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JHlmOw  

 

女給,日文「女給仕」的略稱,女性服務員之意。

 

1930年代,台灣在日本三十年的統治下,已進入高度工業化與現代化時期,經濟和社會氛圍穩定繁榮,大眾文化也成為時興的要角。此時,台灣島內出現了日本內地蔚為風潮的「珈琲店」。

 

摩登時代的戀愛養成遊戲,花小錢就能享受曖昧氛圍,還能吃點豆腐。1930年代台灣,是充滿桃色刺激的女給時代!

 

構成珈琲店的三大要素:料理、酒、女給。其中又以「女給」為撐起一間珈琲店最重要的招牌。

 

不同於喫茶店不能喝酒,花街柳巷需付出高額費用,在珈琲店,只要花點小錢,就能和店內的女給談起虛擬戀愛,享受令人暈眩的曖昧,偶爾吃吃豆腐,甚至還能進入「特別室」內營造兩人世界。讓男性客人趨之若鶩,女給們也趁勢賺取小費。

 

看似各取所需,雙雙得利,但要是不小心假戲真做,投入真情意,就全盤皆輸了。

 

客人K氏為了追求女給曜子散盡家財、A女給懷了客人的孩子對方卻從此不聞不問、M子捲入了客人T氏與L氏的情殺風暴……。這是一場複雜的戀愛角力。在珈琲店若有似無、虛幻的曖昧氛圍中,不管是對男性客人或女給而言,都是危險的戀愛平衡木!

 

/tmp/phpUaMe2D  

 

以上摘自廖怡錚女士著,2012年08月出版,「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

 

 

日文「給仕」是為人工作,當年閩南語叫「吃頭路」,如今叫「上班」。日文的「給」有薪俸的意思,在老頭童年時,人們把薪水叫「月給」。

 

二十世紀中期以前,女人的天職是結婚、生小孩;當然也得幹活,煮飯、洗衣服是女人分內的工作,這些都是無償的活。大多數女人也得幹粗活,幹的是自家的農活,也是無償的。當時的女人想要有收入,幾乎都得靠生殖器官,上焉者到大戶人家當奶媽,不過這種機會微乎其微,當時的台灣實在也沒有多少需要奶媽的「大戶人家」。一般是受僱行商販貨的客家人當幫手,沒多久工作伙伴也兼了小妾的活,以致「夥計」與「客兄」成了對稱,汙名化「夥計」的原意。等而下之就是直接賣身,遺憾的是農業社會人們消費力薄弱,只有少數商業性都市才養得起娼妓。阿本仔「發明」的珈琲店其實也只能存在於商業性都會。

 

台灣的「日式」珈琲店流行不到十年就沒落,畢竟掛羊頭賣狗肉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阿本仔怎學也是皮毛。然而到了台灣,卻被平埔台灣人「發揚光大」。

 

「珈琲店」和藝妓一樣,只適合附會風雅的達官貴人逢場作戲,看得到吃不到的虛情假意讓「純樸」的台灣人覺得不夠勁。聰明的台灣人在往後發展出各種價位、不同消費層的酒家、茶室、摸摸茶、酒廊、制服店,箇中都有當年「日式珈琲店」的味道。重藝不重色的藝妓到台灣也變質成了高等娼妓的「藝旦」。反觀「珈琲店」原創的阿本仔經過大半世紀只「發明」了女僕店,然而還是「看得到吃不到的虛情假意」,連魯蛇都覺得不夠勁,就只適合涉世未深的宅宅。

 

風傳媒2019-10-03 16:43

一百年前台灣咖啡廳長什麼樣子?喝名酒、美女陪聊還能帶出場…揭秘日治潮到出水的女給時代

 

20世紀初期,亞洲最「西」的國家當屬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西方的文化、思想和許多東方未曾見過的新事物被大量引進,其中也包括當時具有沙龍形式的咖啡店。這些現代化的事物也在日本接手台灣後接二連三地被引進,台灣第一家珈琲店就在1912年的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內開幕。

 

但當時的珈琲店可不是像星巴克那樣賣貴桑桑的咖啡,也不是像溫州街貼滿各種海報和文創商品的小店,他們不只賣咖啡,還有賣高單價的酒水、紅茶和餐點,珈琲店裡的「女給」也是「賣點」之一……

 

珈琲店》文青最愛的西式摩登 

 

珈琲店在1912年首度引進台灣,在政府與上層人士的推廣與支持下,於1930年代的台灣達到產業巔峰,最鼎盛的時期有200多家珈琲店分布在全台各地。當時的珈琲店有著華麗的歐式裝潢、精緻的家具和擺設,也販售少見的西式餐點,沿襲著西方傳統,珈琲店也是上層階級聚會聊天的首選之地。

