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並稱福建三大漁女,加上畬族女和客家女,又被稱之為「福建五女」。
老頭插嘴:
「畬」字有兩個讀音。音同「余」ㄩˊ,做名詞意為「開墾兩年的田地」、「待火耕的荒地」、姓氏。做動詞意為「火耕」。音同「賒」ㄕㄜ,畬民、畬族,指散居於浙閩境內的猺民,生活刻苦簡陋,女權高於男權,現已漢化。
所謂「福建五女」都有女人在外拋頭露面負擔家計的情形;由於負擔家計,所以女人地位相對較高,也有相當大的行動自由,包括性自由(性自主)。
延伸閱讀:惠安女「不落夫家」
泉州景點介紹之蟳埔村
中共泉州市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四個市轄區、三個縣級市、五個縣,分別是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 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未管轄)。
福建地圖
泉州地圖
蟳埔村位置圖
蟳埔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社區的一條小漁村,這里的居民相傳是古時阿拉伯人的後裔,雖經歷代與當地漢族通婚,但中亞的遺風尚存,主要表現在蠔殼房和蟳埔女的頭飾上。蟳埔女盤頭插花,戴著丁香耳墜,穿著大裾衫、寬腳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頭飾是宋代以來從中亞流傳過來的。
老頭插嘴:上文是自欺欺人,阿拉伯婦女戴頭巾,不戴花圈。中亞除了阿拉伯人外,就是伊朗(波斯)人,伊朗婦女也沒戴花圈的風俗。老頭推測這是東南亞南島婦女的習俗。阿拉伯商船將東南亞南島婦女以女奴的身份帶上船洩慾,她們隨船到中國,從此落戶。
搜狐 2018-07-01 14:36
名家筆下的蟳埔女之二 作者:楊新榕
編按
蟳埔村是泉州市豐澤區著名的漁村和歷史文化名村,蟳埔女服飾、蟳埔女習俗、蠔殼厝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老元素,早已名聲在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並傳播豐澤海絲文化,提升豐澤文化、旅遊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豐澤區政府以一年一度的蟳浦媽祖巡香活動為契機,舉辦2018首屆蟳浦文化節,文化節由豐澤區政府主辦,由豐澤區委宣傳部、豐澤區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局、豐澤區婦聯、豐澤區文聯、東海街道承辦。
本次文化節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邀請了多家知名媒體、國內有影響力的新媒體、知名作家,透過多媒體形式向全球展示活動盛況,以蟳埔文化採風筆會的形式,刻畫風情獨特的蠔殼厝,吃苦耐勞、勤奮賢惠的蟳埔女等閩南獨特的漁村形象。在本場活動中豐澤婦聯專門舉辦了名家筆下的蟳埔女的專題採風,現將此次名家筆下的美文一一向大家展示,本期作品。
小巷曲折深長,頭戴漂亮的簪花圍、身穿大裾衫寬筒褲、耳帶丁香墜的蟳埔女娉娉婷婷地迎面走來,彷彿從元末明初穿越時空而來,留下一路百花的芳香。
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並稱福建三大漁女,加上畬族女和客家女,又被稱之為「福建五女」。與惠安女相比,蟳埔女一點也不遜色,某些方面還顯獨特,比如與「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的典型惠安女服裝明顯不同,蟳埔女最突出的是頭飾「戴簪花圍,插象牙筷」。
清末民初的泉州婦女,幼女留雙短辮,沿兩耳後邊垂下;少女梳單長辮,扎紅頭繩,垂於背後;成年婦女挽髮髻,別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髮髻”,套髮網。
