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豬 (2).jpg

繼韓國版的女人與豬後,出現的大陸版

 

布農族(Bunun),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目前主要居住在中央山脈兩側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是台灣原住民當中,移動幅度最大的一族。人口約五萬餘人。

 

依據布農族口傳歷史,該族最早居地可能是在現今彰化鹿港、雲林斗六與南投竹山、南投市等地,後來才漸漸往高山遷移。退居山地的原因很簡單也很現實:打不過平埔族,祇好逃到山上。

 

進入山地後起初居住於如今的南投縣仁愛鄉和信義鄉。十八世紀時,已經在南投居住數代的布農族再度遷移。一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那瑪夏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此次大遷徙的原因還是平埔族這是布農族引狼入室的結果。

 

清初自台南一路往北拓墾的漢人在彰化受挫於台灣中部人多勢眾的大肚番,無法北進,於是在斗六附近轉入山區,由現在的林內竹山進入埔里。布農族面對漢人入墾,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決定招來大肚番(道卡斯族)助陣清雍正九年大甲西社番人作亂由於清廷在台兵力單薄再加上官府處理失當亂事迅速漫延整個中台灣,原大肚王國各社幾乎都反了。隔年清廷自大陸調兵來台,剿平亂事(另見拙作:大甲番亂與吳福生事件)。作亂的大肚番四處逃竄,正巧埔里的布農族招引,於是進入埔里盆地。然而前來的大肚番不但沒有協助布農族對抗漢人反而百般欺凌布農族,進而鳩佔鵲巢不堪大肚番壓迫的布農族祇得再度遷徒。由於族群大遷移的結果,該族的分佈範圍也因此擴展遍佈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

 

世界人口流動的原因不外因為人口繁殖、天災地變和異族所迫。在十八世紀以前布農祖先離開生活條件優渥的海岸平原遁入山地,想必係受到後來被稱為平埔族的道卡斯族的多次攻擊,布農不敵後敗逃入山。然而入山後布農族的居地在南投與泰雅族為鄰,泰雅在北,布農在南。一般人都以為喜歡馘首的泰雅驃悍,其實泰雅和布農一樣,當年祖先都是敗於平埔而後遁入高山。泰雅和布農兩族勢力相當,布農擋在泰雅南方,故泰雅祇有往北發展,後來整個北台灣的山地都是泰雅的棲地,原本北台的山地住民消失無蹤,他們的下場是自然界的弱肉強食的明證。

 

布農因為有泰雅擋在北方,南方又有凶悍的鄒族(又稱曹族,主要居於阿里山。清初鄒族相當驃悍一再出草,後遭清廷征剿,反成人口稀少的弱族)擋著。人口繁殖後,部分族人祇好翻過中央山脈向花東遷移。

 

目前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鄒族同化的蘭社群(takopulan)。

 

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

 

卓社群(take-todo):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

 

卡社群(take bakha):信義鄉潭南、地利、雙龍三村。

 

丹社群(take 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巒社群(takebanuad):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

 

群社群(isbu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在台灣的原住民中,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一些比較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Mapulaho)、「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穫祭」(Sodaan)、「入倉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布農族和平埔族、達悟族、阿美族、泰雅族都有射日傳說。令人懷疑到底是族群間相互影響,還是早年各族的祖先都曾經歷酷暑的威脅。但布農、達悟、阿美的版本被射的太陽後來變成月亮,與平埔和泰雅的版本略有不同。

 

原始民族或多或少都有人獸交的傳說,其後因為文明進化,後人會將認為淫穢不堪的傳說修飾或刪去。然而南島民族因為進化落後,仍有不少此類傳說流傳,其中尤以布農族特別多。有趣的是台灣南島民族的獸交傳說多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為主角的傳說不多,其中意涵令人玩味。

 

布農族此類傳說有些和他族類似,應是族群接觸口耳相傳的結果,像「女孩與蚯蚓」的故事,泰雅和布農兩個相鄰的族群都有,至今已分不清是那個部族的故事。

 

