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落之四
這是一個「忠臣」的故事。文天祥的《正氣歌》中提到他,諷刺的是這人其實出身於貳臣世家,祖上幾代都是毫無節操、有奶便是娘的貳臣,到了他這代卻突變成了忠臣,很奇怪的忠臣。安祿山(703- 757.1)對他不次拔擢,對他有知遇之恩,然而他沒有忠於安祿山,卻忠於老畜生李隆基的大唐。安祿山叛唐後,他在安祿山的後方舉兵,想抄安祿山的後路。可惜,文人弄兵,不堪一擊。
當「忠臣」的代價很大,他被俘後罵「賊」不屈,被勾舌、寸剮、凌遲後慘死。家族女眷被賊兵賊將輪番姦淫,成了賊眷;而後又被官軍俘虜,一再姦淫、轉賣,受盡凌辱,比連娼女還不如。安史之亂前後八年,他的妻子、女兒、媳婦被凌辱了八年,亂平後才被一一贖回;他家的媳婦因為已經一再「失節」,男人恥於「回收」,任其淪落市井,自生自滅。
忠臣的故事從安祿山叛唐開始: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 (農曆,清代以前史書記載之日期皆是農曆) ,安祿山以討楊國忠、清君側為名,自范陽起兵叛唐。此時安祿山身兼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河北、河東採訪使,封東平郡王,掌控今河北全境、遼寧西部、山西南部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
老頭插嘴:
歷史上,唐玄宗李隆基以強娶兒媳婦、敗光大唐基業聞名,然而他還有個奇怪又變態的嗜好,卻少為人知道。
這人很迷信,喜歡改名過運,變態的是他不是改自己的名,而是改他認為犯沖他的人事物之名。他最喜歡改太子的名字,首任太子(次子)本名李嗣謙,開元三年(715)被立為太子,改名李瑛。開元十三年再被改名李鴻,開元二十五年(737),以謀反被處死。次任太子(後來逼宮、自立的肅宗)初名李嗣升 → 改李浚 → 改李璵 → 再改為李亨。
天寶三年正月(744),李隆基下詔將年號的「年」改為「載」,諷刺的是大唐國運自此衰退。肅宗至德三載(758)正月,肅宗宣布重新改「載」為「年」。
李淵建唐,改隋末的郡為州。武則天篡唐建周,改州為郡,不久因「周」「州」同音,廢州不祥,又改回來。李隆基在位時又改州為郡(有說是安祿山改的),唐肅宗時復改郡為州。
叛軍自范陽(幽州•北平)南下,過境常山時,常山太守顏杲卿(692- 756,時年64)帶著長史袁履謙(?- 756,年齡不詳)一同在安祿山馬前跪迎。安祿山賜顏杲卿紫袍,袁履謙緋袍,令與假子李欽湊以兵七千屯土門。此時顏杲卿似乎是叛軍一夥。
老頭插嘴:唐代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
叛軍出境進入河南,一路勢如破竹,十二月十二日叛軍攻陷東都洛陽。城陷,東都留守李憕、御史中丞盧奕、判官蔣清被殺。
當時仍不知洛陽已陷落的平原太守顏真卿(709- 785,時年47)擁兵三千,在安祿山的叛軍進入河南後,募兵萬人據城抗安,派帳下司兵參軍李平前往長安奏聞表忠。玄宗初聞祿山之變,感嘆說:「河北二十四郡,竟沒有一個忠臣乎!」,此時大喜,對左右說:「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
顏真卿也派人聯絡族兄常山太守顏杲卿一起反正。顏杲卿於是斬土門守將李欽湊等,奪土門寨駐軍。消息傳出,河北十七郡同日反正,共推顏真卿為盟主,有兵二十萬,斷了叛軍的後路,安祿山不得不回軍平「叛」。朝廷因此下詔拜顏真卿為戶部侍郎(虛銜),佐李光弼討賊。不久,再加官河北招討採訪使。
