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G3Vu62  

 

聯合報 2020-02-03 11:00 

脫歐漁權戰開打 英寸土不讓 和攸關國威的這四字有關

 

英國終於在當地時間1月31日深夜11時正式脫歐,英國民眾有的人在國會廣場揮舞國旗慶祝這個歷史性時刻,也有人為離開歐盟感到哀傷。歷史性的一刻過後,緊接著就是11個月的過渡期和談判。然而,僅占英國經濟產值0.1%的漁業居然成為英國談判不可碰觸的「紅線」,英國脫歐之後,和歐盟之間關於漁權的激烈拉扯,將成為考驗雙方未來關係的第一道難題。

 

英國漁民結束螃蟹捕撈後,返回港口進行後續工作

/tmp/phpwpCQ78  

 

談判來硬的 歐盟漁民不會罷休

 

英國BBC報導,英國政府將把為該國漁民爭取更好待遇,列入和歐盟談判的5項關鍵原則。漁業是唯一在談判優先事項中特別列入的產業,且被形容成「紅線」議題。

 

英國的強硬路線預期會引發歐盟漁民強烈反對,他們在英國水域的捕撈量占其漁獲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英國擁有世上漁業資源最豐富的漁場,但該漁場的總漁獲量中,英國漁船捕到的卻不到三分之一。

 

英國船隻在該水域所占的漁獲量是32%,歐盟是43%,而挪威則是21%。

 

專屬經濟區 英要掌控出入大權

 

事實上,英國蘇格蘭高地與群島大學北大西洋漁業學院(NAFC)估計,按重量計算,歐盟漁船在英國水域的漁獲量幾乎是英國漁船在歐盟水域的8倍。英國在今年年底會成為一個擁有自己專屬經濟區(EEZ)的獨立沿海國家,且有權決定誰能出入這個經濟區。

 

歐盟漁船在英國水域的漁獲量是英國漁船在歐盟水域的8倍。

/tmp/phpCeXKOX  

 

漁民在法國扇貝捕撈季期間於漁船甲板處理扇貝。

/tmp/phpdjYOGc  

 

金融業優先 捕魚人憂心損利益

 

然而,漁業僅占英國經濟產值的0.1%。漁民一直擔心,他們的利益會被政府犧牲,來為金融業等大型產業獲得進入歐盟市場的更大權利。英國金融業經濟規模是漁業的近70倍。

 

在英國西南部布里克瑟姆(Brixham)外海捕魚35年的漁船船長麥克勞德說,「我在脫歐公投時投票支持離開歐盟,因為我想要對我們國家的水域有更多控制權,並更容易分配捕撈配額。不過,我擔心國家會為了更大的利益,犧牲我們。」

 

英國政府對漁權的強硬態度,會讓英國漁民相當開心。然而,讓英國船隻在英國水域捕撈更多,意味給其他國家的會更少。

 

想搶捕撈量 魚商怕被法國報復

 

魚商珀克斯在英國購買的漁獲95%出口,主要是賣給歐盟。他預計歐盟國家,尤其是法國,不會減少他們的捕撈量,「如果我們奪走法國人的捕撈量,他們會讓我們日子過得很艱難。他們將製造混亂,像是封鎖港口和增關稅。我們沒有法國市場就無法做生意。」

 

英國漁獲商人擔心,如果減少法國漁民捕撈量,法國人會封鎖港口或增加關稅報復

/tmp/phpiJhbTg  

 

護島國命脈 海洋爭奪戰將上演

 

漁業活動的象徵意義和政治意義遠超過經濟影響力,漁業也是昔日有「日不落國」之名的英國作為島國的身分認同之一,更是沿海社會的命脈。這些沿海地區,許多都符合首相強生描述的「落後」狀況,而強生承諾要為這些區域注入新生命。

 

然而法國、丹麥和荷蘭社會對自己的捕魚業者也有相同的感受。

 

英國和歐盟簽署的政治宣言承認了漁業的重要性,也設下今年7月要在漁業權利達成共識的具體目標。BBC說,雙方關於海洋的爭奪戰即將上演。

 