布農有個獨特的故事「婦人與山豬偷情」的故事,早在日治時代即散見日人編纂的多種書藉。故事相當有趣,也有不少大同小異的版本。

 

故事說:

 

從前有對夫妻,因為野豬常會來破壞小米田,小鳥也會啄食小米,所以在小米成熟時夫妻兩人輪流每天到山谷裡看顧小米田。

 

原本夫妻兩人各輪一天,後來妻子對丈夫由她一個人顧小米田就好,丈夫樂得輕鬆自然同意。然而不久,丈夫發現妻子的行為常有異常,開始起了疑心。

 

於是有一天婦人出門後,丈夫就尾隨跟蹤婦人。結果發現婦人到了小米田,竟然把穿在身的一片裙裸著下身,手裙子對著遠處揮舞。

 

丈夫正訥悶時,不久就有頭大公豬由草叢裡竄出,婦人看到大公豬立刻上前親蜜的抱住公豬,人豬溫存了一陣子後,赤裸下身的婦人就像母豬一樣趴在大石頭上,挺著屁股,公豬也熟練的騎到婦人身上,人豬就在丈夫的眼前交媾起來。

 

這時丈夫才明白,婦人為什麼要求由她照顧小米田和最近對他冷淡的原因。由於山豬重逹數百公斤,男人自忖無力應付,於是不動聲色離開。回家後把這事告知家人,當夜家人就偷偷到山上小米附近建造七座石頭疊砌而成的碉堡,躲在碉堡裡面等候。

 

隔天婦人如常的到小米田,仍然一到就脫去下衣揮舞著,巨大的公豬不久就出現。眾人等到人豬開始交媾,公豬黏附在女人身上時就用弓箭射擊。受傷的野豬東奔西竄反擊,有五座碉堡被破壞,有一座也遭半毀,只剩下一座完好。

 

還好,大公豬還是力竭被殺死,大伙揹著公豬回家,把公豬燒烤分割分給眾人吃。男人刻意也分給婦人吃,婦人不接受,藉故眼睛被煙燻到揉著眼睛,其實她是哭泣淚。

 

丈夫看婦人淚不肯吃公豬肉,一氣之下就用刀剌向她的肚子。婦人此時已有身孕,裂開的肚子竟跑出十二隻小豬,其中六隻跑到山下,變成家豬,另外六隻留在山上,變成山豬。

 

 

這個故事在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合著(昭和十年)《台灣高砂族傳說集》、佐山融吉著(大正四年)《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佐山融吉著(大正四年)《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佐山融吉著(大正四年)《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方有水、印莉敏著《布農》都有記載。

 

現實生活中能人類女性獸交的動物不多,最常被女人使用」的是狗。公豬其實對女人不容易產生性欲。

 

這個傳說似乎有隱諱的意涵,婦人偷情的對象其實不是公豬,而是異族男子。真象是綠帽壓頂的丈夫把和妻子有姦情的男人當成豬一樣的宰殺。

 

有趣的是台灣南島族在日治時背地裡稱日本人為「四腳仔」(意思可能是狗)。光復後稱外省男人為阿山豬。當然,傳說的故事不是發生在光復後,但在那遙遠的年代,竊占女人的到底是豬,還是人呢 

 

 

衍伸閱讀:

 

布農傳說 之二 女人與蚯 

布農傳說 之三 兄妹 

布農傳說 之四 弒父:人變蟲的故 

 

有關家豬的常識 

女人與豬交的樂趣 

豬交的女人:高翠蘭的故事 

布農傳說:女人與豬 

神隱少女的聯想 

南茜的故事未成年勿閱 

老頭的母豬夢 

女人與豬(圖組)未成年勿閱 

雜談獸交 

動物的性 

畜牲們尷尬的那檔事

 

arrow
arrow

    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