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dtQCt9  

 

以往,老頭一直以為裴松之是「註」《三國志》,看了下文才知道裴松之是「注」《三國志》。下文也告訴老頭,裴松之為什麼要注《三國志》;接著,老頭也瞭解裴松之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關鍵評論 2023/02/26

南北分裂之劉宋時代三部「史料」(二):劉義隆決定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劉宋的「正統」,面前最大的障礙,無非就是《三國志》。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決定跟《三國志》拚了。怎麼拚?命裴松之做《三國志注》。

 

 

文:阿前

 

東漢末年分三國,群雄並起爭天下,同歸於晉。晉朝初年,原蜀漢官員陳壽做《三國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陳壽死後,《三國志》更為晉室採錄,成為國家圖書。要知道,《三國志》本身以曹魏為正統書寫而成,對晉朝來講是相當的政治正確。

 

然而,一股尊劉抑曹的風潮,卻也同時在民間與世族之間蔓延開來。西晉的崩壞,跟老百姓懷念漢室,其實相當有關。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匈奴劉淵,以漢之名滅晉,事實上,在劉淵之前,打著漢室招牌的民間叛亂,就已層出不窮。可沒有人要復興曹魏啊。

 

隨著時光變遷,西晉亡了,100年後東晉也亡了。代晉而立者,北稱魏,南為劉,何其諷刺?那麼,誰才是繼漢正統?很多年以後,史學家表示南北都是,稱為南北朝。可當下呢?北魏、劉宋,誰肯退讓啊?在史料注記上,自是你說我虜,我說你賊。

 

劉宋的「正統」,面前最大的障礙,無非就是《三國志》。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決定跟《三國志》拚了。怎麼拚?命人做《三國志注》。什麼是「注」?這個字有很多延伸用法,其實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加進去」。

 

  • A水注B河。

  • 賭博下注。

  • 在原本的文獻中,加東西進去。

 

文獻注要加什麼?老師告訴你是加上說明跟解釋。其實加進去的,就是另一個人的理解。東漢以前沒有這種做法,聖賢經典你敢嘴啊?當然,事情可能是反過來的:西漢,跟先秦,根本沒有「政治鑲金」的經典著作。讀書,是自由的。

 

西漢的學者不會在尚書旁邊寫注,他們就是自己開班教尚書而已。但西漢末年有個獨尊儒術的大聖人,當上了皇帝。是王莽,不是漢武帝,這關節總要分得清楚。漢武尊儒不到獨,而且大體來說,還是為王朝帶來了繁華與榮耀。王莽可不一樣,劍走偏鋒唯儒是尊的治國方針,導致了國家的敗亡。

 

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沉睡多年中國式思辯,再次活躍起來。為文獻作注,就是其中一個表現。不只是「解釋」古文,更是透過考證,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應用。為一本書作注,就表示你「讀通」了這本書。

 

讀書所為何事?當官、從軍、寫新書。純文學的最高殿堂,就是像陳壽那樣,讓自己的著作成為國家典藏。所以,隨著東漢倒台,歡樂的時光就來了。三國鼎立,就像有三個世界拳王協會一樣啊。寫書的成功率,至少就提升了三倍(笑)。

 

可惜,快樂的時光總是特別短暫,西晉統一了嘛,西晉說了算。歷史就是會不斷出現類似的戲碼:西晉又倒了。西晉說的算嗎?學術與思想,在魏晉南北朝的分裂之下,又迎來了一次新的高峰。人們的文獻注,也來到了一種全新的百家爭鳴時代。

 

於是,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像他的老闆劉裕一樣,劃開了時代。沒錯,江湖人稱「老裴」的松之,年紀只比劉裕小了不到10歲。老裴是河東聞喜縣人,河東聞喜,就是西晉開國九公之一,裴秀的故鄉。基本上,裴松之應該屬於分枝。

 

