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曾介紹大溪李金興家族原以屠宰為業,到了第三代李炳生靠著「番大租」起家,第四代李騰芳進學中舉,成為大溪的頭面人物。當年大溪幾個興旺的家族幾乎都是如此發家。(詳見拙文:大溪李騰芳古厝)
在台灣史上,漢人靠著巴結番目,承租番地,招人墾地,做起佃首,因而發家的不少。以下就是一位傳奇的人物:林秀俊。
財訊 2014年12月10日下午11:47
近年企業主爭相搶進內科蓋總部,但位處精華區卻有一座神祕墓園,占地800多坪、價值13億元;擁有墓園的林氏家族,正是內湖最大地主,本刊獨家取得家族史料,讓外界一窺究竟。
日前在信義房屋全球資產中心的市調發現,有高達7成正在急尋總部自建地的企業主,最愛的就是台北市內科舊宗路段;而在這個大樓林立的獵地熱區中,位於民權東路六段與舊宗路二段交會處、內湖運動公園的對面,卻有個占地廣達871.5坪的神祕大墓園,以當地目前每坪地價上看150萬元以上的行情推估,市值高達13億元,堪稱是全台最貴的墓園。
外界好奇墓園的擁有者是誰?殊不知緊鄰墓園旁、去年才落成啟用的商辦大樓,外牆上寫著「林秀俊文教基金會」,正是墓園的主人。
在台灣有近300年歷史的林秀俊家族,把這棟大樓打造為林家家族總部大樓。代表林秀俊三房子孫的林秀俊文教基金會主委林麒星、副主委林耀宗與林榮松等透露,林家後人經詳細的史料整理後,準備趕在明年清明節前,運用4樓約600坪的空間成立紀念館,本刊在他們的同意下,獨家取得這份即將曝光的史料。
後代子孫 政商名人不少
林秀俊是1699年出生中國福建漳州的台灣首批拓荒者,清朝康熙年間,年滿20歲的他,就度過當時被稱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來台開墾,時間比起道光年間才發跡的板橋林家還早上許多,因此與坊間傳言他可能是霧峰林家、板橋林家、三重幫林家的一支分脈,其實多屬誤解。
根據林家祖譜,這其實是涵蓋約470個家庭、家族成員達上千人的大家族,而能成功整合家族共識、促成興建家族大樓與文史整理的關鍵人物,正是身為林家二房第19世子孫的國民黨前副主席林豐正與弟弟林豐茂。
林俊秀最早在台中大甲一帶開墾,之後一路往北,先在新北市新莊區、板橋區發展,最後進入台北市內湖區,由於對內湖美好的湖光山色極為著迷,因此林秀俊就在此地終老。而林家內湖的家族古厝,其實就在離墓園不遠的舊宗路二段121巷的轉角處、目前已變成加油站的基地上,後世家人除了部分留守板橋家業外,多數家人因要就近照顧墓園就散居內湖,傳承下來的土地資產也多以這兩地為主。
台中發跡 板橋內湖大地主
至於林秀俊的百年古墓,則是在他1771年過世後3年才建好,在基隆河還未截彎取直前,不僅能看到河景,連墓碑前的空地也是暗藏水脈、會冒水泡的湧泉地,且正處於以圓山飯店為龍頭的龍脈尾巴,是風水學上極其難得的「螃蟹穴」,被定為古蹟後,目前產權已歸國家所有。對於如今已經改變的風水地理,林家後人認為,祖先的言行與拓荒精神才是為他們留下的最佳典範。
林秀俊家族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隨著台灣開墾足跡,陸續完成包含台中市的大甲圳、新北市的大安圳、永豐圳與安坑圳、台北市十四分埤圳等重要水利灌溉系統,帶動台灣農業發展。當年林秀俊在新莊開墾面積就達600多甲,之後進入板橋、內湖等地發展,也都開墾出數百甲的農地,雖然一度賣地投入新地區的水利建設,但既有龐大農地的穀物收成加上水利設施收取的使用費,仍為這個家族創造出可觀的資產與勢力。
除了早期在大台北開墾出上千甲的農地外,在內科啟動徵地計畫前,林耀宗表示,不含已分給各房子孫的土地資產,林秀俊家族祭祀公業持有的公有土地資產就多達13甲,但卻成為內科計畫的最大受害者,因為土地重劃捐了不少地,如今規模明顯瘦身許多。
林麒星表示,林秀俊文教基金會在去年處分完約1600坪、位於內湖與大直的公有土地後,目前名下僅持有這棟地坪約950坪的商辦大樓,除了4樓自用外,其餘出租給一家水耕蔬菜業者,土地處分與租金收益,除了維持基金會運作外,主要用於助學金、生日金、敬老金與出席費、掃墓車馬費等的家族福利支出,未來也會有一部分用在推廣家族歷史上,短期內不會考慮投資其他事業或資產。
