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自立村碉樓群
民國97年5 月,老頭出差高雄突發腹膜炎,送醫開刀後在醫院待了五天,回台北後又足足休養了兩個月,幾乎把三十天的特休額度都用光。此事間接讓我開啟兩年出國八次的職場擺爛。八次的第一次,我報了燦星旅行社的「廣東海南八日遊」,帶著一家四口去大陸過年。
老頭插嘴:當時是夫妻子女一家四口。而後,兒子於104年結婚、媳婦進門,105年長孫出生,107年女兒嫁出,109年孫女出生,如今是一家三代六口。
行程的第六天在湛江,第七天走了江門、陽春與珠海,景點包括開平碉樓(縣級市,屬江門市)、赤坎碉樓(開平下轄鎮)、春灣石林(陽春市下轄鎮)、梅溪牌坊(珠海香洲區)、陳芳古厝建築群(珠海香洲區),當晚住宿珠海。最後一天由珠海經廣州飛回桃園。
民國98年 1月,我第一次看到碉樓,田野間一座座高高的碉樓突兀地矗立在冬季的田間,四周毫無人蹤,也無半點綠。天空陰沉沉的,讓人咀嚼了滿嘴的蒼涼。
碉樓和土樓(舊稱客家圍樓,贛南稱圍龍屋)雖然都是防禦性的建築,然而意涵大不相同。碉樓防土匪盜賊,土樓防土著侵擾。碉樓以一個家庭為主,土樓住了整個家族,甚至數個家族。碉樓只存在廣東沿海,土樓普遍存在閩西、粵東的客家聚落,還有贛南(赣州龍南縣)與浙南(溫州泰順縣)。弔詭的是散居海外的客家人雖也形成聚落卻未建土樓以自衛,台灣沒有,東南亞也沒有,背後的原因讓人玩味。
土樓揭露了人性的殘酷與生存的無奈,碉樓告訴人們這裡盜匪猖獗,卻沒講明白獨守空閨的婦人如何解決情與慾。
現實的生活與生存都有道不盡的無奈。
網易 2020-08-11 06:15
碉樓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建造的防禦性建築,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出現,如四川羌寨碉樓,客家碉樓等等。然而,開平碉樓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辛酸的華僑背景而格外引人注目,它締造了一段文明,體現了中國近代史進程中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民間交融。
——題記
碉樓給人的感覺是頂天立地的,有一種雄渾的美。它幾十年矗立鄉間,無數次保護過村民,讓他們度過賊的騷擾和日軍的蹂躪。但是,一經踏近碉樓,聽著村民的述說,看著門楣上依稀可辨的字畫,望著牆上帶青苔的雨水流痕,那種感覺便開始復雜和沈重起來,碉樓主人的故事便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
當年的華僑們不顧一切去尋夢,想到美國──遍地黃金的美麗國度去淘金,期盼日後能夠衣錦還鄉,在故國圓夢。小孩子的歌謠年歲地唱著本地人的這個夢想——
燕鵲喜,
賀新年;
老爸去金山賺錢,
賺得金銀成萬兩,
返來起屋兼買田。
爸爸去金山,
快快要寄銀,
全家靠住你,
有銀好寄回。
——選自譚雅倫《金山歌集》
清末民初時期的碉樓建築通常用作防賊防盜的押樓,常見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包括香港和澳門)。
圖為1935年攝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傳統硬山頂式碉樓