雖然沒有直接的血緣記錄,但裴松之的家族,在東晉也是當官當得不小。裴松之從小就飽讀詩書,20歲的時候,當上了殿中將軍。《宋書》的作者知道大家沒看過這個職務,特別說明一下。這是皇帝身邊的軍官職,但實際上的功能,是參謀,由晉孝武帝所發明,歷史就跟裴松之的年紀差不多。

 

老頭插嘴:殿中將軍(與殿中司馬督)是皇帝朝會宴饗時的武裝侍衛,不是參謀。晉武帝時,殿內宿衞,號曰三部司馬,置此二官,分隸左右二衞。左(右)衛將軍為四品官,其下的殿中監是七品,殿中將軍是殿中監的屬官。江右初(即東晉初年),員十人。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白虎幡監之。晉孝武太元中,改選,以門閥居之。宋高祖永初初,增為二十人。其後過員者,謂之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其後並無復員。

 

維基百科東晉官制

 

每日頭條 2020-04-19

聊一聊南北朝劉宋政權的官職大小以及職責範圍

 

最早擔任這個職務的,都是東晉一流名士之家。包括瑯琊王氏的王茂之,算是王羲之的侄兒。還有會稽謝家的謝輶……這哪位?謝安是陳郡謝氏喔。不過謝安當政時還滿重用謝輶就是了。就其實王茂之大概已經是這個職務頂天的名人了。

 

老頭插嘴:

 

王曠、王廙、王彬是親兄弟,和權臣王敦和王導的堂兄弟,他們都是東晉初年的「瑯琊王氏」。王曠曾任丹楊太守、淮南太守、淮南內史,是王羲之之父。王廙曾任荊州刺史,生王胡之。王胡之生王茂之。王茂之是王羲之的堂侄。

 

謝輶(輶音同猶,輕車也)生卒年不詳,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宋書》稱其家族和王茂之的琅琊王氏並稱「南北之望族」。晉孝武太元曾官拜中將軍。隆安二年(398)任會稽內史。任職期間,治理鑑湖,修築古塘。五斗米道領袖孫泰謀劃作亂,會稽內史謝輶首先揭發了他的陰謀,使得孫泰之侄孫恩對其極為痛恨。

 

裴家不是第一流,也不是第九流,能卡進這種皇帝身邊親信的位置,也是不簡單。這一年,是淝水之戰後的十年。謝安死很久了,屍骨早寒,由司馬道子主政,不過晉孝武帝也有防備這個兄弟的意思。

 

老頭插嘴:

 

晉孝武帝(司馬曜,362- 396),東晉的第九個皇帝,在位時間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晉簡文帝的第六子,晉安帝和晉恭帝的父親,母李陵容。

 

司馬道子(364- 403),字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宗室,簡文帝第七子,孝武帝親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會稽王。

 

這話就要往回一點說,司馬道子本身是由東晉天龍貴族推舉出來的。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設置殿中將軍,先選僑姓大族,後改會稽世族。裴松之基本上也算僑姓,所以這中間可能有政治角力,而裴松之算是親帝的。

 

但政治是很複雜的,裴松之的舅舅庾楷,又是親司馬道子的。他就跟裴松之說,你不要幹了,來荊州幫我打工,當個新野太守吧。裴松之可不是光讀書不長腦子,當然知道有鬼啊。但自古忠孝難兩全,一陣角力之下,裴松之轉拜員外散騎侍郎,實質是貶官。

 

老頭插嘴:東晉的散騎侍郎是五品官,散騎常侍是三品官。。

 

員外不是有錢老爺的意思,而是「員額之外」,也就是「掛名」的意思。散騎則是魏晉以來,由曹丕開創替代宦官中常侍的職務。可以出入皇宮,服侍保衛皇帝,傳遞命令。

 

正常來說,這種「掛名」職是表示皇帝很親信你,但朝廷又有需要你才能的地方,所以正職大官,加掛散騎侍中一類。問題就在於裴松之沒有其他正職啊。裴松之的「被割開」,也暗示著司馬道子要對親兄弟出手了。

 

幾年後,晉孝武帝暴斃,主因是酗酒。

 

