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401044蘆洲湧蓮寺.JPG  

蘆洲湧蓮寺,攝於104.04.01

 

昨天陪淑惠去蘆洲湧蓮寺還願。

 

四月初我們一起去蘆洲看李氏古厝,順道參拜了蘆洲的湧蓮寺和保和宮。那時淑惠正要開刀,於是祈求開刀平安順利,昨天算是去還願。

 

湧蓮寺是清同治年間的古廟,說來歷史已有二百多年。一樓大殿主祀觀音,後殿祀奉延平郡王。台灣入清後,鄭氏屬偽逆,鄭王爺不能公開拜。雖然清末沈葆禎主台時開禁,但台灣鄭王爺的廟並不多,主要都是鄭氏舊部及其後代,台南較多,北台少見。

 

廟方安排陪祀鄭爺的兩尊神祇,讓我感覺相當突兀,也有趣。鄭爺的左侍是天上聖母,右侍是註生娘娘,廟方主事者的天才可真讓人佩服。粗諳歷史的人都知道,鄭爺的家庭亂七八糟,嗣子鄭經雖然掛名在元配董夫人名下,但到底是不是董夫人所生,也讓人存疑。起碼這廟的廟公不這麼認為,廟方安排天上聖母代表董夫人坐在鄭爺左手邊,卻用另旁的註生娘娘暗示董夫人不能生育,似乎表示為鄭爺生男育女的是這位娘娘。

 

現存所有史料都說鄭經與弟弟之乳母通姦生子,無聊的史家還煞有其事的弄出鄭經正室唐夫人的老爹寫信責備鄭爺,信中大意說:乳母乃屬八母之一,與乳母姦淫乃大逆不道,府上的家教實在很不好......白癡史家為了遮掩史實,胡扯一通。看慣歌仔戲的先民認為乳母因有哺乳養育的關係,對當事人情同生母,應有一定程度的尊崇,自不可輕侮或褻弄,此事說來似乎合理,其實不然。古時大戶人家多會傭雇奶媽,地位低下,等同僕婦。金瓶梅裡西門慶家就有一個名叫如意的乳母,後來配給童僕。對老爺和少爺而言,奶媽(金瓶梅裡稱為奶子)除了哺乳,也是洩慾工具,根本沒那麼"偉大"。歌仔戲級的史家在此又使了個障眼法,用的是張冠李戴,鄭經弟弟的乳母祇和鄭經那個弟弟勉強或許可以說有母子情誼,和鄭經可一點關係也沒有,對鄭經而言庶弟的奶媽就祇是個下人僕婦,自然可以和她做那種有趣的把戲。鄭家一門淫亂,自鄭芝龍開始就因私通父妾被趕出家門,鄭爺又不是不知道家族的豐功偉業,他有可能為了兒子和一個僕婦有姦,就解下佩劍,讓部下帶著佩劍回廈門殺自己的元配和嗣子嗎?糟的是部下和兒子雙雙抗命,竟把個鄭爺活活氣死。我認為和鄭經有染的絕不會是弟弟的奶媽,和他通姦的應該另有其人,而且身分特殊,以致史家需要胡扯,為的是為尊者諱。再者身為長子的鄭經有很多弟弟,史家也說不出是哪個弟弟。

 

鄭經趁著三藩之亂時西征大陸,誰知海賊出身的鄭家軍陸上戰鬥力相當有限,當時福建廣東清軍與耿精忠尚之信纏鬥,鄭軍趁人之危卻沒撿到多少便宜,等耿精忠再次降清,清軍全力對付鄭家軍,鄭軍就兵敗如山倒。失敗後退回台灣,從此無心政務,在台南北郊築北園別館,以酒色自娛,有天酒後騎馬,墜馬傷重而亡。有趣的是北園別館裡並沒有住鄭經的妻妾,住的卻是他的生母或嫡母董夫人,讓人懷疑鄭經酒色自娛,娛的是那個女人的色?鄭經墜馬身亡,當時騎的又是什麼馬?

 

湧蓮寺的廟公也認為安排董夫人坐在鄭爺的左手邊不妥,所以用天上聖母代替。老頭想到堂堂天上的聖母被安排陪坐在鄭爺一旁,夜裡鄭爺要操兵,聖母和註生娘娘免不了得扒光衣服,現出原形,讓鄭爺玩騎馬打仗的遊戲。想到這裡,老頭身上的那個器官不禁蠢蠢欲動。唉~善哉,善哉!接著又想到觀音娘娘廟裡借住著這麼一家人,每天夜裡出出入入,娘娘不尷尬嗎?唉~~萬一娘娘也動心了,怎麼辦?鄭爺三十九歲就英年早逝,恐怕和要慰安的娘娘太多有關吧!