 

自由時報 2020-02-01 21:51

英國脫歐 竟是法國漁夫首當其衝

/tmp/phpbJXz9O  

 

法國農業部於週六(1日)表示,由於脫歐後的行政變動影響,法國漁民將暫時被禁止進入根西島(Guernsey)水域。不過這情況並不會持續太久,有關當局預計這項問題將會在幾天內解決。

 

據《路透》報導,根西島位於英法之間的海域,是英國的海外屬地,也是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海岸線的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之中的第二大島。先前關於根西島的水域協議建立於一項歐盟漁業條款當中,但該條款已經隨著週五英國脫歐而失效,而英國還需與歐盟談判關於脫歐後各種新的貿易協定。

 

不過由於目前仍在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過渡期中,照理來說法國漁民仍能保有進出根西島水域的權利。但根西島當局近日決定安裝新系統,只讓有取得授權的船隻才獲准進入離岸6至12英里的水域。

 

法國農業部在一份聲明中提到,「這些授權的程序將會在下週到位,在那之前,法國的船隻暫時無法進入根西島水域。」

 

英國自2016年舉行公投確定脫歐,到2020年1月31日正式脫歐為止歷經3年半的動盪與預備,而接下來更是關鍵的11個月過渡期,期間英國將維持歐盟成員國的資格,並與歐盟進行貿易協議談判。若是無法完成協議,則需回歸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貿易規則。

 

關鍵評論  2019/05/04

海上討生活的丹麥漁民,為何比英國還擔心脫歐衝擊?

/tmp/phpb5KsfN  

 

當英國國會否決一切可能的方式後,英國脫歐目前陷入一個無解的狀態。雖然歐盟官方同意將脫歐日期延長,但就眼下的政治發展,似乎仍看不到脫歐結局的曙光。而脫歐不光是影響英國,眼下就有一群人感受到迫切的危機感。

 

他們是來自丹麥的漁民,住在丹麥西北岸的小漁村曲博倫(Thyborøn)。

 

曲博倫的漁民們,正在擔憂英國離開歐盟後,他們日益依賴的英國海域就會變得難以進入,影響生計。

 

35歲的保羅(Poul Erik Rom)與他65歲的父親埃文(Ejvind),正是這些漁民之一。每年他們從捕魚上獲得的收入約是375萬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英國附近的北海海域。

 

保羅(左)與他的妻子和小孩

/tmp/phpmn0i20  

 

保羅原本在海上石油公司工作,2011年他決定轉職,買下一艘漁船跟一輩子都在當漁夫的父親一起出海。

 

「捕魚帶給我的未知與刺激感,使我相當著迷。有時候只抓到200公斤,有時又多達兩噸,永遠不會知道今天的收穫有多少。」保羅如是說。

 

但英國要離開歐盟的不確定性,卻讓他興奮不起來。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盟漁民可依據相關協議進入英國海域,英國卻有許多人認為這相當不公平。英國內的部分脫歐派主張,脫歐正是收回「主控權」的機會。

 

「因為英國脫歐,這個小鎮可能終將面臨破滅。」36歲的漁民麥克(Michael Bork)表示,他從10歲就開始跟大人在海上討生活。

 

在曲博倫港停靠的漁船,漁獲量約有30%到40%來自英國海域。

/tmp/phpnARZMu  

 

「我們只希望能讓生活維持下去。但如果沒有到英國捕魚,丹麥附近的漁場將會面臨比利時、荷蘭與丹麥本身的漁船競爭,根本不足以支撐所有船隻所需的漁獲量。」麥克如是說。

 

2015年,保羅跟父親改裝了他們的漁船,以便讓他們更為長途的深入英國附近海域,到更遠的地方捕魚。「看來我們必須走得更遠洋才能找到魚。」保羅還說,根本無法想像禁止進入英國海域會發生什麼事。

 

保羅和他父親認為,問題出在氣候變遷的海水暖化,讓他們所倚靠的高經濟價值魚種,如鱈魚、黑線鱈等,會更往英國與北方的寒冷海域移動。

 

