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205556-3929795464_n.jpg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

 

美國有個不要臉的人,叫高爾。他當過美國副總統,也選過總統,敗選後四處嚷著「不願面對的真相」,因此還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然而真相卻是美國從來就不肯簽氣候協定,過去三、四十年都不肯簽。這是他不願面對的真相。

 

然而他倒是有個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1970年,世家出身的他二十二歲時娶了個攝影記者當老婆,婚後老婆成了全職家庭主婦。幾年後他當了眾議員,參議員,州長,副總統,甚至選總統,老婆都陪在他一旁。兩人共生了四個兒女 (三女一男) 。後來他卸任副總統,選總統輸的莫明其妙,接著四處嚷著「不願面對的真相」。

 

高爾早年的全家福

Capture+_2019-08-13-00-36-29-1

 

副總統高爾夫妻的合照

Capture+_2019-08-13-00-36-49-1  

 

不知是他忘了帶老婆一起走,還是老婆已不肯和他一起走。或許這才是他「不願面對的真相」。

 

六十二歲那年,他和老婆宣布分居,旋即離婚。結束了四十年的婚姻,也揭穿模範夫妻的假象。當時兩人都是六十二歲(足歲),高爾終於得面對「真相」。

 

美國人會青年離婚,也會壯年離婚,到老就離不動了;不是人老需要老伴,而於人老不值錢就沒人要了。日本人老年離婚,兩國的背景不一樣,早年日本婦女大多未就業,經濟上仰仗男人,全職家庭主婦沒離婚的本錢~一切只能忍受。然而男人老了,喪失性力,再喪失賺錢能力,女人就不再忍耐了。美國女人幾乎就業經濟獨立,隨時可能因各種原因離婚,到老反而離不動了。

 

高爾風光的時候,老婆不會離開他,畢竟副總統的夫人有很多有形無形的利益。如果高爾當選總統,老婆也不會離開他。即使沒選上總統,老婆也不見得會下堂求去。問題出在敗選後高爾四處去嚷「不願面對的真相」,沒把老婆看牢。

 

有著美國副總統夫人頭銜的屄,可是人人想幹。這是他最後得面對的真相。

 

歐巴馬的老婆在歐巴馬當總統的時候,絕不會與歐巴馬『貌合神離』。然而當歐巴馬不再是總統以後......~好戲就會上演。

 

      ※    ※    ※    ※    ※

 

艾伯特•阿諾•高爾(Albert Arnold "Al" Gore, Jr.1948- )是位有意思的人物,他出身政治世家,父親曾任三屆美國參議員。高爾三十歲開始從政,曾任兩屆眾議員(1977- 1985)、兩屆參議員(1985- 1993),1993-2001年擔任柯林頓的副總統。2000年以共和黨候選人身分與民主黨的小布希競選美國第四十三任總統,開票結果他僅以些微差距敗落,然而他的全國總得票數嬴過對手54萬票,祇因票源分配不夠好,在好幾個州他以些微差距敗落,導致在以選舉人票決勝負的遊戱規則中以266271,五票敗落。當時他和他的陣營曾對幾個爭議性的州提出驗票申請。豈料幾天後他突然宣布承認敗選,也不再要求驗票。而後他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國際上著名的環境學家,周遊世界到處演講環保與節能減碳。

 

2006年高爾推出了自己參與制作和演出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大力宣揚工業化造成全球氣候暖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此片在不少國家引起了廣大的迴響,並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電影歌曲獎。2007年他因此獲得度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他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

 

以上是高爾的簡歷,在簡單的幾行中有兩個疑點和一個笑話,笑話當然是諾貝爾和平獎,兩年後四處出兵教訓人的歐巴馬也獲得此獎,要是諾貝爾地下有知,一定吐血兼捶心肝。

 