安祿山為安撫後方,先派段子光拿著洛陽守官李憕、盧奕、蔣清三人的首級巡迴河北各郡。顏真卿這時才知道洛陽已陷落,他慌了,恐動搖軍心,腰斬段子光,對部下諸將宣稱:「我認識這三人,這些首級不是他們。」然而幾個月後,他就丟下部下與城池,棄職南逃。
這個被後代史者包裝為「書法大家」,並以之聞名後世的傢伙,其實是個貪生怕死的投機份子,此時醜態畢露。
其實顏氏兄弟的祖上數代都是貳臣,到他們這代突然轉性。
《舊唐書》顏杲卿暨子顏泉明傳記載:
顏杲卿,琅邪臨沂人。先祖世代在南朝江蘇一帶做官。五代祖是以《顏氏家訓》聞名於後世的顏之推(531- 591),顏之推初在南朝梁武帝治下為官。侯景之亂被俘,降而未死。亂平後投靠梁元帝蕭繹於江陵。承聖元年(552)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554年,西魏攻陷江陵,被俘至長安;後出逃北齊,仕北齊為黃門侍郎、修文館學士。577年,北周兵陷晉陽,北齊亡。之推復降北周,舉族被遷至關中。後任平原太守,守河津,落戶琅邪。北周大象末(579- 580),為御史上士。隋篡北周,顏之推效力新朝,任太子楊勇東宮學士。開皇十一年(591)卒。
老頭插嘴:綜觀顏之推的一生,幾乎當遍南北朝各政權的官,不折不扣是個貳臣,其巴結逢迎必有一套。然而因為是半途加入的貳臣,所以一直打不進政權核心。也因為一降再降,貳臣的標籤太明顯,所以也當不了高官。然而他卻認為是自己不擅巴結,所以當不了高官。他在《顏氏家訓》裡面提到一個故事,說齊朝有一士大夫,曾對他說:「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顏認為「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明末用懶叫反清復明的顧炎武稱讚他說:「嗟夫,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延伸閱讀:弄大女人肚子來反清復明的顧炎武
顏之推有三個兒子:顏思魯、顏愍楚、顏游秦。
長子顏思魯於隋時曾任東宮學士、長安王侍讀,加俞岷將軍。入唐後,任秦王府記室參軍。娶陳郡殷英童之女,生三子:顏師古、顏相時、顏勤禮;繼娶王氏,生一子顏育德。
長房顏師古,唐貞觀年間任秘書監,為著名訓詁學者。
三房顏勤禮,為崇文館學士。子顏昭甫,為曹王侍讀。孫顏元孫,垂拱初(685)中進士。歷任長安縣尉、太子舍人、亳州刺史,逝於亳州刺史任內。
顏杲卿是顏元孫之子,因蔭得官。《舊唐書》說他性情剛直,有吏才。開元年間,任魏州錄事參軍、遂州司法參軍。天寶十四載 (755) ,升任范陽戶曹參軍,安祿山再升其為營田判官,代理常山太守。
顏杲卿與顏真卿是同一祖父(顏昭甫)的堂兄弟,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是顏昭甫的兒子。
老頭插嘴: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早逝,由寡母殷氏扶養長大,殷氏後來似乎也「陷」匪。
安氏叛唐,顏真卿時任平原太守,暗中收養敢死的勇士,招懷安撫豪強大族,共商抵禦叛軍的計謀。派遣使者連絡顏杲卿,商議共同組織義軍,阻斷叛軍歸路,牽制叛軍,以便緩解叛軍向西進攻的勢頭。