漁民薩巴斯蒂安(Sebastian Pedersen)和拉斯穆(Rasmus Mathiesen)正在漁船上等待出海 

/tmp/phpcfXU6d  

 

丹麥漁業部長表示,若最終是「無協議脫歐」,英國有權選擇一夕之間關閉其海上航行的權利;如果有達成協議,歐盟漁船或許能取得暫時的豁免權,直到英歐雙方有一份確定的貿易協議。

 

「對我來說,如果我們在英國海域捕魚受限,我可能會因此失去工作。」22歲的米可(Mikkel Jakobsen)還說:「當政治成為阻礙時,真的很煩人。無論我們如何高聲疾呼,普通百姓就是無能為力。」

 

22歲的漁民米可

/tmp/phpRHihkG  

 

保羅和他父親的船隻價值約2000萬至2500萬克朗,每年出海300天,每次出海時都會有五名船員跟隨。

 

若真的無法再進入英國海域捕魚,保羅說會開始思考下一步,因為這影響著他與船員們的生計。但他並不想回到過去的工作,也不願意低價拋售漁船。

 

「如果我在此時把船賣了,我不會獲得任何好處,而且還會欠銀行很多錢,銀行當然也會非常『願意』跟我討債。」

 

 

老頭的話:

 

十八九世紀西方列強仗著其工業革命後的船堅炮利開始其掠奪與殖民。表面上披著文明的外衣,骨子裡卻是貪婪與蠻橫。

 

貪婪與蠻橫是其擴展的原動力,然而武力才是其能遂行目的的唯一手段。

 

英國是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十六世紀末的海戰拖垮西班牙,從此成為世界霸主。然而畢竟國小民寡,國力有限,除了前述一仗,英國其實從未真正獨力擊敗列強中的任何一國。甚至那一仗英國也沒贏。

 

八年的美洲殖民地戰爭 (1775-1783) 最後以放棄殖民地收場十九世紀末的布爾戰爭 (Boer War 1880-1881 & 1899-1902) 以近50萬的軍隊對付不到10萬的對手花了三年才獲得慘勝。在歐陸,法俄一直是她無法獲勝的對手,德國更是她永遠的剋星。一戰以後,英國的國力開始一日不如一日,究其原因還是國小民寡,經濟實力無法支撐其擴張如同西班牙失去美洲白銀的挹注就一蹶不振,失去殖民地資源挹注的英國也必然日薄西山。

 

唯一可以自傲的是英倫海峽的天險,一千多年來戰爭永遠發生在境外。然而海峽真的可恃?公元前八世紀起,歐陸的克爾特人三次西渡,公元前一世紀與公元一世紀羅馬人兩次西征,公元五世紀的日耳曼人、公元八世紀的維京人,外敵一再跨海而來,英國土著也一再被征服、被統治 、被融合 (見拙作:「英國史之一 外來政權」。

 

與歐陸融為一體其實是如今英國最好的出路,畢竟憑她的目前的實力和以往「光輝」的歷史,在歐盟裡仍有相當的話語權,也仍舉足輕重。然而民粹卻讓她踏出錯誤的一步,這一步可能會讓英國人成為二十世紀初的鄂圖曼帝國。當年英國是顛覆與瓜分鄂圖曼帝國的主要兇手。

 

愚蠢的民粹更在脫歐後開了第一鎗,她不知如今面對的不是法國,而是整個歐盟。而她如今的實力其實連法國都不如,遑論法德綜合體,還外加25個幫手。仗著老美撐腰,不知死活地橫挑強鄰,英國佬和平埔台灣人如出一轍。

 

民粹只看到自己的權益,卻無視於現實。蠻橫要有武力做後盾,當年的大英帝國有蠻橫的本錢,如今的英國沒有,平埔台灣人也沒有,蠻橫地橫挑強鄰只是自找死路。

 

附錄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英國脫離歐盟後漁權改制情況

 

副研究員鄭柏彥、助理研究員蔡綾容、助理研究員陳品伶 編譯 

 

壹、 前言 

 

