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tDBOJO 

杜虹花 (台灣紫珠) 

 

有些男人天生好客,不時會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聚聚,他們樂於享受高朋滿座的氛圍。也有不少男人喜歡呼朋引伴,幾個家庭一起出門旅遊,人多熱鬧,氣氛好。殊不知他們是主動在為姦夫淫婦牽線創造機會,不倫的根苗由此滋生。

 

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世間男女的姦情皆始於接觸,只要不接觸就不會出毛病。

 

傳統舊社會的大戶人家對女眷的拘束首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大門禁絕外人,二門禁絕叔伯、姑夫姨丈、侄甥、家奴,甚至兄弟、兒子。

 

沒錯,即使親生兒子、親兄弟也得防。懶叫和騷屄從來就不講倫常,也不敘尊卑。懶叫看到洞就想鑽,騷屄癢了就想懶叫,只要懶叫幹得好,騷屄爽了就會叫哥哥。

 

很多男人無力再舉後,對兒子與老婆的親密舉動也會疑神疑鬼,不時嚷著「兒大避母」。老男人的顧慮沒有錯,發情的小公狗鎮日裡看著母姐妹在眼前搔首弄姿,精蟲沖腦就會淫興大發,忍不住之下就想騎上去苟且一番;飢渴難耐的老母狗平日裡不容易接觸到男人,兒子自然成了她首要勾引的對象,幾番欲迎還拒走過場,最後獻出禁臠成就好事幾乎是必然,然而這也是最好的結局。畢竟,落入奴才手中,雌伏在奴才胯下呻吟,讓一眾奴才恣意玩弄,是誰也不想看到的結果。

 

「通家之好」一詞出自元曲《東堂老》。意思指兩家的男人交情深厚,像一家人一樣,可以登堂入室,彼此不避諱地接觸對方的女眷。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有西鄰趙國器,是這揚州奴父親,與老夫三十載通家之好。

 

「通家之好」是個變景,男人毫不避諱的對另一個男人開放自己的妻女與母親;有時甚至直接講明,將母、妻、女託付給他。古人壽短,男人經常英年早逝,豁達的男人會早做安排,找個義薄雲天、可以託妻顧子的朋友。也有生性豪放、個性直爽的男人,遇上志氣相投的朋友忍不住就毫不避諱地讓他接觸到家裡的女眷。

 

蘇東坡 (蘇軾) 的曾祖父蘇杲生於五代晉少帝開運元年(944),死於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兄弟五人。蘇杲生了九個兒子,八個早夭,只有蘇東坡的祖父蘇序倖存。蘇杲有一位同族兄弟叫蘇玩,因為犯了官司,被捕下獄。由於官司很嚴重,蘇玩擔心自己不能生還,就請蘇杲幫他打聽官府判案的消息,如果要判死刑,就提前通知自己,以便自行了斷免受刑戮之苦,也囑託蘇杲照顧自己的孀妻遺孤。後來官司了結,蘇玩釋放出獄,對蘇杲説:「我不是沒有兄弟,但是能寄託生死大事的,只有你。」蘇杲去世時,蘇序21歲,臨終前妻子宋氏拉着兒子的手,對他説:「為什麼不把孩子託付給你的兄弟呢?」蘇杲義正辭嚴地説:「孩子如果有出息,即便不是我的兄弟,也會照顧他;如果沒出息,就是我的親兄弟,也會扔下他不管。」

 

由上可見蘇玩與蘇杲氣度與心態的不同,蘇玩在面臨死亡時擔心往後妻兒生活無著,無私地將妻兒託付給另一個男人。蘇杲曾被「託付」過,知道箇中蹊蹺,他寧可妻兒餓死,也不想妻子落入別人手中。即使只託付朋友照顧兒子,也會給朋友名正言順的機會,光明正大的上門,勾引並接收自己的妻女。他對女人太瞭解了,知道妻子絕對耐不了生活的困苦和孀居的寂寞。他割捨不下妻子,卻狠心任由妻兒自生自滅。

 

當然,有些「通家之好」其實是古代版的雜交換妻。這事,只要不張揚,外人不會知道。

 

「通家之好」可以登堂入室,託妻付子,自然也能「升堂拜母」。

 

升堂拜母,也作登堂拜母,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指兩個青年男子結為至交好友,將對方的母親當作可以不避諱的近親長輩,甚至當作自己的母親。「通家之好」必定可登堂入室,妻女不避,高堂如親;反之則未必然。

 

人們印象裡的「老母」通常是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因此「升堂拜母」很「安全」。所以老母可拜,大多數的時候對方家的年輕女眷還是得迴避。然而如果老母」是個風韻猶存、飢渴已久的半老徐娘,「升堂拜母」會讓事情變得曖昧,甚至不堪。

