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海關碼頭104.09.22
郇和(1836-1877)本名羅伯‧斯文豪(Robert Swinhoe),英國人,出生於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的加爾各答,在印度成長,直到十七歲才被家人送回英國接受高等教育,就讀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隔年(1854)他參加英國外交部駐外使領館館員招考被錄取。十八歲的他輟學成為大英帝國的外交尖兵。不久被派往中國,擔任駐廈門領事館翻譯,在華期間他自取漢名「郇和」。
郇和抵華後,最初擔任英國駐廈門領事館翻譯。六年後,他以隨軍翻譯的身分參與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北京之役)。期間,他在日記中詳細地記載他眼見的圓明園盛景,還有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他的這段日記後來成為研究圓明園歷史的重要史料。
戰後,郇和晉升廈門副領事。不久英國在台灣打狗(今高雄)設立英國領事館,二十五歲的郇和被任命為英國駐打狗第一任領事。郇和就任隔年,即於府城開設英國駐府城(今台南)副領事館,並北上議定淡水開港。
郇和在台實際不到六年,1866年郇和調升廈門領事離台,往後歷任英國駐寧波和駐煙台領事。
1873年,三十七歲的郇和在煙臺領事任內因病離職,返回倫敦休養,病情不詳。四年後,1877年郇和在倫敦病逝,享年四十二。
實際在台不到六年的郇和,在政治和外交上並無太多值得稱道之處,但對台灣的人文、地理和自然方面卻有長遠的貢獻。由於青少年時期成長於印度,郇和雖然大學祇念一年,但天生是個自然生物學家。他自小就對自然生態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印度時曾經狂熱地收集鳥巢和鳥卵標本。在他啟程前往中國赴任前,他將收藏的所有標本捐給大英博物館。十八歲青年的收藏能收入大英博物館,顯見他的收藏品確有獨到之處。
郇和在華期間也對中國南方和台灣的自然生態相當感興趣,他經常從事田野調查,並多次在英國皇家鳥類學會的Ibis雜誌發表關於中國鳥類調查的文章,他曾經發表世界上最早有系統的中國鳥類名錄和台灣鳥類名錄。目前台灣記錄的鳥種中,有超過三分之一是郇和首先報導的。
1877年郇和在倫敦逝世,死後外交官郇和逐漸不為人知,而他在中國自然考察方面,尤其是鳥類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卻使「斯文豪」成為東方鳥類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當時倫敦動物學研究院主席P. L. Sclater稱郇和為「迄今最成功的自然探索者之一」。
郇和利用職務之便,充分地考察了中國華東和台灣自然生態。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西方博物學家對中國東部乃至整個東亞還幾乎一無所知,郇和的考察開啟了歐洲學者研究中國生物的大門。自1858年起,郇和開始在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其第一篇論文是《廈門的動物相紀要》。此後發表論文十數篇,專著數冊,新物種數十種。
郇和曾經多次進行環台灣島的生態考察,記錄島內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先後發現了包括藍鷳、朱鸝在內的十數種台灣特有鳥種和亞種。1862年郇和發表論文《福爾摩莎哺乳動物學》(On the Mammals of Formosa)記述了台灣黑熊、台灣獼猴、台灣雲豹等哺乳動物,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台灣的動物地理分區更接近中國和喜馬拉雅類型,而與同屬第一島鏈的日本和菲律賓相去甚遠。在1862年「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理論」尚未成型,郇和的論述具有相當的超前性。
老頭插嘴:台灣原本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變動才分開,所以動、植物的血緣、譜系自然近於大陸,原本人種(矮黑人)也應與中國華南相近。後來海水上漲,台灣與大陸分離,兩地的人各自發展進化。往後數千年,由於落水、船難、海難等原因,華南土著仍不時漂洋而來,繁衍生息後將島上的矮黑人屠殺殆盡(延伸閱讀:從矮靈祭談賽夏)。新來這一支的的後裔後來也因相同的原因開始向菲律賓、印尼擴散,最後在佈滿了整個南太平洋的島嶼,如今被稱為南島語族。
1863年郇和在Ibis雜誌上發表的《福爾摩莎鳥類學》(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至今仍然是台灣鳥類學研究中最經典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郇和開列了他在台灣島內調查記錄的187種鳥類的名錄,加上之後的零星發現,經他發現的鳥類占目前台灣已知鳥種的三分之一還多。但是,由於當時滿清政府限制外國人進入台灣內陸,因而郇和對台灣生態的調查局限於本島的平原地區。郇和在台任期的最後一年,1866年郇和曾經籌備一次進入台灣內陸高山地區的考察,但途中接到晉升廈門領事的派令,考察遂告流產,這使得黑長尾雉(帝雉)等台灣特有高山鳥類的發現延遲了將近四十年。