自 2016 年 6 月 23 日英國國内舉行是否脫離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會員資格問題的公投,稱為「英脫歐公投」(Brexit Vote),投票結果使英國脫離歐盟(Brexit)成了定局,其意味著跳脫歐盟制度上的束縛,亦為脫離共同漁業政策 (Common Fisheries Policy, CFP),由於英國與鄰近歐洲國家共享經濟海域,而大多數的魚群皆在英國水域以及其他歐盟或歐洲沿岸國家間被共同捕撈,魚種可能會在不同國家的專屬經濟區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EEZ) 中發展不同階段的生命週期,且其產卵的所在地可能也與成熟後被捕撈的地方有所不同等因素,魚群資源分配亦受到政治的影響。

 

雖然漁業僅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小部分,但對英國沿海地區十分重要,且良好的漁業管理可使海洋環境更為永續,值得注意的是,退出 CFP雖不能解決漁權的切割問題,但英國仍可控制外國船隻進入英國水域,意喻藉由重啟談判捕撈總量(Total Allowable Catches, TAC) 與漁獲配額之協定,建立英國漁業管理中區域性的地位,履行國際法規承諾,使英國與海上鄰國進行漁業管理的相互合作以確保資源的永續性。

 

本文主要參考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於2016年12月份出版的「英脫歐漁業問題」,旨在說明英脫歐後沿岸漁業面臨複雜的問題,係透過脫歐後須修改的法規和政策、與歐盟談判捕撈總量及漁獲配額之措施,使英國獲取管理漁業市場之共享資源,其漁業貿易合作得以延續。

 

貳、 漁業法規與政策

 

在 1982 年召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確立沿岸國之 200 浬經濟海域 (EEZ) 制度,賦予沿岸國對其 EEZ 內之生物資源行使專屬管轄權,保障海洋生物資源,以避免因過度捕撈而枯竭。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求沿海各國以永續的方式管理魚類資源。1995 年頒布「聯合國魚群協定」(United Nations Fish Stocks Agreement),進一步規範沿海國家專屬經濟區之高度洄游 (highly migratory)、跨界 (straddle) 或是相鄰公海 (adjacent high seas)的魚群,藉由沿海國家或是直接透過次區域漁業(sub-regional fisheries)管理機構進行合作管理、開發、保護跨界以及高度洄游之魚群(如鯖魚),以維持永續性。

 

過去,歐盟各會員國的專屬經濟區劃為同一水域,在英脫歐 (Brexit) 後,英國水域仍須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聯合國魚群協定之規定,一方面執行義務和履行與鄰國共享魚群 (shared stocks) 制度,避免發生過度捕撈情況;另一方面是有獨立的專屬經濟區,英國可控制外來船隻進入水域範圍以及限制漁獲量之規範。此外,英國可參酌美國麥格納森史蒂文斯漁業養護和管理法(Magnuson-Stevens Fisher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ct, MSA)4,該法規以最大社會利益為目標。

 

今 (2017) 年 7 月 2 日英國政府宣布退出「倫敦漁業公約」(London Fisheries Convention),並在隔日開始進行相關流程,預計 2 年內完成。英國環境大臣麥可·戈夫 (Michael Gove) 表示英國可重新掌握本國漁業政策的控制權。而此舉引發各界聲響,也代表英國漁民將失去在其他國家近海進行捕撈漁獲的機會。綠色和平組織英國分部海洋問題專家麥卡拉姆 (Will McCallum)指出英國長年未照料好該國漁業責任,還將責任歸咎於歐盟,此時退出倫敦漁業公約:一方面對英國漁業未必有更大的幫助,另一方面仍須受到 UNCLOS 的拘束,仍要與其他鄰國合作,並非明確之舉;環保組織地球客戶的諮商師威斯特 (Tom West) 認為退出倫敦漁業公約雖為積極的談判戰略,但仍須更加周詳考慮如何與鄰國合作,才能帶來更好的前景;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 (Michel Barnier) 表示,只要英國仍是歐盟會員之一,在歐盟現行的共同漁業政策下,會員國漁船可自由進出歐盟水域,其退出公約是無影響的。

