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422194李騰芳古厝.JPG  

大溪李騰芳古厝103.04.22

 

台灣先民和他們的宅第 之七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大清國在咸豐八年(1858)不得不與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簽訂天津條約。英、法是戰勝國,美、俄是利用最惠國待遇撿便宜的傢伙。當年六月中旬首先登場的俄國代表要求增開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獨立不久的美國祇要求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及台南兩個通商口岸。這兩個撿便宜卻又不用心做功課的國家祇看上台灣府城的安平港,然而當月底英法對通商口岸的要求就大了,兩國要求的有牛莊、登州、台灣(安平)、淡水、打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南京、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加上前一次的五口通商,幾乎遍及中國沿海各省。

 

兩國對台灣情有獨鍾,除了台南,還要淡水和打狗,或許他們看出台灣往後兩百年的發展,或者他們的要求改變了台灣往後的發展。此後北台的發展迅速超越南台,北重南輕成了歷史的現實。淡水的開港除了成就台北在幾年後成了台灣建省的省會外,也為上游山城小鎮大溪帶來一段黃金歲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未因簽訂天津條約而結束,事後大清國如同台灣的番一樣,習慣性的出爾反爾,講過的總是不算數。隔年,英法使臣坐著兵艦打算由天津進入北京換約(條約經兩國代表簽署後,文件得送回母國經皇帝或國會同意,兩國再交換已經皇帝或國會同意的文件),守在大沽口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1811-1865)英勇的下令砲擊,清軍靠著偷襲大獲全勝。英法當然不肯吃這種虧,於是引發隔年(1860)的第二次英法聯軍,聯軍不但攻陷北京,還火燒圓明園。正式開戰後,英勇的僧王就撤守大沽砲台,他的蒙古馬隊逃到通州八里橋和各地調來的八旗和綠營匯整,打算與聯軍決戰,誰知沒兩下清軍就全線潰敗,領軍來援的勝保身受重傷,蒙古馬隊全軍覆沒,僧王倒是跑的快,毫髮無傷。五年後,同治四年(1865)英勇的僧王又帶著蒙古馬隊剿捻,喜歡打落水狗的僧王因貪功燥進被捻軍欺敵戰術所騙,在山東曹州荷澤縣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被圍,僧王突圍不成被一個十四歲的小毛賊所殺,享年五十五歲。老頭讀史每每感嘆,當國家或組織屢屢喜歡重用這種貨色時,前景就堪憂囉~

 

當年,大溪因地處淡水河上溯大漢溪航運的終點,成為水陸貨物的轉運站。當時轉運的經濟作物包括茶、米、樟腦、大菁、木材。後來當了台灣巡撫的劉銘傳又打算在大溪設立撫墾局,大力開發桃竹山區。日本領台初期,大溪仍是全台前二十名的市街。巔峰時期的大溪,每天有兩百多艘商船進出月眉津,起卸貨物。當時稱為上街與下街(如今的和平路、中山路和中央路)商家雲集,多達三、四百家。

 

帶動大溪繁華歲月主要是河港、物產和機緣,還有功不沒的兩大商號,一是林本源,一是李金興。李金興和林本源都不是人名,而是商號的招牌。歲月滄桑,如今人們到大溪看老街、吃豆干,幾乎已看不到林家和李家留下的痕蹟。來老街的遊客甚至不知道有李金興古厝:即使知道,也少有人會刻意開車花上十幾二十分鐘繞道過去看看。

 

李騰芳古厝原稱「李金興古厝」,近年來改以中舉的李騰芳之名為號召。古厝係李騰芳之父李炳生興建於咸豐十年(1860),同治三年(1864)落成,隔年李騰芳才中舉。古厝至今已超過一百四十幾年,歷過多年的整修,目前為桃園縣唯一的二級古蹟。當然,這也是個現代版的古蹟。民國九十三年古厝開放遊客參觀,目前右護龍部份尚有人居住,該部分並未開放。

 

