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9NhA5W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2023年3月1日

猴痘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於該病毒於1958年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發現,因此以「猴痘病毒」命名。

 

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出現,自此將該疾病命名為「猴痘」。此後,猴痘爆發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而發生於非洲以外地區的疫情亦與來自非洲的進口動物或遊客有關。自2022年5月以來,全球多個地區的國家爆發了猴痘疫情。

 

2022年11月28日,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將「mpox」作為猴痘的英文疾病名稱「monkeypox」的同義詞。Mpox 成為首選的英文術語,並在1年過渡期後取代「monkeypox」。

 

病徵

 

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感染猴痘後的數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於出現皮疹前,嚴重淋巴結腫大可以是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徵。自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天至兩星期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而在身體所有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

 

參考2022年的全球猴痘疫情,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有性生活的成年人可出現不明原因的生殖器、肛門或口腔病變(如潰瘍、結節等),或者直腸炎。

猴痘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至10%之間。

 

傳播途徑

 

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囓齒動物和松鼠等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

 

潛伏期

 

潛伏期介乎5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

 

治理方法

 

猴痘的治療原則包括緩解症狀、治療併發症及預防長期後遺症。

 

繼發性細菌感染應按需要進行治療。歐洲藥品管理局於2022年批准了一款名為「tecovirimat」的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猴痘,但該藥尚未被廣泛使用。

 

預防方法

 

政府參考了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的建議,採購了第三代疫苗「JYNNEOS」用於暴露前及暴露後疫苗接種。 該疫苗已於 2022 年 9 月運抵香港以用於猴痘疫苗接種計劃。「JYNNEOS」已於 2019 年獲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 (FDA) 許可用於預防猴痘感染。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市民前往受猴痘病毒影響的地方應該:

 

避免與猴痘病人或有疑似猴痘皮疹的人士密切接觸或皮膚接觸;

 

避免接觸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例如餐具、杯子、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

 

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的動物;

 

在照顧病人或處理動物時,採取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包括手套和外科口罩;

 

保持手部衞生,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方可進食;

 

如有任何可疑病徵,應及時求醫。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112-09-12

新增16例猴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呼籲符合猴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含曾接種天花疫苗者,儘速完成2劑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16例猴痘(Mpox)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6例、中部2例、南部8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14日至9月8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9月5日至9月1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9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9月11日累計確診328例病例(312例本土及16例境外移入),其中269例已康復結案,8例仍住院治療中、51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

 

疾管署表示,目前國內Mpox本土疫情呈散發流行,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免疫低下民眾感染猴痘仍會有嚴重後遺症之風險,包括敗血症、肺炎、腦炎、角膜炎甚至影響視力等,為持續提升風險族群疫苗涵蓋率與保護力,增購10,000瓶疫苗已於9月7日運抵台灣,考量國內疫苗儲備情形及風險族群之保護力等因素,已於8月22日放寬「曾接種天花疫苗者」可接種2劑疫苗,呼籲僅接種1劑之民眾,儘速完成2劑疫苗之接種。該署亦再次提醒,疫苗接種服務自7月5日起,已擴大對象為「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三種,請符合猴痘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及早完成2劑疫苗之接種,以達9成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11日共計完成94,102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45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93,645人次;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31,913人,僅接種1劑者30,276人。目前全國共143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資訊項下(https://gov.tw/3SG )查詢,並可直接點選各合作院所之連結網址進行預約掛號,並持續鼓勵各縣市衛生局規劃社區外展服務及夜間、假日門診服務,以提升猴痘疫苗接種目標對象接種之可近性。

 

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中時新聞網 2023/12/14 09:13

大陸新增80例猴痘 患者均為男性破9成「這原因」得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13日通報2023年11月大陸猴痘疫情監測情況:新增80例猴痘病例,均為男性。

 