蟳埔婦女則把長髮梳成一串後,盤成幾圈髻子,中間橫插一根稱為「骨格」的象牙或塑膠筷子,兩端外伸,盤髮時就可輕而易舉、乾脆利索地完成。此款在闖海生活中逐步總結出適用於海邊的“髮髻”,是蟳埔女的創造和光榮。
蟳埔女的稱呼繁多,相對集中的是“鷓鴣姨”,此稱緣於蟳埔東北有一鷓鴣山,明天啟七年建鐃台(即槍城)於山上,到了清康熙改置巡檢司在蟳埔,命名為「鷓鴣巡檢司」。因此,所在地的婦女便稱為「鷓鴣姨」。
蟳埔阿姨愛戴花,頭上的簪花圍彷彿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小“花園”,人過後,淡淡花香襲來,沁人心脾。家居青海高原的辛茜姐特別好奇,仔細觀察來來往往的女人們腦後綾成的圓髻,和圓髻最外圍的漂亮的「簪花圍」。許多簪花圍都是用當季的五彩小鮮花紮成整齊的花環,如白如雪的茉莉、黃如緞的含笑、素如縝的玉蘭、紅如火的玫瑰……五顏六色的「簪花圍」在她們的頭上搖曳生姿、競相燦爛。常年的勞作將她們的皮膚吹曬成黑褐色,可那燦爛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圍”,一下子就將辛茜姐感染。
頭戴「簪花圍」這一習俗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始於漢代,迨及唐宋已經非常普遍,《宋史.輿服志》明確記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 」泉州高甲戲經典劇《桃花搭渡》的唱詞中便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的句子。我不知道蟳埔女頭上的簪花只是因為愛美,還是另有深意,或許因為常年奔波戴之有辟邪之意。這種獨特的髮髻,平常只用一二串就夠了,每遇喜事時則圍上四、五環之多,有的還可再選一、二朵美麗的鮮花,用鍍金珠子針插在頭髻上,使整個頭髻花團錦簇,美麗而芬芳,從而形成蟳埔婦女在頭飾上一大特色。
橫插髮髻的「骨格」並不是隨意的,它另有寓意,「骨格」橫穿髮髻兩端大小一樣,顯示夫妻雙雙對對健在;倘若「骨格」一頭大一頭小,或為守寡。此俗未多探究,說法不一。
蟳埔女的頭髻,外人是難以區別老、中、青輩分的,只能從耳環上尋找區別:一般未婚女子僅戴耳環,不加耳墜;結婚後耳環下加耳墜,稱為“丁香”墜;當奶奶了,就改戴「老媽丁香」墜,這也就成了區分蟳埔女輩分的重要標誌。
蟳埔之奇,除了蟳埔女的頭飾,還有蚵殼厝。這些年,蟳埔的別墅一棟比一棟豪華,而在別墅群的夾縫中生存的蚵殼厝,依然散發著濃濃的古韻。
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蠔就是海蠣。將蚵殼用於建築,無疑是一種了不起的創作。建造蠔殼厝的這種蚵殼原產於非洲,早年,靠海為生的泉州人運送瓷器、茶葉、絲綢往海外沿途各國經商貿易,回航時為避免空船被風浪刮翻,便把當地的蚵殼壓倉運回,上岸後丟棄在海灘沿岸。墾荒者利用豐富的蚵殼作為建築裝飾材料就地取材,因陋就簡,蓋起了蚵殼厝,形成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具有強烈裝飾目的的建築藝術。
蚵殼一面凸,一面凹,砌牆的時候是有講究的,沿海多雨,每遇雨襲,凸外凹內排列的牆體有利於排水,這種牆冬暖夏涼,又能抵禦海風鹽分的腐蝕,經過多年的風雨沖刷,使得蚵殼牆更具魅力。許許多多初來此地的遊人乍一看,別有風韻個性鮮明的“蚵殼厝”,讓他們陡然開了眼界。蟳埔人拾蚵殼拌海泥,白色的蚵殼砌在外牆,建起一座座蠔殼厝,與一座座風格鮮明,民俗氣息濃厚的閩南紅磚古厝互相映襯,無意中成就了一個建築奇觀:花崗石的牆基,上下紅磚砌方框、窗框,紅白相間、便有了層次感,既簡單明快,又鮮豔古樸。最獨特的是蚵殼牆表面,經過精挑細選,大小相同的蚵殼毋須經過任何加工打磨,砌在牆上如魚鱗般錯落有致地排列開來,將碩大的蚵殼壘砌在牆面,呈現出一種原始古樸的自然美。海蠣肉體柔軟如水,外殼卻堅硬如石,如同外剛內柔的蟳埔女。站在蠔殼厝前,可以聞到海的氣息。