 

三立新聞 2022-04-24 17:17

目睹不堪畫面!辣媽「不倫國一男」搞上床 兒崩潰離家出走

 

社會工作者張雪如在《震震有詞》透露,曾經遇過一個在雲林的案子,爸爸跑來告訴她,自己孩子讀國一時,有一個同學因為是隔代教養,加上後母對他不好,所以常常禮拜五就會來借住。沒想到有一天,兒子看到媽媽和同學躺在床上,「就剛做完想要休息」,兒子整個氣到不行,「就抓起來把人痛打一頓」。

 

張雪如

/tmp/php342Cck

 

據張雪如形容,當時這名母親才38歲,平常喜歡穿性感露胸的衣服,而在發生這件事情後,爸爸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選擇離婚,怎料就在10多年後,變成母親來找張雪如,表示兒子長大了要結婚,自己卻沒有收到喜帖,「我真的很想去參加這個婚禮」,所以拜託張雪如打電話給自己的兒子,結果兒子一接起電話,聽到「媽媽」二個字就掛斷電話。

 

原來搞上同學之後,整間學校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兒子在地方完全抬不起頭來,「他說為了他媽媽這件事情,離鄉背井一個人到外面半工半讀,他沒有用到家裡一分一毫的錢。他說這個痛,讓他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走不出來」,所以希望張雪如打給他時,永遠不要提到「媽媽」這個詞。

 

公元189年,周瑜慕名遠從舒城 (安徽六安市舒城縣) 來到富春 (浙江杭州) 拜訪孫策。此時周瑜年僅15虛歲,孫策年長周瑜一個月,也是15歲。兩人見面後相談甚歡,孫策讓周瑜拜見母親吳氏,這事被陳壽記入《三國志》,而後「升堂拜母」成了流傳後世的佳話。

 

《三國演義》裡劉關張因志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周孫兩人在《三國志》裡成了「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的「好」朋友;然而我們在三國志裡只看到周瑜在物質上資助孫策,卻沒看到孫策和周瑜「共」了什麼東西。

 

老頭納悶,陳壽描述周瑜與孫策交好,為何要刻意提周瑜「升堂拜母」。周瑜「」孫策母,孫策有沒有「」周瑜母?似乎沒有。最合理的解釋是當時周瑜之母已逝世。如果周母尚健在,問題就大了。

 

「通家之好」一詞後世常用,往後兩千多年,類似的事絕對不少,然者史者幾乎不再提,或許他們已想到陳壽刻意點出卻又諱言之事。

 

周瑜力邀孫策搬去舒城,虛歲15的孫策真就帶著全家搬去舒城,這是一趟神奇之旅,全程477公里。成年人一小時走四公里,一天走八小時,拖家帶眷的這趟路最少得走上半個月。

 

/tmp/phpujH8Cr

/tmp/phpHI2Hkx

 

我們不能確定搬家一事有沒有徵得遠在長沙「討賊」的孫堅同意,他實在沒有理由會同意這種鳥事。奇怪的是陳壽的三國志對這件事在《孫堅傳》《孫策傳》和《周瑜傳》裡敘述各不相同。《孫堅傳》隻字不提,《孫策傳》說「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周瑜傳》則以障眼法說「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刻意含糊「徙家於舒」的主詞,不說到底誰徒家於舒,陳壽為何要刻意打馬虎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34歲的吳氏是同意的,甚至她就是主導者。畢竟34歲的她絕對可以否決15歲兒子荒謬又任性的決定,然而她卻隨著孫策跋涉近五百公里搬去舒城。孫策一家到舒城後,「壯有姿貌」的周瑜把「道南大宅」送給孫策一家居住。這讓老頭齷齪地想到「金屋藏嬌」,也想到「通房外室」。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老頭插嘴

 

周家是廬江旺族,三國志對周瑜祖上家世頗多著墨。然而對其家庭介紹有限。僅云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應係最高官銜。周異生卒年不詳,何時任洛陽令?其後呢,卒於任?罷官?因何罷官?周瑜生母不詳,是嫡是庶?由侄子周峻推知周瑜有一兄,然名不詳,事蹟不詳,生卒年不詳。周家是旺族,周瑜又官拜大都督,以上資訊當時人必然都知道,為何隱諱不提?