 

台灣的珈琲店更是大眾化,不只把目標客群設在奢侈消費的上層階級,更主要的消費群是文人雅士與勞動階層的男性。珈琲店經常舉辦藝文展覽,也常有詩社、文學家、學者的聚會,在輕快的爵士樂中,任何人都能在象徵現代化的珈琲店舒緩神經、放鬆一下。

 

除了西式化的建築與氛圍能夠吸引本就熱衷追求流行的人們外,這些珈琲店還主打「戀愛的酸甜滋味」,穿著白色圍裙的年輕女服務生成了珈琲店的「靈魂」,因此在產業最顛峰時被稱為「珈琲時代」、「女給時代」。

 

位在台北的珈琲店「美人座」,外觀和內部都是仿歐式裝潢

/tmp/phpo9la9f  

 

 

女給》踏進珈琲店就能當鐘點情人

 

當時在珈琲店做接待的女性服務員被稱作「女給」,有點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女僕,她們同樣穿著有著大滾邊的白色圍裙,裡面穿著和服或洋裝,在珈琲店裡穿梭。與現在的女僕咖啡廳不同,女給們不用稱呼客人為「主人」,也不需要用番茄醬畫可愛的圖案,但卻需要「陪侍」,讓客人有「戀愛的感覺」。

 

20世紀初的台灣也接受了許多新式思想,男女平等、自由戀愛已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女性也被鼓勵獨立工作,女給就是在這種風氣下誕生的職業。男性們想要感受自由戀愛,卻被傳統婚姻制度束縛著,於是他們選擇到珈琲店找女給。獨立的座位和昏黃的燈光製造出曖昧氣氛,提供顧客一種限時的愛情。

 

不同於表演助興的藝妓,女給的工作內容更像是日式酒吧的女公關,溫柔地對待客人,並陪著他們飲酒聊天,不只會台語,中文和日文也要精通,電影、運動、小說、時事等話題也是信手捻來,為了吸引客人並進一步成為常客,她們的知識水平比一般的女性還要高。她們也能有擁有選擇客人和跳槽的自由。

 

當時不成文的規定是:女給的小費從1圓起跳

/tmp/phpM35qx2  

 

老頭插嘴:1930年代的一圓約等於現在的2000元,不是一般消費者消費得起。

 

/tmp/phpEFyh9Q

 

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王惠瑜碩士論文附表

/tmp/phpVtgPNG  

 

 

女給辛酸》在時尚與傳統間擺盪

 

漸漸地女給的受歡迎程度成了珈琲店是否能夠賺回本的關鍵,但有趣的是,珈琲店通常不會固定支薪給女給,甚至連日常用品、接客所使用的化妝品等都要自己付。她們賺錢的方式只靠著客人給的高額小費,甚至有人私下衍生出了性交易服務。

 

為什麼公司不給錢,她們還是願意做女給呢?主要原因在於珈琲店本身象徵著新世代,女給也是新時代下的產業,她們以摩登女性自居,並在接待客人的過程中「挑選」自由戀愛的對象。雖然不是所有女給都可以被吃豆腐、提供性服務,但這樣以小費為主的模式終究是遊走於風俗業邊緣,甚至造成許多社會案件和家庭破碎,而被貼上墮落、放蕩等標籤,連帶著珈琲店遊休憩享樂場所變為情慾消費空間。

 

這樣的職業性質相當有時限性,一旦女給過了年輕貌美的年紀而未找到中意的歸宿,往往會淪為娼妓,或是成為妾室,在口口聲聲追求自由戀愛的「摩登」女給之間,這樣的結局未免傳統得諷刺。

 

也許有人看完會覺得女給和一般八大行業沒兩樣,但實際上我們很難用現代人的觀點去定義這個職業,它是在那個價值衝突嚴重、看似矛盾又合理的年代下的複雜產物。不只女給本身職業充滿矛盾的複雜性,前來消費的客人亦是如此,他們希望女給外表摩登,卻有傳統美德;懂得新思想,卻不鼓吹女權意識。

 

女給的行業隨著不含情色意味的喫茶店(真.文青場所)興起,和日本政府因戰爭禁止奢侈娛樂、色情產業,而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若非要說女給像什麼現代職業的話,大概和同樣見人說人話、讓顧客有「戀愛感」的男女公關最接近吧。

 

 

關鍵評論 2019/07/23

《綻放年代》評介:跳脫「女給=酒家女」框架,重返日治台灣庶民生活史

/tmp/phpRtYDsY  

 

