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DYtR8W  

法式婚姻就像上圖,由男女主角和那隻狗組成,本夫只要把姦夫當成狗就天下無事了

 

自然界的兩性互動大多由雌性主導,人類亦然。自古以來,東方婦女表面依附男人,然而講的是以柔克剛、以屄克屌;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屄能取悅男人、也能降服男人,更能收拾男人。相較之下,西方婦女就相當獨立,她們能與男人分庭抗禮;嚴格來說,這是進化的不完全,母系社會沒有全然進化到父系社會,女人沒有被男人禁錮,仍有相當的性自主。

 

今天我們看古希臘羅馬的裸男石雕,他們的懶叫都像老頭一樣,非常小;然而如今歐美洋人的懶叫通常比亞洲人大了一吋以上。背後的真相是幾千年來白人婦女擅於偷情,也頻於偷情,更經常被姦夫中出、幹到大肚子。野男人的懶叫「通常」比本夫粗長,一代代生下的野種大多是大懶叫的基因,於是洋人的懶叫在母系淫亂偷情中逐漸「進化」。

 

據統計,在法國,有51%嬰兒的生父並非其法律上的父親;這數據顯示法國已婚婦女性交的對象包括本夫與姦夫,姦夫與本夫平分秋色,甚至更勝一籌,當然,這也顯示法國婦女性生活的淫亂;或者說,永遠追求性福。

 

知乎 2021年06月11日

51%的孩子非親生,法國男人走投無路,霓檢伸出援手

 

頭條匯 2023年02月14日 07:58 HKT

浪漫的代價:法國男人悲劇了,51%的爸爸為隔壁老王養孩子

 

 

今周刊 2016-01-31 18:06

法國女人的婚姻哲學

/tmp/phpARi9zn 

 

法國女人不會乖乖做隻應聲蟲,她會持續培養自己的生活樂趣,並隨時尋求改變的機會,讓自己能夠有所成長和進步。是的,她總是在尋找新的熱情來源。

 

法國女人從不相信有「真命天子」這回事,如同她們也不相信世上有完美的愛情一般。

 

有位住在貝桑松的法國女人曾向我們解釋有關婚姻和另一半的法式哲學。她是這麼說的:

 

當妳投入一段感情時,妳應該要接受那個男人原本的樣子,而不要企圖改變他。

 

她還告訴我們,在法國,她們不會大肆慶祝結婚紀念日或特殊節日,除非是比較重要的紀念日,像是結婚十週年或二十五週年時,他們可能會舉辦一場小型的家庭聚會同歡。而且,情人節也不是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不論是男人或女人都不會因為得「證明」自己對另一半的愛而感到喘不過氣。

 

對她們來說,愛情是件非常私人的事,不需要昭告天下;而特殊節慶也並非一場和身邊好友的競賽,不需要相互比較誰的老公或男友比較浪漫,或比較願意花錢。法國女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她會接受男人本來的模樣,而非世俗規範他必須成為的樣子。更重要的是,她不會企圖想要改變他。

 

老頭插嘴:歸化美國的俄國佬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 1977)在他的英文長篇小說《洛麗塔》裡說:「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隱瞞的,咳嗽,窮困和愛,你越想隱瞞越是欲蓋彌彰。」大多數人戀愛時都不會隱藏,只有不被祝福的戀情才需隱藏。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也說:「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揮霍的,身體,金錢和愛,你想揮霍卻得不償失。」、「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挽留的,時間,生命和愛,你想挽留卻漸行漸遠。」、「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回憶的,災難,死亡和愛,你想回憶卻苦不堪言。」

 

《洛麗塔》敘述中年男和女童的一段戀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認為愛情無法隱藏、不該任性為之、無法挽留、逝去的愛情回憶起來只有無限的痛苦。這是他以男人本位的歸納與心得,只適用於男人,不適用於女人。大多數女人因為各種因素會隱藏她們的戀情,直到她們認為毋須隱藏。

 

重新改造男人這件事本身就非常不法國,法國女人奉行「放牛吃草」主義,而且,她們會包容對方所有的優缺點和壞習慣,尤其是當他們已經發展出一段穩定的關係之後,這種想法更加不會改變。法國女人在致力於享受生活的同時,也非常享受愛情。

 

法國女人很清楚,天底下沒有一個男人有辦法滿足她們所有的需求,因此,她們很珍惜自己的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她們往往會和自己的母親非常親近,和小時候的玩伴還是非常好的朋友,並和大學同學保持頻繁的聯繫。即使婚後也是如此,她們仍會維繫哥兒們間的感情,因為她們知道友情的重要性就和新鮮的空氣、暖暖的陽光沒有兩樣,都是能夠帶給她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這也是為什麼她們很少覺得生命像場「未完成」的旅程,必須等到找到理想的另一半、共步紅毯、養兒育女後才算「完成」一切。

 

而交往數年之後,法國的男人和女人也不會開始戴相同的棒球帽,更精確的說法是,他們不會配戴「任何」相同的東西。法國女人很清楚,她在認識之初能夠緊緊抓住丈夫眼睛的地方,是她獨一無二的魅力,她渾身散發的女人味挑戰著他的每一根神經,讓他想要征服她。然而,想想看,如果我們縱容自己成為愛人或先生的複製雙胞胎,總是同意他的任何決定,穿同樣的衣服,完全照他所說的話做,那麼,是的,我們之間的火花很快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這往往會造成他誤入歧途,變成需要來自其他女人的挑戰。所以,千萬不要隨便放棄獨立自主的權力,並保持妳個人獨特的魅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老頭插嘴:嚴格來說,穿情侶裝是一種幼稚的表現,穿情侶裝的情侶們對人們宣示他們的「擄獲」,同時也表示他們對「擄獲物」的滿意。然而在蘇格拉底對柏拉圖詮釋愛情與婚姻的故事裡,我們知道大多數穿情侶裝的情侶們遲早都會後悔的。反之,不穿情侶裝的法國女人極有可能是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她們還想「做生意」,自然要保有她們的「隱私」。

