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qj6FtV  

 

提起鮟鱇魚,大伙可能在動物奇觀的影片中見過對牠的介紹,牠們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長相醜陋怪異,提著「發光小燈籠」來捕食小魚。

 

類似釣竿的「發光小燈籠」其實是鮟鱇魚的前背鰭演化而成,釣竿頂端內上有百萬隻的發光菌,在深海中發出亮光,吸引小生物成為牠的食物,牠的英文名Anglerfish也來自於此。

 

鮟鱇魚(學名:Lophiiformes)俗稱鮟鱇、安康魚,又名琵琶魚、結巴魚、燈籠魚,是硬骨魚,於世界各大海洋均有分布,如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tmp/php1ITyKq  

 

鮟鱇魚不但分布範圍廣,也深,水下 3公尺到水下3600公尺都看得到,種類也多只有深海鮟鱇魚的頭上才有發光的釣竿。

 

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之所以稱為「鮟鱇」魚,據說是因為早年閩南語系族群常有漁船捕捉漁貨後發現短少,船員們不時指責彼此「暗扛」(閩南語),後發現其實是被這貨偷吃,便將此種魚稱之為「暗扛」魚,久之轉為「鮟鱇」魚。

 

並不是所有品種的鮟鱇魚都是住在深海,也有生活在淺海珊瑚礁的。生活在珊瑚礁的種類,因為體型與色彩(特別是雌性)、行為等特殊,一般都作為觀賞魚,例如鮟鱇魚屬下的躄魚科、臂鉤躄魚科等。

 

深海鮟鱇魚因潛伏海底,眼睛幾乎無用武之地,視力大多退化。不善游泳,多靠腹鰭爬行。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被咬中的獵物絕不可能逃走;而且擁有彈性的胃,某些種類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魚類。身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

 

在日本關東,鮟鱇魚被喻為人間極品,有所謂「西有河豚、東有鮟鱇」之稱。鮟鱇魚肉質緊綿密如同龍蝦般,結實不鬆散,纖維彈性十足,鮮美更勝一般魚肉,膠原蛋白十分豐富,因此亦被稱為「窮人的龍蝦」。部分的日本人喜愛吃鮟鱇魚火鍋,尤其是在冬天。除了火鍋,還會以鮟鱇魚肝做壽司,而且鮟鱇魚肝更有「海底鵝肝」之稱,據稱有清熱解毒的美膚功能,一般食用方法為蒸或者是刺身。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等地鮟鱇魚也被作為食用魚類。

 

/tmp/php77vgpN  

 

由於鮟鱇魚多處於深海,科學家至近年才對其生活習性有所研究。剛開始捕捉的時候,發現捕獲的所有的魚隻都是雌性,後來才知道,雄性鮟鱇魚的消化組織在性成熟後會失去功能,因而必須寄生在雌性鮟鱇魚身上。雌性鮟鱇魚比雄性大數十倍至數百倍。在暗不見光的深海裡雌魚會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雄魚,雄魚會隨氣味找尋雌鮟鱇魚,然後咬住雌鮟鱇的下方不放,一陣子後兩條魚的組織血管竟神奇地逐漸相通,從此體型嬌小的公魚就靠著母魚的營養過活,公魚的身體器官,除了精巢之外會逐漸消失,變成雌魚身上的一個肉突。基本上公魚可以視為雌魚身上的精子製造器,這也是公魚唯一的作用。科學家認為這是暗不見天日的深海中雌雄個體間難以接觸以致演化出這種奇葩的交配方式。

 

科技新報 2020-08-08

深海鮟鱇雌魚為何可融合雄魚繁殖?源於獨特的免疫系統

 

老頭插嘴:對雌雄鮟鱇魚的互動模式,具有經濟力有意追求性滿足的女性同胞可深思。



泛科學 2019/02/13

深海鮟鱇魚 X 檔案:糾纏在暗黑大洋中的極端癡戀

 

說到鮟鱇魚,各位的腦海中是不是浮現一隻深黑色、相貌醜怪,細長尖齒,頭掛小燈的魚類,在黑暗的大洋中緩慢悠游的樣子?

