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u9vfCe 

 

商業周刊 2023.02.07

英國十年來最大罷工、婦女被迫賣身求生⋯為何落到這番境地?

 

最近看到報導,英國醫療體系正在崩潰邊緣,衛生官員預估,每週將有500位病患因延誤治療去世。醫療人員工作極長的時間,面臨流感、新冠病毒和猩紅熱等傳染病夾擊,醫療人員都得冒著染疫風險工作。

 

英國自2022年起,即因通膨而讓罷工越演越烈,2023年2月更爆發十年以來最大罷工,約有50萬人參與。圖為2022年醫護人罷工

/tmp/php4jaD6Y  

 

2月1日,英國人有近50萬人罷工,參與罷工行動的行業涵蓋教師、火車司機、公務員等,他們要求加薪以因應通膨壓力;英國政府面對調薪的訴求態度強硬,拒絕調薪以避免通膨加劇。

 

這週,醫護人員也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有十多萬名護理師和救護車人員6日同一天罷工、9日千名物理治療師罷工,10日約1.8萬名救護車人員將再次罷工。

 

通膨嚴重,英國人難度日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數十種主打「銅板價」的線上食譜,每種的價格都低於1英鎊(約新台幣36.2元);有學校把暖氣關小,有社區開辦「大眾暖堂」讓家裡無法取暖的民眾有地方待。英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在2022年10月飆升至11.1%,隨著能源與食物價格帶動通膨,讓低收戶受到重大衝擊。

 

此外,勞動力衰退的現象,也將英國整體經濟推向不可逆轉的頹勢。英國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擔憂,因英國對醫療資源投資不足、對英國人造成的健康災難,可能會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嚴重的境地。目前英國就業率排名在富裕的工業國家中落後,很可能成為就業率低於疫情前的發達國家。

 

英國的衰退,政治必須負很大責任,這也是民主的代價。脫歐(Brexit)在今天看起來是個錯誤的決定,彭博指出,脫歐使英國經濟每年損失1000億英磅。英國脫歐更帶動新一波反全球化浪潮,誠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言,全球化已死。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走民粹路線,提倡不現實的減稅政策,只做45天便下台一鞠躬,卻把英國打入黑暗深淵。隨著民間消費萎縮、商品貿易赤字擴大,英國央行在2022年11月的會議預期,經濟將進入1920年以來最長的衰退。高盛預測,英國經濟在G10國家中居末位,萎縮幅度與戰爭中的俄羅斯不相上下。

 

我在2022年底看到金融時報一篇整版特刊,報導英國由於經濟蕭條,許多婦女為了養家餬口,進入性工作產業。整版報導說明這不是少數個案。

 

BBC影音報導The women doing sex work to make ends meet(英國婦女因入不敷出而賣淫)

 

領導世界的經濟體洗牌,台灣有機會征服世界嗎?

 

當領導世界的經濟體殞落、被後進國家追上,人民一定心裡不會好受。香港首富李嘉誠10年前脫中入英,幾乎買下半個英國,2022年他開始拋售英國資產,轉往越南。30年前,台灣經濟水準超前中國,但現在台商被邊緣化。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美國身上。中國在很多地方超越美國,例如道路基礎建設、5G、電動車等。而美國制裁中國的武器就是掌握在台灣企業手中的晶片,台灣因而成為中美地緣政治焦點。

 

台灣產業正面臨被超車的挑戰,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南韓。台灣人或許覺得台積電大幅超越三星很自豪,但可能不知道,我們很多產業輸南韓。南韓力圖成為全球電動車前3大,電動車電池已是第2名。最值得重視的是南韓影視文化,從電視劇「魷魚遊戲」、男子樂團BTS,到女子天團Blackpink,全都征服世界。

 

25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南韓幾乎破產,如今卻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重點是南韓發展很平均,硬實力和軟實力並重。過去大家說南韓經濟被財團壟斷,但台灣中小企業雖多,卻被電子科技業大咖踩在腳下,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看到英國的下場,很值得台灣借鏡。我們一向以民主價值自豪,台灣未來會不會因此而更好,值得每個人深思!