醒日既少,而傍無正人,竟不能改焉。時張貴人有寵,年幾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當廢矣。」貴人潛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老頭插嘴:以上出自《晉書》帝紀第九,上文前段為「秋九月庚申,帝崩于清暑殿,時年三十五。葬隆平陵」。上文後接「時道子昏惑,元顯專權,竟不推其罪人。」晉書對張貴人後來如何,隻字不提。

 

沒有明說,但其實這也是在暗指張貴人弒帝,「傍無正人」,就是另一個重要的附加因素了。

 

老頭插嘴:

 

東晉諸帝大多有奇怪的婚姻。孝武帝(362- 396)於寧康三年(375)八月娶王蘊之女王法慧(360- 380)並冊立為皇后(男14、女16)。晉書說王法慧生性喜好飲酒驕傲嫉妒,孝武帝深感憂慮,於是在東堂召見王蘊,具體述說王法慧的過失,命令王蘊加以訓誡,王蘊脫帽謝罪。王法慧於是稍加改正。太元五年九月癸未,王法慧去世,虛歲二十一,諡號定,十一月乙酉葬於隆平陵(孝武帝的陵寢)。

 

孝武帝與弟弟司馬道子都有嚴重酗酒的習慣,為何對老婆酗酒如此介意?甚至召來岳父「訓誡」,是訓誡酗酒,還是訓誡嫉妒?老頭推測男的酗酒通常是不舉,女的酗酒則是性飢渴。女人酗酒通常就「失態」,皇后失態的結果就是「太元五年崩,年二十一」。

 

晉孝武帝(362- 396)自重臣謝安死後,由親弟司馬道子掌權,於是沉溺於酒色中,很少有清醒的時候,外人亦很難見到他。王法慧死後就未再立后,原因應該是性無能。張貴人是後宮最得寵的妃子,所有人都對她相當畏懼。一日,晉孝武帝在後宮宴飲,歌妓與樂隊侍奉兩側。酒酣耳熱之際,喝醉的晉孝武帝對當時已年近三十的張貴人開玩笑說:「以妳的年紀,應該要被廢黜啦,我喜歡更年輕的。」張貴人聽到這話,心裡非常憤怒,夜裡趁晉孝武帝酒醉在消暑殿睡覺時,先打發宦官們去休息,再命令婢女用被子將司馬曜的臉蒙起來,將晉孝武帝活活悶死。事後,重金賄賂左右侍從,說晉孝武帝「因魘暴崩」。權臣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也沒有追究。

 

而從調轉外卡之後,裴松之的記錄,出現了10年的空白。對東晉來說,他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沒意外應該就是被開除回家吃自己啦,雖然只是外卡,但皇上突然掛了,這些背景不夠雄厚的近侍吃點罪也是應該的。

 

10年後,義熙年間,裴松之才被任命為吳興故鄣縣令。何以復起?這10年發生的頭等大事,除了孝武帝暴斃,就是桓玄篡晉。而後劉裕撥亂反正,重復晉室,改元義熙。那些叛亂什麼的,裴松之的舅舅也都有分的。

 

老頭插嘴:義熙(405-419)是東晉皇帝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第四個年號,共計14年。

 

裴松之政績不錯,又被調回尚書省,為「祠部郎」,負責拜拜的祠部。卻說義熙年間,誰管尚書事?劉裕本人啊,這哪能放權。主處分律法的,則是劉裕的頭號軍師,劉穆之。裴松之看似進了個狗屁事一堆的小部門,但卻意外接觸到了當時的實權核心。所以他在職期間提出立私碑SOP的部分,我們就跳過吧。

 

重點是,裴松之就此被劉裕提拔,參加了北伐。但打下洛陽之後,照理說應該要繼續進攻長安,劉裕卻下令要裴松之轉到他的世子劉義符手下當差,為世子洗馬。馬前先導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東宮親信啦不用管太多。

 

裴松之為人正直嚴肅,做事講條理,對於需要機變的前線作戰,確實不宜。但就像諸葛亮,也會把這種人放在阿斗身邊的。接下來又是一段空白。

 

于時議立五廟樂,松之以妃臧氏廟樂亦宜與四廟同。除零陵內史,徵為國子博士。

 

五廟是諸侯禮,也就是劉裕進宋王的事情。當時是拜劉裕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跟妻子。前面四個叫做「四親」,是定番,拜老婆自然不是常見的事情,所以要討論討論。問題是,好好一個世子洗馬,幾年後世子變太子,又成了皇帝。怎麼裴松之就流落到零陵去了?