 

差異萬歲

 

法國女人不會乖乖做隻應聲蟲,她會持續培養自己的生活樂趣,並隨時尋求改變的機會,讓自己能夠有所成長和進步。是的,她總是在尋找新的熱情來源。

 

而且,她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不是為了她的男人,而是為了她自己。當她努力追求生命的熱情,細心照料祕密花園的同時,她也不會把自己困在家裡,她一定會盡量外出活動,認識更多其他的人,尤其是其他男性友人;也因為如此,她得以繼續擴大她的哥兒們圈。

 

老頭插嘴:有志尋找「愛情」的女人一定要擴大生活圈,多認識男人。

 

沒錯,她同時會擁有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就算是已婚人妻也常常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晚餐派對,邀請其他夫妻、情侶或是單身朋友一起參加。這會給予她丈夫(或伴侶)一個警訊:她仍舊對這個世界有強大的影響力,很多人還是非常欣賞她,若是他不把她抓緊,或刻意忽略她的話,可能馬上就會有另一個男人來取代他的位子。

 

除此之外,法國人妻不願意讓自己淪為黃臉婆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她也很清楚外面的世界一樣存在著許多女人,許多漂亮的女人,許多懂得賣弄風情的女人,等著取代她的這個位子。有個法國女人曾對我們說過,她很驚訝她的愛爾蘭朋友竟然會把婚姻視為一件「永遠」的事情,她的朋友竟然認為一旦她簽下那紙結婚證書,一切便塵埃落定,她不需要再為這段關係付出其他努力,她也不需要再讓自己像個女人般充滿魅力。而我們的法國女人接著告訴我們:「妳對待婚姻關係的態度,必須要像是一段隨時都會結束的蜜月期。」

 

老頭插嘴: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嚴守天主教徒不能離婚的教規。1937年愛爾蘭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憲法中,就明確規定了「任何法律都不得允許婚姻關係的解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禁止離婚。面對這種違反人性的規定,虔誠卻現實的愛爾蘭人不久就發明了婚姻期限制。結婚時登記期限,期限越長登記費用越便宜,期限屆滿,婚姻關係就結束;當然,也可「續」約。愛爾蘭因此成為世界上離婚率最低的國家,但愛爾蘭人也習慣於同居、晚婚,甚至不婚這樣的生活狀態。愛爾蘭禁止離婚的法律已於1996年廢止。

 

而另一個法國女人是這樣和我們說:法國女人的迷人之處在於,她的男人總以為下一秒便要失去她了。

 

當然,有這種想法的法國人有逐漸減少的趨勢,這是事實,而某些法國人也不免會有外遇或包二奶。但我會這麼強調的原因,是因為抱持這樣的想法能夠讓你們之間的熱情永不止熄,也能迫使妳的另一半或生活伴侶隨時提高警覺。

 

在法國,沒有人會對自己的感情關係過於志得意滿,法國人非常清楚,世事難料,隨時都有可能會出現某個人來把愛人從自己身邊奪走當他們認清這個事實之後,他們便覺得應該要再努力一些,表現出自己更好的一面,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美好。也因為如此,他們有時會外出尋找新的仰慕者,當然,我知道妳心裡在想什麼,沒錯,他們也會逢場作戲,甚至金屋藏嬌,只是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普遍罷了。

 

本文摘自《法國女人教我的事2:如何愛》作者︰潔米.凱特.凱蘭(Jamie Cat Callan)

 

潔米與丈夫相遇並結為連理的故事被刊登於《紐約時報摩登愛情》專欄,她曾為雅詩蘭黛撰寫美妝時尚廣告詞,曾在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為女星梅格.萊恩編寫腳本。潔米曾獲獎學金而遠赴法國奧維拉的維吉尼亞藝術中心進行寫作,亦曾獲頒麻州藝術委員會的小說獎學金。她致力擁護鼓勵女性,也是位鼓舞人心的知名講者,幫助成千上萬的女人找到生活樂趣

 

老頭插嘴:女人如何從生活中找樂趣?大多數女人的生活樂趣需要一個,甚至多個男人來「共同」完成。

 

 

天下雜誌 2018-03-07

法國女人:結婚,不是一切 別被婚姻束縛

 

之前,我曾在各種地方說過,要說起日本與法國顯著的差異,就是對結婚的想法。

 

法國在一九六○年代末還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社會。自歷經了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革命,從七○年代起,女性運動興起,情況有了大幅的改變。女性變得能出社會,在經濟上能自立,漸漸不再被家庭束縛。

 