 

為此,英國以了解有關漁業管理制度為目的,反映沿岸所需環境以及其利益,制定適用於英國水域內永續政策,將進行數據資料比對與基本談判協商。當然英脫歐也意味著退出 CFP,英國則不必受到該政策的約束。

 

目前,英國首要任務是分析歐盟相關漁業法規,納入國內因應法規中,確立國內立法改善與適用性,防止其國內漁業法規之缺口。

 

參、 捕撈總量與相對穩定(Relative Stability)原則之措施 

 

雖然許多漁業業者認為英脫歐(Brexit)可使各產業重新獲得水域的控制權,然英國漁業只占 GDP 的 1%,故在脫歐談判上將會被邊緣化:另一個因素是具有經濟效益的魚群是由英國與歐盟沿海國家共享水域中捕獲,且英國魚資源大多出口至歐盟,國內消費的魚產品則大部分為進口的。對英國而言,這是脫歐後所面臨的談判困境。

 

英國政府以參採科學方式與歐盟協定共享魚群的捕撈率,但最終決策仍以捕撈總量為主,以達成永續的承諾,故英國政府因應捕撈總量決策進行漁業管理,提出最大永續生產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但在共享魚群狀況下或是歐盟執行MSY 進度緩慢下,會使英國較難達成 MSY,致使英國漁船競爭弱勢。相同地,英國 MSY 趨緩時,且不受 2020 年 CFP 的法律約束,歐盟也會處在不利的階段。因此,為保護英國的漁獲利益,促使歐盟快速達成 MSY,使其發揮最大社會效益。

 

雖然未制定出相關魚群配額制度之替代方案,因此英國仍須履行歐盟的捕撈總量制度,但又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與魚群分布變化,原先的漁獲配額不利於英國,故英國政府重啟新配額談判、修訂配額問題,解決當前分配的不平等現象,有許多數據資料證實英國之 EEZ 確實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而提出相關的報告說明,如北大西洋漁業學院海洋中心 (NAFC Marine Centre) 的報告支持,該報告利用英國經濟水域外來於漁船之捕獲量與歐盟經濟水域之英國漁船的捕獲量進行數據分析,在 2012 年至 2014 年期間,歐盟船隻(含英國船隻)在英國 EEZ 中平均每年有 110 萬噸魚類與貝類,平均而言,英國以外的歐盟會員國漁船佔了英國漁船數的 58% (相當於英國經濟水域 4 億英鎊的價值),而在補充報告估計英國以外的歐盟漁船佔全球 15%;反之,英國漁船在非英國的歐盟經濟水域之捕魚數量平均 9 萬噸,其價值約 1.03 億英鎊。2014 年英國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Food & Rural Affairs)估計英國船隻在國內經濟水域可捕獲 55.7 萬噸 (收入為 6.4 億英鎊) ,而非英國的歐盟經濟水域以及其他第三國的捕獲量為 14.4 萬噸 (收入為 1.55 億英鎊),其表示就現況的估計數,可使英國在經濟水域中有公平的獲益。

 

東北大西洋漁業委員會(North-East Atlantic Fisheries Commission, NEAFC)商討鯖魚管理,其因各國都已單方面設置自己的交易所,較不認同分配方式,故委員會以計算配置機制分配漁獲來克服問題。透過數據分析探究英脫歐對英國漁業之影響,主要結論為英國可獲得更高的漁獲配額,但這也就是與歐盟和鄰國須談判的問題所在,新的配額可解決英國受到不對等的配比,故可能需要藉由科學判定或方法商討出協定,確保魚類資源的永續性。藉由科學評估魚群在特定水域內的時間與其生命週期,可準確反映出英國與他國家談判魚群共享的配額比例,故以「區域附屬(zonal attachment)」方式進行評估。在新機制下的捕撈總量須配合定期檢查時程、產業偏好、魚群種類分布以及捕撈方式,將可提供短期穩定性,利於彼此協定,隨著時間可以降低風險。

 