1870年郇和發表的南中國與台灣島嶼哺乳類相關報告是和動物地理學有關的學術論文,此論文的內容後來被引用在華萊士的著作《島嶼與生活》(Life of the Island, 1902)和美國駐台領事禮密臣的著作《台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中。
除了鳥類和哺乳類外,郇和也是最早以科學方法記錄台灣昆蟲的研究者,他將在台灣採集的昆蟲標本交給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和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作為研究之用,兩人於1866年在倫敦動物學界分別發表了兩篇報告,是關於台灣昆蟲最早的科學性報告,報告中許多首次發現的昆蟲即以郇和的名字命名。
另外,郇和於1860年代在台灣北部的考察,隨後寫成專題報告,促成淡水開港通商,間接促成了台灣北部茶葉的種植與外銷,開啟了台灣北部茶葉量產外銷的商機,也促成台灣產業與人口向北推移的進程加快腳步。
郇和照片
以郇和的姓「史文豪」命名的台灣生物
班鱉 Rafetus swinhoei (Gray, 1873)
斯文豪氏赤蛙 Odorrana swinhoana (Boulengeer, 1903)
斯文豪氏遊蛇 Natrix swinhonis (Günther, 1868)
斯文豪氏蝸牛 Nesiohelix swinhoei (Pfiffer, 1866)
斯文豪氏天牛 Paraglenea swinhoei (Bates, 1866)
斯文豪氏紫斑蝶 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斯文豪氏攀蜥 Japalura swinhonis
台灣水鹿 Rusa unicolor swinhoei
老頭的話:
身為台灣人看了郇和的經歷都應該深感慚愧,二十五歲的年紀、大學祇讀一年的學歷、在台不到六年的時間,卻能對這塊土地有那麼深入的瞭解。來台略晚於他的馬偕在傳教之餘,也記下了當時台灣的動、植、礦物和風土人情,為後人留下寶貴的史料。相較不時嚷著自己是「這塊土地的主人」,永遠抱怨著外來政權欺壓的平埔台灣人,數百年來子子孫孫永遠祇會耍著各種小動作,永遠祇有一張顛倒黑白的嘴,實在令人無言。當然,身為四百年前渡海而來的漢人後代,也應深感慚愧,祖先粗鄙、子孫也不求上進,台灣人的格局永遠不大,永遠祇會窩裡鬥,互相拉後腿。
104.09.24彙整初稿
奧德漢與俄氏草
俄氏草,一種生長在台灣北部地區的獨特植物,除了有引人注目的鮮黃色美麗花朵,特殊的花名也引人注意
俄氏草 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 屬苦苣台科,苦苣台科植物在台灣共有12屬,俄氏草為俄氏草屬中唯一的一種。
按照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對其特徵的描述:多年生草本,地生。葉對生,上部者偶互生,橢圓至狹卵形,長達27cm,紙質,疏披細柔毛或糙毛,漸尖至銳尖頭,略波緣至粗鋸齒緣或細齒緣,楔基。花期是每年夏季末至秋季。總狀花序假頂生。花冠長2.6-3.7 cm,黃色。蒴果卵形,長約8mm,淡褐色。
俄氏草所屬的苦苣苔科植物,有許多是大家熟悉的觀賞植物,像是非洲菫、大岩桐、口紅花等都是。俄氏草的珍貴性,不僅因為它僅分佈於台灣、閩浙等一帶,更因為他那豔麗的花朵、旺盛的生機,可以說是苦苣苔科植物中的珍寶。秋高氣爽的天氣正是俄氏草盛開的季節,走一趟台北近郊的山區,都有機會遇見她美麗的容顏。
許多人會對「俄氏草」的名稱感到好奇,經過查閱「台灣大百科全書」:
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英國皇家植物園的植物採集家,1861年起被赴派東亞地區擔任採集工作,從東北端的日本、韓國、到中國沿海一帶都有他的足跡。1864年受當時英國駐台領事斯文豪(Robert Swinhoe)之邀,於三、四月間來台採集。奧德漢雖然只在台灣採集一、二個月,採集成果卻相當傲人,在台灣採集了約600種植物標本,其中竟有61種屬於未命名的新種。其在整個東亞採集的91種新種中,台灣新種就佔了三分之二。
俄氏草就是由奧德漢在台灣淡水所採獲,為了表彰他對植物學的貢獻,俄氏草的種小名「oldhamii」便採用奧德漢的姓氏(Oldham),中文名稱亦因此稱為「俄氏草」。其他有許多由他首先採集到的植物,也在學名或中文名裡掛有奧德漢的姓氏,如台灣及己(Chloranthus oldhami)、奧氏虎皮楠(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var.oldhamii)等。
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植物學者,卻因為先天的心臟宿疾、加上旅途的勞累、工作的辛勞,在台灣採集不過兩月就舊疾復發而匆匆返回中國大陸醫治,最後在1864年11月病逝中國廈門,享年不過27歲。
112.10.02補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