老頭插嘴:五月風暴,也稱五月運動、五月革命或五月事件(événements de mai-juin 1968),是1968年春夏之交法國發生的持續約七周的左翼學生運動,在該次事件中出現了大量的總罷工、遊行、占領大學及工廠的行動,並導致法國經濟發展停滯。抗議活動十分激烈,政府一度擔憂引起革命甚至內戰。總統戴高樂在事件中秘密逃到德國的法國佔領區,造成政府一度癱瘓。5月30日,取得法軍支持的戴高樂在巴黎向全國發表講話,決意留任總統、解散議會,但不撤換總理,並在當晚組織近100萬人的集會反制示威。6月大選中,支持戴高樂的右翼「總統多數派」獲得大勝,得國民議會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議席,占絕對優勢。領導此示威,促成暴動的左翼則大敗,此後十多年一直處於弱勢。戴高樂雖然重新控制局勢,度過危機,但「五月風暴」所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經濟起飛、貧富差距擴大)並未隨之消失。一年後戴高樂由於主張「削弱非民選的法國參議院職權」的公民投票失敗而被迫辭職,其根源即在於「五月風暴」。

 

結果就是,拘泥於結婚這種型態的情侶減少了。在日本,夫婦的形式是固定的,但在法國卻有各式各樣的選項。

 

  • 同居

  • PACS(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 :民事互助契約。法國獨特的制度,在與伴侶的共同生活之中,能獲得與結婚相同的權利)

  • 再婚

  • 混合家庭

 

老頭插嘴:混合家庭應該就是兩個以上的家庭換妻雜交。

 

舉個例子,前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與同為政治家的前女友,彼此雖有四個孩子,卻是沒有結婚的事實婚關係。歐蘭德與前女友分手後,與某女性記者締結沒有結婚關係的民事互助契約「PACS」,但之後,因為被爆出疑似與女星外遇出軌,而和女記者分手。

 

老頭插嘴:

/tmp/phpcvrpuZ  

 

法蘭索瓦·熱拉爾·喬治·尼古拉·歐蘭德(1954- ),法國政治人物,為前任法國總統兼安道爾親王。作為法國社會黨的核心領導人之一,曾經出任社會黨第一書記(黨魁)超過十年。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中在第二輪投票擊敗尼古拉·薩科吉(現任總統),當選法國第24任總統,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第二位左翼總統。2016年12月1日,歐蘭德宣佈不會尋求連任。

 

1978年至2007年,歐蘭德與同為政治人物的女友同居約30年,生有4個孩子:Thomas(1984-)、Clémence(1985-)、Julien(1987-)和 Flora(1992-),2007年總統大選敗選後分手。塞戈萊納·賀雅爾於同居期間曾任環境部長、大區主席,解除同居關係後仍任大區主席,後轉任環境與能源部長(歐蘭德總統任內)。

 

塞戈萊納·賀雅爾(1953年9月出生)

/tmp/phpQaJJAa  

 

歐蘭德與賀雅爾(女大男一歲,開始同居時,男34、女35)

/tmp/phpLQtwrU  

 

2007年,宣布與資深政治記者女友瓦萊麗·崔威勒開始交往,2012年崔威勒在歐蘭德當選總統後成為實際上的第一夫人。

 

瓦列莉·崔威勒(1965年2月出生,開始PACS時男53、女42

/tmp/phpbUORVn  

 

2014年1月25日,歐蘭德宣布與共同生活7年的女友瓦萊麗·崔威勒分手。

 

2014年5月2日,媒體爆出歐蘭德與緋聞女友、影星茱莉·嘉葉多次在總統府愛麗舍宮幽會。2022年6月4日,歐蘭德和演員茱莉·嘉葉在圖勒秘密結婚。

 

茱莉·嘉葉(1972年6月出生,2014年男60、女42)

/tmp/phpuOpYTm  

 

由歐蘭德的個案可看出,即使是女「權」高漲的法國,有權(錢)有勢的男人仍然炙手可熱,也左右逢源。然而女人看上他的是他的權與錢,歐蘭德禁不了枕邊人另找其他男人填補空虛,賀雅爾與他生了四個小孩,能有一半是他的種嗎?

 

日本看待政治家的醜聞是很嚴厲且不許可的。但在法國,即便是公眾人物,私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不會有人一一出來叫囂。法國在這部分是自由之國,或許這就是法國的特色。

 

在法國,男女關係是以有無愛情為優先而非形式。若性愛次數減少,就會解除關係。若不將彼此當異性看了,就不會在一起。我們不太重視對方的地位、薪資以及學歷等,而是以在一起能否感受到幸福為優先

 

老頭插嘴:女人的幸福在於是否能經常被幹到高潮。

 

「既然結了婚就一定要終生相守」、「為了孩子就不能分離」、「為了能持續安穩的生活,就忍耐吧」。

 

幾乎不會有人這樣想。

 

日本明明是先進國家,結婚制度卻很保守。很多人就算想離婚,似乎也會因介意家人以及周遭的眼光而被侷限,在觀念想法上是還在發展中的國家。而法國人認為,個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只要本人幸福就好。幾乎所有情況,家人都不會多加干涉。

 

不拘泥於常識,不為壓力所壓迫,自己做決定是很重要的。要不要繼續婚姻生活,還是要結束,怎麼說都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

 

對法國女性來說,男性是怎麼愛著自己、是否能實際感受到對方是愛著自己的,將決定未來兩個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走下去,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日本,我深刻感受到,很多人得承受來自社會、媒體、雙親的壓力。或是被父母說:「都一把年紀了還不結婚」,或是被主管說:「你還沒結婚嗎?」又或是被戀人施加壓力:「我們都已經交往這麼久了,你為什麼還不向我求婚?」還有人會在自我介紹的場合中,光明正大地說:「我正在進行婚活*」。

 