當時旅居海外的華僑在居住國受到種種歧視政策的制約,不能在異國安家立足,故幾乎人人賺了錢都會回鄉建立家庭,然後把女人留在家鄉,復又獨自漂洋過海。於是,建樓房、娶妻、買地,成為本地華僑回鄉要辦的三件大事,這種觀念,和當時國內國外的政治形勢共同促成了建樓風的盛行。
老頭插嘴:「男人娶妻後把妻子留在家鄉,復又獨自漂洋過海」,這話的背後是一個年輕女人長年守活寡,或是偷人、打胎熬歲月。
我是土生土長的開平人,也曾經住過祖輩用汗水換來的錢造成的一座「廬」式樓房,親歷了早期華僑家庭的沉痛經歷。高祖父在光緒年間去美國舊金山謀生,回村建了我們住的樓房,買了幾分地,然後又和村裡的兄弟們出去了。曾祖父17歲那年(1904)奉父命娶妻完婚,同年和四個同村兄弟帶著一點盤纏遠涉重洋到加拿大蒙特婁市從事洗衣業。誰料曾祖父一輩子未能再回家鄉,連出國時還沒出生的女兒的面也沒見過。
跟曾祖父同赴加拿大的三個同村兄弟,有兩個寄錢回來建了廬式樓房,但這四個兄弟最終都沒能賺足盤纏回鄉與家人團聚,只偶爾有錢和信回來。
1976年曾祖父去世時,我們在家鄉的祖屋履行了僑鄉的「招魂」風俗——把客死異國的親人的靈魂招回家鄉。於是,曾祖父的靈魂雲遊了大半個地球、在離開家鄉七十多年後,終於回歸故裡…
原先我以為我祖上的情況是個別的,但當我採訪了無數個碉樓家庭後,我發現如我曾祖父那樣一去不復返的人很多很多,百合鎮(開平市下轄鎮)上洞鄉西塘村領養兒子的家庭就達86%。
僑居加拿大的開平人黃沾春經商有成,在家鄉修築了雁平樓,這是當年黃沾春夫婦與兩個兒子的合照
雁平樓
有些華僑比我曾祖父幸運,他們可以回來蓋樓房、娶妻生子,但在海外生活困難的也比比皆是。貧窮、失業、歧視、孤獨,加上國內家鄉不斷來信催錢,時刻折磨著這些孤身在外的遊子們。這可以從他們的日記和信件中反映出來。
馬崗「九居大樓」的主人張思逸曾經是廣東省警察廳的高級警官,因不滿當時國內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而出走洛杉磯投靠父親。1922年他在寫給國內親人的信中提到:
我在美國當了七年的農夫。生活枯燥無味。我們惟一關心的是怎樣維持生計。生意很淡,我們的農場在虧本。看著帳簿裡的欠款,我想我們還得用一兩年的時間來償還……我每天(從清晨六點)勞動到日落。
美國是一個種族主義社會,對黃種人尤其歧視。因此……永遠也不可能像美國人那樣受到尊敬。 ……當我賺錢後,我將回中國到其他的省份找機會。
六也居廬,完工於1930年
赤坎「六也居廬」主人譚華強1930年建完此樓再去美國時,經濟狀況已經遠遠不如從前。他在洛杉磯唐人街將近半年找不到工作,翻閱他寫於1935年的日記,字裡行間流露的都是極其的無奈和辛酸、壓抑的心情和世態的炎涼。如:
2月24日:上午得接譚位育來信云無銀相借……可見世情不景到處求人難也……嘆無工做,過日之難如此者。
2月26日:一遠房親戚結婚,大擺宴席,我以鞋帽衣裳均是陳舊,殊失觀瞻,乃托故不往。哎,貧窮懶出門,信矣。
4月4日:是日為唐人清明日,亦有雨意,可知此間天氣與唐山不相上下,不覺感慨,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況後他鄉作客,貧病交侵,日在愁城裡,度刻如年,不知何時能有清朗之日也。
「六也居廬」主人譚華強(右二)與朋友們在紐約,攝於1937年
譚華強的國內家人無法想像他在美國的艱苦情狀,妻子兒女以為他在美國有數百元的月薪,每一封信都言及家中的支出和兄弟姐妹的學費,望父親多寄美金回鄉。 1941年9月10日,兒子譚國鐵給父親的信說:
這學期因各物騰貴而最低限度亦需五百餘元左右,但又聯想到家用之浩大,非平常所比,而今年只接大人港幣三百元,亦不過千餘大洋而矣。如何能應付此浩大之支出?