 

 

風傳媒 2022-11-15 12:00

100年來最長的經濟衰退!通膨比美國、歐元區還嚴重,英國經濟到底有多慘?

 

英國是本波先進國家中最早開始升息的央行之一,也是最早大範圍取消防疫規定的國家。然而,英國自去年 12 月首度升息以來,經濟與通膨環境已經開始出現明顯變化,在通膨持續創下新高的同時,解封帶來的經濟效益已逐漸消退,隨著民間消費萎縮、商品貿易赤字擴大,英國央行在 11 月會議預期將進入 1920 年以來最長的衰退。本文將深度分析英國的經濟與通膨前景,並進一步討論其他國家是否也會與英國發生一樣的狀況?

 

一、解析英國經濟將陷入百年最長衰退的根本原因

 

英國Q2 GDP才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英國央行卻在11月會議提出警告,表示英國可能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出現連續八個季度的的衰退,2023年、2024年全年 GDP 將分別下滑至 -1.5%、-1.0%,這將是英國1920 年代有紀錄以來最長的衰退,英國 GDP 年增率可能的落底時間延後到 2023 Q4 ~ 2024 Q1。

 

央行報告指出,目前英國通膨對於企業利潤與民眾的消費已經開始出現顯著的影響,反映商品消費動能的 9 月實質零售銷售 年減擴大到 -6.9%(前 -5.6%),過去主要支撐經濟動能的服務業 GDP 8 月年增也降至 3.1%(前 4.3%),央行預計雖然政府的能源補貼計畫會對今年 GDP 提供部分貢獻,但隨著服務業基期墊高、貨幣緊縮效應持續發酵,今年下半年 GDP 仍會比上半年減少 0.75%,明年衰退將開始加劇。

 

/tmp/phpLRYMiT  

 

除了通膨對國內需求帶來衝擊外,脫歐與疫情後帶來的「長期經濟結構問題」也是英國經濟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以下整理兩大重點:

 

1. 脫歐公投後,英國企業投資陷入停滯,製造業受到的衝擊最大

 

雖然英國在2021年才正式脫離歐盟單一市場,但自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後,企業投資金額成長已經幾乎停滯,英國 2022 Q2 企業投資的水準甚至還比 2016 年初下滑 1.3%,與此同時美國成長 22%、歐元區則是成長 15%。

 

根據英國央行2021年的研究,英國投資在2020 ~ 2021年較歷史平均趨勢降低約 50%,其中有 22%為英國脫歐公投帶來的延續性影響,28% 則為疫情帶來的衝擊。

 

/tmp/phpCb4XJB  

 

企業投資下滑在製造業尤其明顯,脫歐後英國雖然與歐盟重新簽訂貿易協定,但由於勞工與移民限制,再加上商品貿易原產地認證、檢驗標準等轉換成本,增加企業投資與經營的困難性,如多家汽車大廠如福特、本田等都陸續結束在英國的生產,貿易成本增加與新增報關規則,讓約20%的中小企業暫時停止向歐盟出口。

 

觀察實質出口數據,英國不但在 2016 年後商品出口出現衰退,也未跟上疫情後的製造業復甦浪潮,目前英國商品出口水準較2016年衰退約20%,其餘先進國家則成長10%~ 20%不等。

 

/tmp/phply8xpx  

 

2. 英國勞動供給大幅下滑,造成薪資螺旋問題及長期生產力受限

 

英國另外一項經濟結構變化出現在就業市場。根據 Bloomberg 估算,自脫歐公投、新冠疫情以來英國外國人口已減少約 20 萬人,從淨移民也可以看出相同的趨勢,英國 2021 年的淨移民比 2015 年減少約 27%,聯合國 2022 年人口報告中也大幅修正英國未來的人口展望(詳見本篇報告 ),預期未來人口將在 2056 年出現負成長。