 

離開湧蓮寺後,我們去板橋林家花園。事先不曉得園方五點關門,去了晚些,祇在裡面待了一個多小時,園裡的造景祇照了一半。下次還得再去。

 

今天淑惠沒肯讓我玩騎馬打仗的遊戲。

 

 

註:

 

古人有三父八母的說法,三父指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從繼母改嫁之繼父,合稱三父;八母包括:嫡母、繼母、慈母(生母因故未扶養,由父親的其他妻妾扶養)、養母(生母因故未扶養,由不具父親妻妾身分的女人扶養)、嫁母(改嫁之母,含生母及嫡庶母)、出母(被父所休之母,含生母及嫡庶母)、庶母、乳母,合稱八母。

 

 

北園別館/洲子尾亭園/承天府行台/海會寺/開元寺

 

北園別館名稱多有變異,入清後被改為佛寺,初名海會寺,後又改名海靖寺,即今日台南的開元寺。

1691-1697年任台灣府同知的齊體物有首詠〈海會寺〉的詩偈云:

 

冷月橫斜弔子規,當年黃幄爾徒為。
梁塵尚逐梵音起,幡影猶疑舞袖垂。
風雨有時聞響屧,草花何用長胭脂?
是空是色渾閒事,只是登臨不合悲。

 

齊體物是正黃旗人,丙辰進士(康熙十五年,1676),康熙三十年(1691)任臺灣府同知,負責稽查商船。這首詠〈海會寺〉的詩偈,寫於他任臺灣府同知那一年,距離鄭氏在永曆三十七年(1683)降清已有八年,也是台灣總兵王化行、臺廈道王效宗改鄭氏別館為海會寺的第二年。因此,齊體物詠〈海會寺〉詩,即是鄭氏別館改建為寺後的第一手觀察。是在諷刺鄭經反清復明未成,後築園縱情聲色,最終成為佛剎,供人憑弔。然而大伙刻意忽略北園別館當年對外揚言是鄭母董太夫人的居所,孝順的鄭經為何要為母另築別館,鄭經晚年為何要長居於此,他在此和誰縱情聲色?

 

永曆三十一年(1677),領軍西征的鄭經為清軍所敗,福建、廣東七府盡失,退回思明州(廈門)。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以鄭克臧監國,三十四年三月退兵回台,從此意志消沈。到了該年十月,據載:(鄭)經以諸老宿如陳永華、柯平等相繼淪亡,不勝感嘆。遂於洲仔尾擇地,令李景監造園亭,植種花木。 一日……經同克臧、錫範等文士武將,圍射酣樂,繼夜而散。經就洲仔尾園亭為居,移諸嬖倖於內,縱情花酒。

 

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一任台灣府學教授林謙光說:「辛酉(1681)年,經預立其庶子鄭欽(按:鄭克臧乳名)為監國,退閒於洲仔尾,築遊觀之地。峻宇雕墻,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不理政務,嬉遊為樂。」鄭經在洲仔尾建庭園退閒遊樂,即是前述江日昇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臺灣外記》所說的「洲仔尾園亭」。不過《重修臺灣福建志》稱為北園別館,並記載曰:「北園別館:在邑治北五裏許。偽鄭為母董氏建。」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三任台廈道高拱乾則稱「鄭氏別館」。陳文達的《臺灣縣志》,則稱「鄭氏舊宅」。雍正二年(1724),第二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則稱「鄭氏北園」,他說:「鄭氏北園,去郡治五、六里;從海觀之,即直北矣,故名。」

 

綜上所述可知清代台南海會寺的舊址,原是鄭經所築庭園,各家筆記對其名稱記載不同,除「北園別館」外,亦有稱「洲仔尾園亭」、「鄭氏北園」、「鄭氏舊宅」。另一正式的名稱是「承天府行臺」,《臺灣外記》載:「康熙二十年辛酉……正月元旦,克臧率文武朝賀於臺灣之安平鎮。然後拜賀董國太,方過承天府洲仔尾朝(鄭)經。」按鄭成功在永曆十五年(1661定台之後,改赤崁為承天府,故洲仔尾園亭只能作為「行臺」。《臺灣通紀》引《海上見聞錄》及《小腆紀年》所載:「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鄭經卒於承天府行臺。」《海上見聞錄》、《海紀輯要》、《閩海紀略》等書都記為「承天府行臺」。《重修臺灣福建志》稱北園別館係鄭經為其嫡母董氏所築,然各家史料均稱鄭經以此為行台(小公館),暗示兩人母子情深。(所以我懷疑鄭克臧實係鄭經與生母董夫人所生,以致雖鄭經在世令其監國,鄭經一死即被部下所殺,董氏隨即亦亡,死因不詳。順便一提,鄭克塽即位時祇有虛十二歲,十四歲降清,不可能和韋小寶爭阿珂,大伙不要被金大俠所騙。)

 

鄭經死後,子鄭克塽降清,鄭氏後裔被迫移居大陸,北園別館遂漸荒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台廈道王效宗等將北園別館重建為佛寺,取名海會寺,又名開元寺。原「始建海會寺記」即為當時所立,後該碑因水淹而滅失,目前前庭所留之碑為民國四十四年復刻。其旁的「新修海靖寺碑記」倒是清代古物,此碑係嘉慶元年(1796)台灣總兵哈當阿重修此寺,時值嘉慶登基,故取「綏靖海疆」意,將海會寺改名為海靖寺。今以開元寺為名。

 

註:鄭克臧名字最後一字是上臧下土,因倉頡拆不出,故以臧代替。104.06.12初稿

 

 

 

延伸閱讀:

 

台南延平郡王祠的沿革和鄭氏父子恩怨

國姓爺這一家的淫亂

赤崁樓疑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