*註:「婚活」就是日本「結婚活動」的簡稱,指為了結婚而主動去做的活動。

 

我也曾被問過:「朵拉為什麼不結婚呢?」「沒有預定要結婚嗎?」這種時候,我都會半開玩笑地回答:「我既是自由也是要結婚的喔。」

 

我也經常會聽見有人說:「一個人不會感到不安嗎?」但我並不害怕孤獨。一個人生活、獨處的時間,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我也曾有段時期是和戀人同居,但當時的形式也是在彼此的公寓間來來去去。我們每個禮拜各三天會在我家跟他家一起度過,剩下的一天就是彼此獨處的時間。我們認為,比起把在一起這件事變成很理所當然,我們更想持續保持「想見面」的熱情。

 

「若是單身,老後該怎麼辦?」其實我並不太去想以後的事,我只是坦率地活在現在的心情中。自小,我就夢想著總有一天要住在國外,好奇心與獨立心都比別人多上一倍。我想活得自由,若是「為將來考慮」而結婚,對對方來說也未免太失禮了。總之,我現在對於不結婚這件事並沒有感到不安。

 

本文摘自世潮文化《任性與優雅:解密法國女人令全世界憧憬的法式魅力》作者:朵拉‧托賽(Dora Tauzin)

 

 

Womany 2020/08/27

讓愛就是愛,不是交易商品:談談法國的同居協議

 

法國的同居協議,讓雙方不再被義務束縛,甚至可以單方面解除同居關係。附上相對並相稱的責任後,是否能帶來更多的快樂?

 

你有想像過進入一段關係,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因為被「義務」羈絆而讓關係成為愛的牢籠嗎?

 

你有想像過進入一段關係,不用再去搜集家暴、外遇的證據或是忍受長期「不違法」的冷暴力,可就自己的單方意願解除關係嗎?

 

你有想像過進入一段關係,不用再執行傳統儀式的繁文縟節,搞得關係各方像商品一般,讓關係回歸愛的本質嗎?

 

減少義務與應該,拒絕關係中養成愛情的釘子戶

 

這樣的關係,將「義務」、「你應該」減到最少,更賦予你基本的生活保障,讓雙方不再能「理所當然」,給予真愛在關係中持續滋養的機會(規定、義務不能使愛滋生),也讓無心以愛灌溉關係的人不再肆無忌憚。

 

當然,這樣的關係賦予了更自由的空間,同時,也要求雙方都更加投入在關係的經營,誰也不能變成關係中的釘子戶。

 

這樣的關係制度,已在世界各國逐漸萌芽,統稱作「伴侶制度」,相較傳統婚姻制度,為一種新興、較少束縛的關係模式。

 

延伸閱讀:結婚,不是女人人生的必選題

 

傳統婚姻充滿義務,而過多的義務使愛窒息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是近代人們對婚姻的一種直觀感受,也是現代不放棄愛情的人們,拒絕輕易進入婚姻的原因之一。近年來許多影視戲劇已開始描述婚姻的現實與沈重面向,而不再加強婚姻被刻意營造出來的童話故事般的浪漫感。

 

不論東方或西方社會,婚姻在現代社會中,從逐漸下降的結婚率來看,人們選擇進入婚姻的意願逐年降低,而除了最主要原因——婚姻制度與禮俗的繁瑣與沈重,使得婚姻變成牢籠或是墳墓般的存在之外,社會也逐漸可以接納婚姻以外更多元的關係型態存在。

 

世界各國的伴侶制度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的,是一種更加純粹的保障制度,而免去一些看似枷鎖的規章。因而,婚姻制度在不久的將來逐漸不再處於壟斷、制霸的地位是可以預見的。

 

婚姻變成愛的墳墓、關係的牢籠,是因為制度本身就不是為了愛而設計的

 

每個人對「愛」都有不同的詮釋,因此很難有一種絕對的定義可以符合所有人對它的感受。但是,對於愛這樣的感受是無法用外在的規章去限制而產生的,這應該是人們普遍可以理解的。

 

人們無法規定一個人要去愛誰而成功,也沒辦法限制一個人不可以愛誰而得逞,充其量這些限制,都只是促成表面上的假象,實際上當事人的愛與不愛,都是外在的制度與個人理智,難以如開關般隨意切換的。

 

而婚姻中,角色化的情形是特別嚴重的,禮俗教條中有對婚姻伴侶雙方無盡的規範,尤其是婚姻儀式的繁瑣與威權化遺留,往往使人喘不過氣來。

 

一個人不能隨心展現自己,而是要扮演好被規範的角色,這是一個人一生角色化,或稱為物化最徹底的時期。

 

要扮演好一個媳婦、女婿、父親、母親,往往是不可能擁有自己,需要忽視自己的需求、作好犧牲才得以因稱職得扮演好角色而被誇獎。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到:「偽自我只是一個代理,它打著自我的旗號,實際代表的卻是人被期望所扮演的角色。當然人能扮演許多角色,並在主觀上確信他是每個角色裡的「他」。事實上,在所有這些角色中,他只是別人期望的他,而他卻認為這就是他。大多數人的原始自我都完全被偽自我窒息了。」

 

往往這樣的角色扮演,將使一個人忘卻自己是誰、忘卻怎麼去愛、忘卻生命的意義。表面看似得到很多讚許,但內心的空虛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了。

 

