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423124大溪山路-粉撲花.JPG

讓人聯想到到粉撲的紅絨球(紅合歡、美洲合歡)102.04.23攝於桃園大溪

 

老人退休後不再為斗米所拘,多了時間與寵物們四處走走,四年來走過不少地方,也看了不少以前沒看過的花草。

 

退休後才看到粉撲花,後來也看過艷紅合歡、紅絨球(美洲合歡),名稱不同,花也有所不同,但倒都像女人的粉撲。最近從圖書館借了幾本介紹花木的書,才知道被人們稱為粉撲花的其實有四種,各有各的名字,不熟悉的人們可能都會把她們叫粉撲花。

本來名字就是被人叫的,大伙都這麼叫,也就習慣了。但這個也叫粉撲花,那個也叫粉撲花,就容易令人混淆了。更糟的是她們還有很多俗名,有些俗名在部落格上還會被們混用,以致讓人還真不容易弄清楚呢。

 

以下整理了四種像粉撲的花,簡介如下:

 

粉撲花(蘇利南合歡、粉紅合歡、小葉合歡)

 

學名:Calliandra surinamensis Benth. ,英文名稱:Surinamen Calliandra。豆科(Leguminosea)、含羞草亞科、合歡屬(Albizzia)。原產地於熱帶美洲,殖民者初在蘇利南島發現,故有蘇利南合歡之名。1950年引進台灣。

 

觀賞與辨識的知識:

 

其實粉撲花我們不常看到,因為她開在夜裡。

 

粉撲花(粉紅合歡、蘇利南合歡)、紅粉撲花、艷紅合歡的花粗看都很像,但樹形外觀和葉子的形狀全然不同。

 

粉撲花的植株最高大,除非妳看到的是幼株,否則一定比人高,通常都在二公尺以上,最高可以長到四公尺。

粉撲花有著類似含羞草的羽狀複葉。葉子也會有被稱為睡眠運動的閉合能力,但她不像含羞草被碰觸立刻閉合,粉撲花的葉片在晚上閉合,白天展開(這個現象肇因於光線的影響,所以不僅夜晚,天陰或下雨時葉片也會閉合)

 

粉撲花的花期在夏季(五至七月),花絲底部白色,上半部粉紅色,夜裡開放,白天就凋謝。花謝後也會結出莢果,長約七到十公分,莢果成熟時會彎曲成鈎狀

 

栽植知識:

 

殖可用播種或扦插法,春季為適期。種子發芽適溫攝氏 20-25 度,溫度太低不易發芽。扦插之插穗宜剪取未老化而組織充實的枝條,每段 10-15 公分,保持濕潤,約經 4-5 週發根。栽培土質不拘,但以富含有機質之肥沃砂質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惟花朵較不耐強烈日照,半日照下花朵壽命較長,蔭蔽處開花不良。

 

幼株需水較多,生長期要注意灌水,勿放任乾旱;盆栽容易乾旱缺水,葉片呈凋萎狀,應注意補給。植株定植前挖削宜大,並預施有機肥料作基肥,日後成長較快速。追肥每 2-3 個月施用一次,各種有機肥料或三要素均理想,比例提高磷、鉀肥有利開花。

 

成株矮化較美觀,可於冬季落葉後修剪整枝,使枝條均衡分布,維持通風良好,避免感染病蟲害;植株老化需強剪,促使萌發新枝。冬季落葉則減少澆水、停止施肥;溫暖避風越冬,可使落葉減少。性喜高溫多濕,耐熱、耐旱,稍耐陰,不耐寒,生育適溫攝氏 23-30 度。

 

粉撲花.jpg

粉撲花-葉.jpg

 

紅粉撲花

 

學名:Calliandra emarginata ,英文名稱:miniature power puff 紅粉撲花在早上太陽出來時盛開,花冠呈半球形(花成球形者是紅絨球),花絲全紅(半紅半白者是粉撲花或艷紅合歡)。樹高一至二公尺,羽狀複葉,但葉片較大,不像含羞草,葉形較似龍眼葉,與紅絨球較類似。對葉數僅一對半。少見結果。栽植與粉撲花同。

 

粉撲花與紅粉撲花較少見,一般常見的是艷紅合歡與紅絨球。

 

紅粉撲花 (1).jpg

紅粉撲花 (2).jpg

紅粉撲花 (3).jpg

紅粉撲花 (4).jpg

 

 

艷紅合歡

 

學名:Calliandra eriophylla ,英文名稱:Native fairy duster 豆科、含羞草亞科、合歡屬。半落葉灌木,樹高可至二公尺,葉互生,二出羽狀複葉,葉片極細小,夜間或陰雨天會閉合,但碰觸時不會閉合。花腋生,花絲細長,下端雪白,上端玫瑰紫紅色,花形酷似粉撲。花期由春末至秋季,盛開於夏季。繁殖:播種或扦插,春季為適期。植株老化需強剪,每年春季修剪整枝。原產於墨西哥、北美洲。

 

艷紅合歡與粉撲花的花絲都是下白上紅,因為粉撲花夜開,所以白天看到的大多是艷紅合歡;另艷紅合歡的花型像扇、較大,粉撲花的花型像掃帚、較小。

 

艷紅合歡 (1).jpg

艷紅合歡 (3).jpg

艷紅合歡 (5).jpg

艷紅合歡 (2).jpg

 

艷紅合歡的花形

花-艷紅合歡.JPG

 

粉撲花的花形

花-粉撲花0.JPG

花-粉撲花.JPG

 

紅粉撲花的花形

 

花-紅粉撲花.JPG

 

 

紅絨球(紅合歡、美洲合歡、朱纓花)

 

學名: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英文名稱:Red Powder-puff, Red-headed Calliandra 花形如圓球,與前述粉撲花、紅粉撲花、艷紅合歡半球形的花朵明顯不同。日人稱其為オオベニゴウカン(大紅合歓),也有人稱她為大粉撲花。原產南美(玻利維亞、模里西斯、巴西),1910年間引進台灣。

 

絲狀雄蕊呈幅射狀著生之花序,狀如絨球,故名。喜高溫多濕,稍耐寒,故熱帶、亞熱帶都適合種植。適日全照與半日照,然花朵不耐強烈日照,故半日照之處花朵壽命較長。生長緩慢,不耐空污,適生長於通風良好之地。新葉初生時為紅褐色,二回羽狀複葉,羽片一對,小葉四至十對,葉為歪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彎鐮刀狀,葉基鈍歪,下午三、四點後,羽葉自然閉合。一年四季均開花,夏秋盛開,冬季較少。除形如紅色絨球的花朵外,聚生的花苞如同一團無數的小紅球亦為其明顯特徵。有白花變種,但不多見。

 

植株老化、過高,可於每年冬季落葉後強剪,僅留下近地面三分之一的枝條,以促其更新。

 

 

紅絨球-株 (1).jpg

紅絨球 (3).jpg

紅絨球 (6).jpg

 

 

白色紅絨球      

紅絨球-白.jpg

 

順便一提,老古人因「葉對生、晝開夜合、交歡如一」,故稱為合歡。

讓人感嘆幾千年嚷著仁義道德的假道學,其實內心還是祇想那檔事。

 

104.09.16初稿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