賣地板橋林家 勢力互消長
林耀宗直言,由於早年家族組織並不嚴謹,又不像板橋林家資產傳承較為集中,家產多半採均分方式分給子孫後就互不過問,加上家族成員又是士農工商各自發展,並非打組織戰的家族形態,因此沒有相關統計。不過就自己小時候的認知,從內科一路到松山機場的土地全屬林秀俊家族成員擁有,因此如以家族為單位計算,應仍是內湖最大地主。此外,林秀俊家族另一個主要聚落在新北市板橋區,當地資產也很可觀。
為何林秀俊家族後來聲勢卻遠不如板橋林家?史料指出,關鍵就在於林爽文事件的政治迫害與傳承自林秀俊本人的農夫性格。
原來爆發於清乾隆51年的林爽文起義事件,因為不少天地會成員響應,而林秀俊家鄉福建漳州本就是天地會大本營,又接濟過不少逃難來台的故鄉族人,讓不少林家人受到牽連紛紛被捕入獄,造成林家後代只好大量變賣土地籌錢進京救人,據說當時不少林家土地,就是賣給在台經商已小有成績的板橋林家,同時這個政治事件的打擊,也讓林秀俊家族元氣大傷,成為家業發展轉趨低調的關鍵轉折點。
「我只是個種田人!」是林秀俊家族耆老口耳相傳200餘年、林秀俊親口對自己生平所下的一句重要的自我定位,從生平事蹟也能看到,林秀俊多次賣掉辛苦開墾出來的土地資產,並把資金投入新地區開發水利建設,對開墾相當專注,並不熱中累積個人財富,甚至林榮松形容說,「如果板橋林家是善於經商的商人,那我們家就是單純務實的農夫。」
到了道光26年,林家第4代林步蟾,在大量典當土地籌資卻仍無法修好被颱風破壞的大安圳,最後為了讓大安圳能運作下去,就把所有權讓給板橋林家,也因此,林秀俊家族原本在板橋的勢力,才逐漸被板橋林家取代;然而,林秀俊家族即使知名度比不上板橋林家,但家族成員在內湖的土地資產驚人,仍然在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鹿港風水網 2008-2-7 19:15
身為大安人,不可不知開發大安鄉的功臣林秀俊。
臺北盆地是由清初少數漳泉及粵人入墾所開發起來的,其中林秀俊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位開拓先驅。林秀俊,號「成祖」,生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享年七十二歲。福建漳州人,弱冠離鄉來臺開墾。五十歲以後自號「林成祖」,致力擺接堡及大加納堡一帶的墾拓與開圳。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土城、永和、中和及內湖一帶。林先生是福建省漳浦縣人,家中世代都種田,年少時就懷有遠大的志向。當他的朋友,發現他很希望到台灣開拓新天地時,大家就籌集了數百兩的資金,讓他到台灣來實現理想。
林秀俊是雍正十二年(1734)渡海來台彎的。他到台灣時,首先是住在大甲,然後租大安的塭寮、水柳、溪洲、松仔腳、牛埔一帶的土地,招佃開墾。他的墾號叫做「林成祖」。荒地開墾後,他就隨著引溪水鑿水圳,灌溉他開墾的田。因為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氣候適宜、因此農作物一年可收穫兩次。隨著開墾面積的擴大,他財富也就一天一天增多。
大甲大安的開墾有了一個段落後,林先生接著北上到擺接社(板橋)、枋寮(中和市)、大加臘(台北市)、興直(新莊市)一帶開墾。聽說因為經營得宜,每年租穀收入高達一萬石,因而富甲一方。
林俊秀墓
墓的形制採用傳統閩南式,以墓丘為中心,前置石彫墓碑,左右肩石夾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呈環抱狀,前有寬廣的墓庭與后土,格局開展,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造出來的結果,為台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古墓。