我持疑的是為什麼高爾會在情勢未明之下,迅速承認敗選退出政壇?台灣的平埔同胞絕不會如此,尤其是高爾的總得票高於小布希,如果是我們的平埔同胞一定走上街頭堅稱自己「代表」多數民意,怎肯輕易罷手?其間內情應不單純,然而這是美國的家務事,台灣人自可不必深究。

 

另一個令人質疑的是:高爾應該有念大學吧?他在大學不知主修什麼?當了二十四年的政客,在酒色財氣裡打滾多年的人,不會對環保議題真有興趣,副總統任內也沒聽說他在環保方面有何作為,敗選後竟然成了環保尖兵,四處宣揚節能減碳,他對環保到底懂多少?當然,或許這是我的小人之心。

 

往後數年,高爾在世界各地侃侃而談減碳,諷剌的是自二戰以後,美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也就是最大的碳排放國。在高爾四處演講時仍然如此,幾年後中共才搶得第一。不過該項統計一直由美國主導,中共不承認;況且以國為計算單位相較以人口數來計算顯失公平。其實碳排量與工業化程度成正比,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無可避免有排碳過量的問題,打從一戰開始,美國排了百餘年的碳,工業化已趨成熟穩定,反過頭來要求正開始工業化的中國減碳,打壓中共的意圖非常明顯。

 

可悲的是部分不學無術的平埔同胞閉著眼睛也跟人家嚷著「節能減碳」,資源極度匱乏的台灣有什麼條件與資格談減碳?他們除了瞎攪和、拉後腿,對這問題到底懂多少?

 

對這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碳(其實是二氧化碳)到底好不好?空氣中應該有多少二氧化碳?再來,工業化是不是唯一的排碳者?減碳是不是祇有降低工業化,或最少也要避免高耗能產業?美國一再要求別國減碳,自己又如何呢?

 

199712月聯合國各會員國在日本京都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制定了所謂的「京都協議書」,做為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補充條款,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國是參與國之一,當時美國就由副總統高爾與會,他當場也簽署了該條約,但他回國後柯林頓政府並未將條約提送國會批准,後來美國乾脆宣佈退出條約。最諷剌的是,當高爾四處嚷著減碳時,美國仍然拒簽京都協議,迄今也仍未簽。

 

2004年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興高采烈地宣佈:2003年中國的碳排放量已超過美國。然而2003年中國的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44噸,美國幾乎是中國的八倍,如以國為統計單位,中國超過美國,因為中國人口幾乎是美國的十倍。美國人口佔全球人口的3%4%,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5%以上,在2003年以前一直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174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京都議定書》遵守減碳的公約,中共也簽了,美國卻一直不肯簽。妳說高爾有什麼資格四處叫人家減碳,他又憑什麼得諾貝爾和平獎?

 

地球的空氣中有一定比率的二氧化碳,目前二氧化碳平均約佔大氣體積的387ppm(百萬分之3870.0387%)。20002009年間的濃度增長率為每年2.0 ppm,且逐年加速。目前的濃度比工業化之前(十八世紀)的280 ppm濃度高得多。當然這一點點的比率不會讓人造成二氧化碳中毒,世人擔心的是科學家說二氧化碳是所謂的溫室氣體,它的含量越多地球的溫度就會越高。目前這說法眾口鑠金,但卻無法解釋目前地球氣候的怪異現象,祇能解釋夏天更熱,卻不能說明冬天更冷的原因。也不能解釋地球曾發生過數次冰河時期的原因,甚至兩者的說法相互矛盾。

 

況且科學家也承認為多達四成的地面二氧化碳排放是由於火山爆發所造成。據估計每年火山爆發釋放約130-230萬公噸二氧化碳到大氣中,火山的地質造成的溫泉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則占五成。然而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包括了食衣住行,炊事、交通工具,甚至連呼吸都會製造二氧化碳,工業生產並非最大的元凶。真正的問題是因為文明與科技進步,導致世界人口持續成長,人多,碳排放量自然多。講環保的人強調工業化的影響,就像一個每天騎著摩托車的人到處指責別人抽煙影響空氣品質一樣,無知又自私的人不知道摩托車那根排氣管排出來的二氧化碳與廢氣相較抽煙多了幾百倍。泛道德一直是虛偽的假道學攻擊別人的利器。