李家原居於福建漳州的詔安縣(客屬),來臺一世祖李善明,又稱李九公。乾隆三十五年(1770)率五子及妻黃氏渡海來台,初居府城臺南。後來北上到楊梅壢(清代楊梅的舊名)以屠宰為業。其後再由楊梅北上進入山區的大溪,在美華里小角仔墾殖立家,仍以屠宰為業。

 

後來第二代分家,五子李先抓遷居月眉,為月眉開基祖。李先抓生李炳生(1793-1862),到李炳生這代創立「李金興商號」,從事米糧買賣。漳籍的林本源家源因大台北地區漳泉械鬥而避來大溪,找到客屬的李炳生合作,拓墾大溪市街和附近丘陵地,並修築大溪至關西的產業道路。李金興也因此成了大溪除了林本源家族外的最大商號。

 

註:詔安屬漳州,詔安客家人被粵籍客家人稱為詔安客或福佬客。大溪居民大多為詔安客,林本源家族祖籍漳州龍溪,是閩南人。在大溪,地域認同高於族群認同。

 

或許妳會訥悶,兩代殺豬的屠戶,到了第三代為什麼會成大溪的富商。其實重點在於李炳生從小就聰明伶俐,成年後又精明幹練。當時的大溪,因為大漢溪穿過,分為河東與河西兩部分,河東與河西的田園土地均為平埔族霄裡社蕭家所有,平埔族的蕭家當然不會自己耕種,蕭家把田地交給漢人佃首,由佃首招佃耕作,蕭家就是台灣史常見的「番大租」。李炳生二十出頭就因為巴結上了蕭家,成了蕭家的大佃首之一,以致迅速發家。當時大嵙崁地區(大溪)的江有源家族、呂蕃調(呂建邦)家族、簡亨正(簡長源)家族、黃新興家族、陳合海(陳漳和)家族,出身和致富幾乎都是如此。註:()內人名是其第二代。

 

李騰芳(1814-1879)是李炳生的三子,本名有慶,官名騰芳,生於嘉慶十九年。咸豐六年(1856)中秀才,時年四十三歲。咸豐九年由附生報捐貢生,同治四年(1865)以五十二歲高齡到福建省城參加鄉試,幸運的中了舉人。同治七年(1868)進京參加會試不中,回台前納捐買得四、五品銜的「內閣中書」。李家因此由富商晉身為官場仕紳,地位遠高於其他富戶,僅次於當過實缺四品知府的林平候。

 

 

李騰芳古厝

 

古厝座落在大漢溪環流的新月形河階上,在一片水田當中,距老街約需二十分鐘的車程。古宅坐西朝東略偏南,佔地面積約一公頃,當年興盛時有三百多人居住。整體建築以閩南式多護龍的四合院為基礎宅第建築,三合院加上四合院與左三護龍、右四護龍所建構而成的大厝,除了主建築外,尚有內埕、外埕及四周圍繞的雙圍牆,後方則密植莿竹,宅第四角各設銃櫃,是座典型的防禦式建築。建材則以紅磚、砂岩、土墼磚牆為主要材料,屋瓦為黑色、牆面以白色和磚紅色為主。

 

古厝前的圍牆外,有一座半月池,即所謂的「風水池」、「案前池」,象徵聚財並有取水、養魚或休閒之功能。進入外埕可見二對石造雕有虎、豹、獅、象、旗、球、戟、磬等旗杆台座,石杆上刻有「中式二十一名」、「補甲子科」等字樣以彰顯家族中有舉人功名。進入正廳大門掛有「大夫第」扁額,正中廳堂高懸「文魁」兩字,廳堂內兩側的牆壁則書寫著訓誨子孫的處事原則等詞句,自兩側門轉入進天井,仰頭可見門廳及後方廳堂的屋脊皆採當時五品官宦人家才得以享有的翹起式燕尾屋脊建築,而兩側護龍則為馬背屋脊。

 

李騰芳古厝無論棟樑、斗拱到牆面、門扇、窗櫺、門廳前凹壽部份、門面等,皆有荷花、石榴、金瓜、鳳梨、桃子、蝴蝶、蜜蜂、各式花草以及各式鳥獸等吉祥雕飾,裝飾、木雕、雕工皆屬精細,細膩與雄渾兼具極具水準。此外,李騰芳本人亦精於書畫,故古厝內有相當多的書畫等裝飾。