 

順便提一下,東晉把郡國制做了一些調整。有國的區域,郡守改為內史,協王治理,那原本的國相就廢除了這樣。而零陵王,就是被迫退位的晉恭帝司馬德文。雖然按《晉書》說法,劉裕後來派人殺了司馬德文,但零陵王室未廢。那當時該行的禮儀也沒有少,零陵王國仍是劉宋重要的封國。

 

裴松之的外派,答案很可能就在徐羨之身上。徐羨之是很重要的人物,後面會再提。這裡就簡單說一下,徐羨之的經歷,跟裴松之有異樣的相似。然而,徐羨之在劉裕起義的關鍵時期,當了劉穆之的副手,處理後勤內政。

 

一開始,徐羨之更得信任,本來或許都有機會轉正,但劉穆之卻是越做越穩,更開始提拔自己的人馬。裴松之就是這樣被送進了劉裕身邊。北伐,徐羨之是想去的,可他只能繼續「輔助」劉穆之。結果北伐第一後勤官,就給裴松之佔去了。

 

然而,北伐成功,後方的劉穆之卻死了,徐羨之終於轉正。也就是說,劉裕的後勤勢力變天了。前面說了,徐羨之跟裴松之有相似之處,亦同為律法專家,那真是一山不容二虎了。更不要說,徐羨之有意廢掉裴松之的主子,少帝劉義符。所用套路,又是行為不正云云:有中規中矩四平八穩的裴松之在……那就好像劉禪碰上了董允,想多開後宮都不行耶。

 

被逐出京師的裴松之,又以國子博士的身分被徵召回來。又是怎麼一回事?

 

老頭插嘴:

 

劉裕死後發生君權與相權衝突的政變。武帝永初三年(422)五月,劉裕病重,遺命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及護軍將軍檀道濟四人為顧命大臣,輔助太子劉義符(406- 424)。劉裕於五月癸亥日去世,享年六十歲。劉義符即位,改元景平,史稱少帝。景平二年正月癸巳,劉裕次子劉義真(407- 424)被廢為庶人,徙往新安郡。當年六月,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等發動政變,以居喪行為不當廢黜少帝,將其送到吳郡幽禁。六月癸丑,徐羨之命人弒殺劉義符,得年十九歲。癸未,徐羨之再派人殺死劉義真,時年十八歲。事後,徐羨之派傅亮迎立駐守江陵的武帝三子宜都王劉義隆(407- 453)為帝。八月丙申劉義隆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史稱文帝。

 

劉義隆即位不久就將劉義真母孫修華、妻謝妃(謝景仁之女)迎入宮中。少帝劉義符母張夫人、妻司馬茂英(東晉恭帝女,初封海鹽公主)本隨劉義符貶至吳郡,史書未載其行蹤,但記張夫人死於元嘉三年、司馬茂英死於元嘉十六年,不確定是否被劉義隆接收。死後諡號為「文」的帝王通常好色、背地裡有淫行;劉義隆諡號為太祖文皇帝。

 

太祖元嘉三年,誅司徒徐羨之等。

 

宋文帝要政變,要殺徐羨之。徐羨之死後,宋文帝派使者巡視天下,其中也有剛正不阿裴松之一份。這個流程,你只抓裴松之的學識跟性格,得到宋文帝重視可以說得過去。但連「除零陵內史」一起看進來,老裴整個參與了徐羨之之亂的可能,就非常高了。

 