目前,相對穩定原則對於英國來說是不公平的,如英吉利海峽鱈魚的配額有嚴重不均等的狀況,英國的漁獲配額為 9%,而法國卻有 84%的配比,且大多數的捕撈區域幾乎在英國水域內。海產食品行業聯盟 (Seafood Industry Alliance) 指出分配的關鍵是基於英國 200 英浬的 EEZ 之假設;也有人指出外來因素影響漁獲配額,如氣候變遷使分配比例受到衝擊而產生變化;新經濟基金會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NEF) 指出目前歐盟會員國捕魚方式或者是改變魚群生態方式導致相對穩定原則的失敗,這也就是英脫歐後,英國想要重啟漁業共享之評估和協商配額之比例的原因之一,創造新的分配機制代替相對穩定原則。

 

肆、 貿易與合作關係

 

由於歐洲地區的各國海域有重疊現象,國與國間會透過零關稅優惠或是將魚貨產品進入單一市場之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如表 1 與表 2 數據顯示2014 年出口與進口的漁獲重量和價格),英國漁民多數仰賴進口與低關稅條件,所以英脫歐後的海洋貿易對漁業業者來說至關重要,當前的交易模式可能會 影 響 到 加 工 產 業 , 且 歐 洲 環 境 政 策 研 究 所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告誡英國應須與歐盟和其他國際組織建構漁業合作關係,避免捕撈總量過量,但換個角度思考,英國也與歐盟及非歐盟國家共享漁業資源,故若想要將這些共享魚群得到妥善的管理,就必須商討出另一個合作制度,如捕撈總量、捕撈時間和地點,以及漁獲配額量等協商。

 

/tmp/phpUnglym  

 

因此,與歐盟制定新的合作制度主要內容為:

 

1.達成未來交易協定;

2.完成新的交流機制;

3.雙方 EEZ 可交換漁獲機會,

並由海洋保護協會 (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 以長遠管理計畫所涉及的區域或雙邊關係中發揮作用,但相關的技術措施須由英國決定。政府與歐盟的漁業貿易談判內容包括配額和進出口貿易,確保英國漁業獲得最佳的交易條件。英國也因地理位置鄰近歐盟與北歐國家,其水域具有經濟效益的魚群須與其他國家共享,也須與歐盟繼續合作,維持魚類生物之永續性,且須依國際法規定義務,有效管理共享漁業合作機制。

 

英國政府即將進行新的配額談判,其主要在禁止在英國水域內捕撈作業,其可作為議價工具,以追求平衡點,同時管理較為脆弱的共同漁業資源,以達成最佳成果。在合作層面上將面臨各種關係模式,且須考量各層面的因素,如:勞動面、經濟面與貿易面等,故有人建議沿海國家簽署的雙邊協定,如挪威與歐盟的雙邊協定架構,允許設立共享魚群交易所、捕撈漁獲的轉讓以及出口的合作關係等,雖每年舉行協商會議,一旦會議決議後,交易所將依據區域附屬(zonal attachment)進行配額,也就是隨時間變動換算空間分布與生命週期之百分比,此模式劃分共享魚群的捕撈總量,且可互相交換雙方所屬專屬經濟區之漁獲。如此,該模式被視為適切的漁業關係,英國政府可遵循類似相關管理共享資源機制,根據「紐約時報」指出下列英脫歐的四種模式,並分析各自利弊。

 

一、 挪威模式

 

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與歐盟所有會員國組成歐洲經濟區 (European Economic Area),但這 3 個國家並不是歐盟會員之一。挪威可享有歐盟單一市場待遇、人員、貨物、服務以及資本上的自由流動性,且同時保證農業、漁業、司法與內務不受歐盟干涉。2016 年,挪威出口超過八成流向歐盟,進口超過六成來自歐盟,在漁業方面更令不少英國脫歐派羨慕,因為挪威海域不受歐盟共同漁業政策的限制,可以專享一些水域的漁業資源,自行設定捕撈配額。在這若即若離的關係下,挪威一可與歐盟保持距離;亦可得到歐盟會員國諸多便利,就英國政府的觀點,其為夢寐以求的與歐盟最佳關係。不過,仍須遵守歐盟基本原則,包括勞動人口的自由遷移;這也是英國之所以要脫歐之主因:太多移民移居至英國,故此模式對英國政府顯然不可行。

