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317126新埔褒忠義民路溪畔苦楝步道  

新埔褒忠義民路溪畔苦楝步道103.03.17

 

十七、八世紀之際,新竹之地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棲地。由後來漢人的記載,我們知道「道卡斯族」主要居於台灣中部沿海平原,新竹是其北界。此族在當時已繁衍頗眾、分支眾多,包括:大甲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房裡社、猫盂社、苑里社、吞霄社、後壠社、新港社、猫里社、嘉志閣社、中港社、竹塹社及眩眩社。

竹塹算是大社,主要分布於今日香山一帶,以鹽水溪為南界。香山如今屬新竹市之一區,在市區的南方。

 

公元1646年荷蘭人進入今日新豐鄉一帶,登陸地點後來被漢人稱為紅毛港。當時荷蘭人活動範圍包括紅毛港及其附近的大庄、外湖庄、埤仔頭庄、頂樹林庄、新庄仔庄、下樹林庄、崁仔腳庄,甚至今日竹北的斗崙庄內仍留有紅毛田的地名,觀音庄北方海濱亦有紅毛港堡的舊地名。

 

按:荷蘭人於1624年自澎湖來台,開始經營南台灣,主要活動範圍在今日台南附近。兩年後西班牙人亦占領北台。1641年荷人北攻在台的西班牙人,初戰不順。翌年擴大武力規模,西人因致力菲律賓之經營,駐台兵員不足,遂為荷人所逐,荷人成為全台唯一勢力。唯荷人經營重點始終在南台灣,當時北台已有雞籠、滬尾兩港,因何選在新豐設置據點,已無史料可考。

 

公元1662年明鄭逐荷蘭人而占有全台,但仍沿襲荷人之經營,重心仍在南台灣,其後始逐漸往北發展,派兵於中台灣屯田,武裝屯墾,然勢力尚未進入竹苗地區。

 

公元1682年,大清國在前一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平定三藩之亂,注意力轉向台灣。鄭氏王朝深感局勢岌岌可危,乃分兵防守北台。因急於督運兵糧,征調沿途平埔族充為夫役,做法苛酷引致通卡斯族趁勢為亂。鄭軍派勇衛左協陳絳率軍平亂,在中部殺戳頗多。除少數降者,餘眾東逃進入南投山區或北逃至新竹。或云有一支遁逃入山地,今日分佈苗栗南庄、新竹五峰之賽夏族即當時遁入山地的道卡斯族後裔,然如今流傳的賽夏傳說並無當年故事。

 

清領初期對台經營仍偏重於南台灣,移民則逐步向北開墾。

 

三十年後,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泉州移民墾首王世傑率眾入墾新竹,當時此地為殘留的道卡斯竹塹社所有。眩眩社居於如今東大路底的樹林頭,後來亦併入竹塹社。九年後泉州移民林烈也帶領家族前來開墾落戶。

 

清雍正元年,將今日竹苗以北自諸羅縣劃出,新設淡水廳,廳治設新竹,當時稱竹塹士林庄,還祇是個小村落。雍正十一年人口繁殖漸多,淡水廳同知徐治民始環植剌竹以建城,當時尚未形成市街。乾隆初年,居民戶口漸增,始有竹塹街之稱呼,同時在西門附近建媽祖宮,宮前稱媽祖宫街。乾隆四十年新竹人口眾多,已小有規模。除廳署的大爺街,尚有鼓樓街,甚至有稱為暗街仔的風月場所。

 

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改淡水廳為新竹縣。

 

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新竹地區因連日暴雨致溪水泛瀾淹損民戶,平埔族竹塹社頭目衛阿貴於兩年後率眾自竹北一堡沿鳳山崎溪東進,開墾吧哩嘓荒埔,從此定居於此。三十多年後,乾隆四十九年廣東嘉應州客屬十餘戶三十幾人遷入此地與平埔族通婚雜居,遂形成小市肆,客屬稱此地為新埔。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亂起,此地為戰場之一,死傷頗眾,亂平後客屬收埋遺骸,建廟崇祀。朝廷特頒「褒忠」之匾。廟即今日之新埔義民廟。