 

孫堅興義兵討董卓時當靈帝中平六年(189),孫堅35歲,孫夫人吳氏34歲。周瑜與孫策同年,都是15歲。15歲的周瑜即使父親亡故,也還上有兄長,他有處分家產 (推道南大宅以舍策) 的權力?合理的解釋是當時兄弟已分家。

 

 

孫堅小傳

 

孫堅 (155- 191) ,吳郡富春 (今杭州) 人。少為縣吏。年十七,府召署假尉。

 

靈帝熹平元年 (172,18歲) ,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餘人,與州郡合討破會稽妖賊許昌,刺史臧旻列上功狀,詔書除堅鹽瀆丞。數歲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老頭插嘴

 

東漢官制大縣設縣令,秩俸六百石至一千石,小縣設縣長秩俸三百石至五百石,大小縣均設縣丞與縣尉,秩俸二百石至四百石。

 

鹽瀆,位於江蘇中東部沿海,即今江蘇鹽城。盱眙位於江蘇中部,今為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淮安市西南,洪澤湖南。下邳,位於江蘇西北,今江蘇徐州市睢寧古邳鎮。清代因洪水縣治遷至今邳州。

 

/tmp/phppLaeYi  

 

靈帝中平元年 (184,30歲) ,黃巾賊帥張角起於魏郡,漢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儁將兵討擊之。儁表請堅為佐軍司馬,旋拜堅為別部司馬。

 

老頭插嘴:由於朱儁的提攜,孫堅從此對朱儁相當推崇。

 

中平二年 (185,31歲) ,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西討涼州邊章、韓遂之亂。溫表堅與參軍事。中平三年 (186,32歲) ,張溫征討無功班師,朝廷拜堅議郎

 

老頭插嘴:議郎,官名。郎官的一種。秦置。漢沿置,屬於光祿勛,與中郎相同,高於侍郎、郎中。東漢時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管轄,議郎則屬例外。議郎純文職,毋須輪流當值充當皇宮守衛工作,職為顧問應對,可參預朝政。其官秩也提高到六百石 (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羽林郎秩比三百石) 。

 

中平四年(187,33歲)10月,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衆萬餘人,攻圍城邑,朝廷以堅為長沙太守,旬月之閒,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帥徒衆起於零、桂,與星相應。堅越境尋討,三郡肅然。漢朝錄前後功,封堅烏程侯

 

老頭插嘴:東漢郡守、州牧秩俸二千石。

 

中平六年(189,35歲),靈帝崩,卓擅朝政,諸州郡並興義兵,堅亦舉兵。

 

荊州刺史王叡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復殺不濟軍資的南陽太守張咨。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堅移屯梁東,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關公溫酒斬華雄是羅貫中竄改歷史)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復進軍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堅乃前入至雒,脩諸陵,平塞卓所發掘。訖,引軍還,住魯陽。

 

老頭插嘴:東漢中央武職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列於九卿,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置,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部隊(如驍騎、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後常設。漢末以後,開始出現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袁術「表」 (推薦) 孫堅署理 (「行」) 的破虜將軍就是雜號將軍。雜號將軍位階高於偏將軍、裨將軍。

 

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享年37) 。兄子賁,帥將士衆就術,術復表賁為豫州刺史。堅四子:策、權、翊、匡。權旣稱尊號,謚堅曰武烈皇帝。

 

老頭插嘴

 

古來很多武將會把兒子帶在身邊培養,以為接班人。奇怪的是孫堅孫策這對父子卻不如此,以致孫堅死後部眾由侄子孫賁接收。

 

孫賁 (173- 210,長孫策兩歲) ,孫堅兄孫羌之子,父母早死,弟弟孫輔還是嬰孩,孫賁獨力養育孫輔。孫賁初為郡督郵守長,孫堅於長沙起兵(中平六年,公元189,孫堅35歲,孫賁17歲),孫賁就棄官跟隨孫堅。孫堅戰死 (191) ,19歲的孫賁統領孫堅部眾扶送靈柩回鄉。後來袁術攻壽春,孫賁領孫堅舊部前去依附。袁術派孫賁攻擊袁紹任命的九江太守周昂,於陰陵擊破周昂,袁術於是表孫賁領豫州刺史,轉丹楊都尉,行征虜將軍,參與討平山越 (老頭插嘴:兩年前袁術給孫堅的官銜是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兩人的豫州刺史都是虛銜,豫州不在袁孫的勢力範圍)。袁術佔據壽春後,揚州刺史劉繇遷至曲阿,驅逐孫賁,孫賁退駐歷陽。不久,袁術命孫賁與吳景聯手攻擊劉繇部將樊能、張英等人,未能擊破。後來孫策到江東,幫助孫賁、吳景擊破張英、樊能,並且追擊劉繇,劉繇敗走豫章。建安二年(197),袁術於壽春稱帝,孫策遣回孫賁和吳景。袁術任命孫賁為九江太守 (虛銜,九江在劉繇手中) ,孫賁不從,拋棄妻兒回歸江南。孫賁到時,孫策已平定吳郡和會稽。建安四年(199)孫策征伐廬江太守劉勳及江夏太守黃祖,回軍時知道劉繇病死,於是又平定豫章,由孫賁領豫章太守 (豫章即今南昌,與九江相鄰,均在今江西北部) ,後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208),劉隱奉 (漢獻帝/ 曹操) 詔拜孫賁為征虜將軍,仍豫章太守。曹操平定荊州時,孫賁畏懼,想送兒子給曹操為質,被朱治勸止。建安十五年,孫權從豫章分出鄱陽郡,以步騭為太守,孫賁抗命未果,同年逝世,得年38。周瑜亦死在這年,兩人都有可能是被孫權毒死

