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707082植物園-阿勃勒.JPG  

阿勃勒103.07.07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民國9212

 

 

 

726-727

 

鄭廷揚  

 

字佐才,福建同安高浦人。乾隆末,隨父徙居滬尾。父以批發布帛致富,家人不忍以商囿其才智,使修經史,十餘年,學大就,唯累上公車,均困場屋。同治五年(1866)始舉於鄉。越二年,赴春闈,恩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初以年老乞歸,築宅大稻埕,以評定先儒諸書為娛,卒年九十餘。廷揚工文辭,秀麗典則,頗獲時譽。

 

 

 

532

 

陳登元(君聘) 1840─

 

字君聘,號心齋,別署耕蘭室主人,淡水廳紅毛港沙崙鄉(今桃園縣大園鄉沙崙村)人。移居士林,農家子。受業於鄒慎修等,淡水廳附生,光緒二年(1876)舉鄉薦,十三年劉銘傳為巡撫,辦西學堂,延為講席。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三甲第五十名進士。欽點知縣,簽分山東。為報銘傳之恩,即日返鄉,銘傳迎於轅外,請任西學堂監督。及銘傳去,始卸任。二十一年日軍犯台,募勇五百人,稱臺防正營,屯於八里坌。五月基隆不守,唐景崧出奔,北部防軍紛紛解體。登元內渡不及,日本當局徵為保良局局長。二年後伺機內渡福建漳浦原籍,後隱居廈門,兒玉總督屢聘不就。未幾卒。

 

 

終清一代大台北地區文風不盛,雖然也出了兩個進士,幾個舉人,但多出自恩科,人物也粗鄙。

 

兩個進士中的鄭廷揚是大龍峒人,其父為布帛富商,家境富裕。史稱鄭氏從小秉性凝重,其實就是呆笨遲純,其父見他的德行實在不適合經商,乃培植他讀書進仕,但考了十幾年、幾十年就是屢考不中。

 

同治四年(1865),鄭廷揚終於考取秀才。這時他已八十幾歲。隔年鬼使神差竟然又中舉。同治七年鄭氏赴京會試。然化外之民見不得大場面,鄭氏入場後緊張到手直抖,以致通篇立章字體潦草難辨,被以字跡欠恭整刷下來。後來考官見他年近九十大耋之年,竟能跋涉萬里,從邊陲之地的台灣島,水陸顛簸,謁紫閽、朝太一,實屬難能可貴,所以特別上奏兩宮太后,特奉懿旨,恩賜進士出身,旋授翰林院檢討。

 

鄭氏以七旬高齡在北京城混了七、八年,光緒初年才以年邁乞休歸台,卒年九十餘。

 

另一位進士是八芝蘭(士林)的陳登元。

 

陳登元出身佃農,家境貧困,本來住紅毛港沙崙庄(今桃園大園鄉沙崙村),同治初考取秀才後才移居八芝蘭,設墊教幾個蒙童糊口。

 

光緒二年陳氏中舉,那年他三十六歲,還不算太晚,但因家貧缺少盤纏路費,始終無法赴京參加會試。

 

光緒十三年劉銘傳撫台,知其事,特聘其任新成立的西學堂國文教習,生活才有改善。兩年後劉銘傳又送他五十兩助他上京,隔年中了庚寅恩科會試。但陳氏長年窮困,身體羸弱,長途跋涉又自奉過儉,竟然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到無法參加殿試,回台後劉銘傳仍聘為教習助他生活。光緒十八年陳氏復上京補行殿試,恩賜三甲第五十名,朝考二等第四十名,欽點知縣,籤分山東,因道遠,不就。此時陳氏已五十二歲了。

 

三年後甲午割台,日艦犯澎湖,陳氏募鄉勇五百人,屯於八里坌、東勢山之麓。五月,日軍據三貂嶺、獅球嶺,唐景崧倉皇出奔,北部防軍紛告解體,登元內渡不及,匿居鄉井。後應日本當局之聘為八芝蘭保良局局長。兩年間,備受臺北知縣橋口文藏、村上義雄凌辱,遂潛返原籍,居漳浦縣赤湖濱,數年而歿,卒年不詳。

 

陳氏受辱之因並非民族大義,當年台人被徵不就的人算來也不少,當然屈就的人也很多。

陳氏一輩子窮怕了,所以行事齷齪又貪財,日本人實在看不慣。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