另外,細看婚姻法中的規章(民法第 1001 條),伴侶同住與否也成了法律規定的義務(而非給人自由選擇的空間),而想要單方面結束婚姻但另一方不想放手,也需要舉證「重大」的事證(長期的冷暴力並未違反婚姻法條例),而很難以狀態已經不適合一起生活而離婚,而使婚姻容易長時間陷入一種了無生氣、彷彿墳墓般的狀態。

 

(筆者在此認為關係的狀態結束需要負起應負的責任,例如贍養費、監護權的分配等等,而非認同不負責任的結束關係。)

 

我認為,婚姻制度的精神是適合給想安穩共度一生的人實踐的(或可以說,適合不管怎樣,一生不願意讓對方離開關係的人),而不是適合給想愛的人實踐的。因此,單就為了愛,而沒有考量適不適合一輩子共守婚姻制度義務的角度,就進入婚姻關係,將會產生許多痛苦。

 

延伸閱讀:「30歲,該結婚了?」找到一個人相愛之前,我不結婚

 

伴侶制度的推陳,使制度成了單純的生活保障,而不是關係的牢籠、愛的墳墓

 

婚姻制度的保障是有意義的,也適合部分的人,適合需要有更多安全感跟確定性的人。但是它對於另一部分的人來說過於沈重與死板,加上華人婚禮的繁文縟節,使婚姻雙方變得很像兩枚商品,一段婚姻關係如同赤裸的交易關係,正也印證了婚姻本質與愛無關的事實。

 

而想選擇更加自由的人、認為愛可以在更加自主的氛圍中滋長的人,將會選擇其他更加人性且自主化的制度。

 

法國在 1999 年通過的民事伴侶結合法(或稱同居協議 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以下簡稱 PACS),很好地提供給需要人性且自主化制度的人,一種嶄新的選擇。

 

以下整理出 PACS 與台灣婚姻制度的對比:(來源:同性伴侶法制研究計畫、中華民國民法)

/tmp/phpZjx0OF

/tmp/phpRi5PIT

/tmp/phphPYoL8

/tmp/phpOh5Qqo

/tmp/phpVbqmtE  

 

真正多元的社會願意接納每一種合意產生的關係,以及各式多元的人們

 

表格中,可以看到 PACS 本身的精神是更加獨立、自主、不角色化,甚至連雙方是否身心對對方忠誠,都不放在規章內,徹徹底底彰顯了法國人的自由精神。

 

然而,相信有讀者會說,那這樣對方根本不需要忠誠或是誠實。但是在 PACS 中,當你發現對方不誠實,沒有遵守彼此的承諾時,你是可以單方面解除協議的,而進入雙方財產的清算。

 

因而在這樣沒有強迫義務的協議下,一個人是否能為自己的承諾負責,得到了最大的考驗,沒有人逼迫你維繫你的承諾、要求你為自己的承諾負責,但是一但破壞了承諾,自己就要面臨關係結束的可能。這是一個非常自由與需要為自己負起責任的協議。

 

而這個協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也就是不論是領養或是親生,監護權都僅能歸屬在一位伴侶名下,而沒有婚姻制度下的共享監護權(但在關係狀態內,雙方有任一方子女的共同撫養的責任的,如同對彼此的最低互相照顧義務要求)。

 

相信又會有讀者問,那怎麼規範雙方要盡撫養責任呢?孩子不就容易因關係破裂而犧牲了?

 

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在婚姻制度的要求下,每個雙親真的都被法律要求地做到稱職的養育責任嗎?法律真的有辦法「規定好」一個人的責任嗎?硬是要對方盡到養育責任而不離婚時,對方真的就可以執行好責任嗎?

 

當要為一個新生命誕生負起責任、沒有任何外在的規定規範時,是不是我們會更加地審慎評估,是否要養育一個小生命呢?評估是否要與眼前的伴侶共同生育呢?

 

當人擁有了外在的權威、法律存在時,對自身該負的責任便因此開始輕忽了,因而有了那些各種破碎家庭中的不幸孩子。

 

在這個制度下,當一個人決定撫育一位孩子時,就需要具備一個人獨立把孩子養大的決心與責任感,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麽強而有力的愛呀!

 

這樣的同居制度設計本身,跟愛與義務的牽扯是少的,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符合人本主義的精神,讓關係與愛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不過度糾纏,給制度純粹地成為伴侶雙方的生活保障,而不是關係的牢籠、愛的墳墓。

 

允許單方面選擇結束關係(但需要執行分開應負的責任與程序),如同每段戀情一樣,這可以使人們同時有意識地維持鮮活的關係、減少彼此在法律、義務的規範下產生的理所當然態度,也同時保障在兩人生活中的公民權利。這樣的關係是獨立、自主、為自己選擇負起責任的關係新選項。

 

「如果⋯⋯存在先於本質是個事實,那麼人就該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負起責任。因此存在主義產生的第一個影響就是讓每個人歸自己所有,並為自己的存在扛起所有的責任。」——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

 

因此,真正的負起責任的是每一個個體本身,而不是由規章制度逼迫人們,那樣不叫負起責任,頂多就是用公權力逼迫對方就範罷了。

 

然而,願意全然承擔起責任的個體是少數,若你不相信你的伴侶或是自己對關係承諾的責任感,請務必考慮進入更有保障、安全感的制度——婚姻中,或是與他人締結關係時更加謹慎,我想一段彷彿狗血劇的動盪婚姻不是人們最初所想要的關係型態。

 

所以,了解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制度、關係,別為了趕流行而忽視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也別為了遵循傳統而隨便了自己的承諾呀!