 

 

《三國志.吳書五 孫破虜吳夫人傳》

 

黑字是陳壽三國志本文.藍字是裴松之註

 

孫破虜吳夫人,吳主權母也。本吳人,徙錢唐,早失父母,與弟景居。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

 

老頭插嘴

 

吳氏出身小戶人家,先代由江蘇蘇州遷來浙江杭州,父母雙亡 (不知何以為生) 。因姿色被地方惡霸孫堅看上,由以上可知兩人的結合幾乎是孫堅霸王硬上弓。

 

孫堅與吳氏何時成親,史書諱而不詳。兩人育四子一女,長子孫策 (175- 200) 出生於175年,可推斷兩人成親應在174年 (孫堅20歲,吳夫人19歲) 之前。如在174年以後,問題就很大 (表示孫策不是孫堅的種,吳氏是孫堅擄掠的已婚人妻) 。

 

而後長女孫氏 (生卒年不詳) ,次子孫權 (182- 252) ,三子孫翊(184- 204),孫匡(生卒年不詳,死時約20餘)。另有庶子孫朗,亦是生卒年不詳,甚至生母也不詳。

 

按孫堅自中平元年 (184,30歲) 起長年出征在外,29歲的吳夫人並未隨軍,巧的是184年以後出生的孫匡、孫朗出生年都不詳,有可能是怕被推算出是在孫堅不在時受孕。

 

景常隨堅征伐有功,拜騎都尉。袁術上景丹楊太守,討故太守周昕,遂據其郡。 (孫堅死後) 孫策與孫河、呂范依景,合眾共討涇縣山賊祖郎,郎敗走。會為劉繇所迫,景複北依術,術以為督軍中郎將 (袁術另以周瑜從父周尚為丹楊太守) ,與孫賁共討樊能、於麋於橫江,又擊笮融、薛禮於秣陵。時策被創牛渚,降賊複反,景攻討,盡禽之。從討劉繇,繇奔豫章,策遣景、賁到壽春報術。術方與劉備爭徐州,以景為廣陵太守。術後僭號,策以書喻術,術不納,便絕江津,不與通,使人告景。景即委郡東歸,策複以景為丹楊太守。漢遣議郎王誧 (音普) 。銜命南行,表景為揚武將軍,領郡如故。

 

老頭插嘴:東漢末廣陵郡領十一縣:廣陵縣、江都縣、東陽縣、射陽縣、鹽瀆縣、輿縣、堂邑縣。獻帝建安年間,再割下邳郡之淮陰、淮浦二縣併入廣陵。廣陵轄境約為今江蘇北部。三國時廣陵分屬魏、吳。吳據廣陵縣,魏廣陵郡治淮陰縣。

 

及權少年統業,夫人助治軍國,甚有補益。

 

會稽典錄曰:策功曹魏騰,以迕意見譴,將殺之,士大夫憂恐,計無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謂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舍過錄功。魏功曹在公盡規,汝今日殺之,則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見禍之及,當先投此井中耳。」策大驚,遽釋騰。夫人智略權譎,類皆如此。

 

建安七年,臨薨,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合葬高陵。

 

志林曰:按會稽貢舉簿,建安十二年到十三年闕,無舉者,云府君遭憂,此則吳后以十二年薨也。八年九年皆有貢舉,斯甚分明。

 

老頭插嘴

 

三國志記載吳氏死於建安七年 (156- 202) ,目前以為定論。然而晉人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時刻意標出建安十二年,必有所疑。堂堂吳國太后為何無法確定死於何時!

 

孫策死後兩年,三國志說吳太夫人也死了 (得年48) ,此時孫權 (182- 252) 21歲,繼位已兩年。吳氏臨終為什麼要「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為什麼不直接跟孫權講?「合葬高陵」是史者敘事,還是吳氏的遺囑?夫妻合葬是常理,需特別囑託則是怪事。或許,這段記載其實是個幌子,吳氏根本不想和孫堅合葬,合葬是孫權的意思。

 

《三國演義》憑空虛構了一個吳國太,直接出現在孫策死時,書中明確指出吳太夫人已死,吳國太不是吳太夫人,是吳太夫人的妹妹,兩人一起嫁給孫堅。吳太夫人去世後,孫權遵母親遺命,奉養吳國太如同親生母親。赤壁之戰 (208) 前,吳國太曾提醒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顯然她將周瑜視為孫家「主外」的男人。無知後人推測「吳國太」的原型是孫堅的妾丁氏,然而也有可能吳太夫人並沒死,只是身兼二職,身份曖昧。

 

秦始皇因生母淫亂,一生不立后。巧的是孫權掌權58年,稱王32年,稱帝24年,後宮姬妾無數,上焉者稱夫人,下焉者稱姬,立太子,卻始終不立后。直到臨死前一年 (251) 5月才立太子孫亮母潘氏為后。然而半年後孫權病重,竟下令宮女將潘后勒死,兩個月後孫權死。孫權為何如此!?