 

除了外國勞動供給減少外,疫情後英國本土的勞動力也出現結構性的轉變,就業人口遲遲無法恢復疫情前的水準,沒有積極尋找工作的不活躍人口(economic inactivity)則是出現大幅上升,長期患病、就學為主要原因,不活躍人口在不同年齡層均有增加,其中又以50 ~ 64歲的增加幅度最大,更令人擔憂的是,近期不活躍人口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顯示疫情對勞動市場帶來的影響比想像中還要更為長久。

 

對此,勞動供給大幅下滑除了造成勞動市場供需失衡,加劇薪資螺旋所引發的通膨問題外,也造成生產力長期受到壓抑,英國央行認為大量的不活躍人口使目前的失業率被低估,預計在經濟步入衰退後將 失業率 將從目前 3.5% 的歷史低點,提高至 2025 年的 6.5%。

 

/tmp/phpri87R3  

註 1:不活躍人口(economic inactivity)為過去 4 週與預期未來 2 週均不打算尋找工作的人口,理由可能包含:就學、患病、退休、家庭照護等。 

 

註 2:本圖呈就業比率(就業人口/工作年齡人口)、失業比率(失業人口/工作年齡人口)、不活躍比率(不活躍人口/工作年齡人口)與 2019 Q4 時的水準相對百分比變動量。

 

二、美國、英國、歐洲通膨結構比較,央行轉而關注長期通膨

 

上述英國陷入深度衰退的結構性因素,雖尚未在其他國家顯著發生,然而央行預期英國將陷入長期衰退外,同時也認為薪資通膨與核心通膨僵固使長期核心通膨上行風險增加。事實上,薪資通膨與核心通膨居高不下的問題,在美國與歐元區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進一步研究美國、歐元區、英國今年以來薪資通膨與通膨的貢獻度,整理以下兩點:

 

1. 英國通膨結構兼具美國與歐元區的特性

 

拆解美歐主要經濟體的通膨結構可以發現, 美國通膨是以核心通膨(服務通膨+排除能源與食品外商品)為主,貢獻度達到 56.1%,歐元區則是僅有 35.2%。反之, 歐元區能源通膨有較高的佔比,貢獻度達到 38.5%,美國則僅有 13.0%。

 

英國的通膨結構則同時具有歐元區與美國的特性,英國核心通膨貢獻度為 52.5%,能源通膨貢獻度為 30.7%,因此造成英國通膨既受到能源價格波動影響,也同時具有核心通膨僵固的特性,而成為本次通膨浪潮下,受傷最重的經濟體。

 

/tmp/phpDfRf9X  

 

2. 英國、美國、歐元區薪資通膨均大幅提升

 

而當前英國、美國、歐元區也均有勞動供需緊張的問題,使個別的 薪資成長 年增率已分別上升至 6.2%、6.3%、5.3%,均為 1970 年代以來新高,英國供需緊張的原因為勞動供給不足(移民減少、不活躍人口過多),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 Huw Pill 更警告,勞動力市場緊張可能使英國出現第二輪通膨。美國面臨到的問題為疫情後勞動需求過大,使供給無法匹配,也成為聯準會升息壓抑需求的主因。

 

歐元區的結構性問題雖相對緩和,但也同樣也因能源通膨過高,民眾通膨預期攀升而造成名目薪資上揚,一旦薪資 - 通膨螺旋上升廣泛地出現在各大經濟體,則通膨問題將會更加根深蒂固地難以解決,這也是為何當前各國央行至今仍密切把注意力放在通膨的主因。

 

/tmp/phpdyzG5I  

 

