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猴探井 (2).jpg  

猴探井日出

 

十九世紀,台灣後山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列強的海蛇號、不屈號……大大小小的船隻,甚至戰艦也相繼抵台。山脈的彼端,神秘的台灣東部開始不斷的有探除家的足跡。漸漸地,後山躍入台灣甚至世界史的舞台。

 

1867年台灣發生了一件歷史很少提到的事,為何不提,因為並不光彩。

 

那年有艘美國商船羅妹號在貓鼻頭觸礁,漂流上岸的船員遭到原住民不分清紅皂白的屠殺,全數客死異鄉。

 

事後,罹難家屬委託一位名叫何恩的英籍探險家赴台交涉:輯凶與賠償,還有罹難者遺體的善後處理。

 

面對洋人,清廷自知理虧,雖然虧的是番人,但也祇好道歉賠款。當然,免不了抓了幾個肇事的番人砍頭示眾。還好當時美利堅共合國初建伊始,百事待舉也無暇生事,事情就順利落幕。

 

其實事件發生後,美利堅合眾國派了海軍陸戰隊來台,登陸掃蕩南台灣的屏東番。勇敢的番人與洋兵接觸後,立刻一哄而散,逃的無影無踪。美軍無力上山對付躲在山上的凶番,長期駐守又補給不易,乃一再對清廷施壓,而後才委託英人何恩與番人斡旋。番人交出受害船員的骨骸(肉吃掉了),卻無法交出船長夫妻的屍身或骨骸,祇交出遺物,美方也祇好不了了之。我懷欵洋婆落入屏東番手中,如未被吃了,恐怕是自此落戶南台灣,成了番人的妾婦,從事民族融合大任。以上史稱羅妹號事件。

 

四年後,琉球貢船回航亦遭難漂流屏東八遙灣,沒得到教訓的屏東番又把人殺了。當時琉球人已是日本的屬民,清廷看不起維新不久的日本,輕忽不肯處理,終至引起日軍攻台的牡丹社事件。

 

何恩在交涉和處理的過程中,接觸到南台灣的平埔族、排灣族和漢人,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瞭解漢番的矛盾和番人的愚昩無知,當然,漢人也沒好到哪去,也是愚昧無知。

 

身為「探險家」的何恩,除了逞強好鬥,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外,還有天生的領導力。後來他北上落腳蛤仔難,在蛤仔難地區的番人中擁有群眾與地位。番人對這個擁有火砲,能讓漢人官府懼怕的洋人深感佩服,頗具信心。

 

於是何恩起了在台殖民建國的念頭,他到艋舺向洋商鼓吹籌資,他找到了德人美利士做金主,也招募了一批洋人組成一支「探險隊」,回到蛤仔難帶領一群擁護他的平埔族向後山前進,在今日蘇澳南方數十公里的河口平原落戶開墾,建立王國。何恩和美利士等人就成了王國的統治者。

 

何恩看上的那個地點比東澳更南,己遠離了清廷官府的勢力範圍,但周遭卻是泰雅生番的棲地。

 

那裡叫作大南澳,也就是今日的南澳。這是一塊三角洲,有清澈的南澳南溪和南澳北溪穿過,腹地比東澳平原更廣。


何恩娶了平埔族頭目的女兒為妻,與平埔族締結姻親關係。何恩再度回到基隆僱請一百名工人。在大南澳搭建了一座土牆的方形城堡,並在城內設置二十餘間房屋,作為其屬下平埔族的居所,另外還募集二十多位壯丁攜帶砲械彈藥,組織自己的武裝部隊,以防範泰雅族突如其來的夜襲。

 

在相互利用下,平埔族成為受何恩保護而忠誠工作的勞動力,幫助何恩開採後山無窮的商業利益,例如:採茶和伐木之類的產物,尤其是用途甚廣的上好木材;另一方面何恩也幫助平埔族興建了安全容身的家園。

 

1869年,英國駐淡水的領事泰德悉獲此事,隨即搭乘一艘二十噸重的帆船從基隆出發抵達蘇澳港,然後轉趨大南澳。

 

在他的行日誌裡記載:

 