中疾控稱,2023年11月1日-30日,中國大陸(不含港澳)新增報告80例猴痘確診病例,其中廣東12例、北京10例、上海8例、江蘇7例、浙江5例、湖南5例、四川4例、福建4例、安徽4例、遼寧3例、吉林3例、海南3例、廣西3例、湖北2例、重慶1例、山東1例、內蒙古1例、江西1例、河南1例、貴州1例、甘肅1例,無重症、死亡病例報告。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疫情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病例均為男性,93.8%明確為男男性行為人群。二是其他方式傳播風險低。除性接觸以外密切接觸者未發生感染。三是96.9%病例為主動就診發現,1.5%為密切接觸者追蹤篩查發現。四是絕大多數病例臨床表現典型,主要為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老頭的話:

 

二次執政的平埔政權以多元性交為國策,上台後立刻通過「通姦除罪」與「同婚合法」。老頭以往看到有關猴痘的報導一直都是扭扭捏捏,不肯明言。本則報導不避諱地誠實揭露猴痘是皰疹病毒感染的性病,是男男肛交的副產品。

 

上文需要澄清的是,93.8%猴痘患者承認了男男肛,應該還有基於各種原因恥於承認的,所以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猴痘是在男同性癖者間以肛交傳播。沒有女性案例,女人與猴痘男陰道交不會傳染?女人與猴痘男肛交呢?掌握資訊的醫療主管機構為什麼不肯明言?

 

或許大伙不知道,皰疹病毒是個有趣的小生物。

 

前陣子老頭經常嘴破,以為是火氣大,這是老頭的「宿疾」。老頭由於戮力房事、頻於幹屄,五十歲以後虛勞成疾,虛火很大。輕者嘴破、牙齦腫脹、牙痛,重者胸痛、鼠蹊部的筋與腎表神經發炎造成腰痛,也就沒在意,吃兩顆加強型維他命B應付了事。

 

這兩天在抖音看到一段介紹皰疹的影片,顛覆我的認知。於是又上網查了皰疹的相關資料,才知道嘴角破與嘴唇破是兩回事。在中醫來說,都是火氣大造成,但前者單純是缺B引起的,後者卻是過度虛勞、免疫力下降,誘發體內皰疹病毒發作。

 

說起「皰疹」,大伙通常聯想到性病,其實性器官皰疹只是皰疹病毒的一種。

 

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溫和,也幾乎無害的病毒,主要寄生於脊椎動物。生物學家推測在四千四百萬年前它就開始與靈長類動物共生。奇妙的是,只要宿主分化(進化),它竟也會跟著分化(進化),於是不同的靈長類動物各有不同類型的皰疹病毒,也只會有一種皰疹病毒,然而人類例外。由於人類「文明」的緣故,人類會感染兩種以上的皰疹病毒。

 

人類原本的皰疹病毒(HSV-1)發作時只會讓嘴唇生水泡,幾天就會自然消失,對人類只造成輕微的生活不便。然而人類在140 -300萬年前因為不明原因感染了原本存在黑猩猩體內的皰疹病毒(ChHV-1)。ChHV-1病毒本也只會讓黑猩猩的嘴唇長水泡,可是ChHV-1病毒進入人類體內後為了適應人體做了少許的「進化」,生物醫學家將「進化」後的ChHV-1病毒命名為HDV-2,這就是如今人們的性器官皰疹,它會讓感染者的性器官長水泡。

 

黑猩猩的皰疹為什麼會傳染給人(進入人體),假道學傳統的說法是當時有個智人獵殺黑猩猩(或倭黑猩猩),黑猩猩帶有病毒的血經由人的傷口進入人體。然而這種說法在牛痘病毒似乎說不通,老頭懷疑兩者都是男人獸姦後的副產品。

 

黑猩猩「專家」珍古德在她的著作裡提到,母黑猩猩發情期間如在族群裡未能獲得「滿足」,會跑到兩個黑猩猩族群地盤交界處勾引鄰族的公黑猩猩。甚至,更令人吃驚的是,發情的母猩猩也會勾引公狒狒來滿足牠的需要(詳見拙作「黑猩猩的故事 之二 性」)。如今的母黑猩猩仍會勾引公狒狒來洩慾,140- 300萬年前的母黑猩猩,她的姦夫名單裡,除了狒狒,應該也包括智人與猿人,後者的「戰力」絕對更能讓她滿意。妳不必懷疑智人與猿人會接受母黑猩猩,直到二十一世紀,印尼窮困地區的男人仍會以母紅毛猩猩來發洩。

 

東森新聞 2018年11月28日 19:50

紅毛猩猩淪為「性奴隸」 變態村民:比和人性交還要刺激...