現在可以叫老裴了,他也50幾歲了。巡視的任務,老裴也幹得不錯,就轉職為中書侍郎,兼領司冀二州大中正。人事考核大總管,不過司冀二州根本不在劉宋手裡。東晉末年也已經土斷過,劉宋朝理論上是不會再有戶籍屬司冀二州的人了。說白了,就是空銜。

 

中書侍郎則是中書省的一員,就是在中書省跟皇宮之間傳遞公文的活。更妙的是,劉宋又增設中書侍郎的幫手:中書舍人。老裴雖身負二職,但其實不太需要幹活的。因為,宋文帝要他做更重要的事情:為《三國志》作注。

 

清代《四庫提要》,分析老裴的「注法」,有六個大方向。

 

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三國志注》,是歷史上難得的奇葩之作,資料龐大,且雜。東晉以來的史學,其實相當偏向「盡可能收錄」,要去避免人為主觀的刪除,來完善歷史的真相。這跟陳壽「去蕪存菁」的做法就有很大差別,結果卻是異樣的相合。

 

貌似簡略,很可能陷入偏頗的《三國志》,在裴松之的「加注」之後,沒有被攻破,反而更完善。當然,後代不同的看法、批評也是有的。但古往今來,研究三國的學者閒人,肯定是沒有人能超越裴松之了。

 

宋文帝也很是稱讚,但老裴就又被派出去當永嘉太守了。做得不錯,又回來作差不多的雙閒職,然後又轉南瑯琊太守,可見他不是出去洗經歷準備高升。等到了65歲,老裴申請退休,宋文帝就要他去當中散大夫:「養老疾,無職事。」又領國子博士。

 

整個劉宋朝廷,就是老裴的養老院。後來又進太中大夫,其實也就是增加養老金而已。老裴一直活到80歲,比愛他的宋文帝還要早一點過世。這樣的晚年,應該算很幸福吧?

 

 

維基百科/ 裴松之

 

裴松之(372- 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東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學三裴」之稱。

 

裴松之是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祿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員外郎。裴松之從小喜愛讀書,八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

 

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20歲。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聯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敗,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薦裴松之擔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慮風險過大,遲遲不肯動身。不久,軍閥火併,庾楷死於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義熙初,裴松之先後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等職,後升調回朝廷,改任尚書祠部郎。

 

義熙十二年(416),太尉劉裕(即宋武帝)率軍北伐。裴松之時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十分賞識裴松之,贊他有「廟廊之才」,將他轉任治中從事史。晉軍占洛陽後,劉裕任其為封國世子洗馬。裴松之成為劉裕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老頭插嘴:義熙五年(409),劉裕首次北伐,滅了南燕,因盧循之亂回師。上文所述是二次北伐,攻下洛陽(416)、長安(417)後,因留守建康的劉穆之逝世,朝局可能有變,也急著回去篡位,留下一個十一歲的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也留下一個「堅強」班底輔佐劉義真。結果班底內訌,長安失守,關中為赫連夏所得。義熙十四年(418),劉裕受封為宋公,長子劉義符為宋國世子。上文說「晉軍占洛陽後,劉裕任其為封國世子洗馬」,應是「晉軍占長安後」。

 

南朝宋代晉以後,裴松之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冗從僕射等職。

 

老頭插嘴:劉裕篡晉後,降晉恭帝司馬德文為沒有領地的零陵王,裴松之擔任零陵內史,應該是負責監控與謀殺司馬德文。「任務」完成後,改任國子博士、冗從僕射,從此似乎負責情報蒐集和管制思想的工作。除了「注」三國志外,《宋書  裴松之傳》裡附了一篇他建議皇帝「對私立石碑應先審查、核准後始可設立」的奏疏。

 

元嘉三年(426),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歸來,他將所探詢的吏政民情,歸納為二十四項條款。不久,他被升任為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賜爵西鄉侯。晚年,裴松之先後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南琅邪太守。

 

元嘉十四年(437),裴松之65歲,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領國子博士,最後進位太中大夫。元嘉二十八年(451),因病去世,終年80歲。

 

112.03.06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裴松之 三國志 三國志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