整體來說,英國的通膨情況比美國與歐元區來說較為複雜,同時涵蓋能源通膨、核心通膨僵固、薪資通膨過高等問題,勞動市場與企業投資面臨長期結構的改變,製造業投資成長長期停滯,使英國製造業無法像過去一樣扮演景氣復甦期的關鍵角色,英國央行也預期勞動供需少需要 3 年才有辦法重新回歸平衡(失業率 在 2025 年升至 6.5%),因此英國本次的衰退可能成為 1920 年有紀錄以來最長的衰退,英國自身的結構性問題雖為造成嚴重衰退的主因之一,但其反映出長期通膨預期的問題,預計也將成為主要央行未來半年至一年的關注目標。

 

 

今周刊 2022-11-16 19:11

英國通膨再飆41年新高!雞蛋、牛奶、起司漲最多,平均漲幅達16.4%

 

關鍵評論 2022/12/01

英國零售商品通膨達7.4%創新高,歐元區11月通膨降溫為17個月來首見

 

科技新報 December 12, 2022

要求加薪跟上通膨率,英國上演 30 年最大罷工行動

 

自由時報 2023/01/26 23:53

英國通膨壓垮學生 生活成本高難度日

 

(摘錄)根據《衛報》報導,薩頓基金會在訪問1000名英國學生後表示,許多受訪學生平日除了少吃一餐省錢外,部份人更只能依靠貧困學生補助金或家人資助來維持越來越高的日常開支。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學生有向家人求助金援維持生活,但也有很多弱勢背景或較貧窮家庭的學生無法這樣,生活過得十分困難。

 

其中一名在英格蘭地區讀書的學生就向基金會表示,雖然他有獲得大學提供的全額生活費貸款(Full maintenance loan)以及獎學金,但仍要靠打工以及減少餐費才足以應付高昂的生活開支。

 

在生活成本提高的情況下,不止是學生,英國的社會人士也過得逐漸困難。一名去年移居英國生活的27歲香港女子近日自殺身亡,原因疑似就是無法應付在首都倫敦(London)高昂的生活開支,因此患上心理疾病後尋短,她曾經跟家人透露快要無法生活,每天只能吃一餐果腹。

 

英國自去年7月的通脹率就升幅高達10.1%,為40年來首次發生雙位數升幅。物價飛漲,甚至發生首起上班族向食物銀行求助的案例,在倫敦擔任幼稚園老師的柯里(Aislinn Corey)為節省開支,有時得忍受飢餓不吃晚餐,並將食物都留給她的兩名兒子。由於沒有餘力購買零食給兒子,又不想讓他們知道家中經濟困難,因此會向食物銀行索取水果後當作兒子們的零食。

 

財經新報 January 4, 2023

金融時報:英國為 G7 國經濟衰退最嚴重且持續時間最長

 

關鍵評論 2023/02/01

IMF預測英國經濟負成長比俄羅斯還糟,《BBC》分析脫歐仍對英國造成一定的影響

 

遠見雜誌 2023-02-06

頂不住通膨!無酒不歡的英國、酒吧夜店竟都關門

 

 

Rfi 19/12/2022 - 04:33

英國承諾明年將對烏克蘭提供「數十萬枚炮彈」

 

自由時報 2023/01/10 08:01

強大軍援將至?英國正考慮提供烏克蘭「挑戰者2式」戰車

 

鏡週刊 2023.02.09 11:49

澤倫斯基密訪英國 首見查爾斯三世、贈英議長「飛官頭盔」籲援戰機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23年2月9日13:15

英國考慮向烏克蘭派遣英國戰鬥機



老頭的話

 

大英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耗盡了國力。

 

聰明的法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慘痛的教訓,二戰時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抵抗了42天就投降(1940年5月10日- 6月22日,事實上不到40天。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8日法國就與德國接洽投降事宜),法國因此被嘲笑了八十年;其實德軍勢如破竹,西歐、北歐各小國抵抗的無力與淪陷的迅速也都不輸法國。投降後的法國由菲利普·貝當(維琪政府)與夏爾·戴高樂(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唱黑白臉,不管德國戰勝或戰敗,最終法國都是戰「勝」國。在二戰中,歐陸各國都保存了實力和他們的男人;動真格的,只有英國、蘇聯和美國。二戰打殘了德國,也打殘了英國,由於海峽的保護,英國「男人」戰死不多,然而經濟(工業)損失慘重。只有美、蘇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老頭認為,歷史欠張伯倫一個公道。