 

不論我們選擇了婚姻制度、同居協議、一般情侶,願我們都能被清醒選擇的關係所滋養!也期待同居協議在不久的將來在台灣落地實踐!

 

延伸閱讀:結婚率下降?從《相親茶坊》看現代愛情趨勢!

 

中央社 2012/9/13 16:23

不守婚約改簽契約 法國伴侶制十年破百萬人

 

今日新聞 2012年5月10日

同居具備婚姻效力 法國「同居不婚族」愈來愈多



資訊咖 2023年02月15日 17:21 HKT

60%的嬰兒未婚生育,法國版的「去父留子」是我們的方向嗎?

 

這段時間,「去父留子」成了大眾熱議的話題,不奇怪,經濟發展促成生活觀念的變革,這是每個社會都會面臨的問題,無關中外。

 

現代婚姻高漲的成本以及不穩定,造成「恐婚現象」愈發強烈,我早就觀察過,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不想結婚,擔心受到婚姻的傷害,所以才會衍生出「去父留子」的概念。

 

事實上,「去父留子」不是新生事物,西方社會早就替我們實踐了,在這方面,法國遙遙領先,目前,法國非婚生嬰兒比例已經超過了60%,不結婚照樣可以有自己的孩子,或許要不了多久,婚姻制度將會徹底在法國壽終正寢。

 

/tmp/phpaGPrnW  

 

老頭插嘴:「婚外出生」與「親生率」是兩個不同概念。婚外出生指小孩出生時父母無婚姻關係,包括私生子與姦生子。

 

法國的「mini婚姻」:只同居不結婚

 

中國人正在經歷的「恐婚」,法國人早就玩過了。隨着法國女性收入的增加以及社會地位的提高,不想被婚姻拖累成為主要因素,於是,結婚率和生育率大幅下降。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既能給男女雙方鬆綁,又能提高生育率呢?法國人發明了PACS(公民同居契約)。

 

創立於1999年的PACS本來是為LGBT群體提供基本法律保障,後來適用於所有人,包括表兄妹和堂兄妹,是兩個異性或同性組建共同生活而簽訂的協議。

 

老頭插嘴:平埔政權大力提倡同婚(LGBT),卻不提已有二十幾年歷史的PACS。

 

特別指出的是:PACS可不是某些人認為的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只是比婚姻對雙方的約束力要弱一點,簡單點說,婚姻是高配版,PACS是拼多多版的婚姻,或者叫「mini婚姻」

 

PACS的權利和義務:

 

雙方必須有共同住址,共同生活,財產各自保持獨立,共同承擔維持日常生活產生的費用,如房子、車子以及教育子女的費用,你的還是你的,我的還是我的,共同部分大家AA。

 

雙方無需履行忠誠義務,也就是說,同居期間出去HAPPY是你的自由,不算犯錯。

 

老頭插嘴:毋須履行婚姻中最重要的忠誠義務是PACS的特點。

 

一方沒有另一方的繼承權,假如你不幸去世,對方得不到你一分錢的遺產,也沒有遺屬撫恤金,除非你在遺囑里明確贈予,但是子女有權得到一半。

 

解除同居關係也很簡單,單方提出即可,想走就走,花幾分鐘填個表簽個字就搞定,是不是很爽?

 

上至總理下至百姓,皆大歡喜

 

PACS完全不同於戀愛,有點像試婚,試得滿意就結婚,不滿意就拉倒,誰也不欠誰,當然,你想一輩子「試婚」也沒問題,開心就好。

 

夫妻之間不再為了忠誠和責任生活在一起,而是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家庭中男女角色也發生了變化,雙方要求在精神和物質上平等自由,家庭成員之間不再受物質的束縛,而是更多的依賴雙方情感來維繫。

 

很多人去法國之前都認為法國人很浪漫,去了之後才發現不僅浪漫還浪。閃婚閃離相當普遍,在一起同居一輩子不結婚的大有人在。

 

比如法國總理奧朗德,和前任同居女朋友生了4個孩子沒結婚,現在又找了一個,他的事業完全不受影響。

 

老頭插嘴:法國是半總統制的國家,有總統(國家元首),也有總理(類似我們的行政院長),奧朗德是法國前任總統。

 

法國真正的「去父留子」

 

如果同居期間有了孩子,然後又因為各種不爽分手,孩子怎麼辦?大多數跟隨女性一方,單親媽媽不用過分擔心養育的問題。

 

作為發達國家,法國以高福利著稱,幼兒園到大學免費教育,同時終身免費醫療,對於單親媽媽,還有各種稅收減免以及經濟扶持。

 

不光如此,孩子的父親也要承擔一定比例的撫養費,女朋友可以不管,孩子總不能不管吧?

 

爸爸們也不用難過,給了錢不會讓你吃虧,你享有每兩周一次的周末陪伴權,如果願意,可以把孩子接過來加深父子感情,對你和孩子都有好處,再說了,自己的孩子不帶不操心,給點撫養費還是挺賺的,要是條件允許,再找個女朋友生一個就是了,和她商量把孩子給你。

 

我國推廣「mini婚姻」的可行性

 

不太樂觀。

 

其實大家都看出來了,法國的「去父留子」是建立在強大的社會福利保障之上,一句話,有錢好辦事,沒錢啥也白搭。

 

相比法國,我們還不富裕,沒有辦法做到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一切都要靠自己。除了極少數成功人士外,絕大多數的民眾沒有能力獨自撫養孩子。

 

從根本上來說,為何我們「恐婚」,還不就是錢鬧的嗎?如果實力雄厚,誰怕誰呀,所以,現階段談論「去父留子」還早了點。

 

老頭插嘴:癥結不在社會福利,而是中國男人和堅稱不是中國人的平埔男人都有強烈的佔有慾和嚴重的綠帽恐懼症。

 

「去父留子」就一定好嗎?