當然,也有些華僑是比較幸運的。他們有的在居住國站住腳跟,有了發展;又有的回鄉建了房子,娶了妻,還做起了生意,給家鄉帶來了經濟上的希望,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帶來潭江沿岸一些墟鎮的快速發展,如峴崗、百合、赤坎、新昌、茅岡、水口等,其中赤坎鎮更成為那個年代廣東華僑經濟熾熱化的代表,時至今日,其廣東騎建築風格的街道仍然吸引著無數的電影電視人,儼然20世紀20年代商貿發達的廣州十三行的縮影。
該鎮經濟從1898年出現第一家專門處理華僑匯款業務的僑批業商鋪「利昌」後迅速膨脹起來:1901年開始有中西醫診所,1906年華僑們自覺組成商會處理商貿事務,1914年已經有了西醫產科診所,醫療服務業發展迅速,擁有大學文憑的子弟紛紛回鄉,並形成著名的「醫生街」;1914年,小火輪開始航行於赤坎與外埠;1924年,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車,使用美國福特牌公車,不久,赤九、駝伏、赤企、東窖龍等七家行車公司陸續建成通車,基本交通網形成;「發明」電燈公司亦相繼成立,使全鎮在20年代中期便可點上電燈;1926年,百赤茅公路公司開設電話總機,並在公路沿途五個車站裝有電話機; 1928年,赤坎靈通電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將開平的墟、鎮連成電話網,連接恩平、陽江、台城、江門、新會等縣市;1923及1929年司徒氏圖書館及關族圖書館建成,館內兩座西式大鐘樓成為整個赤坎的亮點;1926年整個鎮面的統一規劃建設,更標誌著這個城鎮公共設施的完善和管理的科學性。於是,商戶們濟濟一堂,形成了當時粵西地區極具規模的商貿名鎮。
1936年,赤坎吳波公司建造的洋樓「林廬」落成,其家人入住時在樓前合影
1930年代百合慶林里「林廬」主人一家的全家福
照片是在墨西哥開餐廳的兒子關發回家探親時,全家人在開平赤坎艷芳照相館照的。當時僑鄉的照相館也因僑眷常常要照相寄給海外的親人而紅火起來。
因為遠隔重洋,加之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事業有成的華僑一夫多妻,分居國內國外。 「銘石樓」樓主在芝加哥經營貿易,頗富有,1925年回鄉建碉樓,為自力村最豪華者,裝潢精巧而堂皇。
開平自力村「銘石樓」主方潤文及其三位妻子。由左至右分別是美籍混血兒妻子、家鄉的結髮妻子、香港籍妻子
抖音影片:「銘石樓」介紹
開平籍華僑無論在國外或國內,都為爭取華人的權益和尊嚴而努力,為建設國家而體力行。如1894年,澳洲華僑、塘口人謝贊泰完成了「中國號」汽艇的設計工作,成為我國第一個汽艇設計者,並在美國表演成功。 1909年赤坎人司徒璧如協助馮如製造了第一架完全由中國人製造的飛機,在美國加州奧克蘭試飛成功。 1935年,洛杉磯建造新火車站,徵用舊唐人街,華僑們被迫搬遷,赤坎人司徒元發帶領洛城全體華僑建立了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紫禁城式新唐人街,改變了華工在白人面前的邋遢形象。赤坎人鄧悅寧於1940年代兩次當選亞裡桑那州議員,成為美國本土首位華人參政代表,為華僑、華人爭取合法權益而奔走了一輩子。
至於後來回到國內的華僑,也以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1915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赤水人司徒夢岩回到上海,出任上海江南製造廠總工程師,既是我國第一位萬噸巨輪的設計者,也是我國第一位小提琴製造家。赤坎人司徒朝在美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於1920年回國,曾兩次任廣州市衛生局局長,其族兄司徒優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28年回國,建立了廣州市立第一中學,並任校長。 1924年赤坎人譚華強也從紐約回到上海,與朋友一起投資中國第一家動畫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百合人胡根天留日歸來,於1921年在廣州創辦「赤社」 ,隔年成立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廣州美術學院的前身)並任校長,被譽為廣東美術教育先驅。鄧蔭南和司徒美堂先生更是孫中山的左右手,為民族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孫中山為紀念鄧蔭南而專門在廣州成立蔭南學校。司徒美堂也是致公黨的創立人,是新中國成立時被邀請歸國的兩位僑領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司徒氏圖書館建於1923年,圖為1926年舉行開幕典禮之盛況