 

二戰後,戰敗國日、德、義都被「駐軍」,諷刺的是身為戰勝國的英國也被美國「駐軍」。戰爭結束已八十幾年,德國仍有34,000美軍,日本有35,000美軍(可見老美對日本的抬舉),義大利有12,000美軍,「盟國」英國竟也有9,287名美國駐軍。看得見的駐軍可以隨時「收拾」你,但那吃相就難看了,非萬不得已不會這麼搞。戰後老美在戰敗國與盟國收買、培養了無數的走狗做他們的傀儡,傀儡們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盤踞在政府與社會各階層,那是人們看不見的,卻也是最厲害的殺手。世界各國幾乎都有美國走狗,諷刺的是盟國最多,越親美越多,越反美越少;北韓、古巴、伊朗幾乎沒有,與老美建交五十幾年的中共有不少,親美倚美的台灣一大堆。

 

伊拉克和伊朗打了八年,面對美國的入侵卻撐不了八個月。老美大力宣傳他的訊息戰、尖端科技與武器,掩飾傀儡走狗的功勞。真相是八年的兩伊戰爭,接受美援的伊拉克政府已被老美蛀爛了。

 

當年田中角榮只因為親中,老美立刻弄了個「洛克希德」案以貪污受賄罪名將日本現任首相收押,判刑四年,纏訟到死還是維持原判;當時號稱最大派系的田中派慘遭分裂解體,派系成員噤若寒蟬,無人敢為田中聲援。田中的長女田中真紀子在田中死後進入政壇, 當選眾議員後,曾任科學技術廳長官、原子能委員會委員長、文部科學大臣,而後在小泉純一郎內閣時擔任外務大臣,是日本首位女外相,然而也因親中的立場,莫名其妙地被老美搞下臺。

 

頭插嘴:老美意圖以日制中,也意圖以台擾共,即所謂的「第一島鏈」,而日本的作用遠比台灣大太多了,美國不希望台灣親共,更極度忌憚中日聯合。老頭奉勸中共當局應睿智地拉攏日本,聯合對付美國,大陸人民也應以大局為重,拋開歷史仇恨,日華親善,一致對付共同敵人

 

安倍晉三第一次執政(2006年9月26日-2007年9月26日),僅一年就以身體健康為由自動辭職,第二次執政(2012年12月26日-2020年9月16日)又以身體健康為由自動辭職,最後還是逃不過刺殺喪命,老頭到現在還弄不明白他哪裡妨害了美國的利益。他的死,和甘迺迪的死一樣,成了不能解開的懸案。

 

二戰後,幾成廢墟的德國和日本最終還是站起來,「戰勝國」英國卻一蹶不振,再無當年日不落的雄風。老頭認為德日戰敗國國民先天對老美有敵意,老美無法「徹底」滲透;英國和伊拉克一樣,自1940年5月敦克爾克戰役後,開始接受老美援助。往後直到戰爭結束的五年間,美國大力援助,也理直氣壯地大力培養傀儡走狗。戰爭結束,流亡的戴高樂成了法國政治強人,英國的邱吉爾卻立刻被拉下台,邱吉爾會和納粹對著幹,也會和老美對著幹。還好,內閣制比總統制更易被操控。

 

壓垮英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柴契爾,74天的英阿戰爭,雖然英國在老美暗助下慘勝,然而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奪回遠在萬里之遙的荒島對英國毫無裨益,卻喪盡英國最後的國力,這下英國連二等強國也不夠格了。

 

美國籍的鮑里斯·強森以脫歐為英國敲下喪鐘,13,000票當選議員(美國駐軍營區就在她選區)的麗茲·特拉斯成了47天的首相,她的下台也宣示英國徹底被老美玩完了。

 

112.02.09彙整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