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 (10).jpg 

已故本土畫家李梅樹的作品  

  

十九世紀歐洲後印象名家羅特列克是個侏儒,他一輩子沒能結婚,他祇能嫖妓來解決性慾。他嫖到中標,奇怪的是他的畫作裡幾乎沒有裸女畫。相貌猥褻,本事又不濟的傢伙,裸女對他來講是個奢侈品。

 

現實生活裡,很多本事不濟的男人,夫妻間的性生活索然無味,通常不到片刻就結束。這種男人不會受到女人歡迎,當然,女人也不肯接受他的調情。沒本事的男人把火點燃後,卻沒能力滅火,弄得女人不上不下的,難受也難堪。所以女人應付這種男人通常祇會脫去底褲,畢竟不到三分鐘的本事脫光衣服太麻煩了。

 

這種男人,裸女祇存在他的幻想裡。

 

然而畫家可以藉著畫畫為名,付錢讓模特兒脫光,不畫裸女的羅特列克倒是很奇怪。或許,裸女對他是個禁忌。

 

註:羅特列克(1864-1901)的介紹詳見拙文『侏儒畫家羅特列克和那幾個婊子』。

 

這讓我想起那位喜歡周旋於女人之間,台灣光復後的一位畫壇前輩:楊興生(1938-2013)。

 

楊老兄當年在台北開設龍門畫廊,著實也風光了好一陣子。他賣畫的錢幾乎都用來玩女人。風光時,經常左擁右抱,和黃任中幾乎沒兩樣... .........祇剩當聖誔老公公的本事。令人奇怪的是他的畫作也幾乎沒有裸女。比他早一代,成長於日據時代的李梅樹(1902-1983)都有裸女畫留下,楊老兄卻連一張都沒有。以他對女人用錢的大方,裸女對他應該不是奢侈品。

 

後來我遇上他晚年飬養的一隻寵物,才得到答案。

 

楊興生那個時代,台灣民風純樸。富貴人家買了裸女畫沒地方掛,所以裸女畫沒市場楊老兄是個聰明人,他懂得市場取向。所以不要以為不畫裸女畫的畫家比較正派。

 

相較台灣本土畫家李梅樹,我認為楊興生是個值得認識的人,也是個值的尊敬的前輩藝術家。以下我為妳介紹這兩位人物的生平。

 

 

李梅樹(1902-1983)小史

 

李梅樹是日據時代三峽糧商李金印的次子,其上有一個比他大上十七歲從母姓兄長劉清港,劉在當地開設「保和醫院」,是當時少見的西醫醫生。1911年李梅樹就讀三角湧公學校,自日籍老師遠山岩處接觸西洋繪畫,1918年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開始正式美術教育,隔年發起全校美展。1922年畢業後,李梅樹想前往日本研讀藝術,但遭到父親的反對,祇好去瑞芳公學校教書,並與林粒女士成親。

 

1924年參加臺北師範學校舉辦的「暑期美術講習會」,1927年以〈靜物〉一畫入選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隔年又以〈三峽後街〉於第二屆再次入選。大哥劉清港終於同意贊助他留日學費。192811月李梅樹與陳澄波一同搭船赴日。抵日後李梅樹先進入了川瑞畫學校、新宿同舟舍與本鄉繪畫研習所勤練素描,隔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就讀。

 

1934年李梅樹完成學業回台,被任命為三峽庄協議員,並在該年11月與畫友創立「臺陽美術協會」。此時期李梅樹完成他後來聞名的多幅作品:〈三峽後街〉、〈切番薯之女〉、〈黃昏時〉、〈花與女〉等,多以軟紅色系來處理在燈光或其他類似燈光下的東方女性。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李梅樹當了短暫幾個月的三峽街代理街長,年底卸任改任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民國三十六年被推舉為三峽祖師廟的重建主持人。三十八年當選三峽鎮農會理事長,並自三十九年起連任三屆臺北縣議員。此後從政治界淡出,任教中國文化學院、國立藝專及台灣師範大學等之美術系。民國七十二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炎病逝台大醫院。目前三峽有個不常開門的「李梅樹紀念館」,另外「三峽歷史文物館」覽出之「歷史文物」大多為李氏及其後人之作品。

 

由於李氏西畫出身,對中國廟宇建築並不在行,偏偏個性固執,領導慾也強,再加上又喜歡涉足政治,重修期間屢屢與工匠發生衝突,重修工程亦一再延宕重做,以致三峽祖師廟的重修工程歷時四十餘年,至李氏過世仍未完成。讓人懷疑這位李老兄祇是把祖師廟當成無聊時的玩具。

 

李氏一生與妻共育五女三男,么子出生於民國三十二年,當時李氏四十二歲,爾後未再生育。以當時來說,性生活正常。

 

 

李梅樹的作品以女人為主題的不少,就不知他是否曾以妻子為對象作畫?