司徒元發的大學畢業照
那時,華僑在外備受歧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祖國太貧弱,他們迫切希望透過改革使祖國強大起來。這也是近代民主思想能夠在華僑中迅速成為熱潮的主要原因。馬崗袍溪的張思逸留下的文稿可以看出這種思想:「父親聽說美國是一個富有的國家後即刻決定要單獨去一趟。他在那邊做了三年的生意,直到祖母病重需要他回來照顧。」到了清末的革命,無論參與的是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會,還是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他們都異常積極,表現了改變國家地位和命運的強烈願望。到了抗日戰爭期間,許多華僑毅然回國參戰,出錢保家衛國。 「華僑航空救國運動」席捲全球,北美華僑踴躍捐獻,至1940年,共捐得630萬美元,並成立華僑航空學校。開平有三百多人投入航空事業,其中80%是華僑、僑眷。他們在東徵、北伐以及抗日戰爭中屢立戰功,有的光榮捐軀,在中國航空史上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詩篇。
清朝時,海外華僑也必須留辮子,以示對朝廷的尊敬,否則回去便有殺頭的危險。此一習俗頗為白人所恥笑。
1897年前後的美國洛杉磯舊唐人街
1901年,美國洛杉磯舊唐人街的新春遊行
1938年6月25日,司徒元發設計的洛杉磯新唐人街落成剪綵
還有更多的華僑在家鄉和居住國默默地耕耘著,貢獻。他們剛剛看過外面的世界,知道了西方的文明、科學和工業技術,他們明白那是世界之潮。總之,如胡適所說:「真理是無窮的,物質上的享受是無窮的,新器械的發明是無限的……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敗的,後人可以繼續助成。見,他們一定不曾想過,當年的努力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仍然閃爍著光彩。可以說,僑鄉是中國農村現代化的先驅。
本文參考書籍:《廣東僑鄉建築文化》,鄭德華著,2003年
中國僑網 2009年08月06日17:35
開平市赤坎鎮五堡大同里有兩棟造型酷似並聯著立在田野中的「父子」,群眾稱之為「父子樓」,是由旅美鄉親譚華強於1930年回國興建的。聯體樓的右樓名為「性如別墅」,是譚華強為紀念父親譚性如養育之恩而建的;左樓名叫「六也居廬」,是建給他的妻子黃玉鑾居住的。 「父子樓」建成後,被譽為「赤坎江南第一樓」。
譚華強原在美國讀建築工程系。這兩棟建築是譚華強與堂兄共同設計的,融合了中西建築藝術特色,設計佈局獨具匠心。兩棟樓的樓高均為三層,佔地面積分別近五畝,中間建「父子樓」,左右前後種植翠竹、花果木,各樓前中間設有梯級上二樓,前、左右有鐵門,二、三樓有陽台,有鐵窗柱、鐵門,很牢固,每層都設置了主睡房、客房、大廳、陽台。樓頂建有「通天井」和「八角窗」的特殊設置,便於空氣流通,上下左右暢行無阻,還有自來水和手搖抽水系統,樓頂建了蓄水池,樓外建了水井,天棚建造有二張水泥躺椅,各大廳、陽台、樓前均雕塑有國畫、詩詞,建築和防雷設備均是歐式建築和防雷設備配套的,都是雕塑設計。
「父子樓」極具遊覽和建築觀賞價值。但由於交通不便等諸多原因,這兩棟頗具特色的民宅至今仍鮮為人知。
2007年秋,筆者與江門五邑大學的畫家、賈金柱副教授首次前往該處採訪、繪畫。2008年春,筆者第二次訪問「父子樓」。2008年秋,筆者再與黃玉鑾之侄孫一行五人前往參觀和訪問。
2009年3月,筆者閱讀到了譚華強之子譚國鐵、國材、國泰及其外孫、原佛山區委組織部長餘榮鼎合作編著的《平凡赤子心》文集(原開平市碉樓辦主任譚金花為書作序和寫後語)。