文:廖怡錚(《女給時代》作者)

 

綻放的自由:從故事重返「女給」時代 

 

一開始注意到「女給」這個行業,是我在思考碩論題目,查找日治時期舞女資料時,偶然發現的陌生名詞。當時沒有探討女給職業的中文研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便一頭栽進一九三○年代台灣的珈琲店文化、女給群像,浸泡在有關「摩登、自由戀愛、職業女性、賣春婦」等時代關鍵詞的世界之中。

 

拜讀《綻放年代》時,對於作者裏右以女給為主角,並以一九三五年發生在中部的后里大地震為舞台背景的設定,驚豔不已。其實,我在寫完碩論之後,便希望自己能創作一部小說,最好能被編寫為戲劇,好讓更多民眾可以理解這段歷史。然而,礙於文采和想像力的不足,始終沒勾勒出滿意的構想藍圖,遲遲未能動筆。因此,在收到《綻放年代》文稿時,實在是又驚又喜,迫不及待地一口氣讀完。十分感謝作者成功地將歷史與文學融合在一起,替我完成了多年來的夢想。於此,我只能在歷史方面盡點綿薄之力,簡單介紹日治時期台灣的女給文化──

 

一九三○年代在台灣吹起的珈琲店風潮,與如今喝咖啡、聊是非的休憩場所不同,是帶有酒香、摩登香和女人香的處所。女給是日文「女給仕」的簡稱,也就是女服務生的意思,為一九二○~三○年代女性的新興職業,根據官方取締法規的定義,是在珈琲店內從事客席間陪侍、接待的女性。女給的年齡大多在十四歲至二十五歲前後,已婚、未婚的女性皆可,只是已婚者需要事先取得丈夫的同意書,不需特殊技能或學歷,可以選擇通勤或是集體住宿在珈琲店業者提供的宿舍內,收入大多倚靠顧客的小費,少數的珈琲店則會有固定底薪,或是設定獎懲制度。

 

原本,日本東京的珈琲店是走高級、摩登、高消費的路線,顧客多為中上階層,女給穿著白色圍裙,為顧客提供飲食服務。但是在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過後,東京繁華地帶的銀座地區幾乎全毀,打著庶民消費、薄利多銷、情色酒香氣息的大阪地區珈琲店資本,便趁勢移入東京開設店舖,在東京市場取得一席之地,並在殖民地台灣掀起風潮。

 

參考總督府的官方統計資料,一九三五年台灣有一百七十四間珈琲店,一千兩百七十九位女給,其中尚未包含台中州、台南州、台東廳、花蓮港廳和澎湖廳的數字。這並不代表這些州廳轄區內沒有珈琲店和女給,因為從報紙、雜誌中,可以頻繁地看見這些地區的珈琲店廣告。由此可知,當時存在於台灣的珈琲店和女給數量,必定較官方數字高出許多。

/tmp/phpA0ArpJ

 

/tmp/phpVnbgyw  

 

由於女給是當時社會上的新興職業,其職業定義和界定尚存有許多曖昧模糊的地帶,其中最讓大眾頭痛的是,「女給」一職帶有的情色性質和摩登氣息。簡單來說,女給是珈琲店的搖錢樹,提供顧客享受擬似戀愛遊戲的氛圍,吸引顧客上門,店家藉此賺取金錢,女給自己也能獲得小費。基本上,在當時社會開始喊出「自由戀愛」、「身體自由」等摩登口號的風氣之下,珈琲店內的調情等肢體接觸,是在容許範圍之內的,但是涉及肉體關係的性交易,則是違反規定的行為。話雖如此,女給為了拉攏顧客,或是有些娼妓會兼職、轉職女給,而在私底下與客人發生性關係的現象,並不少見。

 

舉例而言,刊登在日治時代台灣民間報紙《三六九小報》(一九三三年六月六日)中,便有一篇仿照〈春夜宴桃李園序〉寫成的打趣詩文,題名為〈尋春序〉,便是基於當時盛行的珈琲店文化,描寫對女給的印象,字詞中多少帶著些揶揄:

 

夫女給者。租屋為逆旅。被迷者。少年之顧客。而情慾難忍。如之奈何。愛人招出夜遊。良有以也。況三更暝半之光景。大街舖戶門已關。會女給於客館。序敦倫之樂事。倚翠偎紅。竟宵流連。興盡悲來。焉能久樂。巡警臨檢。糾纏不清。女給居留三日。營業停止半月。戒其將來。何須掛懷。約束未嚴。漏洩春光少數。

 

