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近代史都會讀到康乾盛世,史家讚不絕口,當然也會在結尾淡淡地提到康熙仁厚晚年吏治趨於貪腐,乾隆好大喜功耗盡國力。其實這對於振衰起疲的雍正很不公平。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書中已經提出:中國歷代治亂不在於皇帝,也不在於吏治,而在經濟。而經濟總是起落循環,這是造成朝代更迭的根本原因。
中國大地雖然遼濶,但物力有限。生產力永遠趕不上人口的滋長,人太多,可供生存的物資太少,人們爭奪物資,於是發生戰亂,人類永遠不是愛好和平的動物。戰亂使人口大量減少,當戰亂結束後,相對殘存的人們,耕地變多了,生存的物資也顯得充裕,於是人口又開始滋生。當人口數量到達土地生產糧食的極限時,戰亂又起。
歷史永遠這樣無情的循環,一再重複,治亂不在聖主明君,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與人口的均衡。
康熙時代之前,中國人口已因數十年的戰亂大幅減少,生產工具已超過殘存人們的需求,正是經濟成長人口滋生的時代。而社會另一個不安定的因子:囂頑的豪強們,要嘛已被屠殺殆盡,要嘛已依附勝利的執政者,殘存的人們都是庸懦怕事的人,社會已相對安定。康熙祇不過是恰逢其時罷了。
去年民進黨人天天喊景氣不好,老百姓快活不下去了。
其實經濟學早已明白指出,景氣循環有四個階段,繁榮過後是衰退,而後蕭條,蕭條之後就會復甦,復甦接著是繁榮。景氣永遠循環著,這過程就是天王老子或如來佛祖來也改不了。
景氣跟聖主明君沒關係,跟馬英九也沒關係。當然,身為總統跟他有關的很多,譬如:國防、外交、內政、教育……,但就是景氣循環跟他沒關係。更諷剌的是當時台灣的景氣明明還不錯,不是蕭條,也不是衰退。爛人們一心祇想用一張嘴唱衰台灣,唱衰馬英九。
很遺憾,讀過經濟學的人那麼多,就是沒人講句公道話。
康熙五十一年,老皇帝提出永不加賦的口號,其實是個騙局。
他的話整句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當時中國有人頭稅(丁賦)和財產所得稅(田賦)。老皇帝的意思是要以康熙五十年底的人丁數為準,以後多出來的人丁就不必繳稅了。但老人會死,新人不斷的出生,滋生的人口誰要繳,誰不必繳?於是改為分攤制,譬如說原有十人,現有十五人,丁賦就是原來的十五分之十。但是以當時的政府機構根本無法確實統計人口的增減,自然還是任著貪官污吏亂收。還好,十幾年後他兒子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這才徹底免了人頭稅。102.06.21初稿
※ ※ ※ ※ ※
清史稿卷一百六十一后妃列傳一:國初故事,后妃,王、貝勒福晉,貝子、公夫人,皆令命婦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罷之。
文中太后指的是皇太極的庶妃,福臨的生母,康熙的阿嬤,孝莊文皇后。
孝莊是個特殊的女人,后妃傳裡有較多的筆墨敘述。其他的后妃有些祇有短短的一行,甚至一行不滿。孝莊的有二十八行,但與兒子順治有關的祇有不到兩行。其他都是康熙的年代。
這段文句在孝莊的傳裡很突兀的加進去。
看了幾次我才看出問題來。
這段文字之前是康熙十一年,後文是康熙十九年。
康熙八歲登基,康熙十一年是十八歲。作者暗示十八歲的康熙不規矩也不道德,曾發生命婦進宮向太后(其實應該是太皇太后)請安,請完後又被康熙帶去玩騎馬打仗的遊戲,也就是說命婦們進宮除了請安還有被「臨幸」的節目,事情幹多了,後來孝莊發覺,所以下令……。
康熙八歲即位,隔年生母就被孝莊弄死,所以他應該有很濃的戀母情結。能進宮的命婦都是大官的老婆,年紀通常不小,最少也三、四十以上,正是康熙中意的類型。
此時康熙祇有十八歲。
雖然被「幸」的命婦和她戴綠帽的大官老公沒意見,但孝莊怕龍種留落民間,下令斷了康熙戀母的遊戲。
康熙十四歲大婚,阿嬤幫他娶了個十三歲的小妹妹。我想他不會滿意。
後來康熙一直和養母孝惠章皇后(老爹順治第二任皇后,不受寵。孝莊弄死康熙親娘後就把康熙交給她照顧)感情很好,好到令人懷疑。尤其是孝莊死後,兩人幾乎同進同出形影不離。
以下這段是清史稿后妃傳裡,有關孝惠的部分文字,文中的太后指的是孝惠。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太后不豫。是歲,上春秋六十有四,方有疾,頭眩足腫,聞太后疾輿詣視,跪床下,捧太后手曰:「母后,臣在此!」太后張目,畏明,乘障以手,視上,執上手,已不能語。上力疾,於蒼震門內支幄以居。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號慟盡禮。五十七年三月,葬孝陵之東,曰孝東陵。……及崩,上謚,大學士等初議誤不系世祖謚,上令至太廟、奉先殿瞻禮高皇后、文皇后神位,大學士等引罪,命更議。
前段的敘述可真像一對感情深厚的老夫妻。
後一段需要說明一下:照例,帝后要合葬,除非有特殊原因,不然的話就是因為對不起先皇,也就是說不貞。孝莊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死前特別交待阿孫,她死後要葬在兒子順治旁邊。他的老公皇太極葬在盛京瀋陽,她葬河北,相隔千餘里。孝惠沒那麼遠,康熙在他爹順治墓園(史稱孝陵)外另外再造個墓園葬她。大家可能會誤會以為墓園就像台灣富商頂多數甲地,帝后的墓園通常最少也有半個山頭。所以說東邊,其實也很遠。
另外皇后死後的謚號也有名堂,清朝皇后第一個字一定是孝,第二個是她的謚,第三個是皇帝老公的謚。第三個字是皇后專屬,祇有皇后才有,唯一例外就是生前雖是妃子,但後來親生兒子當了皇帝,被兒子加封。但廢后沒有,閨節有虧的皇后也不一定有。康熙阿嬤的謚號是孝莊文皇后。孝惠的謚號應該是孝惠章皇后。大臣們和禮部不會不曉得這規矩,第一次定出來的謚號竟然沒有順治的謚號「章」,就相當有趣了;另外「惠」也不是好謚,歷史上的晉惠帝,西漢惠帝都不是正常人格的人物,民進黨衊稱馬英九為馬惠帝也是同樣心理。這是康熙大怒的原因,大臣們分明是揭他倆的瘡疤嘛!
康熙死後,孝順的兒子雍正給老爹的廟號為聖祖,謚號為仁。又聖又仁,很有趣!102.07.23初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