 

最近我看到一篇無聊的文章說屋頂花園(或菜園)可以提供多少減碳效果。說他無聊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綠化可以減碳,然而綠化與文明卻永遠相抵觸,無知的人希望文明也想要綠化,然而他們口中的綠化祇是局部綠化,辦家家酒的綠化。他們忘了才幾百年前他們懶惰的老祖宗仍過著火耕的生活,所謂火耕就是不時放火燒山,清出可耕的空地也為土壤提供養分。火耕是人為的森林火災,也是製造二氧化碳的元凶之一。現在他們的子孫享受著別人帶來的科技文明,卻不時嚷著環保,嚷著有機,真是笑死人了。

 

然而,這卻讓我想到一個有趣又諷剌的問題:減碳和海水淡化其實以人類的目前的科技明明可以做到,醫院急救的氧氣瓶就是科技的產物,然而世上那麼多國家嚷著減碳,為什麼沒有一個國家提出設立工廠從事將二氧化碳分離為碳和氧的工作?為什麼人類祇想靠樹木幹這活?

 

世人都知道開源與節流是理財的兩大方向,然而開源重於節流;月入十萬的人即使花了九萬仍有一萬存下來,月入二萬的人怎麼省也省不出一萬來。

 

我想不通為什麼各國嚷著減碳淨想降低別人的工業化,對積極性的作為卻隻字未提?莫非所謂減碳祇是玩假的?祇是打擊別人的藉口?

 

順便提供大家一個小常識:發明火藥的諾貝爾(1833-1896)是瑞典人,他在性事上有所殘缺,終身未娶,也沒有子嗣。死前幾年感於自己的發明所造成的殺戳,臨死前捐出全部財產設立諾貝爾獎,獎項包括:文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和和平,前四項由瑞典國王頒發;不知什麼原因,諾貝爾特別指定和平獎由當時仍被瑞典統治的挪威政府頒發。截至目前為止美國除在文學獎居次外,其他各獎項都是獲得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原本一個都沒有(一再關心台灣「民主」的李遠哲是以美國人的身分得獎),近年來有兩個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劉曉波(和平獎)和莫言(文學獎),兩個都是中共的異議分子。

 

二戰以後,諾貝爾獎已成了美國人自娛娛人、打擊異己的工具。103.10.09初稿

 

 

高爾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1970年,二十二歲的高爾與同齡的攝影記者蒂珀女士Tipper Aitcheson結婚。兩人對外宣稱自17歲相戀,22歲結婚,婚後蒂珀女士轉做全職主婦。結婚40年,育有4名子女,號稱政壇模範夫妻。

 

2010高爾62時宣布兩人分居,旋即離婚。距卸任副總統十年,距獲諾貝爾和平獎三年。兩人均已高齡離婚原因不詳。

 

 

自由時報 2010-06-17

高爾被爆先偷吃 老婆才分居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和妻子蒂波在本月初宣布分居,震驚美國社會。八卦週刊《明星》進一步爆料,高爾其實不是和老婆的感情自然變淡,而是暗地和他的奧斯卡獎紀錄片的製作人蘿莉.大衛發展了兩年的婚外情,才導致夫妻情變。不過,這項報導立刻遭到蘿莉的強烈駁斥,兩人的友人也痛批報導「荒謬可笑」,高爾的家庭發言人則以不評論個人事務為由,沒有任何回應。

 

2006年高爾和妻子蒂波(右)及八卦雜誌報導的外遇對象蘿莉手挽著手,出席法國坎城影展

Capture+_2019-08-13-00-28-14-1

 

另一個角度

Capture+_2019-08-13-00-37-27-1  

 