如此一來,打著新時代摩登女性旗幟的女給,依舊因為部分女給的情色交易而蒙上陰影,成為官方和民間眼中的危險對象。像是台中州在一九三三和一九三四年分別發生警官與官吏和女給殉情、私奔的事件,引起大眾關注。此外,因女給而引發的竊盜、搶劫、情殺、誘拐、強暴等社會案件也層出不窮。官方擔心女給私下的情色交易,民眾則是懼怕自己的丈夫、兒子沉迷女給而落得散盡家財、妻離子散,甚至鋌而走險成為罪犯。

 

撇開情色交易的灰色地帶不談,女給之所以會成為女性的新興職業選擇,主要有以下五點吸引力:

 

(1)不需特殊能力與學歷;

 

(2)與珈琲店店主沒有人身買賣關係,可以自由轉職,接受他店挖角,換店工作;

 

(3)裝扮摩登;

 

(4)可憑自由意志,決定接受顧客調情的肢體接觸,或是拒絕顧客的毛手毛腳;

 

(5)憑藉自身交際手腕,有賺取高額小費的可能。

 

簡而言之,即使是出身貧寒、學歷低的年輕女性,也能夠藉由女給一職,獲得高收入的可能。在一九三五年六月六日《風月報》上,刊載了流行歌〈女給〉(廖永清作詞,陳清銀作曲,陳氏寶貴演唱)的歌詞如下:

 

青春時。花蕊期。人客看着笑微微。賢欵待。有趁錢。女給最樂青春時。噯喲真歡喜啞。女給最樂青春時。

 

春天時。花開期。他人幸福過日子。佮咱比。惚輸伊。食酒快樂暝閁暝。噯喲真歡喜啞。食酒快樂暝閁暝。

 

青春期。當是時。花美免驚無人喋。十七八。人相爭。交着好客酸喃甜。噯喲真歡喜啞。交着好客酸喃甜。

 

除此之外,珈琲店也會承接官方聚會、團體聚餐等餐飲服務,此時女給便會穿著正式和服或是洋裝,爲聚會成員端送餐點,在這些正式場合中,能趁機認識官吏、文人雅士等中上階層的男性。當然,有好客人,一定也會有居心不良的顧客,例如總是賒帳要女給代墊、白吃白喝又白摸的無賴,又或者是拐騙女給去溫泉旅館,騙財騙色後夜半脫逃等,當時在報章雜誌上甚至出現「吃女給戰術」的教戰守則,可見許多「珈琲店黨」(喜歡上珈琲店消費的人們)光顧珈琲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看了有關女給和珈琲店的簡要介紹,相信許多讀者會自然而然地將「女給」與戰後的「酒家女」劃上等號。有如此聯想,無可厚非,畢竟女給的工作內容之一即為陪酒。但是,一旦與既有概念劃上等號後,便很容易忽略不相容的特質,而錯失理解過去歷史原貌的機會。像是,女給在當時是遊走於前衛的職業婦女與傳統的賣春娼婦界線之間,在取締賣春和性病防治措施上,處於十分曖昧的地位;又或者是,珈琲店同時也是官方、文人、藝術家等舉辦會議、策劃展覽的公共藝文空間,並非完全屬於現代觀念中對於「酒家」這種聲色場所的認知,女給也是專業的女服務生,穿梭在會場為來賓端茶送水。此外,有些珈琲店為了提升營收,從近午時分便開始營業,推出午間套餐,這段時間內不會讓女給停留在客席陪侍。綜合上述,可以知道日治時期出現的女給職業,其實帶有多樣性、曖昧性的內涵,而不適合單以「酒家女」、「陪酒女郎」一詞來概括視之。

 

老頭插嘴:老頭看了半天,也想了半天還是想不懂日式女給和台式酒家女有何不同?「端茶送水」算得了「專業」?

 

透過以上介紹,我希望讀者在進入《綻放年代》故事中時,能更加體會、享受到作者對於人物個性描寫的用心,裏右確實細膩地描繪出女給職業的自由度,以及各女給間的不同個性與處世風格。我相信,讀者們閱讀完這部作品後,一定更能跳脫「女給=酒家女」的既有框架,更為細緻地去看待日治台灣的庶民生活史。

 

博客來新書介紹 2012-10-15

歷史課本沒說的殖民真相──廖怡錚《女給時代》

/tmp/php9VwyiM  

 

作者:萬金油 

 