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前真定縣令賈深、前內丘縣丞張通幽等人謀劃反叛安祿山,抽叛軍的後腿。當時安祿山派蔣欽湊、高邈率領五千人鎮守郡內土門營。顏杲卿想殺掉蔣欽湊,奪取駐軍兵權。正好蔣欽湊派高邈前往幽州還未返回,顏杲卿派人召蔣欽湊到郡裡議事。十二月二十二日夜晚,蔣欽湊到達郡治所,顏杲卿把他安置在旅館裡。蔣欽湊飲酒大醉後,顏杲卿命袁履謙與參軍馮虔、縣尉李棲默、雜役小吏翟萬德等人殺掉蔣欽湊。
老頭插嘴:舊唐書稱蔣欽湊,在新唐書作李欽湊。張通幽的哥哥張通儒是安祿山手下主要謀士,顏杲卿與之共謀,怎能成事。
當晚,稿城縣尉崔安石報告高邈已回,到了蒲城。第二天早晨,高邈的幾個騎兵隨從先到稿城驛站,崔安石把這幾個人都殺了。不久高邈也到了,崔安石騙他道:「太守準備了酒筵舞樂在旅舍中等你。」高邈剛前下馬,馮虔等人就把他捉住捆了起來。剛巧,當天安軍將領何千年從東都洛陽去趙郡,馮虔、翟萬德在醴泉驛站埋下伏兵,何千年一到,也把他捉住了。
顏杲卿派他的兒子安平縣尉顏泉明以及賈深、張通幽、翟萬德,用木盒裝上蔣欽湊的頭,押了兩個叛將送往京城。經過太原時,節度使王承業留下了顏泉明、賈深等人,扣下了顏杲卿的表狀,自己呈遞表章獻上叛將,當作自己的功勞。玄宗不知內情,升王承業為大將軍,下屬牙將獲賞賜的有一百多人。
老頭插嘴:玄宗天寶十四載,以羽林大將軍任太原尹。安祿山反,詔兼河東節度使。平原太守顏杲卿向其求援,承業不出救兵。肅宗至德元載,因軍政不修,為李光弼所代。
顏杲卿斬了叛將以後,收兵訓練士卒,發檄文傳告黃河以北各郡縣,佯稱朝廷任命榮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哥舒翰為副元帥,統領大軍三十萬,即將出兵土門。各郡縣聽說後,紛紛殺掉安軍守將響應,河北十五個郡被他號召反正。這時安祿山派使者傳送李憕、盧奕的頭,以警示黃河以北地區;傳到平原郡時,顏真卿殺掉叛軍使者,收藏好李憕等人的頭顱。清池縣尉賈載也斬了叛軍所封景城郡守劉玄道,傳送他的頭到平原郡。饒陽郡守盧全誠也依託其郡起兵,與顏真卿會合。當時常山、平原二郡軍威大振。安祿山正率領軍隊向西進犯,已經到了陝縣(河南鄰接陝西之縣,往西就是陝西門戶潼關),聽說河北有變立即回師,命史思明、蔡希德率軍北渡黃河。
天寶十五年(756)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顏杲卿、袁履謙本不知兵,城內兵員也少,寡不敵眾,守城僅六天,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顏杲卿、袁履謙被俘,押送東都。史思明攻下常山郡後,接著攻打其他諸郡,鄴縣、廣平郡、鉅鹿郡、趙郡、上谷郡、博陵縣、文安縣、魏郡、信都地區又都被叛軍收復。
老頭插嘴:
常山郡與平原郡相鄰
常山郡:秦設恆山郡,兩漢(避漢文帝劉恆諱)改名為常山郡→真定國→常山國,南北朝稱恆州,隋改恆山郡,唐稱恆州 →常山郡 →恆州→鎮州,下轄真定縣、石邑縣、行唐縣、九門縣、槀城縣、靈壽縣、井陘縣、房山縣、鹿泉縣(756年改名獲鹿縣)九縣。常山郡範圍歷代有變化,主要包括今河北省石家莊及邢臺部份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武帝即位不久分濟北國北部置平原郡,後再割平原郡北部數縣屬勃海郡。王莽改平原為河平,東漢改回。隋開皇九年(589)該稱德州。大業三年(607)改德州為平原郡,唐太祖武德四年(621)復置德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德州為平原郡,領安德縣、平原縣、長河縣、將陵縣、平昌縣、安陵縣、蓨縣七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為德州。其地大致在今山東省德州市中部、南部以及惠民縣、陽信縣一帶。