 

至於為什麼原本活躍(發作)在嘴唇的病毒會改在其他地方出現(長水泡),生物學家推測與生物的領域觀念有關,新病毒進入人體,雖然習慣性的想在嘴唇「發展」,然而嘴唇已有舊病毒盤據,由於初來乍到,對方又人多勢眾,於是只好選擇其他類似的地方;嘴與陰道一個是進口,一個是性交進口、排泄出口,都經常與外界接觸、易於傳播病毒。

 

近年來開始頻繁出現的猴痘病毒,已經證實本是猴子的專屬病毒,何時開始進入人體?人類如何感染?生物醫學似乎尚不能給答案。有趣的是猴痘病毒在進入人體後,嘴與陰道已被「前輩們」盤據,因為肛門也具有進出口的雙向功能,於是選擇了肛男的肛門作為發展基地,肛門就成了人類互傳的管道。

 

抖音影片人類的皰疹



附錄:

 

康健 2023-09-22

皰疹原因不一定是病毒!皰疹分4種,症狀治療一次看

 

皰疹有很多種,常見有四大皰疹類型:如唇皰疹、性器官皰疹、帶狀皰疹、汗皰疹等,有些是病毒感染所致,有些則是其他原因誘發。

 

許多皮膚疾病都有「皰疹」兩個字,但原因不同。例如單純皰疹和生殖器皰疹成因是「單純皰疹病毒(HSV)」,會長在唇部、臀部、會陰部、生殖器等部位;帶狀疱疹則是水痘病毒,感染水痘後病毒會藏在神經節當中,未來發作就成為帶狀皰疹。汗皰疹則跟病毒無關,而是與免疫力失調或過敏有關。

 

唇皰疹、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汗皰疹差異?

 

唇皰疹、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汗皰疹都屬於皰疹的一種,但疾病原因、外觀症狀、好發位置都不相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宜菁解釋以下差異。

 

 

疾病原因

外觀、症狀

好發位置

是否會傳染

唇皰疹

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HSV)

刺痛、水泡、潰瘍

口周、嘴角、臉部

飛沫、黏膜、體液接觸傳染

生殖器皰疹

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HSV)

生殖器周圍部位長水泡、刺痛、潰瘍

生殖器、臀部、外陰部

多數為性行為傳染,若產婦有生殖器皰疹,新生兒通過產道時也可能被感染

帶狀皰疹

水痘病毒(VZV)

紅疹、水泡,會劇烈疼痛

全身都會

飛沫、患部傷口等體液傳染

汗皰疹

免疫力失調和過敏體質,與病毒無關

 

大小不一的水泡,十分搔癢

手、腳掌和手、腳趾邊緣

不會

 

張宜菁醫師補充,帶狀皰疹病人大都在幼時得過水痘,水痘病毒潛伏在體內日後發作,就形成帶狀皰疹,而帶狀皰疹透過水泡破裂的液體傳染給他人時,遭感染的人會先以水痘的方式呈現,日後才會發作帶狀皰疹。

 

另外由於性行為多元,原本常出現在生殖器附近的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也可能出現在口周和嘴角;口腔部位的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也可能出現在生殖器。



誘發皰疹的原因有哪些?