《明星》的報導引述匿名消息人士的話透露,高爾與蘿莉先互相認識,然後才發展曖昧情愫,堪稱是從朋友變成情人的類型,而且緣份天註定。

 

蘿莉是美國影集「人生如戲」演員賴瑞.大衛的前妻,兩人在2007年離婚。蘿莉曾是高爾對抗全球暖化的奧斯卡金像獎得獎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製作人之一。有媒體諷刺說,如果《明星》爆料屬實,這兩人是在掩藏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

 

五十二歲的蘿莉在得知消息後立即出面痛斥這篇報導「完全不實」,她說:「這全都是捏造的。我敬愛高爾與蒂波。我把他們兩人當成是家人一般。而且我自從離婚後就一直樂於處於認真的感情關係。」高爾的友人也譴責報導「無聊」且「荒謬可笑」。但《明星》強調,高爾本人對於不可自拔地迷戀蘿莉也感到痛苦,因為他很敬重妻子。

 

六十二歲的高爾和六十一歲的蒂波本月初在發給親友的電子郵件裡說,經過「深思熟慮與討論」後,兩人決定好聚好散。當時有幕僚透露,長期以來高爾夫婦已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高爾經常在外,他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婚姻沒有第三者

 

但根據《明星》報導,蒂波是居家型的女人,因此當高爾遇上了光鮮動人又活潑外向的蘿莉,開始對好萊塢的生活方式感興趣時,蒂波決定退讓。

 

老頭插嘴: 問題的癥結在年已花甲的高爾還行嗎?而後證明這是不實的八卦,高爾與蘿莉並未走在一起。於是老頭懷疑這八卦真是媒體捏造,還是高爾放出來遮羞的煙霧彈?

 

 

後記:

 

新頭殼newtalk 2015.12.02 呂佳峻/綜合報導

歐巴馬籲採行動抗氣候變遷 法案在國會遭拒

 

全球近200國領袖齊聚於法國巴黎,針對於世界氣候變遷進行商討。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週二(1)便在峰會上呼籲,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安全的角度而言,各國都必須採取行動,抑制氣候變遷。不過,美國眾院卻在國內否決他所提出的「清潔能源計畫」(Clean Power Plan)

 

美國之音報導,全球近200國領導人目前聚集在法國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為商討全球暖化事宜而努力。歐巴馬週二便在峰會上呼籲,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安全的角度來看,各國都必須採取行動,以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

 

歐巴馬表示,如果全球暖化的情況持續下去,未來就勢必得投入更多的經濟以及軍事資源,用於應付氣候變遷的各種後果上,而不是用於人民成長的機會上。

 

不過,儘管歐巴馬在法國疾聲呼籲各國能夠達成共識,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週二卻對歐巴馬所提出的減排法案「清潔能源計畫」採取反制行動,投票通過2項決議案,否決對美國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措施。對此,白宮則已經表示,歐巴馬將動用否決權來否決此案。

 

目前,巴黎峰會已經進入協商的第二天,主要討論非洲的氣候議題。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委員會主席祖馬(Nkosozana Dlamini Zuma)便指出,2015巴黎氣候峰會對所有人類都非常關鍵,因為氣候變遷將會影響到所有婦人和窮人、大國和小國,以及世界所有地區。她並強調,氣候變遷最有力的證據,莫過於不斷擴張的撒哈拉沙漠以及不斷縮小的查德湖(Lake Chad)

 

104.12.20

 

      ※    ※    ※    ※    ※

 

2017.05美國總統川普悍然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西方媒體大幅報導舉世嘩然。諷刺的是,近百年來美國身居世界最大的排碳國所以打從京都協議開始美國從來就祇有參加」卻從未遵守過氣候協議。柯林頓時期如此,歐巴馬當政亦如此。到了白癡川普上任把事情挑明了,卻被駡的臭頭。

 

106.06.12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