 

八年,景卒官,子奮授兵為將,封新亭侯,卒。子安嗣,安坐黨魯王霸死。

 

吳書曰:權征荊州,拜奮吳郡都督,以鎮東方。

 

奮弟祺,封都亭侯,卒。子纂嗣。纂妻即滕胤女也,胤被誅,并遇害。

 

吳書曰:祺與張溫、顧譚友善,權令關平辭訟事。

 

 

《三國志.吳書一 孫策傳》

 

策字伯符。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

 

江表傳曰:堅為朱儁所表,為佐軍,留家著壽春。策年十餘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老頭插嘴

 

孫堅被朱儁表為佐軍司馬,時當靈帝中平元年 (184) ,孫堅30歲,孫策10歲。

 

中平六年(189),靈帝崩,卓擅朝政,諸州郡並興義兵,堅亦舉兵。此時孫堅35歲,吳夫人34歲,孫策15歲。這年周瑜自舒來拜訪孫策,進而升堂拜母,並勸孫策舉家搬去舒城。

 

《三國志 孫靜傳》:堅始舉事, (孫堅弟) 靜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障,衆咸附焉。

 

虛歲15歲的孫策奉母,帶著年紀不詳的妹妹和八歲的二弟孫權,六歲的三弟孫翊,還有年歲不詳的四弟孫匡,由富春 (浙江杭州) 搬到舒城 (安徽中部,今屬六安市) ,一路上必然是周瑜相幫。明明叔叔孫靜在家鄉已是一方勢力,不怕沒人照應,孫策為什麼要離鄉背井依附周瑜?34歲的吳氏為什麼會同意?搬家是孫策的意思,還是吳氏的意思?是否徵得孫堅同意嗎?

 

堅薨,還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老頭插嘴:曲阿今屬江蘇鎮江市,江都即今江蘇揚州市。鎮江與揚州隔長江相望,鎮江在南岸,揚州在北岸。葬父後,17歲的孫策未前往壽春依附袁術,也未返鄉依附叔叔孫靜,孫策帶著母親吳氏渡江到江都做什麼?此時周瑜在哪裡?

 

魏書曰:策當嗣侯,讓與弟匡。

 

老頭插嘴:孫堅死後,孫策不承襲孫堅的烏程侯,讓予幼弟孫匡。可以說孫策有志氣,也可能孫策不是孫堅的種,甚至孫匡是孫策的種。

 

徐州牧陶謙深忌策。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與呂範、孫河俱就景,因緣召募得數百人。

 

老頭插嘴

 

陶謙(132-194),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馬鞍山市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東鄰南京市)人。陶謙出身自丹陽郡小吏之子弟,年少喪父,以遊蕩不羈聞名縣內,常與縣內孩童玩騎馬打仗遊戲,孩童們皆以陶謙為首。前蒼梧太守甘公看到陶謙後認為其相貌雄偉必有一番成就,而將女兒許配陶謙。

 

婚後陶謙收起浪蕩個性轉為好學,先成諸生後舉孝廉,任尚書郎,舒縣令,再舉茂才,任盧縣令。為官清白,封幽州刺史,議郎。西羌侵擾邊境,朝廷派皇甫嵩出戰,徵召陶謙為揚武都尉,大破西羌。中平二年(185)邊章、韓遂作亂,朝廷派車騎將軍張溫與董卓出兵討伐,張溫徵召陶謙與孫堅助戰。中平五年(188),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陶謙以臧霸、孫觀為將大破黃巾,而後軟硬兼施延攬人才,當地望族與名士都為他效力。初平四年(193)陶謙聽從趙昱、王朗的意見在董卓遷都長安時出使奉承天子,天子封其為安東將軍、徐州牧、溧陽侯。

 

孫堅死於191年,陶謙任徐州牧是193年。陶謙的經歷與孫堅相仿,兩人都是地方混混以軍功出身。兩人還曾在張溫麾下共事,算是孫策的父執輩。62歲的陶謙實在沒理由深忌19歲的孫策,甚至驅逐孫策。或許......孫策、周瑜與吳氏的醜聞已眾人皆知。