 

神秘的鮟鱇魚

/tmp/phpuBJnyk  

 

鮟鱇魚(Anglerfish)因為其背鰭棘特化至嘴巴上方的釣竿狀結構–吻觸手(illicium)而得名(Angler 就是釣者的意思)。這個吻觸手的末端有一個餌球,能用不同方式吸引獵物靠近,例如發光或模擬小蟲子游泳的樣子。除此之外,他們的嘴巴大且身體柔軟,可以吞下比自己大許多倍的獵物。

 

目前已知有 300 多種的鮟鱇魚,棲息地從熱帶珊瑚礁區到極地都有,大多數的鮟鱇魚分布在全球海洋的陰暗深處,深達數千公尺。一般熟知會發光的鮟鱇魚,多指被稱為深海鮟鱇的角鮟鱇類,但這不代表深海鮟鱇都會發光,還是有少部分是不發光的。

 

這類奇異的深海物種神秘、而且難以在自然環境下觀察。過去,深海不易到達,所以科學家們只能從漁民意外打撈到的深海鮟鱇魚標本來進行研究。這就是為什麼這支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周圍海域拍攝的新影片會令深海生物學家如此興奮。

 

永不分離!深海鮟鱇雌雄配對首度亮相

 

YT影片

 

從影片中各位可以看到一個拳頭大小的雌性鮟鱇魚,身上凸出了一條條的細長皮瓣狀結構,這些是側線神經結的延伸 。若仔細觀察,她還有位伴侶:一隻嬌小的雄魚、附著在她身上成為永久的精子提供者。

 

這支影片是 2016 年 8 月由一對夫妻探險家 Kirsten 和 Joachim Jakobsen 在聖喬治島南側 800 公尺深的深海水層中拍攝的。在探險團隊即將完成他們的任務時,一個「有趣的小東西」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於是他們決定追蹤這個奇怪生物,並通過潛水器 1.4 公尺寬的窗口捕捉他的動作。

 

Caulophryne jordani

/tmp/phpuhCQAC  

 

經過專家鑑定,這個 16 公分長的生物是一種叫喬氏長鰭角鮟鱇 (Caulophryne jordani) 的深海鮟鱇。他身上的皮瓣和絲狀鰭條能偵測獵物,就像蜘蛛網,一旦碰到,這個垂釣者就能立刻轉向並吃掉對方。在食物極端缺乏的深海,這是他們確保自己不被餓死的殺手鐧。

 

嶄新資訊:鰭條上間隔性的美麗光點

 

除了我們熟知的吻觸手外,有注意到雌性鮟鱇魚那細細長長的鰭條上的美麗光點嗎?像其他深海鮟鱇一樣,雌性鮟鱇魚用「餌球」(Esca),一種共生的發光菌誘餌來吸引獵物。但這次的影片還提供了其它訊息:

 

她的鰭條似乎也會按照一定的間隔發光。

 

雖然不清楚這些光點是生物產生的亦或只是反射自潛水器的光,這項嶄新資訊還是令科學家們非常驚喜。

 

盲目愛情:雄性深海鮟鱇的生世癡戀

 

小小的雄性鮟鱇魚也是這次影片的一大亮點。像許多其他種類的鮟鱇魚一樣,喬氏長鰭角鮟鱇的雌雄鮟鱇魚會形成一個永久的配對:

 

一旦雄性鮟鱇找到配偶,便會咬住對方,最終與她的組織融合,透過血液取得營養。

 

以部分深海鮟鱇來說,雌性有明顯的「釣竿」和明亮的餌球,雄性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他們的體型比起雌性小得多,外觀看起來就像普通小魚,而且不具有吻觸手這種吸引獵物的功能。你可能會很疑惑,那他們要如何吃東西呢?