 

說實話,我不太看好法國的「同居協議」,雖然現階段相安無事,但完全是為了提高生育率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存在很大風險。

 

PACS建立在高福利的基礎上,誰也不敢保證永遠風平浪靜,事實上,法國經濟已經出現了衰退跡象,高福利還能享受多長時間誰也說不清,一旦沒錢,又會回歸到原始狀態

 

況且,忠誠和責任感的喪失,表面上看是尊重愛情,尊重自由選擇,只不過是不想負責的藉口罷了,人人都為自己考慮,這樣的社會有希望嗎

 

除此之外,法國為提高生育率,放寬並鼓勵外籍人士移民,如今的法國早已是移民大國,土著反倒變成少數族裔,對傳統文化的衝擊越來越大,特別是大量的非裔法國人,儼然將法國變成了非洲的「飛地」。

 

老頭插嘴:目前法國 6,500萬人口中約有300 -500萬黑人。

 

移風易俗才是提高結婚率的根本

 

看看當下的男女對立,無外乎就是「彩禮、房車、家務」幾個方面,有錢的不吵,沒錢的總在鬧,還是跟「窮」有關。

 

中國的「儒家」思想講究互幫互助、分工協作,歷來重視家庭和親情建設,穩定的婚姻是培養下一代的基石,一旦不穩定,恐怕傷及的是整個社會的根本。

 

「去父留子」看似美好,但終究不如父母雙全更好,子女教育缺少父親的參與,能長成什麼樣不容樂觀。

 

所以,當務之急不是「去父留子」,而是從小注重家庭觀和責任感的教育引導,培養正確的婚戀思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老頭的話

 

女權主義者一直沒弄明白,當年人類由母系社會「進化」到父系社會其實是由女性主導,女人需要男人共同育雛,並為她提供生活資源。因為這個目的,女人忍痛放棄性自由,自甘受男人禁錮。

 

然而當人類自漫長的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部分女人逐漸開始有了謀生能力,不再依賴男人提供生活資源。而後進化的齒輪快速運轉,隨著工業化而來的商業、服務業蓬勃發展,婦女幾乎已全面就業,男人對女人而言只剩下性功能了,此時傳統家庭必然逐步解體。因為單一男人根本不可能滿足女人一生的所有需求(主要是性需求),於是男人成了用壞就丟的消耗品。

 

然而所謂的女權其實是建立在社會富庶與充分就業的基礎上,只要經濟衰退,社會福利隨之崩潰,就業機會減少;女人由於競爭力差,將首先被就業市場汰去。只要女人失去經濟能力,一切又將打回原形,日韓的女權運動與女人地位即是鮮明的例子。

 

延伸閱讀:日韓女權消亡史



延伸閱讀:台女嫁法國男人須知

 

JACK-CERISE  06/05/2021

跟法國人結婚前,你應該注意的三件事⋯⋯

 

開頭也許讓我們大膽地說:「你離婚時留的淚,都是你結婚時腦子進的水」。

 

這篇文章不是雞湯來教大家如何在婚前辨識法國男人女人的內心,畢竟感情跟成長都是自己的事。只是疫情發生以來,離婚案件倍增,我發現有許多在離婚時遇到的迷惘跟混亂,都是結婚之際便可以小心避免的。

 

不是希望大家在結婚時便為離婚準備,而是與一個法國人結婚時,有很多文化上的觀念隔閡,我們不妨可以在心裡先有概念。

 

1,請談錢!

 

不是現在就來談離婚時的財產分配,而是請你結婚前務必先了解彼此「婚後家庭收支」的安排:婚後誰賺錢?誰拿多少錢?收支怎麼調配?一般建議開設「共同帳戶」,作為婚後生活的共同支出使用,但也請務必保有「個人帳戶」。

 

很多離婚案件發現,法國這一方常以「法國行政手續複雜」、「語言隔閡」為由,要求不會法語的另一方提供「現金」作為共同支出,或是希望將財政大權攬在身上。兩廂情願沒有誰錯,但假若這樣的來往沒有銀行紀錄,婚姻觸礁時財務分配便會相對複雜,對方也有可能反咬:不會法語的這一方從未對家庭做出任何貢獻,屆時口說無憑,所有帳單都是對方的名字。

 

特別要提的是,如果雙方一起購置房產,請不要天真或怕麻煩一切交由對方處理,請清楚地記錄所有資金流向。我遇過夫妻雙方一同買的房子只登記先生的名字,貸款在帳面上是由先生負擔,女方三不五時提供娘家的現金資助。決定離婚時法官判定女方需立即搬離住所,因為沒有負擔貸款,因為房子法律上來說是先生的。(房產分配是後續計算,當下是必須要先搬離。)

 

不希望有驚喜(或驚嚇)出現,最保險的情況是:配偶雙方每個月按個人收入程度從各自戶頭匯款至共同帳戶,作為共同生活支出(不管是房貸車貸或是日常生活)。共同帳戶的名稱可以選擇 「Mme et M.」:ET 而不是 OU,這樣支票會需要雙方共同簽名才能使用,可以避免其中一方在離婚判決期間開立木頭支票,後續影響到這個帳戶另位持有人的銀行信譽。共同帳戶由於每位持有人都有提領的權利,所以儘可能帳戶中只放當月生活所需要的費用,可以減少一方在決心離婚時直接將戶頭領光的風險。