 

曹操之父曹嵩死於獻帝初平四年 (193) 。當年秋,曹操第一次伐陶謙,劉備於此時入徐州。孫策可能是避兵禍離開徐州,也可能是被劉備視為競爭者逼走。老頭認為仍以孫策、周瑜與吳氏之曖昧為最大可能。隔年 (194) 陶謙病死,劉備據徐州。

 

興平元年,從袁術。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

 

老頭插嘴:興平元年即194年。孫策20歲,在曲阿募兵後就去依附袁術。

 

太傅馬日磾......,在壽春以禮辟策,表拜懷義校尉,......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後術欲攻徐州,從廬江太守陸康求米三萬斛。康不與,術大怒。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策常銜恨。術遣策攻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術復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益失望。

 

老頭插嘴:以上均發生於興平元年 (194) 。

 

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楊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歷陽。繇遣樊能、于麋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江東。

 

老頭插嘴:袁術因孫堅之功,拜其妻弟吳景為騎都尉。後再令吳景丹楊太守,當時丹楊為袁紹任命的丹楊太守周昕所據,孫堅攻逐周昕,孫堅 (吳景) 遂據其郡,孫賁為丹楊都尉。孫堅死後,吳景孫賁為劉繇所逐。袁術再以周尚 (周瑜從父) 為丹楊太守。

 

江表傳曰:策說術云:「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比至歷陽,衆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歷陽,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轉鬬,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

 

老頭插嘴

 

歷陽,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屬鎮。阜陵在今和縣西。歷陽、阜陵與舒城均在江北,相距174公里。

 

吳氏「先自曲阿徙於歷陽」,為什麼?此時弟弟吳景與大侄子孫賁被劉繇所逐,應該在歷陽。誰陪她去?若是周瑜與她同行,兩人關係絕對不單純。

 

《三國志 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 (東漢丹楊郡治在今安徽宣城,三國吳時移至今南京,今地丹陽是鎮江市屬縣,都在長江以南,但不屬當時人們口中的江東或江南) ,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 (孫策) 到歷陽,馳書報瑜」是障眼法,讓人以為周瑜人在舒城。然而此時周瑜人在舒城?還是與吳氏在歷陽同居?

 

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衆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衆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此,興平二年事也 (195) 。

 

孫策要周瑜帶著丹陽兵回丹楊,似乎合理。然而兩人「交情深厚」,周瑜可以再回來幫孫策,甚至可以派人領著丹陽兵回去自己留下,但周瑜走了,讓孫策獨自打拼。老頭認為癥結在吳氏。孫策不願周瑜再沾染吳氏,要收回自用。

 

周瑜與孫策相識時均是15歲,兩人交往雖然有「總角之好」「推道南大宅以舍策,有無通共」「登堂拜母之交」,然而出身武夫之家的孫策與官宦世家的周瑜相交,畢竟略有高攀之嫌,而且一開始明顯是周瑜出錢出力資助孫策。要周瑜助孫策「創業」,其實就是要周瑜屈居孫策之下,沒有相當的誘因,周瑜為什麼會接受

 

然而周瑜後來還是來了。《周瑜傳》說袁術以從弟袁胤代周尚為丹楊太守,徵周瑜與周尚回壽春 (今安徽淮南市) 。袁術欲以周瑜為將,瑜周觀袁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 (今安徽合肥市下巢湖市轄區) 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 (198) 。

 

老頭認為袁術始終沒有重用周瑜是表面原因,真正讓周瑜「歸」吳還是吳氏。孫策在周瑜走後的這段時間東征西討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照顧」吳氏,在吳氏的要求下,周瑜桂吳。

 

赤壁戰前,雄主曹操相招,周瑜為什麼沒答應?此時孫家的主子已由孫策換成小弟弟孫權,當年周瑜不肯屈居孫策之下,如今肯屈身小兒之下實在說不過去。所以一定另有讓周瑜肯留下為孫家賣命的原因。千年後清孝莊就是用這招讓多爾袞賣命,最後送命 (精盡而亡) ,周瑜賣命的下場,也是送命可能是功高震主,也可能是......幹人老姆。

 

江表傳曰: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


權召羣臣會議,是公議。獨將瑜詣母前定議,是「家」議。

 