常山是范陽(北平)南下必經之地,補給、聯絡之樞紐,所以叛軍一定得奪回常山。老頭納悶叛軍圍攻常山六天,近在咫尺的顏真卿為何沒出兵相救?史思明攻下常山後,竟放過隔鄰的平原郡,這也讓老頭不解。新、舊唐書對此均未有記載,舊唐書更是直接跳過。老頭本以為顏真卿已落跑了,然而沒想到他當時還沒落跑,只是見死不救。
資治通鑑記載:
初,顏真卿聞河北節度使李光弼出井陘,即斂軍還平原,以待光弼之命。聞郭、李西(退)入井陘(因長安陷落),真卿始復區處河北軍事。
至德元年七月(756,天寶十五年七月,肅宗於靈武即位,改元至德),顏真卿以蠟丸達表於靈武。(靈武朝廷)以真卿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討、採訪、處置使,並致赦書,亦以蠟丸達之。真卿頒下河北諸郡,又遣人頒於河南。
十月,尹子奇圍河間,四十餘日不下。史思明引兵會之。顏真卿遣其將和琳將萬二千人救河間,思明逆擊,擒之,遂陷河間;執李奐送洛陽,殺之。又陷景城,太守李暐赴湛水死。思明使兩騎繼尺書以招樂安,即時舉郡降。又使其將康沒野波將先鋒攻平原,兵未至,顏真卿知力不敵,壬寅,棄郡度河南走。
至德二年,夏,四月,顏真卿自荊、襄北詣鳳翔,上以為憲部尚書。
安祿山見了顏杲卿,當面斥責他說:「從前朝廷派你來范陽當戶曹參軍,是我升你為營田判官,朝廷才給你光祿、太常二丞(遙領、虛銜),我再讓你代理常山太守,我哪裡負了你,讓你背叛我?」
老頭插嘴:舊唐書藉安祿山之嘴揭露「大唐忠臣」顏杲卿其實是安祿山一路提拔之人。
顏杲卿怒目而視對答道:「我家世代為唐朝大臣,永遠信守忠義,即使得你奏請署官,難道還應跟著你反叛嗎?況且你本是營州一個牧羊的羯族奴隸,因竊取皇帝的恩寵,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麼事有負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
顏杲卿的話讓安祿山暴跳如雷,顏杲卿又說:「我世為唐臣,祿位皆唐有,雖為汝所奏,豈從汝反邪?我為國討賊,恨不斬汝,何謂反也?」
惱羞成怒的安祿山,將顏杲卿的幼子顏季明押來,加刃於頸上說:「降我,當活爾子。」
顏杲卿怒目而視,一言不發,安祿山當著他的面,將其子顏季明、侄子顏詡、外甥盧逖、幼孫顏誕等一家30餘人,一個個肢解而殺。
而後,又將他和袁履謙綁在洛陽橋頭柱上當眾凌遲,期間二人罵不絕口,安祿山命劊子手用鐵鉤將顏杲卿的舌頭鉤斷,說道:「還能罵否?」
顏杲卿依舊含糊不清的罵著,並將一口混合血肉的唾沫,吐在安祿山身上。顏杲卿被殺後,頭顱被割了下來掛在城牆上示眾,沒有人敢為他收屍裝殮。
老頭插嘴:
肅宗乾元元年(758),顏真卿得到顏季明僅存的頭骨後,史者說他悲憤交加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祭侄文》。老頭納悶他祭侄,為何未祭兄?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字帖」之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756)年二月,李光弼、郭子儀的軍隊從土門東下,收復了常山郡。舊唐書記載:顏杲卿、袁履謙等人的妻子兒女(新唐書稱「家屬」)數百人,被叛軍關押在獄中;李光弼為他們除去枷鎖鐐銬放出牢獄,讓他們為死難親人服喪守孝,安排周到,供給豐厚。