 

感染唇皰疹、帶狀皰疹後,病毒不會被清除,而是會躲在神經節中,在以下狀況下較容易伺機發作:

 

感冒或其他感染

天氣轉涼

免疫力低下

壓力大、睡眠作息不穩定

疲勞

繡唇、紋唇可能誘發唇皰疹

日曬:尤其是唇皰疹和帶狀皰疹,由於日曬會破壞皮膚細胞的DNA,進而使免疫力下降,因此容易使唇皰疹和帶狀皰疹發作。

生理期

 

皰疹有哪些可能併發症?

 

皰疹雖然以皮膚和黏膜的症狀為主,但由於皰疹會影響神經病波及周遭的組織,因此可能引起併發症,例如:

 

皰疹性角膜炎:帶狀皰疹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都可能波及到眼角膜,可能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

 

皰疹性腦炎:皰疹病毒侵犯中樞神經,導致意識混亂、頭痛、嘔吐、癲癇等,痊癒後也可能有後遺症,例如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

 

皰疹性齒齦炎:單純皰疹病毒(常見的唇皰疹)可能併發口腔黏膜包括舌頭、口咽會多處潰瘍、劇痛、無法進食、牙齦發炎、發燒。

 

皰疹後神經痛:帶狀皰疹最常見,根據嘉義長庚醫院的資料顯示,60歲發作帶狀皰疹有約50%的人會有疹後神經痛的問題,70歲患者則高達75%,原因是神經受到皰疹病毒入侵後,神經傳遞失調而產生疼痛,且疼痛感五花八門,火燒、刀割、電擊刺痛、抽痛、脹痛等都可能。

 

張宜菁醫師也提醒,因為帶狀皰疹病毒除了皮膚之外、也可能侵犯神經組織,因此若帶狀皰疹感染到耳部、能影響平衡等功能;若在生殖器發作,則可能影響排尿和排便等功能,不可不慎。

 

皰疹該怎麼治療?

 

以上四種皰疹當中,只有汗皰疹跟病毒感染無關,另外三種都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

 

唇皰疹、帶狀皰疹、生殖器皰疹: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Acyclovir、Famciclovir和Valacyclovir等藥物來壓抑發病的嚴重程度。張宜菁醫師表示,雖然使用藥物相同,但劑量不同,帶狀皰疹的劑量較重;另外,這些藥物都會影響腎臟代謝,因此有腎功能問題的人要提醒醫師。

 

汗皰疹:汗皰疹與病毒感染無關,主要是免疫力失調導致。常用的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病情嚴重則會使用口服類固醇;若不想使用類固醇,可以使用局部免疫抑制劑tacrolimus和pimecrolimus,或照光治療來調節免疫功能。

 

其他:主要是症狀治療,例如唇皰疹、帶狀皰疹、生殖器皰疹都可能引起疼痛,因此非類固醇止痛藥也可以使用。

 

皰疹多久會好?

 

單純皰疹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7~10天就會自己好,如果使用藥物可以縮短病程、減少不適。但如果是汗皰疹,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斷根,但有很多方法可以緩解搔癢。

 

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可能會經歷以下的病程,以唇皰疹為例:

 

刺痛期:嘴巴或嘴唇的皮膚會有刺癢感。

 

水泡期:刺癢的部位開始長出小水泡,可能會疼痛,水泡也可能形成大水泡。

 

潰瘍期:水泡破裂形成傷口,可能會滲液。

 

結痂期:潰瘍的地方開始乾燥形成痂皮。自然脫落會被形成淡淡的紅色印子。

 

如何預防皰疹發作?

 

這些皰疹問題一旦得到,病毒就會終生存在體內伺機發作,除了避免被感染,也要避免各種可能誘發的原因:

 

避免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和疲勞使免疫力降低:可減少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的發作。

 

注意飲食:有些人攝取到鎳(如巧克力、全麥、痘類等)有可能與汗皰疹的復發有關連性。

 

避免感染:例如預防感冒,以減少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的復發。

 

打疫苗:帶狀皰疹有疫苗可以施打,不僅可以減少帶狀皰疹復發的機率,也能降低疹後神經痛等後遺症和併發症的風險。

 

112.12.19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嘴破 皰疹 猴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