蟳埔這個小漁村,位於晉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區不過10公里,雖然距離現代的物質生活近在咫尺,蟳埔人仍然虔誠地傳承祖輩們世代以漁業經濟為主,工農商並舉的生活模式。
街巷裡,頭頂「花園」的蟳埔女或獨自一人、或三三兩兩地撬著海鮮,每當遊客詢問便報以質樸而又溫和的微笑,讓外地遊客對這個小漁村多了幾分親切。「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為蟳埔人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的“聚寶盆”,使得他們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擁有蓬勃的活力和生氣。
蟳埔女是大海的女兒,面向大海,足踩沙灘,晨出而作,日落而歸,有辛勞也有豐收的喜悅。她們的身上,也兼具著泉商所具備的精明與能幹,強烈的商品意識讓她們將從海灘上捕獲來的海產品產生出價值的最大化。
改革開放以來,聰明的蟳埔女如魚得水,充分表現出巾幗不讓須眉的智慧和才幹,在泉州城鄉海鮮市場佔有絕對的優勢。蟳埔人的商品意識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泉州自唐至宋元時代,鼎盛繁數百年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和優良商貿的傳統,對於一代代蟳埔人的熏陶、影響,直至滲透到血脈基因裡去了的。
蟳埔女的祖先是當年「海絲商團」中的骨幹力量,他們活躍在浩瀚大海上,無論是撒網捕魚,或是出外經商貿易。都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市場交易、商品流通的寶貴經驗,而聰明靈巧的蟳埔女從先人的經歷中耳濡目染、智商大增,做起生意來自然是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靠海吃海,大海是蟳埔人的衣食父母,媽祖是庇護他們的“航海女神”,人們用盛大的踩街遊行活動來表達對媽祖娘娘的感恩之情,和祈求平安出海、滿倉返航的美好願望。農曆正月二十九媽祖巡香日,是蟳埔村祭祀媽祖的大節,也叫“添香日”,可惜我們這次來得不逢其時,但作為本地人我了解這節日的盛況。記得上一次來到蟳埔村,恰逢蟳埔村五十多年不遇的「媽祖巡香」盛事。當日,記憶中安靜祥和的場景被耳邊的鑼鼓喧天取代,大街小巷上人潮如織,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的盛裝,加入到盛大的踩街隊伍,組成了一幅壯觀的流動畫卷,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些蟳埔阿姨們,她們頭上錦簇的簪花,頓時讓隊伍成了湧動的花海。
在熱鬧沸騰的巡香的人群裡,在蟳埔人歡天喜地的笑臉上,我彷彿看到了蟳埔漁家的明天比香火更旺,比鮮花更美,日子更加明媚,生活更具活力,就如蟳埔女頭頂上的“花園”,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辭別蟳埔的當兒,我收回了思緒,回歸現實。抬頭看去,我發現幾株不知名的草從牆縫中伸展出來,隨風輕輕搖動,給古樸的老房子平添了幾分滄桑,也給這座沒人居住的老屋添了幾許生氣。我伸手撫摸著牆上這些依然堅硬、漂亮的大蚵殼,彷彿觸摸到一段頭頂「花園」女子的歷史,眼前的一切也越發變得真切起來。
今日頭條 2018-07-xx
「名家筆下的蟳埔女之五」--鄭妙玲
農曆二十九日是海神媽祖生日,每到這一天,蟳埔就會舉行大型的媽祖巡香和民俗踩街活動,活動吸引了來自八方的文學、攝影愛好者聚集到了這個靠近海邊的美麗的地方。