江表傳曰:策渡江攻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穀、戰具,是歲興平二年也。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依繇為盟主,禮據秣陵城,融屯縣南。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戰,斬首五百餘級,融即閉門不敢動。因渡江攻禮,禮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復合衆襲奪牛渚屯。策聞之,還攻破能等,獲男女萬餘人。復下攻融,為流矢所中,傷股,不能乘馬,因自輿還牛渚營。或叛告融曰:「孫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將於茲鄉。策遣步騎數百挑戰,設伏於後,賊出擊之,鋒刃未接而偽走,賊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策因往到融營下,令左右大呼曰:「孫郎竟云何!」賊於是驚怖夜遁。融聞策尚在,更深溝高壘,繕治守備。策以融所屯地勢險固,乃舍去,攻破繇別將於海陵,轉攻湖孰、江乘,皆下之。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江表傳曰:策時年少,雖有位號,而士民皆呼為孫郎。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恱,競以牛酒詣軍。劉繇旣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發恩布令,告諸縣:「其劉繇、笮融等故鄉部曲來降首者,一無所問;樂從軍者,一身行,復除門戶;不樂者,勿彊也。」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吳人嚴白虎等衆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策曰:「虎等羣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吳錄曰:時有烏程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各聚衆萬餘或數千。引兵撲討,皆攻破之。策母吳氏曰:「晟與汝父有升堂見妻之分,今其諸子兄弟皆已梟夷,獨餘一老翁,何足復憚乎?」乃舍之,餘咸族誅。策自討虎,虎高壘堅守,使其弟輿請和。許之。輿請獨與策會面約。旣會,策引白刃斫席,輿體動,策笑曰:「聞卿能坐躍,勦捷不常,聊戲卿耳!」輿曰:「我見刃乃然。」策知其無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輿有勇力,虎衆以其死也,甚懼。進攻破之。虎奔餘杭,投許昭於虜中。程普請擊昭,策曰:「許昭有義於舊君,有誠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乃舍之。臣松之案:許昭有義於舊君,謂濟盛憲也,事見後注。有誠於故友,則受嚴白虎也。

 

盡更置長吏,策自領會稽太守,復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丹楊朱治為吳郡太守。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江表傳曰:策遣奉正都尉劉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詣許,拜獻方物。

 

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江表傳曰: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董卓逆亂,凶國害民。先將軍堅念在平討,雅意未遂,厥美著聞。策遵善道,求福不回。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策自以統領兵馬,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欲得將軍號,及使人諷誧,誧便承制假策明漢將軍。是時,陳瑀屯海西,策奉詔治嚴,當與布、瑀參同形勢。行到錢唐,瑀陰圖襲策,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丹楊、宣城、涇、陵陽、始安、黟、歙諸險縣大帥祖郎、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使為內應,伺策軍發,欲攻取諸郡。策覺之,遣呂範、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山陽公載記曰:瑀單騎走兾州,自歸袁紹,紹以為故安都尉。

 

江表傳曰: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其年,制書轉拜討逆將軍,改封吳侯。

 

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衆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策聞之,偽與勳好盟。勳新得術衆,時豫章上繚宗民萬餘家在江東,策勸勳攻取之。勳旣行,策輕軍晨夜襲拔廬江,勳衆盡降,勳獨與麾下數百人自歸曹公。

 

江表傳曰:策被詔勑,與司空曹公、衞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并力討袁術、劉表。軍嚴當進,會術死,術從弟胤、女壻黃猗等畏懼曹公,不敢守壽春,乃共舁術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劉勳於皖城。勳糧食少,無以相振,乃遣從弟偕告糴於豫章太守華歆。歆郡素少穀,遣吏將偕就海昏上繚,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偕往歷月,纔得數千斛。偕乃報勳,具說形狀,使勳來襲取之。勳得偕書,便潛軍到海昏邑下。宗帥知之,空壁逃匿,勳了無所得。時策西討黃祖,行及石城,聞勳輕身詣海昏,便分遣從兄賁、輔率八千人於彭澤待勳,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即克之,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并術、勳妻子。上用汝南李術為廬江太守,給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東詣吳。賁、輔又於彭澤破勳。勳走入楚江,從尋陽步上到置馬亭,聞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至沂,築壘自守,告急於劉表,求救於黃祖。祖遣太子射船軍五千人助勳。策復就攻,大破勳。勳與偕北歸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勳兵二千餘人,船千艘,遂前進夏口攻黃祖。時劉表遣從子虎、南陽韓晞將長矛五千,來為黃祖前鋒。策與戰,大破之。

 

吳錄載策表曰:「臣討黃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劉表遣將助祖,並來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範、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行奉業校尉孫權、行先登校尉韓當、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身跨馬櫟陳,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踊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壍,迅疾若飛。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並發,流矢雨集,日加辰時,祖乃潰爛。鋒刃所截,猋火所焚,前無生寇,惟祖迸走。獲其妻息男女七人,斬虎、韓晞以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二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財物山積。雖表未禽,祖宿狡猾,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鴟張,以祖氣息,而祖家屬部曲埽地無餘,表孤特之虜,成鬼行尸。誠皆聖朝神武遠振,臣討有罪,得效微勤。」

 