 

二、 瑞士模式

 

此模式與歐洲經濟區類似,但可擁有更多彈性空間。根據瑞士與歐盟協定,在 2014 年瑞士公投選擇仍須與歐盟進行談判,遵循歐盟的規定做出選擇,但至今雙方仍未達成設限共識。對歐盟而言,瑞士是個沉重包袱,歐盟高層已揚言,不會讓英國有採取瑞士模式之選擇。

 

三、 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已完成談判,並於 2016 年實施,其幾乎將消除全部貨物關稅。不過,加拿大與歐盟的 FTA 談判時程花費有 5 年時程且該協定基本上是排除服務產業。由於英國服務業比重較高,且與歐洲關係更為複雜,若採取相同模式,對金融產業將造成重大衝擊,國內生產毛額也將承受嚴重損失,故其談判時間勢必更長。

 

四、 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模式

 

在 WTO 會員國內關稅近年大幅降低,英國可循此架構與歐盟談判數年以達成協定,但此模式將會使英國經濟規模縮減 7.5%,陷入高關稅與進入市場阻礙兩個不利因素。

 

由於漁業管理不能以單一角度進行考量,所以英國尋求可談判的方式,英國政府可藉上述四種模式為基礎,確保與鄰國締結新的雙邊或三邊和沿海國家進行協定,評估對英國後續脫歐程序的最佳策略,兼顧英國漁業之利益與強化永續發展的空間。

 

伍、 結論

 

英脫歐所面臨的事情接踵而來,作為聯合國公約獨立沿海國家,須以永續方式管理漁業活動,故被要求與鄰國以及歐盟協商共享魚群,降低過度捕撈風險。本節針對法制政策面、漁獲配額面與貿易合作面進行說明。

 

一、 法制政策面:

 

英國政府於今年宣布退出「倫敦漁業公約」,英國環境大臣麥可·戈夫表示英國可重新掌握本國漁業政策的控制權,當然英脫歐也意味著退出CFP,英國則不必受到該政策的約束。為此,英國以了解有關漁業管理制度為目的,反映沿岸所需環境以及所配利益,制定適用於英國水域內永續政策,將進行數據資料比對與基本談判協商,防止國內漁業法規之缺口。

 

二、 漁獲配額面:

 

雖然英國水域具有經濟效益的魚群,但因英國漁業只占 GDP 的 1%,所以在脫歐談判上應為較不重要的議題,形成談判上的困境,故英國政府以諮詢科學方式與歐盟協定共享魚群的捕撈率、共享魚群的新配額和修訂配額問題、因應捕撈總量決策進行漁業管理,提出最大永續生產量,達成永續承諾。而相對穩定(Relative Stability)原則對於英國來說不公平的,故英國藉此重啟漁業共享評估和協商配額比例,創造新的分配機制代替相對穩定原則,追尋平衡點與確切落實感。

 

三、 貿易合作面:

 

在歐洲各國海域有重疊現象,各國會透過零關稅優惠或將魚貨產品進入單一市場之措施,英國漁業在歐洲地理位置相鄰,高度洄游的魚群捕獲量會受到剝削,故英國可依四種模式 (挪威模式、瑞士模式、加拿大模式以及世界貿易組織模式) 為基礎,確保與鄰國締結新的雙邊或三邊和沿海國家進行協定,評估對英國後續脫歐程序的最佳策略,加強永續發展的空間。

 

因我國專屬經濟區與其他國家重疊,因此需要其他國家進行漁業談判,可參考英脫歐後漁業談判將以科學方式為基礎,例如:英國參採科學方式與歐盟協定共享魚群的捕撈率。再者,我國應與其他國家討論合理的分配機制,公平分配漁獲配額量,以兼顧漁業發展與生態永續。

 

109.02.06轉載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