福建省三大漁女中,惠安女、湄洲女較早被大家所熟知,而今天當我看到一群群的蟳埔女以她獨具一格被譽為“頭上花園”的「簪花圍」頭飾、穿著色彩鮮豔的蟳埔服飾羞澀地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大家都被震撼了。我與眾多的攝影愛好者一樣徜徉在這片花海中,用鏡頭定格一個個美麗的蟳埔女。大家都陶醉了。就在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個美麗又熟悉的身影,她就是蟳埔社區工作者,同時也是豐澤區第三、四屆政協委員莊群。
莊群是基層政協委員,社區專職工作者,職位雖然平凡,但她時時感到身為政協委員的責任。蟳埔女風情、蟳埔蚵殼厝等獨特的民俗風情在福建最為獨特,可是一直以來並不為外界所熟悉。
蟳埔歷史悠久,明朝就設有巡檢司,莊群是土生土長的蟳埔女,她清楚地知道蟳埔女風情、蟳埔蚵殼厝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蟳埔是個相對封閉的漁村,大部分是漁民,整天忙著生計,文化素質較差,而更讓她揪心的是村里的蚵殼厝正在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現代磁磚建築。
蟳埔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許多外出經商的船隻經印度洋、非洲返航的時候,船員將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來後堆放在蟳埔海邊,蟳埔海邊,蟳埔人把蠔殼拌海泥建起一座座蠔殼厝,這些蠔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築奇觀。
莊群了解這些蚵殼的來源,知道這些蚵殼厝一旦被破壞將無法修復。她到處奔波了解社情民意,先後向區政協全會提交了「關於加快開發蟳埔旅遊景點,切實採取措施搶救瀕臨滅絕的蚵殼厝的建議」、「關於弘揚民間民俗文化、打造蟳埔女品牌的建議」、「關於蟳埔民俗與海洋文化保護的建議」等提案,呼籲保護這些特色建築。區委會、區政府高度重視,先後推出實施五年保護計畫及建造五大保護機制。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搶救了瀕臨消失的蟳埔蚵殼厝,完美打造蟳埔民俗風情,使蟳埔原生態民俗風情飲譽海內外,前幾年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到了這個小小的漁村,「蟳埔女」、「蟳埔蚵殼厝」被列入福建省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顯然,這個得來不易的結果與莊群不斷的呼籲是分不開的。
頭戴簪花的蟳埔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來到這個漁村,她們美麗的身影美不勝收,讓人讚歎不已。但她們幾乎不識字,除了賣漁之外,一天裡有一些空閒時間,閒暇中村里有時難免出現鄰裡、家人之間的吵架糾紛和賭博等現象。身為一個基層社區工作者,莊群經常要在村裡調解鄰里之間發生的這些矛盾。如何打造蟳埔女文化,提高蟳埔人的文化素質,特別是蟳埔女的文化素質,讓美麗而富有特色的外表與內在的修養結合在一起?莊群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她取得社區的支持,與蟳埔幼兒園聯繫,決定利用蟳埔女空閒的時間組成「蟳埔媽媽合唱團」。合唱團由幼兒園園長、老師親自掛帥、聘請專業的聲樂教師義務為給媽媽們授課,培訓合唱技巧。就這樣一個有趣的現像在這個漁村出現了,蟳埔女上午在市場賣魚,下午到幼兒園的廣場進行排練。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蟳埔媽媽合唱團」登台亮相後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常年的海風和勞動把她們的皮膚吹曬成黑褐色,但她們漂亮的簪花、燦爛的笑容還是吸引眾人的眼光。