2007年10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王國才等六位教師帶領一群學生深入「父子樓」進行考察、繪畫。今年五月中旬,旅美鄉親譚國材先生從美國打電話給筆者,聊談半小時,使筆者對兩樓的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
「父子樓」並不是兩棟,而是一棟並聯各自獨立
老頭插嘴:譚華強刻意將父親與妻子分開,有意思!應該是僑鄉普遍有翁媳相姦的陋習。
譚國鐵(前中)、譚國材(後左)等親人在祖樓前留影
「父子樓」建成不久,抗戰開始,因當地有遊擊隊活動,所以兩樓未遭日寇攻擊。據悉,樓主譚華強的父親譚性如,在光緒年間赴美經商。譚華強1894年出生於開平赤坎五堡鄉,在廣州廣府中學畢業,1914年與台山市白沙鎮田心村原清朝官員禀生黃廣恭之女黃玉鑾結婚。婚後譚華強移民美國,生有三男(國鐵、國材、國泰)、四女(國花、國香、國色、國豔)。
譚華強一生愛國愛鄉。 1924年,他一度回國協助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思想。在美國,他多次捐款支持抗戰救國運動,也多次匯款給開平五堡鄉作為抗戰費用,並捐資家鄉辦學、修路事業。當時中國駐紐約領事館沒有公車,他贈送一輛小轎車給中國駐紐約領事館,為國爭光。譚華強、黃玉鑾夫婦積極支持五位兒女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51年,黃玉鑾受到葉劍英的接見和表彰,1952年,她又會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柴川若等人。
老頭插嘴:柴川若(1914- 2004),山西省河津縣人。1933年11月參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政治部副科長。中共建政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先造支隊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112師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宣傳部副處長,第24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工業文通政治部主任。1964年晉升為大校軍階。在中共政權裡位階不高。
老頭插嘴:柴川若(1914- 2004),山西省河津縣人。1933年11月參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政治部副科長。中共建政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先造支隊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112師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宣傳部副處長,第24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工業文通政治部主任。1964年晉升為大校軍階。
1953年,地方政府在土改運動時錯傷其家,譚家老少從不埋怨,堅信政府的政策。 1954年又將「父子大樓」借給生產隊使用30多年,分文不收。
1953年,地方政府在土改運動時錯傷其家,譚家老少從不埋怨,堅信政府的政策。 1954年又將「父子大樓」借給生產隊使用30多年,分文不收。
改革開放後,譚國鐵、國材、國泰、國豔等分別移民加、美,現有子孫媳、曾孫、弦孫達100多人,他們多次回國旅遊,回鄉探親、興辦公益事業。
老頭插嘴:譚家歷經大躍進(1957 -1960)、人民公社(1958- 1984)、文化大革命(1966- 1976)應該吃了不少苦,所以改革開放後整個家族拋棄祖產,移民國外。
2002年7月,時任開平市長的施昭平訪問加拿大,在多倫多市的宴會上,譚國鐵拜託開平市政府代管祖樓。 8月,雙方成協議,開平市政府為其代管50年,並撥款修葺兩樓。工程分三期進行,完成後,「父子大樓」將廣迎八方遊客。
114.02.07彙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