論據。《種樹郭橐駝傳》指出種樹人郭橐駝的成功,在於遵循樹木天性,比喻妥善治理國家之方;《李赤傳》講述瘋子愛上茅廁女神,不顧朋友阻止,最終溺死於茅廁,故事的教訓是,世人的是非取捨,其實和李赤相同。柳宗元寓言現存約有十篇,攻擊迫害他的人與當權者,比喻作蠹蟲、猿猴、鷹、蛇等;寓言也諷刺自己在永貞革新中的天真和耿直,核心問題是人是否天性愚蠢,以及人在不幸中的掙扎。《蝜蝂傳》以昆蟲蝜蝂為例指出,貪得無厭的人會死於非命。《愚溪對》採用寓言形式,記夢見愚溪神見責。愚溪既清又美,又有益於世,然而不被世人承認,得名為「愚」,理由是此溪居於偏遠之地,不為有力者所知。柳宗元以罪人之身,為文往往使用曲筆,表面上以第三者身份書寫,實際上是自我敘述和表現。《祭呂衡州溫文》就是發洩自己的不滿,說呂溫等於自我告白和自我表揚,藉著悼念被貶的呂溫,感慨有政治理想,為國為民的人遭遇不幸,被貶謫而早死;貪贜枉法的反而高官厚祿,險詐狠毒的卻活得長壽。

 

 

柳宗元的婚姻

/tmp/phpHrz7il  

 

原配夫人楊氏:唐德宗建中四年(784),柳鎮為鄂岳沔都團練使判官,13歲的柳宗元這時隨父在夏口。鄂岳沔都團練使李兼很喜歡少有文才的柳宗元,做主把九歲的外孫女許配給他。楊女三歲喪母,養於外家。德宗貞元元年(785),13歲的柳宗元與當時任禮部、兵部郎中楊憑的女兒正式訂婚。貞元十一年(795)嫁入柳家後,「侍太夫人(柳宗元母親),備敬養之道」,柳母待媳婦如己出。後人根據柳宗元之亡妻弘農楊氏誌,判定楊氏卒於婚後第三年(貞元十五年,799)。柳宗元在誌中稱楊氏入門「未三歲,孕而不育,厥疾增甚。明年,以謁醫救藥之便,來歸女氏永寧里之私第,八月十日甲子,至於大疾,年始二十有三。」(婚後第二年,流產後身子變差,第三年為就醫方便,回娘家住,死在娘家)

 

老頭插嘴:柳宗元的《河間傳》文末云:「則凡以情愛相戀結者,得不有邪利之猾其中耶?亦足知恩之難恃矣!朋友固如此,況君臣之際,尤可畏哉!」然而揆諸柳氏政壇境遇與河間婦之沉淪毫並不相干,顯非對政局與個人仕途之隱喻。後人因《河間傳》內容淫穢,懷疑是否真是柳宗元所作。然而老頭懷疑柳宗元的河間婦其實是其妻楊氏的故事,楊氏並沒死,是因淫蕩出牆被休回娘家。柳宗元因此終身不再娶。

 

大女兒生母無名氏:元和五年,柳宗元的大女兒和娘因病去世,年僅十歲。柳很悲傷,寫了《下殤女子墓磚記》:「下殤女子生長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既得病,乃曰:『佛,我依也,願以為役。』更名佛婢。既病,求去髮為尼,號之為初心。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四月三日死永州,凡十歲。其母微也,故為父子晚。」這裡提供的信息是:和娘生在長安善和里柳氏舊宅,其母身份較低,地位卑微,可能是婢女、僕婦,娼女的可能不大(因為柳宗元的下一個女人,柳宗元就明言是妓女),更有甚者也可能是柳母盧氏(死於元和元年,806)。這個女兒隨他貶官到永州;同至永州的還有柳母盧氏和外甥盧遵。這個遵也很可疑,是他的外甥?還是母親盧氏的外甥?為何會隨同前往偏遠莽荒的廣西?柳父死時,柳宗元21歲,柳母當時幾歲?河間婦的淫蕩是婆婆造成的,楊氏的「死」(淫行被休)與婆婆盧氏有沒有關係?唐初男女關係開放,中期以後更由於戰亂,男女苟合更是普遍,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的盧氏有沒有淫行?盧尊是不是盧氏(與柳宗元)的私生子?

 

孩子的媽、「馬雷五」的阿姨:元和四年(809),柳宗元寫信給許孟容說:「荒陬中少士人女子,無與為婚,世亦不肯與罪大者親昵。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言為心聲,顯然當時37歲的柳宗元有強烈的性需求,很想「結婚」,但找不到人結,於是他就飢不擇食,找上妓女。元和十年,柳宗元寫詩五首與摯友劉禹錫討論書法,互相酬贈。柳詩中有「在家弄土唯嬌女,空覺庭前鳥跡多」之句,在地上學習寫字的小孩應有四、五歲,她大約在元和六年(811)左右生於永州。由此可知,此時在永州的柳宗元與一女子姘居,由於是妓女,所以沒有娶為妻。這位女子是誰?據柳宗元《馬室女雷五葬志》,馬雷五「姨母為妓於余」,可知與其姘居的是馬雷五的姨母,這個女人被柳宗元當作專屬飛機杯,前後「跟」了他近十年(810- 819),為柳宗元生了二男、二女,共四個孩子,兩個兒子就是上文提到的柳周六(柳告)和柳周七,老么柳周七是遺腹子,柳宗元死後才出生。柳父享年55,柳宗元得年僅46,這個女人應該有一份「功勞」。

 

老頭插嘴:本文在去年(111)2月開始寫,寫了一半就擱下,找資料費精神,但主要是網上《河間傳》的白話翻譯都不適切,得自己動手翻譯,斷斷續續,後來又有新體裁就放下了。時光荏苒,過了一年才又重新動手整理,又歷時半個月才定稿。如今老頭電腦檔裡還有幾十篇這種未完成的舊稿,有的都已五年了,希望死前能完成。

 

112.03.28初稿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