此處可見史者刻意混淆視聽、掩飾真相的無恥。一個月前,城池陷落,顏、袁二人被俘,家中男口幾乎被殺光、年輕或有姿色的女眷淪為安祿山軍的戰利品、洩慾玩物。而後郭、李反攻收復平原,落入安軍的女眷一部份隨安軍敗逃,一部份被官軍擄獲,視為賊眷,再次被「辱」。所謂「關在牢裡」的其實是老醜不堪、賊軍官軍都不要的一小部分。落入賊軍、官軍手中的女人,一直如同軍妓或隨營慰安婦生活在軍營裡,隨著戰局的勝敗起落,女人也一再易手,只要戰局有變,就換新「主人」。主人缺錢或玩厭了就被轉賣。
至德二年 (757) 冬天,廣平王收復了東、西兩京,史思明以黃河以北的地方歸降大唐。當時顏真卿任蒲州刺史,便命顏泉明到河北尋訪失散的親人。顏杲卿的妹妹嫁給前榆次縣令張景儋,妹妹的女兒流落叛賊手中,顏泉明的一個女兒也落入賊手,都要索取三萬錢賞錢。顏泉明籌集全部費用,贖得姑姑的女兒回來。等再去納款贖人,自己的女兒已不知去向。而袁履謙以下父親屬下的將領官吏的妻子兒女奴僕三百餘人,輾轉流徙於賊境中,窮困窘迫無告。泉明讓他們全部回到蒲州,顏真卿贍養供給了很長時間後,隨便他們到哪兒去都以財物相送。
老頭插嘴:蒲州,南北朝時設置的州。 北周明帝二年以泰州改置,治所在山西蒲坂縣。隋大業三年改為河東郡,義寧元年復為蒲州,治所在桑泉縣。唐武德三年移治河東縣。轄境約當今山西省永濟、河津、臨猗、聞喜、萬榮等市縣及運城市西南部地區。開元元年曾升為河中府,旋仍為蒲州。乾元三年又升為河中府,屬河東道。
史者未明言的是顏真卿為什麼要派顏泉明到河北「尋訪失散的親人」。前一年,天寶十五年 (756) 正月史思明回軍掃平河北,遭殃的不止顏杲卿一家;顏真卿棄城南逃,他家的女眷同樣落入賊手遭「辱」。史者也未明言顏泉明只贖買顏家的女兒,已失貞的顏家媳婦,顏家並無意回收,任其自生自滅。肅宗乾元元年(758),顏杲卿被唐廷追贈太子太保,早逝的妻子崔氏也被封清河郡夫人。顏真卿任蒲州刺史、丹陽縣開國侯,後再晉封魯公。德宗建中元年(780),更遷太子少師,官階勳爵並至二品,子侄八人受封縣男,然而其母、妻均未受朝廷誥封,背後的真相史者難以啟齒。
老頭插嘴:歷史上忠臣家的女眷下場大多如此,淪為娼女的可能性很高。明成祖朱棣靖難舉兵奪得帝位後,山西、陝西部分官員仍視他為篡位者不肯降服,後來被他發兵討滅。朱棣下令將這些不肯降服的前朝官吏家族、親屬一律發入教坊,編為樂籍。教坊是國家妓院,也就是朱棣讓這些「忠臣」的女眷全都去當娼妓,從此子孫世世代代為樂戶,不得脫籍。女為娼妓,男為龜公,以此為生。地方上的紳衿監貢,甚至土豪地棍,凡有呼召不敢不來,侑酒宣淫,百般賤辱。這是朱棣對忠良最無恥的凌辱。但也正如朱棣所願,三代以後這些忠良後代個個都變成不知羞恥的男賤女娼。往後明代得罪權宦的官員家女眷通常也是這個下場。清初抗清者的女眷則「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明清兩代,也有將逆臣的妻女配給象奴(隨進貢的大象而來的馴象師,東南亞土著)為妻,與象奴生子仍為象奴;罪官妻女配象奴為妻始創自朱棣,受難者為建文舊臣女眷。