李梅樹 (1).jpg  

 

李梅樹 (5).jpg  

 

李梅樹 (2).jpg  

 

李梅樹 (3).jpg  

 

李梅樹 (4).jpg  

 

李梅樹 (6).jpg  

  

李梅樹 (9).jpg  

 

李梅樹的裸女

李梅樹的裸女.jpg  

 

李梅樹自畫像

李梅樹 (7).jpg  

 

 

楊興生簡介(1938-2013)

 

楊興生 (2).jpg  

 

楊興生 (1).jpg  

 

提到楊興生,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除了非常有「保值空間」的台灣風景畫作外,更重要的則是將畫廊及藝術家經紀制度帶回台灣的「畫廊之父」。他被畫壇人暱稱「老楊」,畫得一手好油畫,從抽象、半具象到寫實,似乎無所不能;但除了畫作之外,楊興生從六〇年代就在美國開設過自己的畫廊,七〇年代回台後籌設創立西北畫廊、龍門畫廊、第七藝術中心等七家畫廊,而其中「龍門畫廊」更是台灣專業畫廊的開路先鋒,可說是台灣少數既能創作又投入藝術市場的畫家。

 

民國二十七年生於江西的楊興生,一生的經歷也跟他在畫壇的名聲一樣傳奇。祖上原本世代務農,其父楊遇春十六歲時加入共軍,二十幾歲就當了師長,和林彪、朱德等共軍領袖屬同一輩。後因共黨內鬥,楊父轉而投效國民黨,抗日戰爭時曾是戰鬥英雄。三十八年大陸迅速赤化,政府撤退的相當倉促,以致楊興生被留在南昌外婆家未能跟隨父母來台。

 

民國四十二年,在台灣的媽媽思子心切,才託香港的人口黃牛設法將他偷渡出來。到台灣時他已經十五歲,從初中、高中乃至於大學,楊興生一直將繪畫當成興趣。民國五十三年,當時仍在師大藝術系的楊興生,在某次美展中的畫作以2,000元的高價當場賣出,讓他以成為「專業畫家」為一生職志的夢想,就此展開。

 

師大畢業後,楊興生赴美於新墨西哥州高原大學藝術研究所深造。在研究所就讀時,附近小城陶斯(Taus)的城市產業讓他相當驚訝。這個小城中畫廊林立,但大部分畫廊沒有老闆,數個畫家在一起就合夥租個店面來賣自己的作品,這些畫家在陶斯花三、四個月的時間,賺足一年的生活費後就各奔東西。這樣的情景讓楊興生感到相當有趣,也發現畫廊對藝術家的重要性。

 

楊興生發現,畫廊絕對是他要成為專業畫家的唯一出路。在陶斯看到這些以創作過活的藝術家,他再也無心念書,開始各處打工,並與人合夥開起他生命中的第一家畫廊,店名「勞特斯」;半年後他另闢蹊徑,在北好萊塢開設「國際畫廊」,生意一直很好。直到民國六十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楊興生才返國。

 

返台後楊興生一再開畫廊,雖說最初主要是為自己的作品找出路,順便也服務其他的畫家,但多年來他提攜培養的畫家不計其數,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六十一到七十八的十多年間,楊興生共開設過七間畫廊,從中山北路到忠孝東路,而畫廊也有賺有賠。如此起伏的人生,直到七十八年,在股市聞人榮安邱承諾當他的作品經紀人後,楊興生才結束他當時經營的「第七畫廊」成一個「專業畫家」。

 

大家對楊興生作品的印象,多是台灣農村風景的具象描繪,但早年的他卻是以抽象畫縱橫於畫壇,他大四美展第一幅賣出去的畫,就是抽象畫作;一直到後來,才傾全力於具象風景畫,從抽象畫中抽身而出。原先會去畫抽象畫的原因,主要在於抽象畫可以抒發他的情緒,但他後來卻發現,畫著畫著這種隨心所欲消失了,「那就不要再欺騙自己,應該停下來,直到藝術心靈再次呈現飢餓狀態,才可能畫出好的抽象作品。」楊興生所認為的創作,是由「飢餓而滿足」的過程,不斷地倒空自己、養靈魂的飢餓,才有畫布上的飽滿豐盛。

 

有人形容楊興生的作品幾乎都是晴天,晴天下的紅瓦、白牆,綠樹、黃花,都是楊興生瀟灑倜儻的形象,「就如他畫裡的油麻菜花,滿山遍野地綻放著亮眼的歡欣」,他的畫與他的人一樣,充滿了自信與樂觀。仔細觀察楊興生絕大多數台灣風情畫中的畫面,除了生動的色彩讓台灣鄉間的景致近在眼前之外,畫作在理性的景深之中,也有種悠然自得的暢快感;但除了嚴謹的構圖和亮麗的色彩,觀看楊興生的畫,其實也可以感受到他不停上山下海、執著作畫的目的。

 

楊興生雖然是多產的畫家,加上他長期推廣「藝術平價化」,一般畫作的公開價格大多是10萬上下,但作品由於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許多早期的畫作多已飆升到3040萬,可說是極有增值空間的藝術品,像是民國一百零二年他捐給人本基金會的畫作「綠野鄉情」就以55萬的價格成交,近幾年在這些非營利組織的拍賣會上,也差不多有這樣的水準,至於他早期的抽象畫,現在更有近百萬的身價。

 

楊興生除了賣畫,也從不吝惜捐出自己的作品義賣,九二一震災後,他捐出數幅油畫作品響應政府及民間主辦的各項賑災義賣活動,而之後也不間斷地捐畫給像是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人本基金會等公益團體,協助這些非營利組織募款。

 

楊氏與妻分居多年,似乎僅育一子。返台後紅粉知己頗多,晚年罹患攝護腺疾病,表示喪失性能力已久。103.12.19初稿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