林秀俊古墓園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基地面積有八百餘坪,坐東北朝西南方住,背倚公館山,面向基隆河,以風水來說,左青龍乃南港山脈,右白虎為五指山脈。墓園的形制是傳統閩南三進式,格局開展,現今台北地區少見且保存完整的清代大墓園。
古墓曾經於昭和3年(1928年)重修過。民國八十年內湖地區辦理市地重劃,墳墓有拆毀之虞,幸好林家子孫主動爭取,呈請主管機關會同專家學者堪議,認定提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於是古墓得以保存至今。
民國九十年,因颱風水患,墓地受侵害毀損,政府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撥款協助修建,終於使這座古墓得以在這片青翠草地上供後人憑弔思古。這座古墓歷史悠久,今年剛好滿230年。
林秀俊墓--建築特色
林秀俊墓座落於內湖港墘粉寮地區,完工於清乾隆卅九年。其座向朝西偏南28.5度,依林姓族譜志上載為「坐寅向申兼艮坤用丙午丙申分金」。背靠公館山,前有基隆河,虎邊猶有大崙頭山,符合中墓埕對聯曰「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的吉相寶地。
墓園主要由墓身、墓埕、墓手及福神等構成。墓身主體為標示墓主身份之墓碑及左右側墓冠柱與墓肩。其面寬與縱深約為1:1,墓碑刻有「皇清顯考秀俊林君墓,乾隆甲午陽月 孝男海籌同孫 承重孫登墀 杖期孫彤雲 登選 登貴 曾孫天驥 憲章紹丕誥立」。墓冠柱為灰黑色安山岩雕成,表面浮刻雙龍戲珠紋飾,墓冠柱外側為墓肩牆,以寒水石洗石子加磁磚飾面;墓碑前有安山岩設置拜桌以只;墓龜表面以三合土裝修,墓龜四周「領巾、枕頭及螺鼓」,係以砌磚為底表面洗石子飾面處理。圓形枕頭中央套橘色洗石子與螺鼓相接,間隔一段洗石子牆堵復接一對安山岩雕製之印斗柱,其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印斗柱外側為八卦形之墓手,牆堵前後兩段牆身中央為凹入線版及咖啡色洗石子牆面,四周起線板白色寒水石洗石子與牆頂相同中間段牆堵中央則貼有水果花磁磚裝飾。
墓埕設於墓碑前,分內中外三層。各墓埕交接觸皆設有門柱與門檻,由內而外地勢漸低。內墓埕成八卦形,面積最小,中墓埕接近梯形,外墓埕面積最大,形狀接近半圓形,各墓埕均為「肚大口小」。中墓埕與內墓埕入口處兩側皆設有安山岩製成之木筆柱乙對。高度較牆身為高,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其外側墓手牆堵亦為洗石子及水果花磁磚裝飾。中墓埕至外墓埕之墓手間有一對南瓜柱。弧形中墓埕之墓手順墓形降低地坪高度,中墓埕地坪中央有一「拜砧」。其與外墓埕接合處設置有一對石獅柱上題「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對聯。最外側一段為墓園土溝排水口,土溝設於墓丘最高點由左右兩側漸次降低,引導雨水匯集於V形排水口流入外墓埕。V形排水口左右兩側洗石子磚柱上設有「金剛鎚」及「金鎗」各乙只,造型與色彩奇特。
福神位於中軸線45度偏右方向,與墓碑正面相對。整體墓園外型如同一只葫蘆,或似一尊盤坐菩薩。
台灣殯葬資訊網
林秀俊墓位於今民權東路六段和舊宗路的交叉路口附近草坪上,完工於乾隆39年(1774年),曾於昭和3年(1928年)重修過。民國82年(1993年)內湖進行第四期市地重劃工程,林家祖厝被迫拆除,此墓也面臨拆毀的危機,幸好林家子孫主動爭取,提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民國90年(2001年),因颱風水患,墓地遭受嚴重侵害與毀損,政府撥款協助修建成為今貌。
林秀俊,號成祖,福建漳州人,生於清康熙38年(1699),卒於乾隆35年(1770),享年72歲;少年時離鄉來臺北開墾,是大台北開發的大功臣。剛開始,他以「林天成」墾戶為名,與數人一起開墾滬尾、大加臘、八芝連林及八里坌等莊;雍正5年(1727),又開圳耕墾新莊平原。50歲以後,以「林成祖」為墾號,全力拓墾擺接堡,範圍包括今天板橋、土城、永和、中和等地;也曾經開鑿長達十餘里的大安圳,灌溉範圍廣及今天江子翠、土城等地,以及長約五里餘的永豐圳,灌溉南勢角、中和一帶的稻田,成就遠超過前人。
