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種蟲子,很多地方都看得到。
老頭以前卻從沒聽過,當然也沒看過。
最近看本介紹台灣昆蟲的書,提到牠有趣的生活。
上網一看,竟有不少介紹。
奇怪的是:活了快六十年竟然都不知道,於是野人獻曝與大家分享。
避債娥是個不起眼的蛾子,成蟲在深夜活動,個性隱蔽而且低調,所以並不容易看到,即使看到也不會注意。
有趣的是牠的幼蟲,幼蟲時期有趣的生活是牠得名的由來。
避債蛾的幼蟲孵化後,遠古傳下的基因讓牠們馬上開始搜集枯葉和植物的碎屑,做成一個像睡袋的家,然後就躲進那個睡袋。
習慣白天活動的幼蟲像寄居蟹一樣帶著牠的睡袋行動,爬行時祇露出頭部和少許的胸部,艱難地在樹上慢慢前進,一有風吹草動立刻縮進睡袋,還關起門簾。牠就靠著睡袋的偽裝躲過無數次的刧難。
幼蟲最後會羽化,公蟲變成有翅膀的蛾到處飛尋找配偶,以便在生命結束前辦好人生大事。
在黑夜裡廣浩的森林裡,公蛾靠母蛾散發的費洛蒙找到真愛。
偉大的母蛾在羽化後,並沒有長出翅膀,甚至也沒有腳。牠體內有數百個卵,進化讓牠減除不必要的器官,把所有的資源都拿去製作卵子,增加後代的數目。無法行動的她仍躲在童年時的睡袋裡。
進化是件精明又偉大的工程,在野外飛行有風險,母蛾乾脆把翅膀和腳都退化,有限的資源移轉來生產後代。
當愛侶出現時,母蛾憑著嗅覺知道,但她不會出來迎接,不是因為含蓄,祇因她根本無法行動。
公蛾採倒退嚕的方式把下半身伸進母蛾的睡袋。
接下來的事就交給母蛾,母蛾看到愛人的身子就會艱難地倒轉身體,把自己的下身和那個器官湊上公蛾的器官,於是展開神聖又短暫的片刻:公蛾感到自己被包容後就努力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滴。
交配後,如同所有的蜂蛾,公蛾精盡人亡,結束牠的一生。
母蛾在稍後產完卵,也跟著死去。
夫妻倆一直到死,都未碰上面,祇有兩付器官的接觸。
避債蛾每年可以有兩個世代,第一代為二、三月,第二代為九月。卵子產於蛹殼內,經過三十日左右孵化,幼蟲自巢口脫出,吐絲下垂,分散後各自另作新巢,垂懸於葉裡。幼蟲成長,其巢亦日漸增大,囓取枝屑葉片,貼附於體上,老熟後即將簑巢上端固著於寄主植物之枝幹上,將體倒懸化蛹。雄蟲羽化時,自下方之巢口脫出。
雌蟲翅腳及其他各種副器皆退化,僅留有痕跡,永居巢囊內。雄蟲有翅,前翅有半透明的斑紋4-5個,體長15-20公厘,翅展 33-42公厘。卵小白色,直徑約0.3公厘,產於簑巢中雌蟲蛹殼內,約300-800粒。幼蟲體長約40公厘,黑褐色頭部半圓形,胸背淡黃有黑褐色斑紋。胸腳發達,於堅固的簑巢內生活,巢紡錘形,外附小枝枯葉等碎片。雌蟲黑紫色,翅端達第二腹節後緣,腹部各節有橫皺,前緣有鋸齒狀的小刺一排,腹端生大形尾刺2個,蛹長約30公厘,赤褐色,圓筒狀,兩端圓形不明顯,胴部各節多橫皺,尾端有3個刺。
現代女性總抱怨自己為家庭犠牲。其實大自然的所有飛蟲走獸都是如此,生命因此才能綿綿不斷。
母蛾為了後代,斷然捨去可以行動的翅膀和腳,自願當個不出大門的女人。
沒人強迫牠,也談不上偉大,演化自然會以最有利的方式進行。
其實避債蛾更像當今的宅男、宅女們每天宅在家裡。
但避債蛾會主動尋找配偶交配,完成生命的傳承。
宅男宅女們很想,卻總拉不下虛偽的面具。
曠男怨女們除了在A片中,從沒見過真實的異性那個器官。
也不曾享受過性的歡悞,祇有在夢中。
人類,真的很悲哀。
中文名稱:避債蛾
英文學名:Clania pryeri Leech
分類:鱗翅目,簑娥科(也有人說是避債蛾科)。
體型大小:成蟲展翅約三公分。
辨識特徵:幼蟲製作有如睡袋的簑囊袋,上面布滿枯枝或植物碎屑,爬行時口露出頭部與部分胸部。
出沒地域: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圖片翻拍自楊維晟先生的「賞蟲365天-秋冬篇」,特此申謝。
網上非專業攝影的圖片,因為蟲體很小難以對焦,大多模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