在原生態歌舞劇《阮厝在海》中,蟳埔媽媽與自己的孩子同台演出,亮麗的聲音、形象的歌舞表演,魚簍、魚網、頭巾、蟳埔紅腰包、花蛤製作而成響板等道具榮獲泉州市文藝創作一等獎,表演得到中央、省、市、區領導的高度讚賞。觀眾驚嘆地說:「真沒想到,蟳埔媽媽也能登上舞台。」蟳埔媽媽合唱團唱出了蟳埔女的自信也唱出了她們的風采,「蟳埔女」打出了知名度,莊群應眾多蟳埔媽媽的要求接著又成立了一支蟳埔奶奶腰鼓隊,媽媽合唱團和奶奶腰鼓隊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演出,他們已經成為泉州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蟳埔的一個品牌。蟳埔媽媽蟳埔奶奶走出家庭、走進社會,提高了文化修養,更重要的是在村裡樹立保護蟳埔民俗文化的意識,對外宣傳了蟳埔的文化品牌。目前蟳埔漁村有「歌友會、娘傘、小鼓、車鼓、銅鈸、青年腰鼓、蟳埔女表演」等隊伍。
莊群在蟳埔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她的付出得到了蟳埔人最具真情的回報,每當村里的人碰到她,就會拉著她的手對她說:「莊委員啊,現在我們都沒功夫「打嘴鼓」啦,是你讓我們知道蟳埔的價值,蟳埔民俗文化對外宣傳,你功不可沒。」
莊群對蟳埔這塊地的深情,我們很難用簡單的理論來分析,也許吸引她的有蟳埔獨特的風情、有她對社區工作的熱愛、有她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責任感,更有把蟳埔民俗文化對外推介的熱情。每當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蟳埔尋找蟳埔女和蚵殼厝的時候,每當看到媽祖海神的生日——大型的媽祖巡香和民俗踩街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的時候,每當看到人們沉醉在蟳埔獨特的民俗風情時,莊群就會感覺到無比的自豪。我們感嘆,莊群就是傳播蟳埔文化的美麗使者。是啊,有為才有位,莊群的蟳埔情懷,讓她在蟳埔的舞台大顯身手、大放異彩。小小的蟳埔女子,心有多大,她的舞台就有多出彩!我們有理由相信,蟳埔的文化傳播,將會越來越遠,我們更有理由相信,蟳埔的明天一定會更好,因為她的背後有一個又一個、一群又一群美麗的蟳埔女!
每日頭條 2019-08-31
這裡的女人為什麼要盤頭插花,馨香滿頭?蟳蜅女為什麼要這樣打扮?
潯埔村是福建泉州豐澤區的一個小漁村,相傳這裡是阿拉伯人的後裔,這裡的女人們盤頭插花,時髦的丁香耳墜,穿款腳褲,大裾衫,形成了獨特的風景線。奇特的民族習俗是閩南沿海的一大奇觀。蟳蜅女是「民主頭、封建肚」,蟳蜅女服飾中最具特色的是簪花圍頭飾,頌揚「行走的花園」,一種服飾一年四季不分老幼,個馨香滿頭。
福建三大漁女分別是指住在惠安縣的惠安女、泉州蟳埔村的蟳埔女和湄洲島的湄洲女,她們都是靠海為生,以漁為業,所以被稱為漁女,均以獨特的服飾穿著而聞名。
來到蟳埔村後,令我很意外,這裡沒有看到紅磚翹簷的閩南民居,這裡家戶戶是小洋樓,家家生活富足。
走進村子,看到有給孩子過生日的人家,大大的彩虹門,張燈結彩,喜慶吉祥。我們過去和主人攀談,看蟳蜅女頭艷麗的鮮花,主人熱情的邀請我們入席。我們過去和主人攀談,看蟳蜅女頭艷麗的鮮花,主人熱情的邀請我們入席,蟳埔村的生日豪華宴席熱鬧非凡,似乎全村人都參加,餐桌上山珍海味盡豐盛。
慶生場面宏大,吃飽喝足,邀請她們拍照,欣然大方。
泉州人稱她們為蟳蜅阿姨,頭頂鮮豔美麗的簪花圍。
簪花圍是蟳蜅女特有的頭飾,簪花圍用應季的鮮花紮成花環,由梔子花,白雲蘭,茉莉,小玫瑰,桃花蕾紮成,最常用的就是各種顏色的菊花,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繩線攢在一起,繞成環,圍在頭髮周邊。有的多至三個小環,色彩相間,清一色採用白色象牙筷固定髮髻,這裡的老婦人習慣在頭上包紮著阿拉伯式的「番巾」,鮮花和頭巾數百年來成為這裡永不落伍的時尚。