是時哀紹方彊,而策并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

 

吳歷曰: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彰取賁女,禮辟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

 

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江表傳曰: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登即瑀之從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陰復遣間使,以印綬與嚴白虎餘黨,圖為後害,以報瑀見破之辱。策歸,復討登。軍到丹徒,須待運糧。策性好獵,將步騎數出。策驅馳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初,吳郡太守許貢上表於漢帝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貢表,以示策。策請貢相見,以責讓貢。貢辭無表,策即令武士絞殺之。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讎。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荅云:「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九州春秋曰:策聞曹公北征柳城,悉起江南之衆,自號大司馬,將北襲許,恃其勇,行不設備,故及於難。孫盛異同評曰:凡此數書,各有所失。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彊宗未盡歸復,曹、袁虎爭,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潁,而遷帝於吳、越哉?斯蓋庸人之所鑒見,況策達於事勢者乎?又案袁紹以建安五年至黎陽,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聞曹公與紹相拒於官渡,謬矣。伐登之言,為有證也。又江表傳說策悉識韓當軍士,疑此為詐,便射殺一人。夫三軍將士或有新附,策為大將,何能悉識?以所不識,便射殺之,非其論也,又策見殺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錯尤甚矣。臣松之案:傅子亦云曹公征柳城,將襲許。記述若斯,何其踈哉!然孫盛所譏,未為悉是。黃祖始被策破,魂氣未反,且劉表君臣本無兼并之志,雖在上流,何辦規擬吳會?策之此舉,理應先圖陳登,但舉兵所在,不止登而已。于時彊宗驍帥,祖郎、嚴虎之徒,禽滅已盡,所餘山越,蓋何足慮?然則策之所規,未可謂之不暇也。若使策志獲從,大權在手,淮、泗之間,所在皆可都,何必畢志江外,其當遷帝於揚、越哉?案魏武紀,武帝以建安四年已出屯官渡,乃策未死之前,乆與袁紹交兵,則國志所云不為謬也。許貢客,無聞之小人,而能感識恩遇,臨義忘生,卒然奮發,有侔古烈矣。詩云:「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貢客其有焉。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吳歷曰:策旣被創,醫言可治,當好自將護,百日勿動。策引鏡自照,謂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奮,創皆分裂,其夜卒。搜神記曰:策旣殺于吉,每獨坐,彷彿見吉在左右,意深惡之,頗有失常。後治創方差,而引鏡自照,見吉在鏡中,顧而弗見,如是再三,因撲鏡大叫,創皆崩裂,須臾而死。

 

權稱尊號,追謚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老頭插嘴:孫權承襲父兄基業幾乎是人們的共識。稱帝後尊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堅傳》與《吳主傳》均有記載) ,母吳氏為武烈皇后 (《吳主傳》有記載,《孫破擄夫人傳》未記載 ) 。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孫策子孫紹降為侯。復以吳侯稱謂敏感,改為上虞侯。孫權十歲喪父,說來是由孫策養大,後世均認為孫權對孫策及其子孫太刻薄。孫策死後,孫權接收孫策所有妻妾,以致孫策名下只有一個大橋,還下落不明。大伙說孫權是人嗎?

 

赤壁戰後周瑜莫名其妙的死了,顧曲周郎有可能是幹太多女人幹死的,最大可能是被孫權毒死的。周氏一族從此被東吳政權排斥,甚至到了西晉時期江東周氏仍然被刻意壓抑。

 

老頭插嘴孫堅 (155- 191/192) ,孫夫人吳氏 (156- 202) ,孫策 (175- 200) ,周瑜 (175- 210)  ,孫權 (182- 252) 。孫堅37歲死時孫策17歲。孫策26歲死時孫權19歲。赤壁之戰時孫權27歲,周瑜34歲。戰後兩年,周瑜暴卒。

 

 

老頭的話

 

老頭成長的年代,婦女大多未就業。兒女到了初高中時,女人的年齡通常在四十上下。此時正是婦人最成熟嫵媚的時期,也正值性需求旺盛的盛年。

 

除非是擅於招蜂引蝶的淫婦,否則家庭主婦的生活單純也單調;大多數的婦人即使騷癢難耐,也不容易找到男人

 

然而不知要算孝順,還是不孝的兒子為婦人開了一扇窗。有些男孩喜歡在課後帶同學回家,一起作功課,一起玩遊戲,甚至一起偷偷看A片。兒子無意地為婦人開了一扇小窗,雖然窗子不大,然而等同開門揖盜。世上的姦情都始於接觸,只要兒子的同學多來幾次,即使原本無心的婦人在幾次午夜夢迴後也會開始萌生畸想。

 

只要婦人心生畸念,淫靡的花朵已在陰暗的角落萌芽。

 

111.04.26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