 

老頭插嘴:「Mme et M.」:ET 而不是 OU,先生與夫人,兩者共同(和)非兩者之一(或)。

 

法國的婚姻關係第一條要求的就是「互助跟支持」,這個互助支持包含「情感上」跟「物質上」的。情感上缺乏互助好比「外遇」,可以構成過失離婚的要素,而物質上的缺乏互助如同「一方從未負擔生活費」,也有可能構成過失離婚的要素。之前曾經遇過一個案例,法國先生指稱中國妻子跟他結婚只是為了錢,婚後不願工作等,之後開打「過失離婚」,雙方灰頭土臉。如果想要避免這樣的窘境,真心建議結婚時請務必釐清婚後的家庭收支安排。

 

2,請知道你的號碼!

 

除了個人的帳戶之外,請了解你的CAF號碼、健保號碼、繳稅號碼。也許不用實際擁有,但也請試著了解RSA、prime d’activité是什麼?知道法國社會系統的基本運作,才不會萬一有天「被離婚」時一頭霧水求助無門。

 

過去很多離婚案件發現,不會法文的一方在準備離婚時往往一問三不知:不知道家裡收入流向,不知道雙方有沒有一同報過稅,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權利、有什麼義務。愛情可以超越語言,不會法文不是你的錯,但跟法國人結婚是你的決定,如果打算定居法國,請務必試著先行了解法國社會系統的基本運作。

 

話說回來,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保有自己的謀生能力,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經濟獨立。

 

3,是的,請獨立!

 

當然一定有被幸福呵護著的公主跟王子,但悲傷的是,離婚時往往只剩下「控制狂」跟「偏執狂」。我聽過很多陷在離婚泥沼裡的吶喊:「他之前很愛我的」「他都不照顧小孩」「他都不拿錢回家」⋯⋯等,同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都會有溝通問題了,更不用說以我們台灣的文化背景跟一個法國長大的文化尋求磨合。

 

大致來說,法國民族性相當「崇尚自我」。你可能得先明白「法國丈夫(妻子)不是你的天。」(天朝你塌下來的時候,對方可能連電話號碼都換了)。法國配偶不是你的幸福唯一提供者:他/她能增加生活幸福感,但你才是自己幸福的來源。

 

婚姻在法國著重的是「互助」概念,如果抱著錯誤期待(飯票、不想努力了、有人養⋯⋯),那麼現實往往很快就會來敲門。法國結婚時不用丟扇子,沒有拜別,沒有嫁妝。法國的婚姻觀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兩個成年人決定共同生活,互相扶持成長。很少認識有法國人願意委屈自己在一段不開心的關係裡,也因此疫情開始以來已經遇過不少「說分就分」「突然被離婚」的情況。

 

關係裡的困境當然不會是一天造成的,充分並持續的溝通理解相當重要。此外,也想請你正視自己對婚姻的想法,為自己的幸福負起責任,保有你的謀生能力,保有你的個人生活圈,讓伴侶關係是「加分」而不是「避風口」。這樣一來即便有天緣分走到交叉點,也能好聚好散,彼此感謝曾經的幸福,祝福對方繼續接下來的旅程。

 

同場加映:以和為貴?應該不用。

 

即便我們是新時代的男女,經濟、情感都獨立自主了,結婚畢竟會牽涉到兩個家庭的問題,請你先有概念。

 

法國人大部分很重視家庭關係,聖誕聚餐或是婚喪節慶的聚會可能都會需要跟法國配偶一同參加。所有你在台灣聽說過的婆媳問題、姑嫂妯娌一堆問題,請放心法國都有(笑),只不過是「法文發音(還沒有字幕)」。差別可能在於,某部分法國人特別重視自己感覺,不太管情面這種事,往往會選擇直接對著當事人噴出內心話,這是法國人的直率坦然(浪漫?)。

 

於是,你可能也會在聖誕晚宴餐桌上看到家人間「優雅地對罵」。如果爭執的話題跟你無關,那就當做免費的法語聽力練習。如果話題跟你有關,請忘記台灣人說的「以和為貴」,請誠實地捍衛你的想法跟做法。這種情況很常發生在小孩的教養,或是配偶雙方生活習慣與長輩衝撞下。如果你會法文,請堅定地、不管口音地清楚說出你的想法,如果你只會英文,請堅定地請你配偶一句一句幫你翻譯。你若委屈自己尷尬微笑接受,將來大家只會一直委屈你。

 

一體兩面。法國人崇尚自我可能有時顯得太過自私,但相對的法國人也相當重視個人空間,不管是你的或是他自己的。婆婆問你:「我明天來看孫子」,你可以老實回答:「明天我想休息,不能接待你,請XX時間再來」。婆婆可能會玻璃心,但她會理解。一般婆婆不會理解的是,你同意她進門然後又自己嘔氣還給她臉色。我發現法國婆婆通常不會看臉色。你尊重自己的同時,別人才會知道尊重你。

 

最後,祝福你⋯⋯

 

每段關係都是修練,都有祝福。文化上的區隔摩擦先有心理準備了,或許可以更專注地面對雙方彼此的感情進展。祝福大家都擁有愉快並健康的伴侶關係!

 

112.02.14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伯 的頭像
    阿伯

    草湳里:老頭談性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