 

【交通資訊】

 

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左轉,直行員林路到底後轉介壽路下坡,左轉武嶺橋,過橋後左邊加油站旁小路進去,一直前行,經過自行車專區後右側即可看到。小路會車不易。古厝前有停車場,停車場前類似警衛室之建物是廁所。

 

因其在進入大溪時之左側,故行程安排可於回程時順道前往。

 

103年四月開車帶小賤人到龍潭三坑子和大溪走訪古蹟。離開大溪老街再去李騰芳古厝時天已微雨,但也照了不少照片,遺憾的是當時沒想到小賤人是有夫之婦之身,照片不能曝光,要po文的照片得另照。所以能po的祇有古厝正景兩張,還有屋前結了梨子的梨子樹和牆邊不知名的花。104.05.04初稿

 

1030422197李騰芳古厝.JPG

 

1030422200李騰芳古厝-梨子.JPG

 

1030422201李騰芳古厝.JPG  

 

 

李騰芳

 

以下轉載自陳仕賢先生所著「台灣的古墓」P64~65

 

年代:清光緒五年(1879

位置:桃園縣鎮省道三號旁

 

李騰芳本名李有慶,騰芳為官章(取得功名或仕官所用的名字),謚和謙,生於嘉19年(1814),卒於光緒5年(1879),享年六十六歲。李騰芳於咸豐6年(1856)高中秀才,初中才者稱為「附學生員」(簡稱附生」),咸豐9年捐納而成為「貢生」。目前李舉人宅內有一塊「明經」匾,是福建巡撫因此所頒。

 

同治4年(1865)乙丑科補甲子正科鄉試李騰芳赴福州參考鄉試,中式舉人第二十一名。同治7年(1868)參加會試不中,再以捐納而得到「內閤中書」銜。

 

李騰芳墓位於大溪,由李騰芳墓可遠眺李宅,此墓於民國54年重修目前僅存墓碑為舊物。墓碑「奉政大夫」係五品官銜,亦是李騰芳舉人的官銜。墓碑上書:「乙巳年秋月修,皇清例授內閣中書、誥授奉政大夫,舉人顯考李騰芳謚名和謙李公之墓,靜萍李媽林氏,五大房子孫祀」。

 

李騰芳舉人宅為國定古蹟,宅第前立有旗杆座,上方石刻「同治四年乙丑,補行甲子正科立,中式二十一名,舉人李騰芳立」等字跡,說明此旗杆係李騰芳中式時所立。目前旗杆基座保存完整,上方有精緻的石雕。107.06.01

 

李騰芳墓

照片%20004   

 

李炳生墓

李炳生的墓園位於小角仔李家起源之地,重修後的墓碑上載「皇清 誥授五品銜奉政大夫 顯祖考 榮華李大公之墓

 1060057598_l  

 

 

月眉古道

 

月眉古道是當年大溪老街與月眉地區之間聯絡往來的道路。

 

古道的入口在和平老街3840號之間的巷口,巷口上方有一橫額,寫著「月眉通路」。這條古道約有140年歷史。現存的月眉古道非常簡短。從和平老街出發,走進「月眉通路」的巷弄,緩緩斜坡道向下行,經過地下道,穿過台三線公路。過地下道後,路左側有一石頭公,據說是大溪市區內最後一座古老的石頭公。石階路筆直向下,走至盡頭,左轉,不久就接月眉路,之後的古道已變成柏油路。

 

月眉古道,竟然不到5分鐘就走完了。古道不嫌短,只怕容顏改。古道原本古樸的石板路,曾幾何時,已改鋪新穎的石材,成為一條現代化的人行步道。古道既短,又無古意,走這麼一小段,誰會滿足呢?

 

古道的終點,進入了月眉地區。月眉,是大漢溪的河階地,以形似月眉而得名(早年客籍同胞開墾的地區有不少以月眉為名)。月眉為農業區,田疇平野,視野遼闊,充滿鄉村景致,氣氛與大溪老街完全不同。這裡純是農業區,以往很少有遊客會來月眉遊覽。107.06.01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