蟳蜅女的上裝俗稱「大裾衫」,延續了漢族傳統服飾的立領扣襻斜襟右衽形制,早期面料為棉布和苧麻,由於那時印染工藝不發達,服裝色彩以青色、藍色為主色,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這也是海邊勞作環境作業耐髒的需要。大裾衫的長度蓋過腰部,不同於惠安女的露肚裝,底擺為弧形,為了美觀,有些領口、袖口和右衽邊緣等處採用異色面料滾邊工藝,褲子屬於傳統的「漢褲」寬腿折腰褲。據解釋,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辟邪的象徵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
蟳蜅女梳著圓圓的髮髻,上面盤滿或素雅或鮮豔的花,銀箸斜插,多邊媚媚。蟳蜅女戴簪花圍,頭插象牙筷。
吃喜麵的蟳蜅女,被紅色的帳篷映紅了臉。參加宴席的全部都是女人,有幾個男人像是主人家的,在旁邊伺候著,並熱情的給我們拿飲料,餐具,端菜,民風好樸實。
蟳蜅女的服飾也是別具一格,她們的大裾衫出海時不容易被漁網纏住,她們的黑色寬腳褲更適合勞動,既美觀,又實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外來文化的滲透,本地年輕女子已經不著傳統服飾了,年輕人對祖輩的傳統服飾也了解甚少,只有年長的婦女堅持著這份打扮,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
維基百科 + 老頭插嘴:
蟳埔(ㄒㄩㄣˊㄅㄨˋ,拼音 xúnpǔ,舊讀 xúnbù(蟳母,一大群蟳埔女在灘涂上勞作,像是海灘上的螃蟹,母蟹),閩南語:Chîm-po͘,蟳婆,像螃蟹的女人),蟳埔女又作潯埔女,指生活在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潯埔社區(舊稱蟳埔村)、有著獨特傳統風俗的漢族女性。因蟳埔村原為鷓鴣巡檢司駐地,故過去又稱鷓鴣姨。
老頭插嘴:鷓鴣屬禽,與杜鵑,鴛鴦,燕子,鴻雁等齊名,皆為詩詞之所寵愛。多產於南方,其形如母雞,鳴曰:“哥哥,哥哥”,鳴聲悲婉悽切。喜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以鷓鴣姨來稱呼丈夫長期不在的蟳埔婦女似乎不是好的稱謂。
蟳埔村是個典型的漁村,全村90%以上人口從事與漁業相關的活動。村中男性多從事遠洋漁業,蟳埔女則主要承擔灘涂牡蠣養殖和市場經營。村中常能看到在拿鐵錐撬牡蠣殼的蟳埔女,因為這裡位於泉州灣入海口,水中微生物豐富,所以養殖的牡蠣肥美可口,蚵仔煎也相當出名。許多蟳埔女很早就起床,將男性捕來的魚、蝦、蟹、貝運送到周邊縣市販賣。如今有交通工具,過去則步行挑擔。正因為這樣的經濟模式,蟳埔女傳統上都不纏足,故被周邊社會稱為「粗腳頭」,與「縛腳頭」相對。
蟳埔女因其別具一格的服裝、特別是頭飾而聞名,其經濟活動、婚嫁習俗等亦不同於一般漢族女性之傳統。2008年,蟳埔女習俗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蟳埔女的婚嫁習俗也頗具特色。1957年前後,蟳埔女性出現了與眾不同的午夜出嫁習俗。婚禮後,凌晨時分,新娘要回娘家,不在婆家過夜。從這天開始,接下去十四天中,婆家在天黑時分要到新娘家,喊其去婆家過夜,這一習俗被稱為「十四日喊」。十四日過後,新娘會自己去夫家過夜,但不在夫家吃飯,直到生下孩子為止。
老頭插嘴:「午夜出嫁(讓人無法看清新娘)」、「婚禮後,凌晨時分,新娘要回娘家,不在婆家過夜(只幹不過夜,夫家人白天見不到新媳婦)」、「十四日過後,新娘會自己去夫家過夜,但不在夫家吃飯(天黑才去,還是不與夫家人見面)」,很奇怪的習俗,為什麼?
傳統的下裝為寬腿褲,一般為黑色。過去,蟳埔女大多在灘涂上勞作,寬腿褲適合勞動,捲起褲腿後不易弄濕,而且在無遮無掩的海灘上,捲起一隻褲腿後就可方便。
老頭插嘴:捲起褲腿就可方便,應該是沒穿內褲。捲起褲腿就可方便,那就也可以性交了。
112.10.26彙整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