 

清乾隆三、四十年代,客屬自新竹溯竹塹溪而上,拓墾溪北,初稱公館庄,後因附近遍植九芎,故改稱九芎林,日治時期改稱芎林。芎林鄉崁下有座軍大王廟,創建於同治六年,崇祀當年開墾時與泰雅爭戰之清兵與客屬亡靈。

 

公元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泉州移民連蔡盛自鳳山崎溪溯溪而上,在上游馬武督溪東岸墾殖,稱美仁庄,唯不時遭受山區泰雅族之騷擾,墾戶多有傷亡。翌年放棄,由平埔頭目衛阿貴率人接手,改稱新興庄,客屬亦隨之而至,嘉慶十七年(1812)時形成街肆,即今關西老街。道光初年拓墾東至高砂泰雅地界,與其產物貿易和平相處,並開始山區製腦事業,移民日眾,道光三年另再形成一新街肆,即今關西新街。道光九年此地稱鹼菜甕街,日領時改以鹼菜之日語音雅稱為關西。

 

公元1800年(清嘉慶五年)客屬老萊湘江進入竹東,道光末年漸成一庄。因此地多樹林,多林杞,故名樹杞林。初時此地山區以開發較早的九芎林為交易市集,樹杞林僅為農業聚落,同治元年九芎林屢受竹塹溪之害,市街日漸衰微,樹杞林因可與當時已相當殷賑的北埔往來通達,故市場重心移至樹杞林。日治時以地處新竹之東,將地名改稱竹東。

 

公元1830元(清道光十年),客屬墾首范秀鑾與閩南墾首周邦正受官府之助,集資成立「金廣福」,共分二十四股,募得一萬多兩銀。墾戶中客屬較多,閩南人較少,廣即廣東客屬,福即福建閩南。道光十三年開始拓墾,首先沿圓山仔、金山面、大崎、雙坑、茄苳湖、石碎崙、南隘、鹽水港等地設隘。道光十四年由樹林杞進入北埔,驅逐泰雅族人,設隘四十幾處,部署隘丁二百餘人。經過十多年經營,除北埔外,形成中興庄、南埔庄。拓墾之初,人數較少的閩南人,或撒離,或爭鬥中被殺,或被同化,今日北埔已少見閩南人。北埔慈天宮始建於咸豐三年,除祀奉觀音菩薩外,並以當年鼓勵開墾的淡水同知李嗣業及墾首范秀鑾、姜榮華陪祀,閩人墾首周邦正不知所終。

 

竹北、寶山原為古竹塹城之外圍,如今地名均係日治以後的名稱。竹北包括紅毛田及六家兩庄。紅毛田因在新竹之北故日治昭和時期改稱竹北。六家原名六張犁。寶山舊稱草山,現今行政區包括草山與寶斗仁,寶斗仁庄又名十圍之地,是昔日柵圍的遺址。

 

湖口舊稱大湖口,清初此地為一大湖,乾隆初年僅一小聚落,因在湖旁故稱大湖口庄。道光年間湖水乾涸後,移民才開始入墾。

 

娥眉舊名月眉,此地為客屬拓墾之聚落,台灣客屬村落頗多以月眉命名。

 

橫山鄉因地處僻遠山區,又接近泰雅族棲地,故移民入墾較晚。最早開發之濫子庄,亦寫為濫仔,與湳仔同義,湳仔係閩南口語浸水凹地之義,可見此地早期係閩南人開墾之地。娥眉、橫山未留下拓墾史料。

 

尖石與五峰均為山地鄉。尖石係泰雅棲地,五峰則雜居泰雅與賽夏。截至光復時仍相當落後,近十年來政府財力漸厚,始有餘力在這兩個山地鄉從事建設。103.11.12初稿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史 新竹開發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