 

比起吃,他們有著更重要的任務。

 

雄性鮟鱇魚擁有非常敏銳的嗅覺,幫助他們嗅探在深海黑暗中的未來配偶。當他找到她時,這個小小的追求者可能會面臨與四位男性一起分享伴侶的窘境。但愛是盲目的,對伴侶的渴望最終勝過一切。在雄性鮟鱇魚用他那小而鋒利的牙齒咬住雌性後,身體各部位就會逐漸退化,因為他不再需要這些構造;他身上的器官也會逐漸退化消失,只留下精巢持續發育,成為雌性鮟鱇魚身上不可移動的一個附屬品。

 

深海鮟鱇的雌雄配對,紅色圈圈內的是雄性鮟鱇魚

/tmp/phpoSnZZq  

 

鮟鱇魚是體外受精,所以雌性會以血管輸送賀爾蒙給雄性,讓她們在排卵的同時,雄鮟鱇也可以排出精子。於是,雄性鮟鱇魚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確保雌性可以在她的餘生中產生受精卵,成為物種延續下去的關鍵角色。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得知這項資訊,他們曾透過死去的鮟鱇魚得知這種奇怪的生殖策略,但一直到現在,他們才有幸一窺這「活生生」的例子。

 

死去的深海鮟鱇魚標本,看到那像肉瘤一般凸起的的小小公魚了嗎?

/tmp/phpyvkNaO  

 

除了部分深海鮟鱇魚有寄生行為和極端性別二態性(兩性間有明顯的外觀差異)外,其他的鮟鱇魚並不寄生也無雌雄間的極端差異,雄性和雌性體型通常相近。而這些自由自在的雄性鮟鱇魚會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來找他們的真命天女,聽起來快樂多了,對吧。

 

吃貨小教室:美味的鮟鱇

 

神秘的鮟鱇魚貌似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其實生活在淺海的鮟鱇魚可是日本人民的火鍋主角呢!在關東地區,鮟鱇被稱為人間極品。如果各位心臟夠強,可以先看看這部如何在家處理鮟鱇魚的教學影片 ↓

 

處理鮟鱇魚的教學影片

 

俗話說「西有河豚、東有鮟鱇」,鮟鱇魚肉質綿密、口感彈牙,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但因外型醜陋,少有人願意嘗試,因此在歐美有「窮人的龍蝦」之稱。鮟鱇魚肝更有「海底鵝肝」的美名,據說能清熱解毒、養顏美容,是煮火鍋的熱門首選。其實不只日本,在歐美國家食用鮟鱇魚已經有相當長久的歷史,近年價位更是節節攀升。

 

深海鮟鱇以外,其他棲息在海平面以下數十到數千公尺的鮟鱇,雖然也有吻觸手和餌球,但餌球缺乏發光菌,所以不會發光。棲息在淺海珊瑚礁區的躄魚科(又稱娃娃魚)成員外觀顏色較鮮豔,也是潛水攝影界最喜愛的魚類之一。

 

鮟鱇魚的族群多樣性很高,曾經因為棲息在海表以下數百到數千公尺的地方而不利研究,如今隨著深水探勘技術的發展,研究鮟鱇魚將不再那麼困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就能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神秘生物在他們漆黑無光家園中的實際樣貌。

 

 

蝦皮購物的說明

 

1.有鮟鱇、黃鮟鱇兩種。日本北部的深海捕到的鮟鱇味道最好 (最大能長到1.5公尺)。

 

2.鮟鱇的含水量多,肉質柔軟,通常是吊在架子上殺魚的。

 

3.鮟鱇魚肝非常的美味很大,是漂亮的粉紅色,越大的鮟鱇魚,肝也就越大 (約佔體重的一成) 。

 

4.鮟鱇的美味在於膠質,具有保養皮膚,青春永駐的功效,非常受女性歡迎。

 

5.依重量不同,一隻約300- 1000元臺幣。

 

109.12.24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