廖怡錚童年的時候,阿嬤常常拿著舊照片告訴她,日據時代的生活多美好,多安全;經歷過國民黨戒嚴的父親,則把阿嬤的回憶更加美化,時常掛在嘴邊,廖怡錚幾位姑姑甚至還取有日本名字,而這幾乎是大部分台灣本省家庭的生活歷史經驗,一個遍普存在、卻又常被視而不見的問題,在廖怡錚心裡浮現:「為什麼課本裡說日本殖民台灣,大家過得水深火熱,而阿嬤卻這樣懷念日本?」

 

教科書做為國族認同的教化手段之一,真相往往只說了一半,「我高中參加歷史營隊,發現殖民下的台灣,不是只有水深火熱而已。」殖民主義同時也帶來了現代化,一般庶民在現代化的法律與規範裡,「只會覺得生活很安全,治安很好。」大部分的人並不特別關心政治,加上台灣四百年來,先是荷蘭又是中國,再來又是日本,並沒有一個堅固一貫的國族認同,對殖民反抗並不像朝鮮激烈。

 

對這樣的時代特別著迷的廖怡錚,一路念了歷史科系,碩士論文原打算研究「纏足與高跟鞋的審美觀轉變」,卻意外找到「女給」這個特別的行業,這是指在「珈琲店」的女服務員,「早在1920年日本東京就出現,是真的賣咖啡,是文人的高級社交場合,差不多同時大阪也有,但走得比較大眾化,甚至提供情色服務。」關東大地震後,東京的珈琲店重建,大阪資金進入,於是大部分的珈琲店都走向「大阪式」的大眾消費模式。

 

這樣的消費,在1930年代傳入台灣,這是一個「自由戀愛」成為時髦口號的年代,「女給就順應這個口號,就說不是在賣春,是在追求自己的戀愛,追求男女平等。把自己包裝得摩登,與過去畫分。娼妓是賣肉體,我們是追求精神的滿足。」女給販賣的,是一個關於自由戀愛的意淫感受,陪客人聊天,甚至吟詩作對,當然也可以選擇客人「出場交易」。這個行業也是流動性的,有女給後來從事娼妓,也有娼妓改當女給,是一個「中間地帶」的曖昧行業,像是今日的「傳播妹」

 

廖怡錚從日據時代的報章雜誌找到這些女給的「歷史資料」,像是介紹漢詞創作的《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專欄、宣導衛教資訊的《台衛新報》「花妍集」,連介紹產業消息的《台灣實業》亦有類似欄目,這是類似香港《蘋果日報》的「叫雞指南」,除了介紹台灣各地名妓,也夾雜女給的介紹,「女給的介紹詞通常有幾個:摩登、短髮、洋裝。和娼妓留長髮,著傳統服裝顯著不同。」《三六九小報》甚至還辦過名妓票選,每週公布最高票數娼妓的長相和簡介。

 

雖然女給總是和娼妓一起相提並論,但女給本身還是充滿曖昧性。「如果把女給純粹視為摸摸茶、茶室這種色情業,你就沒辦法理解,很多文人會到珈琲館辦講座、展覽這樣的事,這是一個處在中間地帶,曖昧的行業。」

 

女給甚至帶動了賽馬業的興起,報章雜誌上還教導如何與女給互動,讀起就像現今兩性專家的口吻教人如何討好女友。這意味著,殖民主義帶來現代化,現代性社會影響了兩性關係的鬆綁,女性以「浪漫愛」做為與男性權力拉扯的籌碼和手段之一,暗示現代親密關係的悄然轉變。

 

女給興起的1930年代是台灣一個特殊的時代,廖怡錚說,「當時充滿各種娛樂,大家都過得滿快樂,看歌仔戲、看電影,打撞球,這些在我們教科書都被略過。我們印象深的都是政治性的,對殖民時代的印象都是水深火熱,怎麼可能有這些事存在?」

 

這個發展,跟殖民已經長達一段時間有關,很多基礎建設已經完備,這些建設是為了殖民方便,卻也讓旅行變得非常方便,像是火車,也因為有了火車,幾點到站,幾點離站,開始有了「時間」概念,很多時鐘都出現在公園、火車站。也因為有了時間,影響到上下班的固定時間,「以前農作是日落而息,但有了『工作時間』,也就有『休息時間』,於是產生娛樂生活。」

 

老頭插嘴:將基礎建設說成為了「殖民統治方便」,是灑狗血的無恥說法。

 

1940年代初,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政府發布「禁奢令」,女給業開始走下坡。另一方面,女給因色情化太嚴重,惡性競爭,女給與珈琲店主巧立各種名目收費,讓原本平價的消費變得高價,到了1943年明令禁止女給行業。

 

而這短暫一現的職業與年代,補足了台灣殖民歷史中,歷史課本沒說的事。

 

109.02.18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