「在我們的調查報告裡顯示,這兒至少有八種不同的民族聚集──英格蘭人、德國人、美國人、一名印度高瓦地區的葡萄牙人、一名西班牙裔墨西哥人、一名馬來西亞人還有來自各地的漢人和不同的平埔族」

 

「…一座石塊砌成的城堡,築有高大的木柵,至少可容納一百多人!」

 

「我在此停留的十一天內,曾經前往內地做過旅行。溯溪而上…冒險攀過這些難以辨識的土著小道,在這樣的地方只要少數人就可以輕易抵擋住上百人的攻擊。」

 

英國領事歡歡喜喜的日誌,也為我們了解何恩當時的情形有了頗大的幫助。
 

正是泰德到的那一年,何恩的王國又繼續擴大經營,除了鼓勵漢人貿易商到南澳進行貿易,何恩也將那裡的產物運往基隆販賣,再度召幕四名黑人和四十名壯勇,每月支付工資。為了開墾的長遠打算,何恩不時用鹽和紅布、羽毛等巴結泰雅族,以平息他們的憤怒。

 

漢人來此往往兩面不討好,何恩就曾經在初到南澳時埋葬過三十六具無頭漢人屍體。在興建城堡後他准許少數的貿易商人與伐木、採藥的人進出城堡。這些人可以得到何恩的保護,當然也會如同平埔族人一樣接受課稅。

 

何恩建立堡壘、私自課稅和建立武裝部隊侵犯了清廷的國家主權。不久大清國的噶瑪蘭通判丁承禧知道此事。丁承禧派人勸阻何恩,無效後又轉向出資的德國人美利士交涉,然而美利士提出大南澳是不屬於噶瑪蘭的「化外之地」藉詞卸責。

 

茲事體大,丁承禧轉往英國領事館抗議。英國也以「化外之地」推諉,如此發展下,丁承禧只好上奏朝廷,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恭親王出面向德英兩國照會。

 

公函發出,英國馬上答應查禁,德國也回函要戒飭美利士。但兩個月後,仍未有下文。清廷態度遂轉強硬,表明若必要時將自行查禁,傷人在所不惜。

 

英國自知理虧,隨即要求領事撤回何恩;但德國卻反過頭來威脅:對美利士只可禁止勿為,不許有傷斃刑求之事,若有上述之事,將有許多交涉難辦的事件。德國一提及此,朝廷又怕引起外交紛爭,此事遂卡住。

 

何恩在美利士有力的撐腰下,於是大興土木,繼續墾殖。
 

然而到了1869年五月,英國為顧全在中國的長遠貿易利益,決定犧牲何恩,於是派了兵船和炮艇前往南澳,勒令他限期離去。

 

1869年八月,何恩在壓力下只好將物品分批運回基隆。

 

這時美利士因為先前投資其他事業失敗,這回又投資太多,週轉不靈宣告破產離台。

 

那些跟隨的平埔族人再度面臨無處可去得窘境,於是何恩決定繼續和他們在一起。

 

1869年十一月四日,就在令期限屆滿的最後一天,天候惡劣,風浪洶湧。何恩攜同三十多名親信搭上一艘二桅帆船,離開了他建立一年的王國。
 

據說,他們準備駛回蘇澳;但不知為何,卻向南方航行。也有人認為由於東北風的狂吹使船失去控制,但是,離海岸線這麼近,失去方向的可能性不高,了解當地潮汐的人也都知到,當地的洋流是往北流的。為什麼何恩會反方向航行,原因成謎。

 

這艘船相傳在台灣的南端失事,沉沒,只有少數的平埔族獲救。船上約有二十餘人溺死,包括何恩和幾名白種人。

 

可疑的是,當時英國駐台領事每年都有記載在台英人的動態和死亡紀錄,何恩並未在死亡名單裡。

 

有個可能是何恩帶著他的平埔部下又在台灣東南某處上岸建國,這回他隱聲匿跡,還弄壞了船假裝遇難。英國領事知道,清廷也知道,大家裝做不知道。

 

沒有後援的何恩一群人後來就消失在台灣歷史中。104.09.20初稿

 

 

延伸閱讀:

 

大南澳的歷史沿革:牡丹社事件&羅大春開路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