林秀俊娶平埔族人潘氏為妻,生下林海籌及林海文兩子。林海籌繼續以「林成祖墾號」開拓臺北平原東部,範圍遠達今內湖石潭一帶。林秀俊之孫林登選,在安坑開鑿暗坑圳,連接永豐圳,總長約二里,灌溉田園廣達六十餘甲。這使林成祖墾號的名聲與工作,持續長達一個多世紀,也使林秀俊一族的耕墾事蹟,在臺北盆地永垂不朽。
林秀俊晚年很喜歡內湖的好山好水,原有意在此興建房舍居住,但過世前都未能如願,後代子孫便將他葬於內湖,讓這塊福地與他永伴。墓園座向朝西偏南,背靠公館山,前有基隆河,虎邊還有大崙頭山,符合墓埕對聯所寫:「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的吉相寶地。
墓園形制採傳統閩南式,主要由墓身、墓埕、墓手及福神等構成,墓身包括墓碑、拜桌、左右墓肩、墓龜、墓領巾等,材質主要為灰黑色安山岩與磚砌加洗石子。墓龜前為墓碑,碑前置拜桌一只,左右肩石夾立,墓手矮垣層層彎曲伸出環抱,中間有寬廣的墓埕,為臺北盆地內少數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
墓碑刻上主人名諱,墓冠浮刻雙龍戲珠紋飾,兩側墓肩以寒水石洗石子加磁磚飾面。墓龜表面以三合土裝修,墓領巾、枕頭、螺鼓等則以砌磚為底、洗石子為飾面。圓形枕頭中央套橘色洗石子,與螺鼓相接,間隔一段洗石子牆堵,再接一對安山岩雕製之印斗柱,其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
墓埕分內、中、外三層,各墓埕均為「肚大口小」形式,各墓埕交接處皆設有門柱與門檻,由內而外,地勢漸低。內墓埕(明堂)呈蟹殼狀,因為風水上這裡是螃蟹穴,面積最小;中墓埕接近梯形;外墓埕面積最大,形狀接近半圓形。
中墓埕與內墓埕之間兩側設有安山岩木筆柱一對,柱身刻有對聯與花鳥紋飾;中墓埕的墓手牆堵有水果花磁磚裝飾,牆堵另一側各有一南瓜柱;中墓埕與外墓埕接合處設有一對石獅柱;外墓埕之墓手兩側各有角形柱頭的金剛鎚柱,與尖形柱頭的金鎗柱。墓園最外側為V形土溝排水槽。福神則位於中軸線45度偏右方向,與墓碑正面相對。(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撰搞/施婉慧)
維基百科-自由的維基
林秀俊(1699-1771),字茂春,號天成,一號成祖。福建漳州人。1734年離鄉渡台,在台北盆地地區從事開墾,曾擔任淡水、大甲與後壠諸社的通事,並且再娶了平埔族女子潘氏為妾(老頭註:早年閩粵人士下南洋或渡海來台,因生理需要,在經濟許可下,都會娶平埔番婦為妻,但不以嫡禮待之。主要是為他日衣錦回鄉再娶原鄉女子為嫡室)。
他在康熙末至雍正初的這段期間與陳鳴琳、鄭維謙共同興築水圳,於乾隆七年(1742年)完工。而在這不久後,林秀俊又自己成立了墾號「林成祖」,經營遍及今台北(大加蚋堡)、板橋(擺接莊)、新莊(興直堡)、土城、永和、內湖,甚至苗栗、大甲一帶,為台灣開拓之先驅。(資料來源:陳仕賢《台灣的古墓》. 臺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10月: 49頁)
老頭的話:
老頭在合庫任職的末期,曾與一位林姓的同事共事過一段期間,他就是林秀俊的後代。聽他說,林氏當年開墾的土地,幾代以後就蕩然無存,祇留下內湖墓地周邊的田地,以祭祀公業名義登記,因為無法處分而保留下來。後來,內湖市地重劃都市更新,田地一夕由糞土變黃金。有了錢,主事者在每年掃墓時,都會大手筆的發給出席者不菲的車馬費(掃墓紅包),於是前來掃墓的子孫由原本的寥寥無幾,變得越來越多,盛況空前。
當時老頭就想到,留錢、留財產給子孫,萬一子孫不肖,沒多久就敗光。中國傳統社會,富人的財產在死後也是分給子孫,然而有見識的人還是會酌留學田(佃人耕作,以田租來聘師教育後代子孫讀書進學)、墓田(以田租來傭人照顧墓田)。三百多年前的林秀俊先生臨終的規劃,竟能照顧到三百年後的子孫,實在高明。
107.06.02彙整初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