其實安史之亂遭殃的不止顏家女眷,大唐李家的女眷同樣遭殃。玄宗天寶十年十一月,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攻陷長安,玄宗倉促西奔。當時的皇孫廣平王李俶(即位後改名李豫,史稱代宗)倉促的帶著兒子(後來的德宗,當時十五歲)跟著阿公逃跑,隨行祇帶嫡妃崔氏(楊貴妃姐韓國夫人之女)、寵妃獨孤氏。丟下了大多數的妃子,包括長子的生母沈氏。當時三十出頭的沈氏和大唐王朝的一干妃(嬪妃)、主(公主、郡主)被擄到洛陽,成為賊兵賊將的胯下玩物,就此「陷賊」。代宗永泰元年(765)七月,淪落壽州(安徽壽縣)為尼的沈氏向官府自稱她是太子李适(742- 805,适讀如濶)的生母,皇帝李豫(726- 779)下令將她亂鞭打死。十五年後德宗即位,德宗在位25年,在位期間一直在「尋找」母親沈氏。詳如拙作「被亂鞭打死的太后」。
乾元元年 (758) 五月,皇帝下詔書稱:「已故衛尉卿、兼御史中丞、恆州刺史顏杲卿,主宰一方的長官,志在制伏狂妄的賊寇,艱難之際,忠義在心。憎恨群凶而慷慨激昂,面臨大節而勇氣奮發,捉拿元兇,成就豐功偉績。正遇上逆賊進逼,流毒正烈的時候,孤城無援資盡力竭,被陷於敵寇之手,身歿而名存,實在是彰明了忠孝節烈的大義。仁義的人有勇力,這在面臨大難時得到了驗證;為人臣當盡忠報國,大義於捐軀之舉中得以保存。嘉獎杲卿守節義而死的忠誠,沒能舉行授予尊榮的禮儀,可以追贈太子太保官職。」
顏泉明小傳
顏泉明,生卒年不詳,雍州京兆郡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市)人,祖籍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市)。唐朝官吏、忠臣,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顏威明的兄長。顏泉明有孝順的節操,喜歡救濟別人的急難。以清廉稱於後世。
天寶十四載(755),受父親顏杲卿之命,負責聯絡真定縣令賈深、內丘縣丞張通幽、太原尹王承業,反抗叛亂的安祿山。至德元載(756)顏杲卿抓住了安祿山武將高邈、何千年,將二將和蔣欽湊的首級,由翟萬德、賈深、張通幽送往長安。到太原,王承業想把功勞據為己有,和張通幽和謀,想殺死顏泉明。顏泉明得知,逃得一命。
顏杲卿守衛的常山陷落,顏杲卿和顏泉明的弟弟顏季明被史思明擒獲,被殺。顏泉明匿居壽陽,史思明將他擒獲,送到幽州。
顏泉明到東都訪求他父親的屍首,找到了當時行刑的人,說是顏杲卿被害的時候,先斷了一隻腳,後與袁履謙同穴埋葬。到掘墓得屍時,果然其中一個缺一隻腳,當天就將顏杲卿與袁履謙的屍體,分別裝殮入靈柩,扶護著送到長安。
袁履謙的妻子疑心丈夫靈柩內裝殮的衣物不豐裕。打開棺材來一看,與顏杲卿的完全一樣,袁履謙的妻子大聲痛哭,感慨嘆息,覺得顏泉明待履謙有如父親。顏泉明就是這樣的仁至義盡志行高潔。
肅宗時,顏泉明擔任郫縣令。上任後政治清明,誅殺盜賊,人情安定。成都尹上報他為政績第一,進昇彭州司馬。家貧,住宅質素,隨他生活的孤兒有一百人。自己連粥也喝不上,但沒有怨嘆之言。
老頭插嘴:顏泉明因有「陷匪、投匪」的嫌疑,所以沒有一直獲得封賞。顏杲卿的功勳蔭給另一個兒子顏威明,為太僕丞。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187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後晉劉昫著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七 忠義 中 宋歐陽修著
112.03.26彙整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